《宛如夢幻》目錄

二十七章、太閣秀吉的末日

二十七章、太閣秀吉的末日

日本歷史上,僅室町晚期和戰國時代,類似事情就屢有發生,一般情況下都是臣子們分裂為二,一派擁護嫡子,一派擁護養子,從此大打出手——「應仁之亂」就肇端於此。當然,豐臣秀吉非足利義政可比,他不會讓這種變亂真的在眼皮底下發生的,為此睜大了眼睛,看著秀次究竟會何去何從。
豐臣秀吉就曾經說過,朝鮮最麻煩的不是「大明奴們(指朝鮮官軍)」而是一揆(指朝鮮義軍)。然而不管是「一揆」還是明軍,都沒能徹底打垮日軍,打垮日軍的是糧草不繼。本來因為李舜臣率領朝鮮水軍騷擾日方的運輸船團,已經使日軍捉襟見肘了,當年二月間,京畿、慶尚等道又鬧起了罕見的大飢荒。李如松撤退前也還玩了一招狠的,他探聽到日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就派查大受和李如梅率軍奇襲龍山大倉,將數十萬石糧食燒了個乾乾淨淨。日軍乏食,再也沒有力量北進去奪取開城了。
然而號稱「天下第一茶人」的千宗易,最終卻被秀吉勒令自殺。這件事發生在天正十九年(1591年)的二月份,也就是豐臣秀長去世后的翌月。事實上,秀吉和宗易的和睦關係早就破裂了,當可以保護宗易的最後一道牆垣秀長倒塌后,宗易也就終於無可避免地迎來了他的死期。
「秀吉後來逐漸受到重用,為信長謀划,奪取吞併了二十余個州,於是被拜為攝津鎮守大將(秀吉的主城大坂確實在攝津國內)。信長有個參謀名叫阿奇支(即「明智」的音譯),得罪了信長,信長派秀吉前往討伐。時隔不久,信長被其部下明智所殺,秀吉才剛攻滅了阿奇支,聽聞此事後,就統率所部乘勝回師,殺死了明智,威名大盛。於是不久后秀吉廢黜了信長的三個兒子,僭稱關白,吞併了信長的部眾。」
豐臣秀次初次上陣,就是著名的小牧·長久手合戰,這個年僅十六歲的小孩子雖然名為總大將,但根本不具有軍事指揮能力,更不具備總大將應有的威信,從而導致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成長價值。事實上,秀次此後屢次跟隨豐臣秀長和豐臣秀吉南征北戰,參加過四國之陣和小田原之陣,表現也還算中規中矩。
千宗易本是堺的豪商,師從武野紹鷗學習茶道,號拋筌齋、利休居士。天正十一年(1583年),也就是本能寺之變的次年,宗易被豐臣秀吉聘請為家中茶頭,負責茶事。在當時,茶道並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因為很多知名武將都醉心於茶道,所以茶人也經常會扮演外交使節的角色。千宗易成為豐臣家的茶頭,也就等同於他進入了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對秀吉協調與朝廷、大名乃至於豪商們的關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就這樣,山上宗二被殺后才過了不到兩年,豐臣秀吉就以大德寺山門事件和倒賣茶器為名,于天正十九年(1591年)二月十三日,下令將千宗易幽禁在堺,並於二十五日將他召回京都,勒令自殺。宗易本是商人出身,商人總是要賺錢的,況且茶人養家之道,本就是鑒定和出售茶器,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吧。
當豐臣秀吉前往北九州名護屋,遙控侵朝戰事的時候,豐臣秀次就留在大坂和京都處理政事,雖然國家的大政方針往往還要秀吉點頭認同,秀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個傀儡而已,但大家都知道,這個傀儡只是暫時的,只要秀吉一咽氣,秀次就是新的天下人。這種格局本來很利於長治久安,然而變數終於出現了——
豐臣秀吉在他最後的統治期間,先後殺死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死亡,給他的政權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裂痕,同時也使他的威信遭到極大損害——一個是茶道宗師千宗易,還有一個是他的養嗣子豐臣秀次。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日本人也沒能從中得到絲毫益處。被驅趕上前線的武士們陷身在朝鮮這個大泥沼中,缺衣少糧,而又必須成天提防朝鮮義軍的襲擊;留在後方的百姓、町人則被迫繳納高額貢賦,擔當勞役以支撐不義的並且看不到前途的戰爭繼續打下去。當前線戰事明顯不利於己以後,連秀吉本人也開始悲觀喪氣,為了散心,他的生活更為奢靡腐化,放著好好的大坂城不呆,還要修建更為宏偉的伏見城,就是一個例證。
豐臣秀吉不愧老奸巨猾,他怕事情還有反覆,就命令在朝日本軍隊部分撤兵,留下九州大名們在朝鮮沿海築城固守,以等待談判協議的正式簽署。不僅如此,他還下達了進攻晉州的命令,這才發生了六月二十九日的晉州大屠殺。小西行長陪同明朝講和使回到朝鮮以後,以自己必須留下來勒束部下為名,派家臣內藤如安為使者,隨同明使前往北京。內藤如安,中國史書上記載為小西飛,他本是丹波內藤家的家督,也就是繼承內藤苗字的松永長賴的兒子。
就在這種背景下,豐臣秀吉被迫於1593年四月九日下令各軍火速從京城後撤,為了確保仍然佔有朝鮮南部領土,日軍連新登陸增援的部隊在內,總共集合了九萬三千大軍,進攻前此細川忠興拿不下來的慶尚道重鎮晉州。晉州守軍包括朝鮮官兵和義軍才不過七千人而已,守將金千鎰急派使者,請求明軍南下增援。然而遠水難救近火,別說李如松此時根本沒有實力快速南下,就算他真的派騎兵南下了,也是根本趕不及的。
豐臣秀吉因此下達了歲久討伐令,島津義久無奈之下,只得親自領兵進攻歲久。七月十八日,島津歲久戰敗,在龍之水自殺。島津氏因為歲久之死,暫時避過了危機,但他們對豐臣氏的仇恨卻更為強烈了。
據說豐臣秀次受其養祖父三好笑岩入道的影響很深。笑岩入道原名三好康長,是三好長慶的叔祖父,本為河內高屋城主,后歸降織田信長而受封阿波一國。笑岩是著名的文化人,秀次十多歲的時候生活在三好家中,圍繞在笑岩膝下,這對他性格和才能的養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天正十三年(1585年),因為從征四國有功,秀次受封近江四十三萬石的領地,主城在八幡山,對於八幡山的內政建設,這個孩子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
豐臣秀吉之變為平秀吉,其實是秀吉自己搞的花樣,他在給朝鮮國王寫信的時候,正想冒充平氏,於是在國書中署名為「關白秀吉」或者「平秀吉」,既然知道關白是官名不是姓氏,那麼大家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姓平了。後來明朝給秀吉的冊封詔書中,就封他為「日本國王平秀吉」。不過說他因為在樹下被信長撞見,就起名「木下」,未免太想當然了。
秀吉聽到詔書中全然不提割讓朝鮮一半領土和派朝鮮王子赴日為質等問題,不禁勃然大怒,於是下令驅逐明使,再伐朝鮮。這一年是日本的慶長元年,侵朝戰爭開始了第二個階段,稱為「慶長之役」。
當時日軍在京城聚集了五萬餘人,隨即以宇喜多秀家為總大將,統率四萬三千兵馬北上,準備復奪開城。查大受所碰到的,乃是加藤光泰所率領的日軍前鋒,很快就被明軍擊敗了。小早川隆景部兩萬餘人聞訊而來,查大受撤退不及,被日軍團團包圍在一處名叫碧蹄館的地方。
據說豐臣秀次很具有商業頭腦,他規劃了八幡山城城下町的格局,並且頒布《八幡山下町中掟書十三條》,包括樂市樂座、免稅等舉措,使市場變得非常繁榮。此外,他還開掘八幡堀,便利水路交通,在城下町設置了日本最早的排水道。因為他治理得法,加上從征小田原北條氏的功勞,天正十八年(1590年)被加封尾張國,主城移到清洲,領地年貢超過了一百萬石。
據說豐臣秀次對和歌、茶道、書法、將棋等藝術門類都深有研究,他還下令保護逐漸衰退的官學,將在戰亂中遺失的書籍重新整理起來——作為深受三好笑岩熏陶的文化人秀次來說,做這些事情本是理所當然的吧,況且國家大政仍然控制在秀吉手中,他也有很多閑空可以做這些瑣事。然而在秀吉看來,秀次這般舉動,是想麻痹自己呢,還是想提升威望,收買人心呢?
〔倭奴和平秀吉〕
李如松對於日軍的兵力聚合似乎毫無警覺,雖然經過激烈的攻城戰,明軍損失很大,但他在平壤才休整了十天就匆匆南進,朝鮮官兵和各路義軍與明軍配合,很快就收復了開城及其以北被侵佔的領土。元月二十四日,明軍先鋒查大受所部三千精騎南下京城,在京城西北方突然遭遇日軍,展開激戰。
《明史》後面還說:
文祿四年(1595年)七月,豐臣秀吉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下令將關白秀次流放到高野山中。十五日,正當秀次在青岩寺和僧人隆西堂下將棋的時候,突然接到石田三成、增田長盛等人帶來的罪狀書,被勒令自殺——享年僅二十八歲。
據說當時李如松正在勘查前往京城的道路,身邊兵馬本就不多,聞聽查大受被圍,竟然僅帶著一千親衛趕來救援——真是一員悍將,他應該當先鋒,不該當主帥。結果李如松所部也陷入了碧蹄館之圍,日軍看到他的旗號,紛紛繞開查大受所部,直奔李如松而來。明軍奮勇抵抗,但騎兵射出的火箭因為下雨的關係威力減小,相反日軍的鐵砲因為防雨裝備而仍能反覆鳴響。李如松且戰且走,數度被日軍衝到馬前,禆將李有升為了保護他而英勇戰死。
就在「文祿之役」爆發的前一年,也即天正十九年(1591年)元月,豐臣政權的最大棟樑、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病逝了。秀長是豐臣政權的核心人物,他是著名的內政家,並且擁有很強的統合能力,在年輕的譜代眾和老奸巨猾的外樣中間一直扮演著調停人的角色。秀長去世以後,石田三成等秀吉親信與德川家康等有力大名間的矛盾益發突出,並且逐漸邁向不可調和的深淵。
然而事實上,以「奴」來貶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除叫日本為「倭奴」外,在中國古代是根本沒有過的。唯一的例外是《舊唐書》里有「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的話,不過那是用來罵高句麗出身的將領高仙芝的,所指是個體而非群體。明人曾經寫道:「倭奴夷亦曰日本,東海外之夷也。謂之奴,奴之也。奴必有主,吾中國是已。」實際日本向中國稱臣的次數不多,時間也都不長,說中國是倭奴之主,未免是自欺欺人的狂妄之語。
激戰至夜,中軍官楊元率一千步兵趕來增援。日軍不知虛實,因為害怕明軍主力將要陸續開到,所以停止追擊,朝京城方向退卻。從這場四千對兩萬還打了一整天的惡仗來看,明軍的戰鬥力實在頑強,然而以少擊多終究不是兵法的正道,將帥無能,輕敵冒進,這才導致援朝抗日戰爭曠日持久,竟然前後打了整整六年。
竟然把明智光秀拆分為兩個人,如此不實之言堂堂皇皇地記載入史書中,也說明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朝以後,有多麼的封閉,對外國情況和事務有多麼不了解了。
然而西洋鏡終究是要拆穿的,明使手捧詔書,以中文宣讀,日本人根本就聽不懂,而就算兩國文字基本相通,那些深奧的句子,也不是豐臣秀吉這種武人所能夠理解的。等到第二天,秀吉讓僧人承兌以日語宣讀詔書,並且加以解說,雖然小西行長事先關照承兌要改動一些句子,但承兌倉促間無法完成如此繁難之事,還是原樣照讀了。
在朝鮮戰場上,中日雙方停戰一年多,到了萬曆二十二年,也即日本文祿三年(1554年)十二月,內藤如安等人經過反覆交涉,終於進了北京城,膽大包天的沈惟敬竟然偽造了日本稱臣的表章呈遞上去。石星另外派人和內藤如安談判,提出三項條款:一,日軍立刻撤出朝鮮全境,甚至撤出對馬島;二、只冊封而不準求貢;三,日本、朝鮮從此修好,互不侵犯。如果換了別人,沈惟敬的西洋鏡立刻就要拆穿,但內藤如安秉持著家主小西行長教授的原則,一概點頭,全盤答應下來。
小西行長分辯說是明朝違約,不幹自己的事情,終於逃過了制裁,卻被豐臣秀吉再度扔回朝鮮戰場。至於那位胡作非為的沈惟敬先生,他逃回朝鮮后還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章,派人送回北京。然而花樣不可一玩再玩,西洋鏡終於被拆穿了,萬曆皇帝大怒,先把主和的兵部尚書石星下了大牢(最後死於獄中),然後傳令駐朝明軍捕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日本的了解都很淺薄,明朝中期閉關鎖國以後,對於遠在東海外的日本更是知之寥寥。清人所編的《明史》中對日本的相關記載就錯訛百出,讀之非常可笑。比如關於豐臣秀吉的出身,《明史》上是這樣說的:
一,迎明朝公主為日本皇后;二,繼續發展勘合貿易;三,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因為日本是武人掌權的);四,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給日本;五,朝鮮送一王子到日本作人質;六、日軍交還俘獲的朝鮮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七,朝鮮大臣發誓永不背叛日本。
【●大奸小丑沈惟敬】
這時候又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次年(1596年)四月,明朝冊封正史李宗城因為貪淫女色,遭到日本人的驅逐,凄凄惶惶從釜山跑出來,逃回京城,隨即就被明廷下詔捕拿入獄,於是小西行長只好陪同副使楊方亨回歸日本。此時秀吉早就離開了九州的名護屋,並且大坂城也不呆了,他在京都附近開始營建更為豪華的伏見城。六月,沈惟敬在伏見城見到了秀吉,秀吉本想在伏見城會見明使,但因為畿內地區地震頻繁,所以最終還是敲定了大坂城。
【●茶人之死】
明朝人喜歡叫日本人為倭奴,其實這個詞彙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大家知道,日本列島上最早和中國取得聯繫的很多國家中,有「倭國」也有「奴國」,到了南朝范曄寫《後漢書》,就記載說:「東夷倭奴國王遣使貢獻。」按照當時人的看法,是倭國降服了奴國,兩國歸併為一。
文祿二年(1593年)春夏之交,日本方面,前線兵將普遍厭戰,尤以小西行長為最。行長軍在平壤之戰中喪盡了主力,這些主力大都是他自己的子弟兵,不是豐臣政權從上而下撥給的,在行長想來,如果再戰下去,自己的實力只有喪得更多,而再來兩場敗仗,即便最後打贏了,論功行賞也未必有自己的份兒,既然如此,不如議和。而在明朝方面,李如松在碧蹄館吃了敗仗不算,此後一直後退,放棄開城回到平壤,這一舉動引起中朝雙方的輿論大嘩。普通朝臣和百姓不知兵事,並不清楚明軍究竟遭到了多大損失,光看李如松退兵的舉動,就以為仗已經打不下去了,於是議和之聲此起彼伏。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就站在議和派的最前沿。
日軍軍心渙散,很多人偷偷逃離前線,渡海回去日本老家,而國內也紛紛爆發一揆。尤以侵朝的急先鋒島津氏為最,早在去年(1592年),侵略戰爭開始后不久,島津家臣海北國兼、田尻但馬守、伊集院三河等人就率軍兩千,進攻肥后的八代城和佐敷城,叫嚷著要討伐豐臣秀吉,史稱「海北一揆」。雖然這次暴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但使留在北九州名護屋的島津義久和已經前往朝鮮的島津義弘大為驚愕的是,兩千一揆中竟然有三百名都是兄弟歲久的家臣!
文祿二年(1593年),就在朝鮮戰場上中日雙方暫時停戰,準備開始和談的時候,豐臣秀吉竟然意外地又得到了一個嫡子,鶴松的母親淀姬再度生產,孩子起名拾兒,也就是後來的豐臣秀賴。秀賴的誕生,使豐臣秀次的地位變得非常微妙,他雖然仍冠有關白的頭銜,但很可能隨時都會失去繼承人的寶座。
四月十八日,在豐臣秀吉的命令下,日軍全部撤出京城,次日李如松率中朝聯軍進城。五月十五日,李如松渡過漢江進至慶尚道東南部的慶州,在這裏對朝鮮軍做了一番防禦部署后就又退回京城。此時,除全羅、慶尚兩道的南部地區外,中朝聯軍已經收復了全部失地。當年七月,李如松如約撤出朝鮮,明朝只留下四川參將劉綎和游擊吳惟忠率七千六百人分駐要隘,防備日軍背信進攻。
千宗易開創了「千家流」的茶道流派,他主張「幽、寂」的茶道精髓,崇尚古樸簡約。相反的,豐臣秀吉則追求奢華絢麗的風格,天正十三年(1585年),秀吉開放了自己苦心設計的「黃金茶室」,這座茶室規模很小,這點可以說和宗易所追求的風格是相通的,然而茶室及其中布置的各種器物都由黃金鑄造,並且可以拆卸運輸,造價昂貴,恐怕除了天下人秀吉外誰都無法仿效,這卻是使宗易瞠目結舌,並且大搖其頭的。
豐臣秀吉的刻毒殘暴,在殺死養子秀次一事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秀次雖然切腹了,他仍下令將其首級割回,放在京都附近處決犯人的三條河原曝晒示眾,不僅如此,還將秀次的妻妾子女三十多人也都押往彼處斬首。最上義光的愛女駒姬當然名列其中,據說義光請託了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很多人,還是未能救下女兒的性命。
二月二十八日,千宗易在聚樂第葭屋町的邸宅切腹自盡,死前留下一偈:「人世七十,力圍希咄,吾之寶劍,佛祖共殺。」
碧蹄館之戰雙方的傷亡比率眾說紛紜,但肯定明朝的精銳騎兵受到重挫,李如松被迫暫時放棄南進的打算,退到開城休整。不久后,他聽說日軍有繞路襲擊平壤,切斷明軍後路的打算,就又匆匆退往平壤。正在各處收復失地的朝鮮官軍聞聽此訊,嚇得也都駁馬北逃,很多眼看即將收復的城池全部都被放棄了。
等到豐臣秀吉繼承織田信長的事業,掌控了天下,宮部繼潤就把小人質送了回來。當時秀吉還沒有獲賜「豐臣」姓,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就首先要為那些窮親戚都找個高貴的靠山。想來想去,他讓自己的姐夫去做名門三好氏的養子,改名為三好吉房,而吉房之子,也就是秀吉的那個親外甥,就起名為三好信吉,又被送去了三好家。其後因為秀吉沒有子嗣,就把信吉接回來做了自己的養子,賜以上字,這才被稱為羽柴秀次,后改豐臣秀次。
如此苛刻的條件,讓小西行長也很難向明使開口。在明朝使節想來,蕞爾小國的日本,所以發兵打一下朝鮮,不過為了引起明朝的注意,想要發展雙邊貿易,多得點錢財,天朝上國,有誰不傾慕的嗎?因此明使談判的前提就是「封貢」,即日本承認明朝名義上的宗主國地位,明朝給予賞賜和允許通商,讓他們大發一筆橫財,僅此而已。小西行長本人也是希望封貢的,封不關他事,貢則可以給他這個九州大名帶來很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豐臣秀吉的親信將領主要分為三個集團,即跟他從尾張出來的子弟、受封長濱后招收的近江人,以及征伐中國地區時招收的東中國豪族們,這三個集團互相爭功,早有矛盾。其中加藤清正是尾張系的代表人物,他本是秀吉正妻北政所的親戚,從小如同養子一般被撫育長大。小西行長則是堺的豪商小西隆佐之子,後來出仕備前大名宇喜多直家,轉從豐臣秀吉,是東中國系的代表人物,和近江系的石田三成等人也一貫交好。在朝鮮戰場,清正和行長兩人各自統兵前進的時候,就摩擦不斷,矛盾很深,此刻行長既然一立主和,清正當然要跳出來堅決主戰,以表明與對方的不同。然而事實上,清正早就通過沈惟敬和宋應昌有所聯絡,主動表示願意退出京城。
千宗易並不僅僅在茶道思想,更根本的是在社會道德教化上與豐臣秀吉背道而馳,他與反對侵略戰爭的蒲生賦秀等人站在同一立場上,甚至還預言侵朝戰爭必將失敗,這更使豐臣秀吉忍無可忍。豐臣秀吉原本繼承了織田信長在近畿的勢力,對於近畿最大的貿易港口堺依賴甚深,等到他以九州為基地圖謀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時候,逐漸傾向於利用北九州地區尤其是博多的豪商們,而把堺拋到了腦後。天正十五年(1587年),秀吉在征伐九州的過程中於箱崎召開了盛大的茶會,主要邀請了博多的豪商神谷宗湛和島井宗室等人——對比千宗易「幽、寂」的茶道,神谷和島井等人的茶道要溫和得多,與秀吉的茶道並不那麼格格不入。
十二月二十九日,萬曆皇帝下旨,派李宗城為正使,楊方亨為副使,前往日本,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內藤如安請求封豐臣秀次為都督關白(此時秀吉已將關白之位讓給養子秀次),封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增田長盛、石田三成、大谷吉隆等人為都督,這種惠而不費的事情,明朝都一一答應了。內藤如安唯獨沒提加藤清正、鍋島直茂等人的名字,日軍內部的派系之爭由此可見一斑。
六月二十二日,激烈的攻防戰開始,一直打到二十九日,晉州城破,日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不管是官軍、義軍還是普通百姓,城內數萬軍民全都倒卧在血泊中……
相比千宗易之死來說,豐臣秀次的死亡其實更具有悲劇性,並且對豐臣政權的損害更深。秀次本是豐臣秀吉的姐姐瑞龍院日秀之子,是秀吉的親外甥。秀吉出身寒微,所以一般認為他的姐姐嫁給了一個農民,然而既然咱們已經分析過秀吉也並非普通農民出身,那麼他的姐夫起碼該是個低級的鄉下武士吧。總之,因為瑞龍院早死,秀吉就把外甥領過來自己撫養,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秀次與其說是秀吉的親戚,倒不如說是被親舅舅頻繁耍弄的一件政治道具。
大德寺山門金毛閣的塑像,本身就是千宗易茶道思想的體現。這座木像所描繪的宗易的外貌,是安祥而平和的,他穿著木屐,柱著拐杖,有如儒家思想中的「玄聖」,有如道家傳說中的「真人」,是完全超脫於世俗之外更脫離於世俗統治者所管轄的道德的代表。如果不是因為如此,掌握天下的豐臣秀吉為何會對一座茶人的塑像感到如此嫉恨和惱怒呢?
駒姬臨終前作絕命詩一首,大意是:「無罪之身,無辜受斬,前往彼世。彌陀之劍,慈悲為懷,指引往生。此身罪業、深重五障,隨之消解。」年僅十九歲——豐臣秀吉此時殘忍瘋狂的行為,不亞於織田信長當年,所以豐臣政權的末日,也隨之很快到來了。
天正十九年(1591年)八月,豐臣秀吉唯一的嫡子鶴松夭折了,秀吉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很難再有子嗣,就於十二月將關白之位讓給了秀次,自己名義上退居二線——因為退位的關白習慣上被尊稱為「太閣」,所以此後人們就稱秀吉為「豐太閣」。這等於是確定了秀次的繼承人地位,並且朝廷也下詔任命秀次為正二位內大臣。
【●冊封鬧劇】
天正十七年(1589年)四月,曾經繼千宗易成為豐臣家茶頭的、宗易最有天分的弟子山上宗二,因為屢屢忤逆豐臣秀吉,在小田原之陣中被秀吉處死了,這件事給宗易的刺激是很大的。宗二為人執拗,他更明確地認識到,並且著意體現藝術家是無冕之王,不應屈從於世俗統治者,因此才會被殺。可以說,正是宗易本人的思想教導出了宗二,也導致了宗二的死亡。
反正明朝講和使聽不懂日本話,急於停戰的小西行長和急於立功的沈惟敬就串通起來,開始欺上瞞下,大耍陰謀手段。行長對秀吉說,明使已經同意了他提出的條件,但必須回去北京交皇帝最後批准,明朝人最愛面子,皇帝可能會提出要日本稱臣,咱們掛個空名卻得實利,沒什麼不好。沈惟敬則對謝用梓和徐一貫說,日本人已經答應了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
在小西行長的大力遊說下,日方絕大多數將領,包括曾經堅決主戰的小早川隆景和加藤清正也被迫認清了現實。四月八日,以參將謝用梓、游擊徐一貫和沈為敬等人組成的講和使團進入京城,催促日軍撤離,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將領態度突然大變,又跳起來怒罵,小西行長好不容易才把他們壓制下去了。
平壤一役,明軍以強攻弱,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從此李如松就滋長了驕傲情緒,認為日軍不過如此而已,我天兵所到之處,他們全都會望風而逃,不堪一戰。而日本方面因為損失慘重(據說小西行長所部減員接近七成),各路兵馬遂都後退,齊會京城,無形中分散的主力凝聚起來,準備再打一次大規模會戰。就當時在朝鮮的雙方兵數來看,明軍四萬余,日軍經過將近一年的戰鬥,還剩十余萬,幾乎是明軍的三倍。
於是在石星的授意下,經略宋應昌於三月十五日派沈惟敬到京城去和小西行長等人商談和平退兵事宜。最後雙方達成四點協議:一,明軍撤出朝鮮;二,日軍從京城後退;三,日方釋放俘虜的朝鮮二王子和官吏;四,明朝派使節去名護屋會見豐臣秀吉,開始正式和談。
第二年是萬曆二十三年,日本文祿四年(1595年),正月三十日,明朝冊封使團從北京出發,四月二十七日到達朝鮮京城,隨後南下釜山。小西行長看內藤如安一切搞定,大為興奮,於是請求豐臣秀吉下達回國命令,想要把撤兵變成既成事實。秀吉一開始欣然同意,但隨後又有所猶豫,下令諸將暫緩撤兵,小西行長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兵敗碧蹄館】
在茶道方面的理念不同,其實正體現了千宗易和豐臣秀吉兩人對世間的認知,以及對自身定位的不同。在宗易看來,茶道是超脫了世俗的、直指人心的藝術,更是支撐宇宙間的大道的體現,古樸簡約,正是大道所規定的社會道德規範。而在秀吉看來,茶道是顯示他所開創的太平盛世的工具,也是他個人權威的體現,宗易的茶道理論勢必將超凡的藝術凌駕於世俗權威之上,勢必導致天意掌握在藝術家們手中而不是掌握在統治者手中的社會認同。
其實這個時候,豐臣政權的內部鬥爭已經愈演愈烈,豐臣秀吉得不到一點實利是斷然不肯從朝鮮撤兵的,因為他已經威信掃地了……
九月一日,以毛利輝元為嚮導,引領楊方亨等一行人來到大坂城接見所。日本諸將四十人列座觀禮,楊方亨、沈惟敬等人捧著金印、詔書站立。等到豐臣秀吉穿戴著明朝送去的冊封衣冠,滿臉笑容地出現的時候,沈惟敬竟然跪拜在地,使隨員們無不感到憤慨。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的典禮順利完成了,秀吉還盛宴款待了來使,在他想來,我答應做你大明王朝屬下的日本國王,用這個空頭銜換來朝鮮一半疆土,就此面子裡子都有了,也可對出征諸侯有個交代,真是事事稱心如意。
【●關白秀次的被殺】
當豐臣秀吉還在織田信長麾下為將的時候,他跟隨信長鏖戰江州,對抗淺井氏和北面的朝倉氏。為了立功,秀吉前往拉攏原屬淺井氏的豪族宮部繼潤,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就把親外甥送去宮部家做了養子兼人質——那是元龜二年(1571年)間的事情,這可憐的孩子年僅三歲。
從此以後,「倭奴」一詞就變成了倭國也即日本國的代名詞。然而可憐的是,這兩個字在中國古文中含義都不大好,倭最早的意思是低垂,而奴就是奴隸,兩者合起來,似乎是指一個奴才垂首聽命。元朝以後,因為倭寇多次侵擾我國東南沿海,老百姓都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倭奴一詞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貶義詞。
五月八日,明朝使團在增田長盛、石田三成、大谷吉隆三奉行和小西行長的陪同下,從釜山出海,十五日到達九州名護屋。雖然中方的正式講和使乃是謝用梓和徐一貫,但因為語言不通,直接商談相關事宜的還是沈惟敬和小西行長。豐臣秀吉狂妄地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命令行長傳達給明使——
從表面上來看,有兩件事促成了千宗易的死亡。首先是大德寺山門事件,天正十七年(1589年),宗易資助修建了大德寺山門的金毛閣,大德寺住持古溪宗陳感念其恩,就在閣上安置了宗易木像,此事引起了豐臣秀吉的嫉恨。另外一件事據說是因為宗易倒賣茶器,他早已出家為僧,如此貪圖財富的惡性使秀吉異常憤怒。當然,這些都不過藉口和導火索而已,宗易與秀吉在茶道方面的認知全然不同,才是導致兩人反目的重要原因。
「日本原本有國王,國王下面稱關白者最尊貴,當時以山城州首領信長擔任關白。信長某次出獵,碰到一個人躺在樹底下,驚了信長的坐騎,於是捉住此人,詳加審問。這人自稱叫作平秀吉,是薩摩州的奴隸,身體靈活,能言善辯。信長很喜歡此人,讓他給自己放馬,並且起名叫做木下人……」
況且,因為關白豐臣秀次即將成為下一位天下人,各地諸侯紛紛趨勢逢迎,羽州的大名最上義光就把十五歲的愛女駒姬獻給秀次為妾——秀次和他的親舅舅豐臣秀吉只有一事相象,那就是極好女色,各處搜羅妻妾無數。然而大名們這種拍馬屁的舉動,反而使秀次遭到秀吉的猜忌,為了給親生兒子鋪平道路,豐臣秀吉終於下了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