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戰記》目錄

第二百九十九章 軍政統一

第二百九十九章 軍政統一

立法院根據議政會議的要求,立即修改選舉法,在第二次遞交上去的選舉法當中做了相應的調整,增加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代表共計1050人,使代表總數達到2050人,隨即被議政會議批准,國統區各省和上海租界開始進行代表選舉工作,國民大會的準備工作開始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最終投票結果顯示,與會的218名參政員當中的193人投票支持,這樣一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修正案》正式成為決議案,再加上國民政府在此前的會議上宣布承認其他抗日黨派和武裝的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給與民眾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等舉措的一一落實,掃清了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議政會議提請國民政府最高國防委員會召集國民大會,在把《修正案》正式變成憲法條文的同時,啟動政府改革的進程。
孫百里的表態頓時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當中引起強烈反響,輿論一致認為福建政府的舉動是真正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必將有力地推動了軍隊國家化的進程,再加上福建政府調撥的大批糧食運抵重慶,使孫百里聲望與日俱增,大有與蔣介石平分秋色的架勢。
至此,第二屆議政會議第一次會議也是最後一次會議正式落下帷幕,因為它的職能將全部被國民大會和國民大會議政會代替。由於國民大會代表的選舉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參政員們紛紛踏上歸途,要把會議的精神帶到全國各地,引導人們投身到國民大會的選舉當中去。
國民黨方面的意見提出之後,中共認為過於苛刻,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案來整編,等於把自己手中的軍隊全部交了出去,如果政府的民主化進程受到阻礙,國民黨完全可以憑藉暫時還掌握在手中的政權和軍隊的力量恢復一黨專政,故而在軍隊國家化之前,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措施加以保證。
既然包括中共在內的在野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一致要求的政治民主化已經基本實現,國民黨方面的參政員就順章成理地提出軍隊國家化的要求,明確指出只有在各派系武裝全部置身於國民政府大本營的統一指揮下,才可能商討國民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人數,並確定會期召開會議。國民党參政員的提案表面上看是針對國內所有不直接聽命於國民政府的武裝,但是實際上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隸屬於福建政府的十九路軍——桂系的地盤已經被日軍佔領了大半,最後還是靠中央軍的支援才勉強頂住日軍的兇猛進攻,自然失去了討價還價的機會;閻錫山的情況還要複雜些,山西境內不但有日軍、中央軍還有八路軍,腰桿也挺不起來;日軍佔據了越南、廣西之後,從兩面夾擊雲南,兵力不足的龍雲自然也無法表示反對;新疆的盛世才和甘肅馬氏兄弟的那點兵力完全沒有分庭抗禮的資本。
這時候,日本政府為了擺脫被動局面,儘快打破中日戰爭的僵持局面,決定立即著手改善日蘇關係。首先,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議會發表演說,談到要消除日蘇之間的誤會,重新調整兩國關係。接著他又在日本眾院重申這個問題,並說兩國關係最近頗多改善,頻頻向蘇聯送秋波。
1941年3月23日,松岡洋右抵達莫斯科,隨即得到斯大林的破例接見,緊接著,日本政府就和蘇聯政府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共四個條款,其中第二條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成為一個或數個第三國敵對行動之對象時,則締約國之他方,在衝突期間,即應始終遵守中立。這顯然是對日本侵略的默許和縱容。
條約簽訂之後,蘇聯立即開始從西伯利亞撤軍,以顯示自己的誠意。
第四,特種選舉代表,(含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的選舉,蒙古、西藏的選舉,在外僑民的選舉,軍隊的選舉)一百五十名;第五,由國民政府指定者,二百四十名。合計兩千名代表。
參政會議開始討論軍隊國家化的議題之後,中共代表向國民政府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八路軍及新四軍擴編為五軍十六師,國民政府統一提供後勤保障;第二,政府承認陝甘寧邊區原有地區,但改稱為陝甘寧行政區,直屬行政院;第三,朱德為魯察冀熱四省戰區司令官兼河北省主席,委任賀龍為察哈爾省主席。
這時候,軍隊國家化的另外一個主角孫百里代表福建政府表明了態度:第一,福建政府重新接受行政院的直接領導;第二,關稅和鹽稅全部上繳國家財政,其他地方稅收和官辦企業收入將在五年時間內逐步移交給國民政府;第三,第19集團軍和第12集團完全接受國民政府大本營的直接指揮,猶太軍團的地位則另行討論。
始終關注著中國政府一舉一動的日本政府很快就通過情報人員掌握了第二屆議政會議的第一手資料,在得知中國各方力量已經擯棄己見、達成共識,即將進行政令和軍令統一的舉措之後,頓時感到非常擔心——隨著戰線逐步前移,日軍的機械化優勢被中國西南和東南地區的山嶽地形完全抵消,而漫長的戰線又導致其兵力嚴重不足,以前中國軍隊各自為戰的時候,還可以採用割肉補瘡的辦法相對集中兵力,進行局部重點打擊,現在肯定是行不通了,而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卻駐紮在東北防備蘇聯,無法繼續增兵關內戰場!
國民党參政員認為第二條可以接受,但是第一條和第三條值得商榷。他們指出,八路軍和新四軍最多只能擴編為四軍十二師,理由是中共的根據地相當分散,很多小塊根據地只有游擊隊在裏面活動,不能計算到正規軍當中;河北省主席和察哈爾省主席的職務需要等到國民大會召開之後,由新選舉出來的總統任命,不應當作為先決條件提出來。另外,國民党參政員還指出,八路軍和新四軍是進行整編而不是擴編,完成以後就是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自然和其他軍隊一起由國民政府統一補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當中的黨務工作者必須退出,以保障軍隊真正國家化,軍隊中的黨員和共青團員名單也要交給政府。
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的原則性問題解決以後,參政會議就責成立法院制定新的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準備召開國民大會。
國民黨方面則攻擊中共根本就沒有軍隊國家化的誠意,或者是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於是雙方各執一辭,在參政會議上爭吵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另外,日本和蘇聯在兩國政府聯合發布的《共同宣言》中宣稱:遵照蘇日於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是締結之中立條約的精神,蘇日雙方政府為保證兩國和平與友好邦交起見,茲特著重宣言: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於是,在這場狼狽為奸的交易中,蒙古和東北竟成了相互饋贈的供品。
由於此時的立法院完全控制在國民黨手中,因此制定出來的選舉法對國民黨非常有利,如果按照這個法案進行選舉的話,國民黨代表將在國民大會中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地位。議政會議經過審議之後,當即駁回立法院的提案,並根據參政員們的提議,要求在選舉法中取消當然代表和指定代表著兩項,增加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代表。
立法院直接照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相關規定,向議政會議提交的選舉法草案中把國民大會代表產生辦法羅列如下:第一,當然代表,包括中央執行委員及中央監察委員,共五百六十五人; 第二,區域代表,六百六十五名;第三,職業代表,三百八十名;
心領神會的日本統帥部迅速抽調關東軍南下,加強中國派遣軍的力量,得到增援的華南和華中日軍隨即集中了六十四個步兵大隊兵力和二十三個步兵大隊的預備隊,相當於十個師團的人馬,在海軍艦隊的配合下,在海軍航空兵的直接支援下,連續發動了東起浙江寧波,南至雷州半島一系列的『截斷』中國沿海港口和海上交通線的作戰。
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國民黨和中共同時調整自己的立場,最終就中共領導下的邊區政府和軍隊的地位達成如下協議:第一,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編製為四軍十二師,由國民政府統一提供後勤保障,第18集團軍(八路軍)總司令和新四軍軍長的職位兩年內不做調整;第二,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根據地全部改為行政區,直接隸屬於行政院領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政府領導機構,原來實行的政權工作人員比例的『三三制』原則改為沒有限制的全民普選原則;第三,軍隊中取消黨務工作者,黨員名單上繳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