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大洋是賭場》目錄

第一章 來了些洋船黑乎乎

第一章 來了些洋船黑乎乎

合眾國際社的記者在發自「密蘇里號」戰列艦的報道中充滿了喜悅地寫道:「這是九十年後,日本第二次向美國投降」只要抬頭看看「密蘇里號」戰列艦的主桅杆上不同尋常地同時飄動著的兩面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就知道為什麼是「第二次」了。一面是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機動部隊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時飄揚在白宮上空的美國國旗。
這艘「東號」鐵甲艦也是一艘有趣的軍艦,經歷十分複雜。一開始是法國人為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南軍製造的「StoneWall號」後來因為法國人在美國內戰中要嚴守中立而拒絕交付,想賣給丹麥人。但是價格又談不下來,只好又賣給了南軍。可是南軍又敗了,艦長佩奇把船開到了古巴哈瓦那,私自把船以一萬六千美元賣給了古巴總督。後來美國人又把船贖了回去,以四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日本幕府。結果是船還在太平洋上走著的時候日本就開了打,當打著星條旗的StoneWall開進橫濱港的時候,幕府和明治雙方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競相抬高價格向據為己有。但美國領事館已經接到國內指示要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誰都不賣,其實是在觀測風向,要賣給勝利的一方,後來終於在1869年2月交給了明治政府,改名為「東號」榎本武揚率領的幕府海軍的失敗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明治政府有了這艘鐵甲艦。
這批人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勝海舟和榎本武揚。勝海舟後來出任幕府的軍艦奉行,主管幕府海軍。他在當時還只是一個小漁村的神戶設立了神戶海軍操練所,培養海軍軍官和軍艦製造技術人員。有趣的是勝海舟雖然身為幕府高官,卻對幕府前途毫無信心,周圍圍繞著的幾乎全是倒幕人士。神戶海軍操練所的「塾頭」是坂本龍馬,從這個神戶海軍操練所培養出來的人中間就有甲午戰爭時的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和首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
日本地少人多,沒事喜歡填海做個人工島出來。不要以為這隻是現在日人有了錢在燒包,打老時候開始日本人就有這個業餘愛好。那時為了和荷蘭人做生意,幕府特地在長崎填了一個佔地大約1.3公頃的人工島叫做「出島」用來隔離他們。幕府政權聽了荷蘭人的這一番教誨深以為然,現在就在那個出島的邊上建了一個「長崎海軍傳習所」幕府自己派了70個人,各藩也湊了130個人共計200個就是學生,那是1855年的事。老師是荷蘭海軍軍官,上課用荷蘭語,邊上站著翻譯。學科主要是航海,造船,操炮,船具,測量(包括天文學)數學和機械,每天要學八個小時。
當然也就沒有了海軍。
開國了怎麼辦?外面的世界是個什麼樣,日本人全不知道。日本開國后的1862年,有個叫高杉晉作的日本人作為幕府使節的隨員來到中國,在上海親眼看到了中國人是如何被西洋人奴役的,回國后寫成《游清五錄》警告日人千萬不要成為第二個中國。
大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觀艦式」是1940年10月11日在橫濱舉行的「紀元2600年紀念特別觀艦式」參加的軍艦99艘,總噸位622,000噸,包括當時因為實施渡海轟炸中國內地而一舉出名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在內的架飛機參加了檢閱,可謂隆盛。但參加者中可能沒有一個人會想到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這支海軍會灰飛煙滅,幾乎全部沉沒了在太平洋的海底。
小二子是小二子,那只是在天皇面前的位置問題。要有「強大的海軍」這一點在理論上還是沒有人反對的。海軍當然得有軍艦,軍艦得要人來操縱,這些操縱的人得組織起來,歸結起來問題就是軍艦,軍官和組織這三個問題。
但是就象俗話說的「人算不如天算」「僅僅」準備用來對付國內反亂的陸軍偏偏就碰上了一個可以讓他們大展身手的內亂。1877年就來了一場大內戰叫「西南戰爭」,被內訌轟下了台的西鄉隆盛帶了四萬人馬從九州開始造反。
他們來幹嗎來了呢?首先是為了找出一條能直接去向中國大陸的太平洋航道,再有就是想為在太平洋到處亂抓鯨魚的美國捕鯨船隊尋找一個補給據點。
說是三天內不來個像樣的人,就要沿江戶灣北上,直接帶兵上陸面見你們將軍德川家慶了。幕府將軍德川家慶沒辦法,只好在7月14日派了伊豆守(相當現在的靜岡縣知事吧)戶田氏榮去見佩里。
官軍中倒是有海軍中將川村純義幫忙做參軍,但整個西南戰爭中海軍除了幫忙運過幾次兵馬糧草之外就沒有什麼發威的地方,陸軍打得苦,死的六萬人全是陸軍。這六萬具死屍就把「海主陸從」四個字給壓翻過來了,成了「陸主海從」1878年12月陸軍省參謀局從陸軍省獨立出來改名為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就是天皇的幕僚長,而海軍從此就成了小二子。
榎明治政府並沒有算勝海舟,本武揚這次過去的敵人的老賬,清查什麼戰犯罪行什麼的。而是積極地使他們的才華連同收繳的幕府海軍和各藩海軍的艦隻得到發揮,而他們也開始了使明治海軍開始向近代化的海軍起步。
戊辰戰爭結束以後,明治政府除接受來的七艘幕府海軍軍艦外,各藩還獻上了11艘軍艦。但管轄這些軍艦的兵部省看著這些軍艦除了搖頭沒有別的:除了一艘「東號」是鐵甲艦之外,全是一些過了時的木質軍艦,指望這些船去「攘夷」,只怕玄乎。
這邊家慶將軍也不知道是病的還是嚇的,佩里走人十天後的7月27日就去天照大神那兒去了,把這個難題留給了老四,接班做第13代幕府將軍的德川家定。
從十七世紀以後,統治日本的幕府實行了「鎖國」政策,在從1633年到1639年的六年裡,先後五次頒布「鎖國令」到1641年完成了鎖國體制。在鎖國體制下諸藩們被禁止建造大船,容積500石(大約135立方米)以上的不準造,具備縱向龍骨的也不準造,雙桅船還是不準造,對外貿易也只限於在規定的地點,由規定的藩國和規定的國家進行。被容許進行貿易的僅有中國,荷蘭,朝鮮,琉球這幾個國家。
現在,「大日本帝國政府」和「大日本帝國陸海軍」正式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正在這艘戰艦上舉行。
這支艦隊在頭一年的1852年11月從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出發,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經過模里西斯,錫蘭,新加坡,澳門,香港,5月4日到了上海。
幕府政權為什麼要沒收他的財產呢?這是因為幕府政權一直懷疑勝海舟的政治觀點和信仰。因為勝海舟要建立的海軍並不只是幕府的海軍或者是某個藩的海軍,他成天念念叨叨的是「日本的海軍」幕末和明治初期的日本人中這種統一的國家意識非常強烈。海對面的鄰國,中國的遭遇使他們知道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恐怖,而英薩戰爭,馬關戰爭這幾場直接和列強們的交鋒更讓他們領教了列強們的蠻不講理和可怕。因此建設一個強大的軍隊以保衛日本而不是保衛某個具體政權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當然後來這支「強大的軍隊」終於建成了,而日本也成為了列強的一員,這種統一的國家意識反過來成了國家主義,開始對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侵略和掠奪那是後文的內容了。
這並不是說日本人就沒有做過跨過海洋,去向更廣闊的陸地的嘗試。日歷史學家很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倭寇。但倭寇不是海軍也不是水軍,倭寇只是把船隻看作軍隊的輸送工具,大部分戰鬥本身卻是陸地上進行的。因此倭寇不能作為日本民族是海洋民族的一個證明。然而在另一方面日本人在海上的笨拙,卻可以被舉出來作為證明日本民族並非海洋民族,那就是豐臣秀吉對朝鮮的入侵。這次入侵由於日本水師被朝鮮海將李舜臣擊敗以後,日本人好像也就拋棄了對海洋的執著。
長崎傳習所雖然只有短短四年,但是意義巨大。這不僅僅是長崎傳習所為從開始的幕府海軍到後來的明治海軍的日本海軍培養了第一代人才。這些人中包括首任海軍卿勝海舟,第二,四任海軍卿川村純義,海軍副總裁榎本武揚,海軍兵學寮的首任兵學頭,兩度海軍卿中牟田倉之助等人。長崎海軍傳習所一個更加重大的意義,就是培養出了日本的現代國家意識。傳習所的學生來自幕府和各藩而同吃同住同訓練,後來又有不少人去歐洲留學,這種特殊的環境使他們跳出了幕府和各自藩屬的界限,形成了一個現代日本的國家概念。以後倒幕,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日本的避免分裂以及甲午戰爭的勝利,長崎海軍傳習所所培育的統一國家概念功不可沒。
長崎海軍傳習所時間很短,到1859年就關閉了。因為日本國內的「攘夷論」甚囂塵上,荷蘭人害怕繼續援助日本會影響和英美的關係而停止了派遣教官,同時幕府方面在維持傳習所上也遇到了財政上的困難。培養海軍人才的方法改為向荷蘭派遣留學生。
當時一開始的明治海軍就是這麼可憐瘦弱,似乎也看不出會有什麼名堂。
日本人對大炮什麼的其實本來倒也不生疏,1543年火繩槍就從葡萄牙經過中國傳到了種子島。正好那時是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了用武之地,到了十六世紀末的時候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火繩槍的生產國和保有國。1614年江戶幕府在大阪之戰中消滅豐臣宗家時就用上了從英國進口的長管炮(culverin)和從荷蘭進口的加農炮。
1868年明治政府討伐幕府政權的戊辰戰爭時,勝海舟開始為幕府陸軍總裁,後來出任軍事總裁,為幕府政權的軍事總指揮官。但是勝海舟還是力排陸軍奉行小栗忠順的反對,說服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同意和明治政府的代表西鄉隆盛談判,實現了江戶的無血開城,避免了150萬市民在巷戰中生靈塗炭。
德川家定本來就是病病歪歪的,甚至有傳說是腦癱的人物,做不了決定。
誰知道這個佩里美國佬說話不算話,走的時候說好了一年後再來,但才過半年,1854年1月份就又回來了。其實是佩里在香港聽說了德川家慶的死訊才趕來的,想乘日本國政混亂的機會對幕府政權施加壓力。
慶喜靠這點穀米養不活他的家臣,這才有了這場戰爭。江戶無血開城以後,榎本武揚還是帶著幕府海軍反出了江戶,前往「蝦夷」地方,也就是北海道,目的是屯兵自活。但在箱館一戰失敗以後在黑田清隆的勸說下終於向明治政府投降。
1872年明治政府廢除了兵部省,改成海軍省陸軍省分立。首任海軍卿(從1885年才改叫海軍大臣)是勝海舟。當時勝海舟手裡是14艘軍艦,三條運輸船,合計起來總噸位是13,832噸。勝海舟就提出了個在18年內建成一支合計108艘軍艦的常備艦隊的計劃,但在那時怎麼看這個計劃都是空中樓閣——那來的錢?明治初期兵部省每年總預算是900萬日元,其中陸軍是850萬,留給海軍只有50萬。那句「強大的海軍」也就僅僅是個很悅耳的口號罷了。
為了突出「明治海軍」是「天皇的海軍」這一點,1868年3月26日還在大阪的天保山進行了第一次「觀艦式」檢閱軍艦。十六歲的明治天皇在岸上檢閱由薩摩等幾個藩借給明治政府的加起來總噸位2450噸的六條軍艦。順便說一句,邊上還有一艘趕來湊熱鬧的法國軍艦Dupleix,噸位是1800噸。
有時候想起來挺有趣的,現在歐美人幾乎要把捕鯨上升到「反人類」的政治和道德高度了,可是當初把鯨魚撈得幾乎滅絕的究竟是誰啊?
但在當時,他們確實是在為了日本而努力。像上面提到過的小栗忠順在擔任軍艦奉行時就引進法國技術,建成了長須賀海軍工廠。當時有人對他說,幕府的日子長不了,何必建一個兵工廠給朝廷用呢?小栗的回答是,幕府也好,朝廷也好,都是日本人。這個兵工廠不管最後落到誰的手裡,都是為日本效力,計算那麼多才叫奇怪呢。
另一面由十三條杠和三十一顆星組成的國旗,則是1853年美國海軍上校佩里率領艦隊,用大炮敲開了當時鎖關閉國的日本國門時懸挂在旗艦「薩斯奎漢納號」上的那面美國國旗。
光有人還不行,還得有船。正好兩年前從荷蘭來了一艘叫做Soembing號的排水400噸的150馬力木製蒸汽軍艦,就借給幕府訓練學生,後來荷蘭國王威廉三世想想乾脆好人做到底,就送給了幕府。幕府拿來了改名為「觀光丸」名稱來自《易經》里的「觀國之光」不是現在遊山玩水那個觀光的意思。這就是日本第一艘蒸汽軍艦。後來日本人又在荷蘭訂購了「咸臨丸」和「朝陽丸」作為傳習所的練習艦。
但隨著天下的統一,幕府政權採取了廢除軍備的政策。不僅限制槍炮的數量,而且禁止對槍炮的研究和改良,在國內實行嚴格的士農工商的階級制度,頒布了各種法律法令,消除訴諸武力的因素,維持了兩百多年的和平,既無外戰,亦無內戰。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對於最後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待遇上的爭執,慶喜在「大政奉還,王政復古」交出了政權以後,明治政府只給了他70萬石俸祿。
明治政府派出陸軍中將山縣有朋帶了三十萬人馬,用掉四千多萬軍費,花了七個月時間才鎮壓下去。
日本全國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這四個大點的島嶼和數千個小島組成,四周環海,所以武裝力量中很自然地要包含能夠在海上活動的部分。現在在九州的宮崎縣日向市美美津港還能看到由曾經擔任海軍大臣的米內光政大將書寫的「日本海軍發祥之地」的紀念碑。這是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初代天皇的神武天皇從這裏開始乘船東征大和國的緣故。但那當然只是神話傳說,找不出實證的。
日本幕府的鎖國體制是很登峰造極的,不僅不讓西班牙葡萄牙人來,連混血兒都一古腦兒驅逐到澳門去,就連在海外居住了五年以上的日本人也不準再入國。當時除中國,沖繩和朝鮮之外唯一被容許進行貿易活動的基督教國家只有荷蘭,而荷蘭是在答應了不在日本傳教的條件以後才被容許和日本進行貿易活動的。
周圍的謀臣們也拿不了主意,乾脆搞起大鳴大放大辯論來了,有沒有貼大字報的不知道,反正從大名到旗本,甚至一般庶民都可以發表意見,言者無罪。頓時一片民主氣象,什麼主意都有,就是沒有有用的。幕府政權也是過一天混一天,先造幾個炮台再說,反正還有大半年呢。
5月17日在從上海出發,在琉球王國短暫停留以後再經過小笠原群島來到了江戶。
整個世界正在矚目著的中心,是停泊在橫須賀軍港外十海裡外,與橫濱,木更津和橫須賀這三處正好成等距離位置上的「密蘇里號」號戰列艦(USS Missouri(BB-63))滿載排水量53,000噸的「密蘇里號」戰列艦編入現役還只有九個月,幾乎是簇新的,就像是特地為這個儀式定作的一樣。
鎖國的背景很複雜,有一個目的是阻止在外貿交易中嚴重入超的日本的大量金銀外流,還有就是對大航海以後歐洲基督教文明的對東方傳教活動的警惕。1637年在長崎發生的日本近代史上一次最嚴重的內亂「島原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基督教引起的,幕府政權動員了十二萬餘人的軍隊,損失一萬餘人才鎮壓下去。幕府政權認為基督教是引起這一內亂的元兇,所以禁止積極傳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船隻的進港,完成了鎖國體制。
但荷蘭人告訴日本人,這種想法不現實。首先,你沒有辦法沿著日本列島修上一圈炮台,就算是修成了也維護不了。其次炮台只能阻止海上艦隊的進攻,而不能消滅海上艦隊,從海上進攻守住陸地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一支海軍。這樣才能以低廉的造價而實現一個機動的打擊力量,消滅從海上來的侵略力量——當時的荷蘭人可沒想到現在傻呵呵地端端正正坐在面前認真聽從教誨的這些日本人幾十年後就成為了一支很有名的「侵略力量」而深受其害者中就有日本人的啟蒙老師荷蘭王國。
正因為大家都抱著「為了日本」這個信念,所以日本在戊辰戰爭是避免了分裂,而這種分裂是很有可能的。當時的情況是,英國站在明治政府一邊供應武器彈藥而法國則站在幕府政權一邊,但是幕府和明治政府不約而同地都沒有要求外國提供除軍火之外的協助。他們知道這是家務事,決不能讓外人插手。
佩里給日本人的是美國第十三屆總統菲爾摩爾的國書,內容是要求日本開國。幕府政權一時無法回答,就只好以將軍正在重病之中的理由來搪塞。佩里倒也不趕盡殺絕,給日本留了兩面白旗,說你們就先考慮吧,明年俺可還來,說完就帶著人回了香港。
1853年7月,當時叫江戶灣,現在叫東京灣的海面上來了四艘黑乎乎的船,這是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的美國東印度艦隊的四艘軍艦,為首的是兩艘排水量分別為3800噸和3200噸的蒸汽外輪船,旗艦「薩斯奎漢納號」(USS Susquehanna)和「密西西比號」(USSMississippi)剩下兩艘是帆船「普里茅次號」(USS Plymouth)和「薩拉托加號」(USS Saratoga)這幾條船和日本人平時見過的荷蘭,葡萄牙甚至英格蘭的軍艦都不一樣,渾身上下用柏油塗得漆黑,所以日本人就乾脆稱為「黑船」四艘黑船上對著江戶架起了包括150磅帕洛特炮(Parrott rifle)和12英寸達格倫炮(Dahlgren gun)的100多門大炮,放下小艇自說自話就開始測量起航道起來了。
明治海軍,也就是那支後來自稱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軍隊的正式成立一般認為是在慶應四年(1868年,這年也是明治元年)的1月17日,因為這天設置了採用三職(總裁,議定,參与)分課制的陸海軍軍務課,總裁是有栖川宮仁親王。
因為日本是一個四周被大海環繞的島國。因此很自然地就有人認為日本民族是一個海洋民族,日本人也有這種錯覺,經常以此而自負。但實際上與其說日本民族是個「海洋民族」不如說是「海濱民族」更加合適。從古代開始他們確實是在向大海討生活,但那只是因為日本列島是被大海包圍著的,只有捕魚捉蝦,他們才能補充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蛋白質。除此之外,日本人似乎並沒有對航海有更大的興趣。日本沒有哥倫布,沒有麥哲倫,當然也沒有鄭和,而鄭和甚至是屬於被認為是典型的陸地民族中國的。
幕府上下裡外胡亂討論了一個月,最後終於還是全面答應了美國的開國要求。1855年3月31日,佩裡帶了500名軍人在武藏國神奈川的橫浜村,就是現在的橫浜市登陸,簽訂了《日美友好親善條約》這樣從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以來的持續200年以上的鎖國政策結束,日本開國了。
怎麼才能避免成為第二個中國的命運很簡單——不讓西洋人來,要自己能夠保衛自己,就是要「攘夷」日本是個島國,外國要侵略日本肯定是用軍艦從海上來,幕府政權一開始想得也簡單——弄些大炮,修幾個炮台,西洋軍艦再來了,把他們轟回去就行了。
明治海軍的建軍目的是從西方列強的威脅中保衛日本。明治政府在一開始並不重視陸軍,是以海軍為主,陸軍為從,所以當時對軍隊的稱呼不是後來的「陸海軍」而是「海陸軍」理由是日本是一個島國,要侵略日本的敵人只能來自海上,首先得有強有力的海軍來抵禦敵人從海上的進攻,而陸軍在當時還只是用來準備應付國內內亂用的。
伊藤博文為什麼就能那麼胸有成竹地要和大清開戰?這二十年裡日本在海軍建設上都幹了些什麼?
勝海舟不但是個武士,政治家,同時還是個在當時很罕見的投資家。他把神戶從一個小漁村開發成了一個當時是日本最大的海港城市,從一開始勝海舟就老是勸周圍的人買神戶的田地,自己也買了不少。後來的地價確如勝海舟所預測的那樣飛漲,聽了勝海舟話,在神戶買田置地的人都發了財,可是勝海舟自己卻沒有賺到錢——他的財產被幕府政權沒收了。
日本,這個曾經的最大槍炮擁有國這時已經不知道怎麼該對付槍炮了。特別是佩里使用的大炮已經不是兩百年以前的大炮了,全是後膛炮,一炮打上來,基本上全是木材建築的江戶除了救火也就不要干別的了。
但是國是鎖不住的,殖民主義者們可不會遵守什麼「鎖國令」他們有的是堅船利炮,能夠用來敲門。其實在鎖國期間的對外貿易也重來沒有完全斷絕過。為財政所苦的各藩主們,一直在以走私的方式進行貿易,走私船一直開到了東南亞。
后一面國旗,是美國海軍的榮譽驕傲之旗,平時保存在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那面美國國旗標志著美國對太平洋的慾望,標志著美國企圖控制太平洋的開始。美國人現在掛出這面國旗,就是在向日本人,不,是在向全世界宣布這一個事實: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美國人終於把太平洋變成了「美利堅湖」而講述日本海軍的歷史,也要回溯到那個年代。
這是西方人不成功的第一次。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但是20年後,這個口號居然成了現實。1894年朝鮮「東學黨事變」的時候,伊藤博文召見駐清公使兼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公使時,微笑著說的第一句讓大鳥覺得要昏死過去了的話是:「大鳥君,你的任務就是在朝鮮製造和清國開戰的口實。」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主要由美國軍艦,還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軍艦所組成的同盟國艦隊。
其實頭一年荷蘭人就告訴了日本人美國人要來,但幕府政權沒當一回事,以為像過去糊弄俄國人,英國人樣的就能混過去,因此也就是讓彥根藩在三浦半島增了點兵而已。現在看到果然來了人就派人上去接頭,但是上去了幾撥人都被人家以級別太低給轟了下來。佩里還開始對著江戶城開炮,當然是空炮。
1792年沙皇俄國的陸軍中尉亞當·拉克斯曼(Adam Kirillovich(Erikovich)Laxman)在俄國遠東的伊爾庫茲克發現了幾個從日本漂流到西伯利亞的日人,在得到女皇葉婕卡琳娜二世的支持以後,以送這幾個日本人回國的名義到了根室國的箱館地方,也就是現在北海道的函館市。幕府政權在得知拉克斯曼除了還人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以後,想法子刁難,說要通商得去長崎,拉克斯曼只好氣憤憤地回了鄂霍次克。
佩里的提前到來像晴天霹靂使幕府政權魂不附體,上次佩裡帶了四艘軍艦來,這次帶來了九艘,大炮就更多了。
日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具有多面而複雜的民族性。但是和其他民族往往同時表現出民族性的多個側面從而使人無從捉摸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在一個歷史時期往往主要表現其民族特性的一個側面。這種轉換很多時候令人不可思議,比如在發動並且輸掉了一場曠日持久,勞民傷財,最後使得三個有關的國家——日本,朝鮮和中國全部政權交替的戰爭以後,日本卻進入了一個長達200年的和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