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大洋是賭場》目錄

第十七章 長蛋一扯三十年

第十七章 長蛋一扯三十年

剛剛還幫助日本和俄國人談判的美國怎麼轉眼就成了日本的假設敵?這變臉也太快了點吧?其實知道日美關係史的人對這個假想敵的出現還真不會感到吃驚。
每年海軍兵學校的新生入學典禮上校長大叫大嚷的那句:「我們的敵人是英美」根本就是一句騙人的鬼話。那是為了什麼來建造的呢?回答只能是:為了海軍的私利,說的更清楚就是:為了少數高級海軍軍人的私利。
要說日本陸軍和海軍一直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也不是事實,起碼在一個問題上陸海軍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擺脫日本是「海島國家」的形象,不過往什麼地方走則是各有各的主意,在海軍玩了命要成為「海洋國家」海軍要成為一支「遠洋海軍」的時候,陸軍則是要成為「大陸國家」陸軍要成為一支「大陸陸軍」1907年,山縣有朋在看到當時還是參謀本部作戰部中佐部員田中義一中佐提呈《隨感雜錄》以後,立即指示田中義一編製一個「帝國國防方針」出來。
米內海相的回答簡單明快:「沒有任何勝算,首先日本海軍就不是為了和英美打仗來建造的,但要是打打德國義大利的話,倒沒有任何問題。」
不管三笠號沉沒的原因是什麼,聯合艦隊在大勝仗以後驕氣漸生,疏於管理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秋山真之在他起草的解散訓令里寫了這麼一句有名的話:「勝利了時候,更要繫緊頭盔的帶子」可是,既然已經勝利了,頭盔就要摘下來了,這個帶子怎麼個繫緊法?有辦法,這就叫「有頭盔要帶,沒有頭盔弄個頭盔也要帶」因為要整這個必須時時緊系的頭盔,日本海軍就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十幾年的扯蛋。
這個依仁親王甲午戰爭是千代田號上的分隊長,日俄戰爭時是千代田艦長,後來當過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將,死後名列元帥府。
剛剛大勝的海軍能有什麼麻煩呢?其實海軍在打了決定性的大勝仗以後都會有這種麻煩,第一次大戰以後的英國皇家海軍和二次大戰以後的美國海軍都遇到過這種麻煩,就是來自政府的要求裁軍的壓力。
這次的「白色大艦隊」大航海,明顯帶有後起的工業大國美國在進行國力軍力示威的意思,所以山本權兵衛拿來做為威脅的實例是有一定理由的。除了這支白色大艦隊之外,美國和日本也開始了一些摩擦,首先是有關哈里曼計劃的問題,美國鐵道大王愛德華·亨利·哈里曼(Edward Henry Harriman)想染指滿州的鐵道,這個提案在日本得到了首相桂太郎和一部分元老的首肯,因為他們一是覺得美國人在日俄戰爭的談判問題上幫了忙,該給人家一些回報,二來老毛子也沒有完全趴下,什麼時候回來也不知道,再跟老毛子靠得那麼近的地方經營鐵路,總有點懸,不如乾脆賣給美國人算了,還能弄點現錢貼補一下被戰爭弄得千瘡百孔了的經濟。但是外相小松壽太郎堅決反對,才使得哈里曼計劃流產,而這就違反了美國人一貫主張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原則,兩者要起衝突也是自然。
之所以派出級別如此之高的代表團除了對當時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的重視之外,就是對日英同盟的重視。當時距離第二次日英同盟條約滿期還有5年,但是已經開始了第三次日英同盟條約的談判。英國人已經感到了日美關係的惡化,提出要在條約中增加免除對第三國交戰義務的條款,具體地說就是「在和日本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決不和美國開戰」雖然日本人很不願意,但最後在1911年7月13日簽署的第三次日英同盟條約的第四條中明文寫上了「在和第三國簽署了仲裁審判條約以後,即告免除和該第三國的交戰義務」1912年3月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英美之間簽署的仲裁審判條約,期限十年,當天起生效。滿期時如雙方均無異議則自動延期一年。
其實美國人也有在海上亂溜達的傳統,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跑了18,000海里去打仗,讓人覺得很偉大,其實波羅的海艦隊之前的世界紀錄是美國人創造的,那是一艘滿載排水量11,688噸美國戰列艦俄勒岡號,1889年3月19日俄勒岡號從加州的舊金山出發,孤狼一匹地順美洲大陸南下,繞過麥哲倫海峽再北上,花了66天,航行14,000海里一直到古巴的聖地亞哥去參加戰鬥。
當時夏威夷除了為過往船隻提供補給,捕魚之外的主要產業是製糖,勞動力主要是來自中國和日本。日本向夏威夷的移民是從1868年開始的,到1900年,日本人已經成為夏威夷最多的外來移民,約佔人口總數的40%,有6萬多人。可能是存在美國這個因素,夏威夷王國和日本關係還不錯,1881年,卡拉卡瓦國王訪問日本時向明治天皇提出了要參謀總長小松宮彰仁親王的養子小松宮依仁親王(當時的宮號為山階宮定麿親王)做夏威夷做他侄女的駙馬的要求,但被明治天皇拒絕。
「為此,陸軍平時需要25個師團(戰時擴到50個師團)海軍需要建設由八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組成的八八艦隊。」
但是美國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國力,1907年12月,很默默無名的美國海軍突然以令人瞠目結舌的華麗陣容出現在世人面前,由16艘戰列艦組成的美國艦隊在旗艦康涅狄格號的帶領下從東海岸弗吉尼亞州的漢普敦錨地的諾福克軍港出發南下,經過里約熱內盧穿過麥哲倫海峽后再沿著智利海岸北上在第二年5月5日到達西海岸的舊金山。
田代郁彥和東鄉平八郎兩個都是大佐,但東鄉平八郎資格老,所以東鄉是先任艦長,由他指揮這兩艘軍艦。當時檀香山港內有四艘美國軍艦和一艘英國軍艦,按道理外國軍艦進出外國港口要放禮炮以表敬意,但東鄉認為這個臨時政府是不合法的,日本不承認,沒必要放禮炮表示敬意,兩艘軍艦就這樣悶聲不響地大搖大擺地進了檀香山。
但對於在甲午,日俄兩場戰爭中連克兩大強敵,為陸軍的勝利提供了可能性的日本海軍來說,這種裁軍是不可忍受的。陸軍在事關明治政府存亡危機的西南戰爭中的作用和表現使得「海陸軍」的提法變到了「陸海軍」從那時開始,海軍就成為了在陸軍的陰影里可有可無的存在,說話沒人聽,總理大臣撈不著做,經費也只是全部國防預算的10%左右,簡直窩囊透了,現在好不容易混出來了,還想讓海軍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是萬萬不可能的。
這樣在日美髮生戰爭的情況下無法指望英國的支援。換句話說,把美國列為假想敵就不能指望英國繼續是朋友。
在當時連建國才剛過百年的美國當然不是一個什麼傳統的海軍大國,雖然敲開日本國門的是美國海軍,但那只是因為日本沒有海軍而已。被尊為美國「海軍之父」的是和日本的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為同時代人的西奧多·羅斯福,真說起來,美國現代海軍的起步比日本還要晚。日本1895年就已經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而美國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之前由西奧多·羅斯福以海軍部副部長的身份主持海軍部時開始才真正開始重視海軍。
剩下來的就只有德國和美國了。
但是日美之間存在這些個扯皮事情是不是就意味著日美關係會進一步惡化到開戰的地步呢?起碼以山本權兵衛為代表的當時日本海軍在口頭上是這樣認為的。當然人的認識會出錯,誰也不能保證永遠自己的認識永遠正確。但是山本權兵衛真的僅僅是認識錯誤嗎?30年以後的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一次無意之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從日俄戰爭的媾和談判時候開始,以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七名教授:戶水寬人,福井政章,金井延,寺尾亨,高橋作衛,小野冢喜平次和中村進午這七位留歐的博士,被稱為「七博士」的極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逐漸佔領了日本的思想界,擴張和掠奪已經成為了日本主流知識界和思想界的追求目標。日本海軍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一半無意,一半有心地提出了八八艦隊的構想。
大家都知道日本海軍進行的第一場戰爭是和大清進行的甲午戰爭,也知道最後日本海軍是被美國人消滅的,但知道其實日本海軍其實差一點不是和大清而是先和美國海軍幹了起來的人可能不多,所以說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是宿敵這句話似乎沒什麼大錯。
服部想了想:「當時首先是相信德國肯定能制服英國,其次是相信你們海軍能夠確保海上生命線。只要你們能夠確保海上生命線,陸軍就不會失敗,這樣在德國制服了英國之後,美國除了談判之外沒有其他選擇,你說為什麼不選擇和英美開戰?」
東鄉本來到夏威夷就是去找茬的,正好還就有了茬子。3月16日,一個日本人從夏威夷監獄里越獄,游泳上了浪速號。夏威夷當局來討人,東鄉不但不肯交人,還脫去炮衣,準備干架,幾乎釀成一起外交事件。但是當時日本政府還是覺得還沒有本錢和美國在夏威夷開賭,這才發出訓令命令東鄉平八郎交人,解決了這件事。
大英帝國倒是有海軍,而且還在遠東有強大的海軍存在,但一來是盟國,把人家設想成假想敵有點太虧心,二來皇家海軍的實力實在太強,當時的日本海軍雖然賭徒習氣極濃,但還沒有到後來那種瘋狂的地步,不會天真到夢想和大英帝國作對還能落個什麼好。法國本來就不太給人什麼危險的感覺,而且法國在遠東的軍事存在,特別是海軍的軍事存在不太引人注目,就算把法國弄成了假想敵也是耗子尾巴熬湯油水不大,忽悠國會給錢的可能性不大。
這兩艘軍艦一直到5月份局勢平靜以後才回日本。可是這時哈里森政權換成了克里夫蘭政權,美國國會又開始扯夏威夷的蛋了,浪速號又在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去了夏威夷,這次帶的是高千穗,後來是因為朝鮮局勢開始緊張才召回國內參加甲午戰爭。
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和德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以美國作為假想敵決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日英同盟馬上就會因為這件事而開始機能失常。1901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式的時候,日本派出的是在甲午戰爭中任參謀總長的小松宮彰仁親王為天皇的代表參加典禮,隨行的是參加過八國聯軍的陸軍中佐柴五郎和海軍大佐井上良智和,1902年又派出由常備艦隊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少將指揮的淺間,高砂兩艘巡洋艦參加軍艦檢閱儀式,也是因為這兩艘巡洋艦都參加過八國聯軍。而1910年喬治五世的加冕式的時候是日英之間最蜜月的時候,日本派去的是彰仁親王的弟弟,那位差點作了夏威夷駙馬的依仁親王帶領乃木希典,東鄉平八郎這兩員陸海軍大將為隨員參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儀式。參加軍艦檢閱的是島村速雄中將指揮的巡洋戰列艦鞍馬和利根。
那時候聯合艦隊只是戰時的臨時編製,變為常備編製還是1923年以後。
卡拉卡瓦國王1891年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訪問途中的舊金山,接任國政的是他妹妹里里歐卡拉尼女王(Queen Liliuokalani)1893年1月,要求夏威夷併入美國的美國移民在美國公使斯蒂文斯的領導下得到從美國軍艦「波士頓號」登陸的海軍陸戰隊的支持,推翻了夏威夷王朝,建立了親美的臨時政府。
山本的八八艦隊構想是出於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但和一看「危機感」「責任感」這幾個字就會聯想到的「保家衛國」的危機感和責任感不同,山不是出於為日本國防的考慮,而是出於對日本海軍的存在方式問題所抱的危機感和自己作為「海軍之父」所必需負起的責任。和陸軍的遭遇不同,世界歷史上,凡是大勝利以後要求陸軍裁軍的呼聲當然也有,但一般都是裁減到開戰以前的水平,而海軍在大勝以後一般都會被要求很大的裁減,連二次大戰以後的美國那麼處於建國以來國力頂峰的國家都不可避免。這是因為維持海軍的兵力需要的開銷實在太大。
那位差一點和美國人開打的是東鄉平八郎大佐,時間是在1894年2月的甲午戰爭前夕,地點是在夏威夷。
服部很痛快地承認:「這是事實,那時參本里最積極的就是我和辻政信。冢田功次長後來都有點想打退堂鼓,是我和辻君衝到次長室給他又上了上發條,參本這才沒有人說軟話了。」
說實話,當時英國和德國的擴充海軍軍還能夠使人理解,因為當時的英國是依靠「3C」在維持著他們在七大洋上的霸權,所謂3C就是開羅(CAIRO)開普敦(CAPE TOWN)和加爾各達(CALCUTTA)。與此相對,德國的夢想是「3B」就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NE,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過去還稱過君士但丁堡)和巴格達(BAGHDAD),但除了台灣和朝鮮這兩個相距日土很近的地方之外沒有海外殖民地的日本要那麼大的艦隊幹嗎呢?
1849年美國和夏威夷王國簽訂了友好條約,比日本要早五年。1871年又簽訂了通商條約,1880年又從卡拉卡瓦(King Kalakaua)國王那兒弄到了在珍珠港修建軍港的許可。
這就是所謂「八八艦隊」的蛋。
1905年12月20日,第二次聯合艦隊解散。解散儀式在新的旗艦「朝日」上舉行。原來的旗艦,大名鼎鼎的戰列艦三笠正在佐世保的海底躺著呢,不是被俄國人打下去的,而是自己潛下去的。
將德國列為假想敵國是很可行的。首先日俄戰爭時德國不遺餘力地支持了俄國,對日本很不友好,德皇威廉二世就是一個黃禍論的積極鼓吹者,傳統的大陸國家的德國當時正是雄心勃勃要向海洋進軍的時候,威廉二世有句名言就是:「別人在瓜分大陸和海洋,而德意志只能抬頭看著蔚藍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了不在獲得所需款項上受到國會的制約,德意志帝國在1898年制定了當時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獨一無二的《艦隊法》該艦隊法規定的海軍常備兵力為19艘戰列艦,大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0艘,主力艦的艦齡為25年,1900年又修改了這個艦隊法,這三種艦隻的數字分別增大到38艘,14艘和38艘。以後又經過1906年,08年的修改,到1912年最後一次修改時已經成為戰列艦41艘,巡洋戰列艦或者大型巡洋艦20艘,輕型巡洋艦40艘,驅逐艦144艘,潛水艇72艘,主力艦隻艦齡20年。
大井又問:「你那必勝的信心是從哪兒來的?」
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主流觀點」或者叫做「世界潮流」也行。如果你沒有創造這個主流觀點的實力的話,就只能跟著他走。如果不這樣,希特勒,薩達姆·海珊就是榜樣。但是這個所謂「主流觀點」也會因為時代的變化和創造這個觀點的國家的需要而變化,最致命是這種變化特別在一開始不是十分顯著,如果看錯了這個世界潮流,那再怎麼積極也沒用,看錯潮流,抱著過時的觀點的後果和當初就反潮流其實差不多。
明治天皇不讓依仁親王去夏威夷當駙馬是否正確這件事一直到現在還有日本人在爭論,正確論者認為在日本還沒有實力的時候這樣做避免了日美早日發生衝突,也使現在的日美關係能夠正常,美國人不至於成天提防日本人打夏威夷的主意,說實話日本人起碼現在是不敢打夏威夷什麼主意,可美國人要是成天惦記著這件事,日本人也冤得慌。不正確論者則認為如果日本皇室成員成了夏威夷王室駙馬的話,美國人在打夏威夷主意時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而且當時的美國也不是什麼超級大國或者海洋大國,海軍還不如日本,沒準就打消了吞併夏威夷的主意也說不定。而美國沒有了夏威夷,光靠菲律賓很難支持在遠東的軍事存在,沒準二戰時日本就成了事也有可能。
「對於這些敵人,採取攻勢戰略在海外擊破。對俄羅斯的戰略:在南滿集結兵力,北上擊破,攻佔海參崴。對於美國,德國和法國的戰略,首先擊破其在東亞的海上勢力,然後伺機而行。」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大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這位在戰後被麥克阿瑟手下的維羅比少將招請,以編寫戰史為名收羅了日本舊陸海軍的大量高級軍人實際上作為顧問,這批人被稱為「服部機關」服部機關里有一位原來專管海上運輸的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先任參謀大井篤大佐,大井是服部同一所中學的兩年學弟,一次吃飯的時候兩人之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就是說以山本權兵衛為首的日本海軍其實根本就沒有真正把美國看成什麼「假想敵」花費天文數字的公帑,在為了「準備和美國假想敵戰爭」的大義名分下建造起來的海軍艦隊,居然在三十年後被人一句喝破,「不是為英美打仗而建造的」換句話就是說日本海軍其實根本就沒有準備過和英美打仗。
大清,俄羅斯的海軍都已經被日本人給弄沒了,成為不了日本的假想敵。
一般都認為,這個八八艦隊的構想是山本權兵衛提出來的。問題是山本權兵衛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構想,這個構想的實現過程中給日本海軍帶來了些什麼變化以及最終應該怎麼評價這個八八艦隊的構想。
這時所謂「八八艦隊」就正式形成公文,付諸行動,日本海軍也就把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得到的經驗作為國策,要付諸實施了。
日本在得到夏威夷發生反國王政變的消息以後,立即派出正在舊金山的炮艦金剛號(艦長田代郁彥大佐)前往夏威夷觀察動靜,金剛號到檀香山是1月28日,再趕快從橫須賀派出巡洋艦「浪速號」艦長就是這位剛剛被西鄉從道和山本權兵衛想起來原來是老鄉的悶嘴葫蘆東鄉平八郎大佐。
又製造不出什麼高深的理論來說明海軍應該存在的理由怎麼辦?只好發揚日本人務實的特長,整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出來說明海軍應該繼續大規模存在,就是說找個能嚇唬人的假想敵出來。
海軍和陸軍不一樣,海軍的獨立性高,而且沒有那麼多怪裡怪氣的軍師旅團營的行政編製,艦隊下面就是軍艦了。理論上兩艘軍艦以上一起行動就是艦隊了,可是實際上又沒有那麼多艦隊編製,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司令長官,這樣在不是正式艦隊編製的幾條艦共同行動的時候就有一個誰來指揮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這兩個或幾個艦長中設立一個「先任」的概念,先任艦長負責指揮,有點司令官的味道。日本海軍的先任艦長首先是看軍銜,軍銜一樣時看資歷,資歷還是一樣時則看吊床號。這個先任的概念還被推廣到其他地方,變成了一個「首席」的意思,像日俄戰爭時聯合艦隊的先任參謀是秋山真知,這隻是說除了參謀長就是他地位最高,並沒有他資歷或軍銜最高的意思。
這回是大井啞了。服部沒有在推卸責任,甲級戰犯,當時的軍令總長元帥永野修身海軍大將在向天皇報告1941年海軍作戰計劃的「上奏文」里白紙黑字地寫明了「海軍能夠確保海上交通」大本營的人都看過這份上奏文。就是說在米內發言的一年以後,海軍的強硬派還在用那個「八四艦隊」忽悠。為什麼又成了「八四艦隊」是因為那個八八艦隊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實現,太不現實了。
別說活著就是為了打仗的丘八們在充滿了戰爭的年代不會願意裁軍,就是耶穌真的復活又到了人間來個傳說中的5000年盛世,當兵的也照樣會找出理由來和耶穌打口水仗拒絕裁軍。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以後的英美海軍是靠著對馬漢的海權理論進行修改最後總算找出了自己繼續大規模存在的理由,但日俄戰爭以後笨嘴拙舌的日本人可沒有英美人那麼會忽悠,沒有那麼高的理論修養。當然不能說日本人不會說就不準人家活,人家不但要繼續大規模活,而且還要擴大這種大規模活的規模。
但是3月份白宮交崗,新上任的克里夫蘭總統認為出動軍艦,美國公使親自上場指揮推翻一個有120年歷史的王國這件事做的有點虧心,也沒有向議會提交審議那個所謂的《合併條約》這樣合併就沒有成功,臨時政府不得不在當年7月自己成立一個「夏威夷共和國」但馬漢上校認為克里夫蘭總統的所謂「國際道義」是糊塗,是宋襄公,他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名為《夏威夷和我國海權的未來》的文章,指出首先夏威夷是太平洋的要害,在軍事,通商和國際政治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次考慮到將要建成的巴拿馬運河的防守問題,一定要夏威夷作為其根據地,第三,和夏威夷的合併才是「美國已經將目光轉向海外」的真正標誌和具體成果。
那是在1939年8月8日討論《德意日共同防共條約》的五相會議(首相,外相,藏相,陸相和海相會議)上,大藏大臣石渡問了海軍大臣米內光政這麼個問題:「締結了同盟,就必須考慮德意日三國和英美蘇法四國開戰。而一旦開戰,80%是由海軍進行。現在想聽聽海軍大臣的意見,德意日海軍和英美蘇法海軍開戰,我們有多大勝算?」
田中就找了山本權兵衛的女婿,海軍大佐財部彪來一起干,兩人最後搞出來一個叫《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帝國國防方針》的東西。
然後在7月7日從舊金山出發,經夏威夷,紐西蘭奧克蘭,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奧爾巴尼,菲律賓馬尼拉,於10月18日到達日本橫濱。然後經中國廈門再回馬尼拉,12月1日從馬尼拉出發,經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科倫坡過蘇伊士運河,穿過地中海到達直布羅陀,重回漢普敦錨地的諾福克軍港已經是1909年的2月22日了。
9月11日午夜1點鐘左右,三笠號的後部彈藥庫突然發生大爆炸,三分鐘內三笠號就沉入了水底,艦上的339名官兵跟著殉葬。綽號「運氣好」的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帶著秋山參謀等人正好在東京出差,所以倖免遇難。
1893年2月,臨時政府派代表去華盛頓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哈里森簽訂了美夏合併條約。
馬漢的觀點引起了美國海軍部的注意,接下來的麥金萊政權又重新開始了和夏威夷共和國交涉合併問題,但是當時美國國會中像克里夫蘭總統那樣的書獃子似乎還不少,這個合併條約一直沒有被國會通過。一直到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馬漢上校所預言的夏威夷的重要性才被美國人廣泛認識,國會才好不容易總算批准了合併條約,1898年7月7日,麥金萊簽署了這個條約。
1778年,英國人探險家詹姆斯·庫克上校發現了夏威夷群島,1810年左右,夏威夷酋長的侄子卡美哈梅哈大帝(King Kamehameha)用武力統一了附近的島嶼,建立了夏威夷王國,王國的中心是瓦胡島。
這是日本和美國在「黑船到來」后的首次對峙,雖然沒釀成武裝衝突,但是日後的日美衝突,應該是從這時開始的。
所以要說德國是威脅,也能說得上,但是還是有點虧心,也沒有什麼說服力。所謂好事成雙,結果在這個名單上又加了一個美國。
日俄戰爭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一個殖民主義橫行的世界,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依靠其海軍力量把亞洲,非洲和美洲分割成他們的殖民地,從殖民地掠取了大量財富。隨著英國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殖民時代已經接近尾聲。日本和德國就是在這種殖民主義已經接近死亡的時代還要拚命往殖民主義這班車上趕的兩個野心勃勃的國家。
海軍不像陸軍,特別在上個世紀初的時候,陸軍的人員編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多幾個人花不了多少錢。海軍不一樣,維持一支上規模的海軍是花費極為可觀的,購買軍艦要錢,平時的訓練,保養,維護,修理全是一刀刀的票子,所以一能喘口氣,國家肯定打裁減海軍的主意,日俄戰爭以後的日本正好就符合這種情況。大清和俄國都沒有了海軍,法國在遠東幾乎沒有什麼海軍,英國是日本的同盟國,就是說日本的海上方面很安全,可以喘口氣了,海軍也應該裁裁軍了。
說句閑話,那次檢閱時日本軍艦錨地的旁邊就是俄國軍艦,那艘在蔚山海戰中被日本上村艦隊打成了廢艦逃回海參崴的浦鹽艦隊的巡洋艦俄羅斯號,這種挺讓俄國人沒面子的安排也說明了日俄兩國海軍。
這確實是一個很恐怖的計劃,但是看看皇家海軍的反應就知道這個恐怖的擴軍計劃其實和日本毫無關係。皇家海軍的反應是增強基地分別在多佛和直布羅陀的本國艦隊和海峽艦隊,縮小基地分別在馬爾他和香港的地中海艦隊和中國艦隊,廢止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印度這四個艦隊——因為這個所謂《艦隊法》就是針對英國去的。
事故的原因不清楚,下瀨火藥的不穩定性發生自爆是一個很大的可能。下瀨火藥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穩定,後來官至元帥海軍大將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當時從海兵32期剛剛畢業,是日進號上的少尉候補生,就因為下瀨火藥的不穩定造成艦炮內膛爆炸從而丟掉了左手的食指和中指。
把這種整個國家戰略的「海權」混同於某場具體戰役或戰爭「制海權」了的日本人,很自然地就看漏了馬漢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點:「這種海權是自然地形成的」海權是一個地政學的概念,不太會有大的變化,而制海權是一個戰爭學上的概念,制海權的實現取決於戰爭雙方的具體兵力對比和武器配備。馬漢上校的海權理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英國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國人的不斷修正,到現在還有很大影響,但馬漢上校的依靠大艦巨炮實行主力艦隊決戰來爭奪制海權理論在出現以後受到了實際驗證而且被證明為正確的就只有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俄戰爭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沒有了大艦巨炮之間的艦隊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航空兵戰略更加使得大艦巨炮無用武之地。
順便再說一下這艘俄勒岡號吧。這麼牛的俄勒岡號當然是俄勒岡人的驕傲啦,退役以後就羈留在波特蘭當作浮動博物館供人瞻仰。二戰開始以後,海軍手頭緊,準備把它拆了當廢鋼鐵用,這一下俄勒岡人炸了鍋了,要和海軍拚命,海軍沒辦法,只好再把這艘老爺爺艦俄勒岡號弄到太平洋戰場去給俄勒岡人長臉。當軍艦是不行了,運彈藥吧,在關島戰役中幹得還挺歡,後來不知怎麼的就被忘在關島了沒開回來,趕上來颱風,被吹翻到海底去了。俄勒岡人又炸了鍋,海軍只好找人打撈起來,想拖回美國還給那些很容易炸鍋的俄勒岡人,但是發現實在拖不過太平洋,就偷偷摸摸地以20萬美元賣掉了,買主又再轉賣,經過三四道手以後居然賣給了日本的川崎公司,由川崎把它給拆了。當然最後俄勒岡人還是知道了,再次炸鍋,在那個FUCKING的美國海軍被俄勒岡人無數次地FUCK了以後,只好灰溜溜地再到日本去找回俄勒岡的主桅杆,把它樹在波特蘭的一個公園裡,俄勒岡人現在每次看到這根主桅杆還要FUCK一下美國海軍。
為了「制海權」當時的日本人是很振振有詞的。
夏威夷在1959年正式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是美國51個州裏面的最後一個小弟弟。在那以前是美國的一個「准州」而在「准州」之前卻是獨立的夏威夷王國。
大井問服部:「一直聽說開戰前是你和作戰班長的辻政信最積極主張開戰,到底有沒有這件事?」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確實證明了馬漢上校的海權理論中的「制海權」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在具體戰爭或戰役所需的「制海權」上,日本人其實根本沒有領會馬漢理論的實質。馬漢理論中的海權比制海權要廣泛的多,包括地理位置,地勢和氣候及產物,領土的擴張趨勢,人口數量,國民素質,國家制度及政府性質等六個方面,是一個保障海洋國家賴之而得以存在的通商航道的綜合概念,歐美人能夠理解這個概念,因為從大航海開始的殖民浪潮使得歐美人離開了這種SEA LANE就無法生存。但剛從鎖國中解放出來不到五十年的日本民族還不是海洋民族,通商航道對日本人來說沒有到生死攸關的地步,就是說海權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是沒有必要的。
一般的艦隊都是灰色的,而這次環繞世界一周的美國艦隊全漆成了白色,所以被稱為「白色大艦隊」(Great White Fleet)十六艘戰列艦中除了第四艦隊的阿拉巴馬(USS Alabama(BB-8))伊利諾斯(USS Illinois(BB-7))齊爾沙治(USS Kearsarge(BB-5),這是唯一的不用州命名的美國戰列艦)和肯塔基(USS Kentucky(BB-6))以外,全是20世紀以後建造下水嶄新的戰艦。
從日俄戰爭結束以後的1905年開始的幾乎四十年間,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在日本海軍中徘徊,最後這個幽靈還真成了精怪,那就是八八艦隊的幽靈。所謂八八艦隊就是由八艘戰列艦,八艘裝甲巡洋艦或者巡洋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到後來再加上八艘巡洋艦,成了「八八八艦隊」為什麼要這個八八或者八八八艦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就可以說明日後日本為什麼會在實力懸殊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悍然向世界上最大的海軍挑戰。
再加上就是這個媾和談判本身在日本得到的評價也很不高,當時日本面臨著的危如累卵的局面沒人知道,所以民間對於沒有得到戰爭賠款的朴次茅斯媾和協定反響極為強烈,東京,神戶和橫濱還發生了打砸搶事件,所以美國人對日本人的印象變得非常壞。雖然西奧多·羅斯福因為撮和日俄兩國談判還拿了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是諾貝爾和平獎就是這麼個怪東西,哪兒有了這個獎哪兒就肯定沒了和平。你看黎德壽和基辛格剛拿了諾貝爾和平獎,轉身北越的坦克就進了西貢。
這個方針的主要內容是:「日本應該在維持滿洲和朝鮮的權益的同時將向亞洲南部發展的南北並進作為國家施政的大方針。妨礙這個方針的可能敵人是俄羅斯,美國,德國和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