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帥》相關資料

2

相關資料

2

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中期的步軍的陌刀如牆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從武德到天寶,唐在立國戰爭及與善騎射的游牧民族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步兵的進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說不構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關涉到唐王朝的內政方針以及整個軍事形勢變化。也可以說,陌刀使用、推廣的歷史就是唐立國及對外戰爭、開天武功歷史的一個方面。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打擊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陌刀是漢民族與善騎射的遊牧族戰爭中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步兵多優勢的關鍵兵器陌刀是奢侈的戰爭器材,他在軍中的重要性和他製造的耗費太大,為了保障軍隊需求,唐朝政府嚴禁民間私藏和陪葬!
虎豹騎
白馬義從
「虎豹騎」部隊的數量,史料中沒有記載,但因其是精銳部隊,選拔困難,而且三國時期騎兵是很昂貴的兵種,組建這樣的精銳騎兵,其花費應該更為可觀,因此數量不會很多,不然曹操也不會在使用他時這麼謹慎。但估計其數量是要多於典韋的「虎衛軍」的,因為他可以單獨作為一支部隊在戰場上作戰,因此筆者推測應該上萬,但不會超過二、三萬,否則也就不會稱之為精銳了。至於「虎豹騎」部隊後來的去向,正史中也沒有記載,筆者推測有兩種可能,其一是編入了曹操或其子曹丕的守衛部隊也就是「近衛軍」,其二,可能在三分天下大勢已定后,戰爭次數減少,而規模等級擴大,「虎豹騎」發揮從吳蜀皆有的隸屬中軍的虎騎,宿衛虎騎來對照,以及史料里記載的虎、豹騎為宿衛(三國志曹休傳:「使領虎豹騎宿衛」)可以確定為曹操的相府親兵(後來演化成曹魏的中軍)的一部分。但是此後魏晉兵制皆不不見虎、豹騎的說法,可見虎、豹騎作為正式軍制,可能存在的時間很短。作為虎豹騎的后兩任統帥,曹休和曹真,在領虎、豹騎后都在曹操建安二十一年進魏王建制后拜為中領軍(曹操任丞相後設的親軍主官,後來變成曹魏的中禁軍主官),這應該不是巧合。曹休和曹真之後,曹氏子弟就不再出現任虎、豹騎的指揮官的說法,而是武衛將軍等正式的禁軍官職,然後再升中領軍。可見虎、豹騎可能已經在建安二十一年後改名編入虎衛營,上騎等正式的中軍編製當中。威力的機會不多,而其花費又巨大,可能慢慢的就撤銷或被別的部隊合併了。
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大量新式的長矛、長刀、斧鉞、神臂弩的誕生並武裝了宋軍,豪壯的陌刀成為奢侈的戰爭器材,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是同樣是北方游牧民族,為了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的大量裝備從《武經總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證,斧鉞的製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岳家軍用「麻扎刀」「捉刀」「長柯斧」大破金軍「連環馬」,有效而不昂貴的兵器永遠是軍隊裝備的重要兵器,豪華的陌刀從此逐漸退出戰爭舞台,並且消失的極其徹底,是中國冷兵器的遺憾。陌刀在唐代禁止陪葬,所以現存的陌刀極少。發展而演化,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衰落而變化。
首先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歷來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其精銳可見一斑。關於虎豹騎統領,根據《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可知比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稱為八虎騎。即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
「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這兩段,描寫的都是瓚手下的白馬義從。史料記載中首次出現白馬義從是在181年,那麼它的組建極有可能在179~180年間。白馬義從原指跟隨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后瓚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三國時期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后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合:「雋乂,盍為吾破之!」合自張望不言。
史料中記載中,匈奴是何等懼怕瓚的白馬義從:「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輝煌后就是墜落……在界橋之戰中,瓚的白馬義從碰到了它的剋星——鞠義的八百先登。戰局的情況,史料同樣有記載——「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白馬義從被殲滅,罪魁禍首當為瓚。在那場戰鬥中,瓚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1、見敵兵少,便認為對方弱,輕視對方戰鬥力。2、不會活用戰術,死板的擺了個陣型就往前沖。3、低級的用輕騎去對弩兵(八百先登屬弩系)正面進攻。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后瓚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是有這麼一支精銳騎兵的,稱其為「虎豹騎」是因為他的戰鬥力極強,作戰時像虎豹一樣勇猛。雖然史書記載不多,《三國志》只在《武帝紀》和《諸夏侯曹傳》有過記載。說他是曹操的精銳部隊是有依據的,據《三國志》裴松之註記載,《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成員皆是百里挑一,誇張一點來說,在普通部隊中可以擔任將領的人在「虎豹騎」中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戰鬥力之強是三國部隊中頂尖的。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陌刀隊戰鬥隊形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是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讚揚了萬里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佔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俘虜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疏勒鎮曾一度被吐蕃攻陷過,城池殘破,缺乏用水。李嗣業不辭辛苦,帶領大家修復城牆,挖掘溝渠,引水灌溉,短短几年,疏勒鎮面貌一新,成為一方富鎮。
據《後漢書》曹操的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叫「霸府」,軍隊分三部分:中央軍(姑且這麼說,不是國民黨的)、地方軍、屯田軍。地方軍是州郡的守軍,屯田軍是邊防軍。中央軍分內外兩軍,外軍實際上是駐守在外但受曹操直接指揮的,中軍稱武衛營,是京城及皇宮的禁衛軍,是曹虎豹騎操的直屬部隊,通常10萬左右。中軍的中軍就是虎豹騎,是最核心的精銳,一部分保衛曹操及霸府,一部分常年留守皇宮,統領多由曹操親屬統領,稱領軍將軍,曹仁、曹純都當過虎豹騎的領軍將軍。例如《魏書九夏侯曹傳第九》說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其他資料也很多,這個虎豹騎的確是存在的,而且肯定是曹操最強的軍隊。
關於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部隊,《三國演義》1里幾乎沒有提及,倒是《三國志》里有所記載。
在浩瀚的三國歷史中,白馬義從就像一顆流星,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白馬義從是瓚為對付匈奴的輕騎而組建的,在打匈奴的那段時期,白馬義從經歷了最輝煌的一個時期。白馬義從是典型的輕騎兵部隊,有著強大的機動力和射程優勢。從贊能依靠這支輕騎部隊長期威震塞外,並讓匈奴這樣的驍勇善戰的輕騎「世家」聞風而逃,不難看出,白馬義從無愧於三國時期第一輕騎的美喻。
魏武白手起家,雖然實際是曹家軍,但不得不以漢的名義。其親軍制度在建安四年就任漢丞相時確立過一次,到建安二十一年進魏王時又確立一次。儘管虎、豹騎從文獻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建安十年南皮之戰,但是可以估計,其成立也與曹操建安四年的設領軍(中領軍)這樣的丞相親兵官職有關。不過建安四年曹操任丞相不久就面臨官渡大戰,自身安危都難以顧及,恐怕無暇在制度上完善宿衛親軍,因此虎、豹騎的成立是在估計在官渡大戰之後。曹操此時威震華夏,勢力急遽擴張,此時建立一隻親兵應該順理成章。虎、豹騎的建制是在官渡之戰後到曹操征南皮的五年間,可能是在官渡之戰後兩三年之後建立的。曹操「難其帥」,到選定曹純為帥,當中必然有不少時間是親領的,曹純死後,曹操又親領過一段時間。但是曹操的直屬騎兵必定不是此時才建立的。白馬之戰中,曹操親自指揮騎兵衝鋒,以不滿六百騎(可能有誇張,但是不會太誇張)大破袁紹數千騎,斬其騎將,雖然有用計的成分,但可見他對自己騎兵的能力非常自信(魏武軍策令說,是時(官渡之戰)士卒
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據《三國志》中記載的僅有曹真、曹休和曹純。曹操派自己最信任的曹氏將領來擔任虎豹騎的統帥,可見其在曹操心目中的重雖然關於「虎豹騎」參加戰鬥的記載不多,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僅有的一些材料看到虎豹騎的戰績。首先是在建安九年,與袁譚的南皮之戰中,曹純「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袁譚死於曹純所率領的「虎豹騎」之手。其二,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又是曹純率領「虎豹騎」在戰場上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其三,在建安十三年時,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于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說,長坂坡之戰中長途奔襲打敗劉備的也是「虎豹騎」。其四,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作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擊破西涼馬超軍團的還是「虎豹騎」。有人說,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辯擊破張飛和吳蘭時,也是率「虎豹騎」出擊的,雖然曹休統率「虎豹騎」,但史料中的記載看不出這一仗中曹休以「虎豹騎」進攻,但我推測可能性很大。從「虎豹騎」的戰績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場戰役,曹操都是在最關鍵時刻投入「虎豹騎」,而且這支部隊參与的戰鬥幾乎都是硬仗。例如,南皮之戰其實打得是很艱苦的,曹操曾經想放棄,是曹純堅持急攻,方以「虎豹騎」取勝,可見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另外,北征烏桓和追擊劉備于長坂時,這支部隊是經過了長途奔襲后的攻擊,追擊劉備是「一晝夜行三百里」,可見他的機動力和戰鬥力之強不是一般部隊能比的,就連擅長馬戰的西涼馬超的軍隊也被其所敗。所以我認為,這支部隊是曹操當之無愧的「王牌軍」。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虎豹騎」的重要性,就是在部隊的統率曹純死後,要選新統領時,曹操卻說:「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於是不再選統率,而親自當了虎豹騎的統領,可見曹操對「虎豹騎」部隊的指揮權是很在意的,因為這是他的精銳之部隊。要程度,這是曹操的一支嫡系精銳,也可以算是曹操的「王牌軍」。
后我們再來看看虎豹騎的戰績吧。首先是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南皮之戰中,在戰場上殺死袁譚;接著又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時,在戰場上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長坂坡之戰中擊破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大破以馬超為首的關西軍團;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在下辯擊破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