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目錄

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二百五十一章

王靜輝站在桌前將紅綾掀起,便聽到旁邊王安國說道:「改之,此《大宋農書》編纂完成,共計一百三十余卷,一千五百余篇,如此規模龐大的農書能夠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編纂完成幾近乎奇迹!」
王靜輝點點頭說道:「當初在下建議各位如此安排的原因便是全套《大宋農書》若是出版購買,那價格一定很高,但是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購買單冊,這樣也可以有助於農書的推廣,使各位的工作成果得到應有的作用!」
「引種海外作物?!」所有在場的伎術官員心中都泛起了問號,不過隨之也就明了了——大宋自仁宗時代為了解決旱災問題大規模在江南引種了占城稻,雖說也是水稻,但說起來也是海外物種,到現在在大宋也不是長的好好的嗎?皇帝的後園等園林中都廣泛種植海外物種,其中也有些要大規模推廣在大宋種植的,這也不在少數。
王靜輝命人將《大宋農書》小心裝箱,將其放在自己的馬車上帶回了開封城,在書房中寫了一道奏章便前往皇宮面聖。宮中的小黃門見到駙馬後,安排好王靜輝在花廳休息后立刻著人通報皇帝。儘管昨天駙馬還來面聖,但對於駙馬頻繁出入宮禁,皇宮中的人都習以為常,朝中「一日入宮」、「三日覲見」這些規矩不適用在駙馬身上——駙馬是皇帝最得寵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駙馬要求面聖必須儘快的傳達,這是皇帝趙頊親口說的,任何人也不敢怠慢。
王靜輝在王安國的指引下來到《大宋農書》書局所在的地方,在一間非常寬大的屋中,他看到了幾張桌子拼湊成一起,上面鋪著白布,整齊的碼放著一堆書,上面還蓋著紅綾,只是在一角掀起露出書本,幾個參与編寫農書的重要人物和低品級官員站在周圍。
王靜輝拿起其中的一本,隨便翻了翻,見到上面的文字都是以白話文寫成,每隔幾頁便有好幾幅圖案作為標識說明,嘴角上露出了一絲笑容——這是他力爭而來的,農書是為農業而服務,語言直白利於傳誦,而有大量的配圖則是使人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的內容。
王靜輝從司馬光的陋室中回到駙馬府自己的書房中已經是深夜了,雖然心中有些彆扭,但從效果上看,司馬光顯然接受了他的建議,把市易法放在西北去試行,至於王安石那頭自然有皇帝趙頊來去搞定,這就不是自己的問題了。
「不以外行干涉內行」是王靜輝的基本信條之一,畢竟自己不是個神仙,儘管有人說他是「生而知之」,但他知道這種評價不過是人們的恭維罷了。其實王靜輝這次橫加干涉農書的編寫結構也是處於推廣方便的緣故,他看過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然規模上沒有辦法和他現在所見到的《大宋農書》相比,但十卷九十余篇的書籍刊印出來的書籍也是厚厚的一摞,查找不便不說,就是購買也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聖上,治平四年臣上書朝廷編纂《大宋農書》,時至今日已經近三年時光,到今日臣可以向聖上交差了,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農書》已經全部編寫完畢,商務印書館已經做好準備,只等聖上一聲令下便開始排版印刷發行!」
旁邊的以為綠袍官員說道:「此《大宋農書》在內容編纂上按照分門別類的方式,將畜牧、養殖、水稻、小麥等單獨分編成單冊專門介紹。」
參与農書編寫的伎術官員和「農業專家」之需要儘力把書寫好寫明白就可以了,至於推廣還是王靜輝的事情,不過現在他給出了當初如此做的原因,卻讓所有的人都茅塞頓開,儘管他們還並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關節,但心中還是認為這樣的編纂結構確實有利於推廣——買書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又不是專門做農學的通才,做通才的事情是他們這些伎術官員的事情。
王靜輝聽後點點頭,他也是這麼認為,想當年他開設商務印書館所刊印的第一本書《太平御覽》有千卷之多,不過那也是太祖皇帝集合了大宋最優秀的文人合力畢其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這還是直接引用了眾多現成的典籍直接編入其中的結果。想象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農書》只是參考了以前的少的可憐的典籍,剩下的幾乎都是依靠三千多「農業專家」口述綜合編纂而成,能夠在不到三年的時間中完成,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迹。
這樣各卷之間的規模差異曾經讓參与整體編纂的伎術官員非常的不適應,直到現在全書完工,心中還存著這個疙瘩,所以才有剛才那名伎術官員隱諱的提出了不滿。王靜輝把心中的設想這個時候才解釋給他們聽,也不知道這樣能夠起到多大作用,但這些官員心中就是存下不滿也不能夠拿他怎麼樣。這樣的結構安排完全就是為方便推廣普及,種水稻的只需要《禾譜》,買來《魚譜》或是《馬譜》等卷不說花費巨大,就是應用的時候也用不到。
在《大宋農書》書局設立在華英書院開展實質工作之前,王安國對《大宋農書》並不上心,「士農工商」農雖排名在前,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排名而已,況且有孔老大不善農的先例在前,千百年來士大夫雖然口頭上對農很重視,但都是不屑與此的,王安國也並不例外。不過王安國自有其過人之處——在他的眼中,王靜輝從來就沒有做過毫無意義的事情,即便當時看不出來,但事情發展下去總會有令人難以想象的效果,做生意如此,在政事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到王靜輝裁汰廂軍的手法后,更是堅定不移的跟在王靜輝的身後。他看到王靜輝出任楚州軍州事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水利,第二件事便是四處搜羅人才來試種、推廣雙季稻,這兩件事都與農業有關係,再加上「食為天」這幾年在大宋各地發生災害的時候的作為,他認識到糧食對於大宋的重要性。王靜輝上書編寫農書後,他身為華英書院的實際主事人,更是給設在書院內的農書書局給予了極大的照顧——由於參加農書編寫的「農業專家」有很多目不識丁兩腳粘泥的農民,為了避免書院內部士子學生對他們的歧視,還特意將書局和參与者的住宿安排在書院的一角,免去了一些麻煩。雖然王靜輝忙於其他事務,但對於農書的編寫十分重視,王安國給王靜輝的私人書信中,每次都不會忘記寫上農書編纂的進度,在編纂完成後更是趁夜來駙馬府報信。
王靜輝肅容對皇帝趙頊說道:「臣本布衣,承蒙聖上不棄得以重用。臣的經歷聖上是知道的,臣不過是靠了幾個比較新奇的物件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玻璃器物和活字印刷機關發家致富、改良紡織機械和發明榨油機械用以裁汰廂軍,後來的肥皂作坊用以吸納各地失去土地的農民,這些事情看起來是十分困難的,但其核心不過是幾件從來都沒有過的新奇物事而已,我大宋人才濟濟,要想做出來也並非難事,但自古到今又有幾人能夠看重伎術官員的重要?!聖上,臣改良的火藥配方提高了火器的威力,從而在兩次宋夏衝突中發揮極大的作用,當未來的一天,在開封的城頭上樹立幾十門火炮便可以輕鬆抵擋數萬敵軍之時,大宋又可以減少多少軍費?!」
王靜輝將手中的農書放回到原位說道:「各位大人,隨著海外貿易的興旺發展,本官也安排了一些人專門在貿易船隊上搜集所到海外諸國本地的一些大宋所未有的農作物品種的種子、植株和果實回來,可以預見將來在海外的農作物將會越來越多的引種于大宋。這部農書到現在也只是暫時的,將來這些海外農作物引種后觀其效果也將會編入農書中,這還需各位大人費心了!」
當初就是王靜輝上書太上皇趙曙下令編寫《大宋農書》的,並且提供了充沛的資金來保障這件事的進行,此時《大宋農書》已經編纂完畢,他心中興奮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看到天色太晚了,所以趕去華英書院的想法才作罷。第二天一早,王靜輝推掉了所有的應酬,並且差人通知王安石和司馬光《農書》已經編纂完畢的消息后,便急匆匆的坐上馬車趕往汴都郊外的華英書院。
「呵呵!」皇帝趙頊笑了笑,看看擺在養心閣中一角的自鳴鐘——駙馬擺弄出來的鍾錶幾個月前便做出了原型,並且隨後還製作了幾座獻入宮中,這東西用來計時確實方便準確的很,自己只要一抬頭便可以看到現在是什麼時辰,並且每隔半個時辰便會有鈴響來示人,確實有意思的很。不過這鍾錶作坊所用的工匠可都是從皇宮中調用的,雖是能工,但這鍾錶製作繁雜,真正出產鍾錶還是在上個月,駙馬以前曾信誓旦旦的要靠此來給大宋的伎術官員提高待遇,不知道能不能夠辦到,自己最近忙於政事,倒是把鍾錶的事情給忘記了。
《大宋農書》不僅僅是王靜輝拿出來要顯擺的,更是要投入使用,要廣泛傳播以提高大宋的整體農業水平的,中看不中用是他一向所鄙視的。在綜合考慮了一番后,王靜輝寫信給負責編寫《大宋農書》的書局官員,要求他們在編寫的時候一是盡其完善,不要那些「略敘於此」,而是盡量詳細的解釋,並且還配有大量的圖例;二便是要求要將所有的內容「模塊化」,這樣的要求直接就導致了《大宋農書》各卷之間差異極大,專門論述水稻種植的《禾譜》卷可以達到十卷五六本的規模,而關於淡水養殖的《魚譜》只有可憐的一卷一本,而且這一本的厚度也是非常薄的。
剛剛回到書房中的王靜輝被趙公公告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來拜訪,在駙馬府久候了很長的時間,但他外出到司馬光那裡回來的太晚才錯過,不過王安國走的時候讓趙公公轉告王靜輝一個消息——《大宋農書》已經編纂完畢,可以交付出版了!
王靜輝笑著說道:「這些參与農書編寫的官員也正好趕上了好時候,鍾錶作坊已經開工了,頭批所生產的鍾錶已經在月前售出,所獲不菲,聖上可以從中抽調來重賞這些伎術官員!」
「聖上可不用擔心,現在朝廷花錢的地方眾多,能夠省去一分便是一分,這鍾錶作坊原是臣提議用來提高大宋伎術官員收入的,到現在生產出售自然可以滿足。鍾錶作坊雖然在月前剛剛開始出售鍾錶,但獲利還是挺多的,據臣前些日子問起的時候,徐氏回應說現在鍾錶已經出售完畢,獲利在二十萬貫左右,聖上可隨意調撥!」王靜輝嘴角微微翹起慢慢的說道。
「呵呵,改之,喜從何來?!」皇帝趙頊也沒有正二八經的換裝帝袍,只是隨意的一身便服坐在養心閣中,這是皇帝的御書房所在地,儘管外面雪花飛舞寒氣逼人,在這裏還是溫暖如春。
「鍾錶作坊已經開始運營了,這可真是夠慢的!愛卿曾和朕說過要『以農立國』,這農書編纂完成,這些伎術官員理應厚賞,不知道這鍾錶作坊的錢是不是夠用?!」皇帝趙頊笑著問道,在他眼中這鍾錶確實挺有意思,但能夠賺多少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皇帝趙頊聽后不禁倒吸了一口氣,駙馬賺錢的本事再次讓他大吃一驚,不過更讓皇帝趙頊心中直翻騰的是王靜輝在伎術官員問題上的執著——鍾錶生意不過是剛剛才開始就能夠有如此大的利潤,但駙馬卻毫不猶豫的拿出來給伎術官員提高待遇:「改之為何如此看重伎術官員?!」
皇帝趙頊的心情不錯,今天早上他召見王安石專門討論了新法——主要是討論了市易法,並且告訴王安石駙馬將會出面說服朝中大臣在近期將市易法放在西北試行。儘管這樣的結局並不能夠讓王安石滿足,但總比新法條文無休止的處於朝中大臣之間相互牽扯的好,本來在家中正準備寫辭官奏章的王安石,準備暫時將那份辭官奏章束之高閣了。
周圍的官員們大都是伎術官員,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王靜輝在他們開始編寫《大宋農書》的時候專門從楚州寫信回來安排農書的整體編纂結構次序,他們所能夠參考編寫的農書唯有北魏人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本來也想依照《齊民要術》的結構來寫的,不過礙於駙馬的面子才如此安排,畢竟這部農書是由駙馬王靜輝來首先上書提倡的,價值編寫農書的過程中也是駙馬來掏腰包並且安排了非常寬鬆的環境。
「聖上,臣特來報喜!」
「哦!」皇帝趙頊顯然對此並不感興趣,他所關心的是軍國大事、變法革新,小小一本農書在他看來不過是底下官員賴以進身的工具罷了,當然駙馬並不稀罕官位,他實在是不能理解王靜輝對農書有著如此關注:「愛卿辛苦了!朕將厚賞所有參与編寫農書的官員!」
王安國一直在華英書院來主持書院日常運作,王安國的學問不錯,雖然達不到他哥哥王安石「通達六經」的水平,但論起學問來在這人文薈萃的汴都開封也算是能夠排得上名號的,他平時也是書院的常駐講學先生。王安國也確實了得,在他看來在華英書院才是自己最好的地方,原本因為王安石的緣故,皇帝趙頊還要加他為官,但王安國還是拒絕了。
自治平四年開始,王靜輝在當時皇帝趙曙的支持下,重金召集了全國各個地方的農業方面的人才,聚集在華英書院中齊心合力編纂一部屬於宋朝的農書,這是一項頗具紀念的事件——也許在當時的人看來這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但在宋朝統治高層的眼中,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駙馬王靜輝、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眼中更是如此。治平五年皇帝趙曙因為身體原因退位,居後為太上皇常駐德壽宮新皇趙頊繼位后,皇帝趙頊對於位於華英書院中的《大宋農書》書局關注並沒有太上皇趙曙這麼關心,但出於對駙馬的恩寵,還是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在人才和參考書籍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遠不如司馬光和王安石這兩位持國給的幫助大,再加上王靜輝在此事上令人匪夷所思的固執,促使著《大宋農書》的編寫工作一直沒有受到干擾,反而在前後共計三千有餘的各方面「農學專家」的合力之下,一直保持著高效的工作,終於在熙寧元年臘月完成了全部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