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夜唱》第十七卷 星移斗轉唱盛唐

第488章 至此天命似已搖

第十七卷 星移斗轉唱盛唐

第488章 至此天命似已搖

「什麼,史思明入長安?」王維、王縉面面相覷:「來得……好快!」
王維突然想到,此前盛行的葉暢的「道統論」。
劉晏甚是聰明,雖然這些年並沒有跟在葉暢身邊,但憑藉著他與第五琦的關係,對於葉暢的經濟理念甚是熟悉,也接受得很快。故此在到了葉暢幕下之後,寥寥數語,就讓葉暢評價為「當世奇才」。葉暢也毫不猶豫地委以重任,將自安祿山部下反戈投誠的數萬青壯交與他指揮,負責重修轍軌與運輸補給。
這個消息,葉暢確實還沒有收到,他也吃了一驚:「史思明來得好快!」
王維嚇得臉色發白,跳了起來:「賢弟你速走……」
這樣一來,安祿山兵力復振,葉暢再度處於不利之局!
很快消息就打聽回來:史思明入長安了!
他一向不是剛烈之人,否則也不會在政變之後苟且偷生,但就是這樣,也被李亨的那些作為氣壞了。無恥要有底線,為了自己的帝位,不惜將無罪的子民、國家的疆土當成交換代價送與禽獸畜牲一般的異族,這樣的人,怎麼配成為大唐的天子!
葉暢見到李泌時嚇了一大跳,因為此時的李泌形象甚是狼狽,絲毫沒有以前世外仙人的飄逸出俗,倒像是上窮困潦倒的乞丐。
「此事我不能做主,你自去與陛下說。」葉暢聽得這裏,嘴角浮起一絲冷笑:「我這就安排你們去。」
「史思明部已經抵達長安,此時應當入長安城了。另外,長安發生內訌,安祿山公布李亨六大罪狀,已將其擒下。」卞平言簡意賅,將長安內的消息稟報給葉暢,當然,因為有外人在,他沒有告訴葉暢情報來源於何人。
他所罵的人,便是李亨。
葉暢正說間,突然聽得外邊道:「啟稟葉帥,有人求見。」
不,他自謀朝篡位的那一刻起,就不配成為大唐的天子萬民的共主了!
對方既然報名求見,而且強調自己叫什麼名字,想來這人是葉暢認識的,卓君輔故有此問。聽得他相詢,葉暢點了點頭:「確實是位名人,與前日到我軍中的劉公一般,乃是著名的神童。」
「兄長還在發怒?」王縉笑問道。
這樣一細想,莫非李唐已失道統,才會出現李亨這樣無君無父無臣無民之輩?
「正是,二王至此,事情急迫,可想而知!」李泌長揖深拜:「葉公,殿下雖有不是,終究是李氏之子、大唐儲君,國之根本,豈可落入逆胡之手?殿下此前為楊國忠所迫,又為安祿山所惑,乃有前錯,如今已經知錯矣。古人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還請葉公看在廣平、建寧二王的面上,看在陛下的面上,發兵往救!」
「本為苟和,豈能長久。」旁邊一個幕僚湊趣道。
「若真有劉公的本領,那倒也好。」卓君輔道。
「不僅是我,兄長特別要注意,安逆篡位,我們必須去投靠他,在他手下越是得信任,就越方便我們行事……」
雖然葉暢當時沒有被騙住,但還是讓他心生警惕,同時對李泌也不信任起來。
「葉公,事急矣,還請以國事為重……」李泌心知葉暢好名,將「國事」提出來,實際上就是指此前葉暢與李亨的矛盾只是私怨。
他與葉暢最初的關係原本還好,只因為王縉貪財,使得雙方關係變得僵起來。後來王縉更是數次與葉暢為難,好在雙方雖然不對勁,卻並沒有真正破臉,否則以葉暢的性格,王縉只怕早就沒了性命,至少也要去邊疆屯田。
史思明帶入長安的軍隊數量足足又有十萬,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他招攬來的契丹、奚、突厥等族,原本在大唐北面邊疆與范陽、平盧打生打死的胡人,終於被他們引入了中原!
「不急,咱們兄弟官卑位低,就是來抓咱們,也不會是這麼大的聲勢。想來是另有什麼變故,遣一個家人去打探一番吧。」王縉還保持著一些鎮定。
「誰求見?」葉暢身居高位,事務繁多,自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來見他的,故此卓君輔問道。
「逆賊已退至金城,在那兒聚集重兵,重組防線。」在他身邊,卓君輔目光閃閃發亮:「郎君,讓我去把金城奪來吧?」
那位劉公,乃是劉晏。當初葉暢想要請他相助,但那個時候劉宴並未出來相助,而是舉薦了別人。此後劉宴在長安城中為侍御史,他性子機警聰明,在政變爆發之後雖然沒有能夠跟著李隆基一起逃脫,但在次日便賄賂兵卒乘亂出城,聞得李隆基西巡,他便一路趕來,其間為了躲避安祿山軍士搜捕,頗吃了不少苦頭,終於到了李隆基處后,李隆基知道他頗有財計,便打發他到軍前為葉暢效力。
葉暢知不知道史思明大軍已至?
「你之意?」
「我先見見他吧,他不在長安城中與李亨一起,怎麼跑到這來了!」
但他的話還沒有說完,便聽得外邊有人道:「葉公,卞平求見!」
「六大罪狀?」葉暢有些好奇,笑著道:「哪六大罪狀?」
王維盯著他好一會兒,他終究有些不好意思,然後道:「自然,我便是不助葉暢,葉暢也定然會擊敗安祿山,到那時候我們兄弟就是從逆貳臣,少不得要被朝廷治罪。與其如此,倒不如現在冒些險,助葉暢一臂之力!」
沒有想到的是,當初他們兄弟並不怎麼看得起的年輕人,如今卻已經成了大唐的希望,天下的拯救者。
「莫非逆亨與安賊反目了?」葉暢見他神情,頓時明白:「這也難怪!」
雖然吃驚,卻並無多少意外,因為這原本就是料想中的事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葉暢遲遲未對長安發動總攻的原因。如他對卓君輔所言,他希望長痛不如短痛,安、史合流之後,更易於一舉將之擊敗。
距離長安城百余裡外,武功縣,葉暢長長伸了一個懶腰。
當初高祖、太宗能有天下,那是他們掃蕩隋時的殘暴驕奢平定了各地的叛亂,又清明治國有功于萬民……
葉暢認為,聖人之所以為聖,是有益於萬民,而「利民」二字,便是華夏道統傳承。開國天子掃殘除穢勵精圖治,故此道統在彼,萬民擁戴,而亡國之君昏聵殘民,故此道統旁落,乃至他人。
王維這樣的聰明人絕不在少數,他們此刻甚還隱約在想,李氏出了李亨這樣的人物,甚至還當了十多年的太子,這似乎證明李氏的天命已經動搖。
「兄長放心,他猖狂不了多久了,我的人,已經與葉暢聯絡上了。」
下一步如何作戰,葉暢早有安排,他還在等。
更重要的是,史思明大軍來得如此迅速,葉暢未必得到了消息,很有可能會被史思明打個措手不及!
「葉暢?」聽得這個名字,王維當真是數種滋味混雜在一起,一時間有些呆了。
「李泌?那是什麼人?」卓君輔撓了撓頭,看著葉暢道:「此人有名么?」
他正琢磨間,門被推開,王縉笑嘻嘻地行了進來。
「難怪安賊敢倒行逆施,原來他的援軍就在這裏!」王縉旋即想明白,為何安祿山在大敵當前的情形之下,仍然敢不顧一切,撕破與李亨的盟約,發動二次政變!
「不急,不急。」
「你如何會與葉暢聯絡?」王維忍不住問道:「你向來不喜其人。」
「來人自稱自長安來,帶著最緊急軍情,他還說,他叫李泌。」
李亨倒霉,正是他巴不得的事情,他對這位太子,可沒有半點好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前提是要先彌補前錯,否則只說一句我錯了我保證改就沒事,這等不負責的做法,只能縱容那些為非作歹之徒。
「史思明!」李泌道:「史思明已率大軍到了京畿,待他與安賊合流,大勢去矣!」
此時距離安祿山發動第二次政變已經過去了大半日,王維也從大明宮回到了自己家中,但他的怒氣卻猶未散去。
「為避安賊追兵,又要趕時間,故只能如此……閑話不說,葉公,請速速發兵入長安,救陛下於水火之中!」
「李先生怎麼會這模樣?」葉暢驚問道。
他如此咒罵安祿山,王維聽得身體一抖,忙掩住他的嘴:「賢弟,小心,慎言。」
「正是,國家不幸,乃至出現這等敗類!」王維嘆息道:「唉,我原說安祿山就夠無恥,不曾想他竟然猶有過之……當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王維一向是個好脾氣,少有人後口出惡言之時,但今天,他還是忍不住罵了起來。
「李泌,這就是你所說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對李泌一直是甚為客氣,但此刻就毫不留情:「此等殘民害君的獨夫,桀紂尚不如也,這樣的人,你也要我犧牲將士性命前去救?」
卞平將安祿山對李亨的指責說了一遍,其餘的倒沒有什麼,狗咬狗罷了,但當葉暢聽得李亨準備割地賣民以求諸胡相助時,頓時氣得幾乎怒髮衝冠!
「自逆亨叛亂之後,朝廷並未再立太子。」葉暢淡淡地道:「李先生,你我各奉其主,休要在言辭上再耍什麼玩樣了。」
李泌又是一陣尷尬,好一會兒之後,他才長嘆一聲:「殿下亦有苦衷……」
莫非是來抓他們的!
廣平、建寧二王拜倒在地,放聲大哭,聲音凄切,令人心酸。
「為何不急,如今正是最好時機,賊人膽破,退回長安,勢必內訌!」卓君輔奇道:「郎君不是說過,長痛不如短痛,要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么?」
王維雖然發怒,可是他膽小,故此是關著門對著自己發火,根本不敢讓別人在場。也只有王縉,這個時候可以自由出入他的門戶。
卞平負責葉暢的情報系統,長安內外的消息,都由他負責匯總與傳遞。此時他求見,必定是長安城內有重要情報到了。葉暢也不怕給李泌知道,直接召其入內相詢。
「誰?」
「這……」李泌頓時想到,葉暢可是從來沒有承認李亨登基的事情!他略有些尷尬,然後道:「是我嘴快了,太子為安賊所控制,如今危在旦夕……」
「我與葉暢,私怨也,如今天下需要葉暢,公事也。」王縉慨然道。
王縉話說知這,突然間外頭轟轟的聲響響起,卻是大隊的馬蹄之聲。王縉有些驚訝,這個時候,怎麼會有大隊馬從他們家門前經過?
「竟然會如此寡廉少恥,如此殘暴不仁,那些地方疆域,莫非就不是大唐之土,那些地方的百姓男女,莫非就不是大唐之臣么?」
李泌心急如焚,哪裡等得再去雍縣!別說他沒有把握說服李隆基,就算他有這個把握,來回的時間也耽擱不起。他皺了皺眉,然後道:「葉公,事情不容耽擱,你可知道,我們潛行逃來時,在涇陽遇到了誰的兵馬?」
「正是為了長痛不如短痛,所以才要再等等,若……」
葉暢眉頭頓時一擰:「陛下好端端地在雍縣,卻長安救什麼陛下?」
「比無恥還是比不過安祿山,所以他輸了,如今安祿山已經成了這長安城的主人……聽說他如今正召集那些高官顯貴,準備籌備『禪讓』事宜呢。漢有董卓,今有安賊,董卓被點了蠟燭,安賊那一身肥肉,想來也可以點不短時間。」
葉暢向他身邊兩人看去,然後吃了一驚:「廣平、建寧二王?」
眾人都大笑起來,唯有李泌臉色難看。他深吸了口氣,平息心中的窘迫,然後懇切地道:「葉公,事已至此,當是放下舊怨之時了,你可知我身邊這二位是誰?」
他對李泌的印象原本還好,但去年年底,李泌突然到洛陽去見他,與他討論了一番道統,還替太子李亨表露出願意與他和解之意。當時他就懷疑這背後有什麼文章,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李亨只是在故布疑陣,明面上通過李泌與他和解,實際上卻是暗中與安祿山相勾結。
李泌面色再無半點從容,他以袖掩面,長嘆一聲,人幾乎要昏厥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