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參):楚風漢雨〔秦~前漢〕》目錄

〇六三 天下復亂

〇六三 天下復亂

接到懷王旨意時,項羽勃然大怒。
結果,齊國將軍田都背叛田榮,為項羽救了趙。
「秦滅亡後,新成為諸侯的過去諸將,由於不需要太多的兵,所以已將大部分士兵在戲水邊解散。被解散的士兵,以後很有可能結群成為盜賊。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些盜賊襲擊我們。而且……」
他遂派使者向義帝上奏:
這是諸侯離開戲水陣地到封地半年後的事情。
——除非殺掉田假,否則不出兵。
項羽如此詢問虞姬。
「難道我不能成為天下之主嗎?」
懷王期盼劉邦具有能與項羽抗衡的力量。目前的情形是,劉邦兵力遠遜於項羽。但若使劉邦成為土地肥沃的關中王,勢力逐漸增大的結果,很快就能與項羽勢均力敵。
「誰說不可以!?討滅秦全是大王一人的功勞,其間義帝什麼事情都沒做過。大王才是有資格成為天下之主的人啊!」虞姬回答。
「我必須在漢中這個偏僻地方待多久呢?」
「恢復舊態……?這樣不能使諸將心向大王的。」
當時再三力陳必須將劉邦殺掉的范增,應該不會同意讓劉邦坐上關中王這個位置。項羽想問的是,用什麼理由拒絕劉邦。不料范增回答:
思量半天,項羽祇有找軍師范增了。
項羽極其大方地將領地分給討秦有功的諸將,並封他們為「王」。
項羽命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在揚子江上殺害義帝。
「為何要如此做呢?」
把一般所謂的「關中」一分為四,然後祇給劉邦其中的一份,此種做法未免過分了些,因此,先把「關中」定義為較大的範圍,然後一分為四——軍師范增畢竟頭腦好,想出的方法確實高妙。
劉邦前往西邊漢中,一路上,他把走過的棧道放火燒掉。由杜南到蝕中的路非常狹窄,路上鋪有如今日鐵路之枕木,這就是所謂的棧道。經過火燒,這樣的路會逐漸消失。
劉邦想到要在這窮鄉僻壤待上一段時期,就有些悵然。
「這我知道……可是,我不願意把到手的關中白白送給劉邦啊!」
家臣作鳥獸散後,再也無人護衛義帝。
項羽撫弄著她的纖細手指,說:
項羽太欠缺寬容之心了。
他原本企圖藉此由自己掌握實權,結果還是覺得義帝的存在頗為礙眼。
乖乖跟到漢中之都南鄭來的兵卒則無日不唱思鄉之歌。他們的故鄉都在函谷關之東。
「關中是人們泛稱函谷關和武關之間的區域……可是,西邊有什麼關呢?」
接到這個答覆時,項羽大為震怒。
懷王的命令總不能不聽。但平白讓劉邦成為關中王,這又令他不甘心。現在該如何是好呢?——這種事情總不能找虞姬研商吧!
雖說製造許多小領主,但數目畢竟有限,一些自以為有資格受封為王卻期望落空的人,當然會有不滿心態。由於論功行賞並無明確基準,所以不滿之聲日益升高。事實上,行賞與否完全根據項羽個人的好惡。
「好!這的確是上策!」
「這樣公平嗎!?」
「不,事實不是如此。」張良笑道,「棧道是人們新造的路,古道依舊在。這路鮮為人們所知,所以一旦採取隱秘行動,反而方便。因此,燒掉棧道不足惜……何況我的才識是為輔佐日後成為天下之主的人而生,祇以做巴、蜀、漢中之主而滿足的人,不配請我當軍師呢!……真正的勝負要到最後才會揭曉,也就是說,我現在才要開始真正施展我的謀略本領,主上,您且拭目以待吧!」張良說。
關於滅秦後的天下經綸,項羽祇有一個念頭:
「不能不讓劉邦成為關中王。」
虞姬一邊說著,一邊把手貼近項羽胸前。
項羽認為能夠成功地滅秦,完全是他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他認為對部屬的論功行賞是一種施捨。由於真正的功勞在於自己,所以得到恩賞的人等於是沾了光,理應不會有什麼不滿才對。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的論功行賞,自然欠缺周詳。
「那就多增加一些國家吧!」
「因為你是強人,所以他們把困難的事情都塞給你做……當然,他們這樣做是不公平的。」
「所有這些地域統稱為關中。而這麼大的地域要由一個王來統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把關中一分為四,成為雍、翟、漢、塞四國。讓劉邦成為漢王,祇統治巴、蜀和漢中之地,這不就得了嗎?」
「說的也是。」
近來,項羽總覺得范增令他心怵。范增為他未在鴻門殺掉劉邦而耿耿於懷——一大把年紀的人還像小孩一般使性,對他說話時,回答的態度不是冷淡就是粗暴。對范增簡直是沒轍。
他全然沒有創造新體制的意念。恢復秦統一天下之前的群雄割據狀態,這是項羽的理想。這不是創造,祇是復古。這樣的改革有意義嗎?
——既然天下已定,望勿再為楚王,而行稱帝。
聽到兵卒在唱思鄉曲時,劉邦更暗自下定決心——早日回東方。思鄉情緒是強大力量之泉源,劉邦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強力武器。
「你有什麼策略呢?」
他對被帶到陣中來陪伴的虞姬說。
好不容易滅秦,結果,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消除項王的疑心固然好,可是,沒有棧道,我以後不是不能到東方嗎?難道你要我永遠屈居在這個地方?」
「情形不對——」
「習慣上,人們以蜀道之險謂之關。」
以齊為例,秦之宰相李斯被處刑的當時,齊王為田假。但田假後來被田榮放逐,投靠項羽。後來由於趙遭攻打,楚乃命齊前往救援。而田榮卻以田假亡命至項羽處為由,不接受這項命令。
「可是,這並不是正式的關。蜀道彼方的巴和蜀也可以說是關中。」
燒掉棧道之事是由張良提出的。一切交給張良處理的劉邦,對此舉卻不解其意。
「我們把劉邦塞到邊地,然後把洞口用巨石堵住。這個巨石——可以用信得過的秦國降將。比如讓章邯為咸陽以西雍地之王,長史欣為咸陽以東塞地之王,董翳為上郡翟地之王……這樣如何?」
「懷王也真是豈有此理。他要我和劉邦競爭誰先攻入關中,卻支派我到北方的趙,讓劉邦直赴西方關中……我看他好像對劉邦有所偏袒。」
結果,懷王派來使者傳達:
巴、蜀是現在的四川省,範圍著實廣大,卻屬於邊遠之地。祇給這個地方,難免會使劉邦有被流放的感覺,因此把巴、蜀和一般所謂關中之交界處的漢中(今陝西省鄰近四川省的縣)一併給予,就比較不會不近情理。
項羽逼迫義帝遷都長沙。
這是項羽的想法。他於是對懷王說:
因此,他認為將關中一分為四是「上策」,並且大表贊同。將天下一統前祇是七雄之一的秦王領土分給四個人,這樣的王,當然沒有一個能和霸王相比。
「我不反對你的說法。」
項羽遂奉懷王為義帝。
——平定天下的是我項羽,懷王無任何功績可言。懷王祇是我叔叔項梁帶來的人罷了,我根本沒有向他低頭的必要!
原來交情極好的陳餘和張耳,後來他們之所以產生間隙,是因為張耳成為常山王,而陳餘卻未受封。埋怨項羽的陳餘因而向田榮請求援兵,攻打常山王張耳。結果,張耳落荒而逃,前往投靠劉邦。
「而且怎麼樣?」劉邦問道。
——依約行事。
項羽由咸陽派使者到彭城(徐州)。向懷王報告平定關中之事宜。因為此次討秦,名義上的統帥是楚懷王。
復古主義者項羽封王的原則,是以秦統一全國之前的諸侯後裔為第一優先,至於選擇何人,就全視項羽的喜好而定。
「為帝者必須擁千里四方領土,且以河流上游為據地,這是自古以來的慣例。臣業已為帝覓得理想之處,伏請陛下遷往該地。」
聽到兵卒在唱思鄉曲時,劉邦更暗自下定決心——早日回東方。思鄉情緒是強大力量之泉源,劉邦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強力武器。
「那真正的關中呢?」
實際上,懷王確實有意讓劉邦在這場競賽中獲勝。因為項羽的勢力已經過強,而且個性強烈的他,過去曾斬殺自己的上司宋義,可能隨時會對懷王表露僭越態度,當然不能坐視他的勢力日益擴大。所以,培養能與項羽抗衡的勢力,進而操縱勢均力敵的雙雄,使自己地位穩固。本身沒有力量的懷王必須如此才能生存。
「關中是險要之地,而且土地非常肥沃。若因此而失信,讓諸侯群起圍剿,這就更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策略。」
有此想法的懷王回答「依約行事」乃是當然。而這個回答使項羽怒不可遏,也是必然。
項羽認為消滅義帝的時候到了。
討滅秦後,項羽沒有封齊之國君田榮為王,而封田都為齊王。田榮自然極為憤怒,於是殺了田都,自立為齊王。不僅如此,他更任命彭越為將軍,在梁地興兵叛亂。
——復古!
因此,項羽祇好對范增敬而遠之,心裡的苦悶轉而向虞姬訴說。
漢元年(公元前二〇六年)四月,一批由諸將變成的諸侯,分別由咸陽附近的戲水出發,前往各自的封國。
出生於會稽的虞姬是項羽在江東時期就寵愛的女人,由於項羽捨不得離開她,所以此次遠征也把她帶在身邊。實際上,討秦諸將大半都是妻妾奉侍在側的。若留下家族,有可能成為人質,因此,與之同行反而較為安全。
「燒掉棧道,等於以行動表示您無意返回東方,逐鹿中原。項王一直認為您有可能與他爭天下,因而頗有戒心。這樣做可以消除他的疑心,不是嗎?」
項羽豁然開朗。
「不守承諾過的約定,會失信於諸侯。」
義帝家臣約略猜出項羽的意圖,但在未向義帝報告之前,業已紛紛逃散。
這裡所謂的「約」是指「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而言。
項羽的目的祇在於使自己成為霸王,也就是說,自己為超級大王,而封給其餘諸王遠較戰國諸侯為小的國;天下祇有他這麼一個霸王,其餘都是小王。
厭惡來到巴、蜀這種邊遠地方的,不是祇有劉邦,麾下兵卒為此而在途中逃亡的也不少。
名義上的天下之主楚懷王始終擔憂的事情,逐漸有噩夢成真的跡象。
「為什麼呢!?」
為此,項羽怒不可遏,立刻派兵攻打齊國田榮。
聽到范增如此說時,項羽立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