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伍):遍地皆皇帝〔後漢〕》目錄

一一一 皇位在望

一一一 皇位在望

事情的緣由是,他的次子王獲殺了一名奴隸。認為罪不可恕的王莽,便命令兒子自殺。
「這個方針很好。」劉歆回答。
對十四歲的人,已不能使用哄騙小孩的手段,對方隨時可以利用皇帝的權力。這是岌岌可危的時刻,即將臨頭的災難非設法去除不可。
「我有許多政治抱負。這都是我自己想出的新方針……。我喜歡新的事情,不過,相信這並沒有背離孔教教義。遺憾的是,孔夫子在這一點上並沒有指示。我說的意思,你明白嗎?」
安漢公較有聖人之稱的阿衡及太宰猶勝一籌,其功績足以匹敵後二者之總和。懇請皇上准予以「宰衡」為安漢公之稱呼。
為了要篡奪連綿達兩百年的王朝,一切非異常謹慎不可。
他讓眾人向皇帝請願。為這件事情而上書的人日達千餘,公卿、大夫等有資格進宮者,則親自到朝廷奏請。實際上,王莽並不是收買這些人,他祇是交代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其餘則期待群眾的附和。討好掌握人事大權的王莽,一定會有回報。——這不是單純的附和,而是巧妙利用人們的功利心態。
這樣的請願書達八千封之多。
——王莽!你給我記住!你殺害了朕之母后的全部族人!等朕長大成年時……
——雖然劉嬰是繼位人,但過於年幼。
聽到這件事情的人,其反應之強烈,遠超乎現代人所能想像的程度。
——有德者受天命成為支配天下之人。
他把自己的女兒塞給才十來歲的平帝做皇后,而這也不是由身為「聖人」的他自己啟口說的。
他因而也得到上層的支持。他以極慎重態度,由上至下,無所遺漏地為篡奪而佈局。
「我想施行以孔教為方針的政治。」
當時人的心目中,人臣而幾乎與皇帝同尊者,唯有商之開國元勳伊尹和輔佐成王的周公兩人。伊尹稱為「阿衡」,周公則稱為「太宰」。
到了這個年齡,幾乎已不需要輔佐人。
世人感動之餘,莫不如此稱讚王莽。
王莽重複說了幾遍:「你明白嗎?」,大秀才劉歆立刻覺察到了他這句話的意思。
王莽的意思是要他偽造證據。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王莽要劉歆為他捏造讓他方便行事的偽經典。
實際內情是,王莽令使者前往收買單于,使他寫了這封奏文。
年近八十的王莽之姑母——太皇太后聽到時,立刻以鄙視的表情說了這句話。這位老太太當然知道這是自己侄兒王莽搞的花樣。
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這時候,武功縣一位名叫孟通的知事在浚井時,從井底撈起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面用丹朱寫著如下幾個字:
王莽如此認為。
宣帝系統亦無相當於平帝這一輩的曾孫,王莽便堅持要從玄孫中找人。他做此主張,原因在於這一輩的人尚年幼。
對十四歲的人,已不能使用哄騙小孩的手段,對方隨時可以利用皇帝的權力。這是岌岌可危的時刻。「乾脆把皇帝殺掉!」王莽遂下了這個決心。
此外,雖然漢王朝建國以來,出現的功臣多如繁星,然而他們的子孫並不一定都發跡。王莽於是追查歷史,對功臣子孫加以敘勳。
王莽對上層人士則將儒教運用得淋漓盡致。儒教的教義之一是:
王莽以此為由,沒有讓選出來的繼位者立刻即位。
倘若皇帝下此詔,結果將會如何?王莽一派人士佔廷臣的八成以上,因此,王莽確信自己絕不會發生被逮捕或遭誅殺之事。
王莽被授九錫的這一年十二月,平帝死於未央宮。他於九歲即位,十四歲時死亡。表面上是病死,實際上是在王莽的命令之下被毒殺的。
——希望皇上立安漢公之女為皇后。
王莽又使群臣將這件事向太皇太后報告。
萬事依照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祇有一件事他未曾料到。
王莽避開對方的視線說。
王莽的要求,用意在此。對此允以「值得一做」,可見劉歆對偽造儒家經典一事是持積極態度的。
——王大人一定會為我們做一些事的。
雖然王莽步步為營地即將成為皇帝,但目前的他,畢竟還是臣屬身份。
結果,被選為繼位者的是宣帝之玄孫劉嬰。劉嬰此時年僅兩歲,而且,這名嬰兒祇是被立為皇太子,並沒有即位為皇帝。
(乾脆把皇帝殺掉!)
——由與先帝同一代的人繼位不合道理。皇統必須由下一代的人繼承。
(還是被王莽幹掉了……)
宮廷猶如密室。祇要懂得要領,行事得宜,在這裡幹殺人勾當,反而不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何況宮廷醫生,沒有一個不仰承王莽鼻息。
據聞漢廷以雙字名為卑。因此,臣屬願將「囊知牙斯」之原名改為「知」,以從聖制。
——王莽有叛逆意圖,應即誅殺!
關於禁止雙字名一事已如前述。由於同姓同名的人愈來愈多,所以,起雙字名的情形,到這時候已逐漸普遍化,而王莽卻下令禁止這個風尚。
(這樣的事情不是不可能發生……)
現在要考慮的是皇嗣問題。由於元帝之系統已絕,因此,非從宣帝之系統選出不可。宣帝之曾孫有五位王和四十八名侯。王莽卻主張:
「孔子有意恢復周之制度——」
將貴族兒子的命和一名奴隸的命視為等同,且做如此的處理——有人因此對王莽的評價甚高。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他是害怕兒子的罪會連累自己,所以不得不以冷酷手段處分,這是六親不認的利己主義者。由他過去的表現和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王莽應該屬於後者。
就王莽的立場而言,他是為了除掉平帝之母衛氏一族,所以才連自己的兒子王宇都作為犧牲品。而且,雖然殺害衛氏一族,他卻沒有殺平帝之母,祇把她安置在中山,不准到長安來而已。他倒認為平帝應該感激他才對。
「在下稍有研究,所以大略知道。」
九錫之位的人可以使用與皇帝同樣的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納為「內」之意。當時的人可以在屋外設石階,在屋內設石階則為皇帝之特權)、虎賁(特別親衛儀仗隊員)百人、鐵鉞、弓箭、祭器等。
稱號和格式幾乎接近皇帝,王莽的野心到了快要完全實現的地步。
王莽決定使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層,此為篡奪天下的手段之一。雖然「大司馬」已是為人臣者的最高位,但這並不算特別,因為哀帝之同性戀對象——即二十一歲的董賢——也曾就大司馬這個職位。王莽要的是從未有人坐過的特別寶座。
王莽原本認為在平帝十七八歲之前,可以把他當做傀儡,但這個估算似乎錯誤。既然錯誤,那就得及早作調整。
「和我共同研究最為理想的周朝制度,用以復原『周禮』如何?」
王莽從年輕時代就非常喜愛學問。但當時有一個他怎麼用功都比不上的大秀才,這個人正是成帝時代被譽為一世大儒劉向的兒子劉歆。一天,王莽叫來劉歆,說:
他有這個警覺。
事實上,在這之前的在野期間,他也曾經殺害自己的次子。
(頂多再一、兩年……)
但他命令次子自盡一事,確實給了下層人民這樣的期待:
「這是值得一做的工作。」劉歆道。
劉歆用肯定的口氣回答。
但對這起事件的處置評價,也因人而有極大差異。
——請偽造經典,好讓我要推動的事情有根據。
人無貴賤之分,這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人們看來,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公元前數年——即耶穌基督出生後不久——的中國,貴族的命和奴隸的命可是天壤之別。
「雖然沒有傳到現在,以你這麼一位大學者,對周朝制度應該相當瞭解吧?」
這個論調對王莽非常有利,沒有不好好利用的道理。為此,他特別致力於推廣儒教。國都大學招生人數到了飽和的程度,逾越萬人。
如前所述,王莽因殺害自己的長子夫妻而贏得「為了忠義,不徇私情」之美譽。
雙字名之禁止,實際上也是如法炮製。王莽是先讓別人上書,然後由他推動的。就此事上書皇帝的不是別人,而是匈奴單于。上書的內容是:
——安漢公是前任大司馬。這麼高貴的人,為了區區一名奴隸的性命而讓自己的公子償命,他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由衷欽佩。
王莽有時候會覺得十四歲皇帝的表情露出的是這個意思。
「周之制度乃周公所訂,卻沒有傳到現在。」
(皇上十四歲了……)
由於多年苦心經營,王莽已逐漸被認為是個「聖人」。正因為如此,他的一舉一動非格外謹慎不可。
「我明白了。」
但,這必須以廷臣之八成「完全效忠」王莽為前提。因為其中可能有不少人表面對王莽效忠、內心卻搖擺不定甚至憎惡王莽之專橫——這樣的人尤以皇族為多。
王莽開始使用「宰衡」之稱號是元始四年(公元四年),於翌年五月他更拜領「九錫」之位。
王莽遂下了這個決心。
一個人而兼備兩位皇帝代理人的稱號,因此,「宰衡」這個名稱,給予人超越皇帝代理人的印象。
雖然沒有證據,人們內心裡卻想:
這件事情是,平帝出乎意料地敏感。表面看似溫順的他,內心裡對王莽的所作所為,好像甚為不悅。這一點,可以由他的表情和行止窺見。
王莽成為安漢公的元始元年,恰好是公元一年。
過去,指的是神聖之時代,也就是周代。王莽極力推動回到周代之復古政治——這一點無異於推翻漢之體制。王莽認為這就是新體制。
遭逮捕後,會被拖著繞行街市,然後在劊子手的刀下腦袋落地——王莽想像著這個場面,禁不住地捏了一把冷汗。
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過去」沒有的事情。
王莽於復職後僅僅八年就篡奪漢之天下,速度不可謂不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王朝能輕易地被除了「風評」不錯之外無甚才華的王莽所篡奪,可見其流弊已到無藥可救的地步。
「胡扯!荒唐!」
這特別的稱號是什麼?
大司馬或公侯之頭銜,在他看來微不足道。他想要史無前例的稱號。這樣的稱號當然需要創造。結果,他想出了這個稱號,不過,和過去一樣,並沒有由自己說出來。身為聖人,這樣的事情絕不能做,他遂又借助於別人的口與筆。
他篡奪漢王朝建立以「新」為名的王朝是公元八年之事,而他和新王朝都於公元二十三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