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伍):遍地皆皇帝〔後漢〕》目錄

一一九 日本登場

一一九 日本登場

「矍鑠哉,此翁!」
成為遼東太守的祭彤,成功地平定鮮卑族。他當然使用武力,然而其中也有不少靠外交手段使之歸順的情形。他的手法是軟硬兼施。
漢代,南方被稱為交州,含七郡五十六縣。地域包括今日的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其中,現在的越南地區有交趾、九真以及日南三郡,由於距中央最遠,每當中央勢力衰弱時,這些地方都會蠢蠢欲動。
那是名叫徵側、徵貳的一對姐妹。
「是海的那邊……。有一個叫倭的國家。」
他不以此為滿足。他認為這樣的功績還不足以彌補祖先所犯的大逆之罪。
馬援過去是隗囂的幕僚。隗囂要他就公孫述和光武帝二者何者較具前景之間做判斷時,他曾經斷定公孫述為「井底之蛙」,並且建議隗囂投靠光武帝。結果,隗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馬援因而離開並出仕於光武帝之下。
然而,東方的情形又如何呢?
——諸多他國人因仰慕漢之威德,因此,迢迢千里渡海而來。……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湖南武陵五溪蠻夷叛變。這是現在的桃源縣,據傳該處有名叫武陵桃源鄉的世外仙境。依據考證,當地好像住有被稱為溪族的少數民族。
北方匈奴此時正發生內訌,分為南北二派。對漢而言,匈奴是令歷代當政者最為頭痛的部落。漢因匈奴分裂而得以安泰。何況這一次的情形是:分裂了的南匈奴日逐王於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〇年)歸順於漢。光武帝的得意程度不言可知。
——倭分為百餘國,其盟主大倭王居住於邪馬台國……大倭王雖受擁戴,卻為了維持其地位,亟欲獲得「權威」……目前由倭奴國居大倭王之位……
在經濟上,倭國則與辰韓的關係較為密切。這是因為現在的慶尚北道之地產鐵的關係。當時正處於彌生時代後期的日本,為尋求貴重之鐵而與辰韓有所交易。在此情況之下,倭國當然會派使者到辰韓。祭彤就是鑒於這個事實,所以意圖將辰韓作為與倭國的聯絡管道。
如對隴和蜀,以兵力平定之事當然有過,但支配漢朝之主要地區,大都採取令各地豪族承認光武帝宗主權的形式為多。但邊境地區則無法如此。
馬援是謀反者的子孫。他得立一次大功,挽回馬家的名譽。這是他志願終身從軍的原因。
他常對近侍說這句話。
馬何羅利用自己隨侍武帝身邊的方便,決定伺機刺殺皇帝。最後他在甘泉宮下手,卻為匈奴休屠王太子——頗受武帝信任的金日磾——所阻礙,當場被摔倒後遭捕。
倭國卻一點反應也沒有。
徵氏姐妹起而造反,不僅交趾,連九真(河內一帶)、日南(南越)住民也都響應,很快就佔領了六十五城。
他的態度誠可謂相當積極。就實質而言,倭國朝貢並不會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倭國產物中較有魅力的,頂多祇有白珠(珍珠)。他對倭國的執著,動機完全在於如史書的如下記載:
他的執著愈來愈強。東海倭國前來朝貢——這將是連前漢武帝之黃金時代都沒有過的盛事!
由於心意堅定,所以他得到的情報著實不少。
今日人人都知道的「矍鑠」一詞,即源於此。
近侍如此反問時,遼東太守笑著說:
祭彤於幼小時喪失雙親。雖然他的親戚中不乏有力人士,但由於環境使然,他得到了「自己之事非自己做不可」的教訓。
——朝貢是頗有賺頭的一件事。
祭彤的盼望終於實現,後漢史官做此記錄,《後漢書》編者范曄也將這一行記載於《光武帝紀》中。
「真有此事嗎?」
——由我們給予大倭王想要的權威如何?
孤兒祭彤當然緊緊抓住這絕佳機會,盡心盡力去擔任這個職務。嘗過人間辛酸的他,知道必須苦幹才能出人頭地,加上確實有才幹,所以工作非常認真而且成效顯著。
什麼是祖先惡名呢?
(這樣還不夠……)
馬援因此次戰功被封為新息侯。這是三千戶領主,地位僅次於三公九卿。
光武帝於事後的二月死去,享年六十二。
——與其被殺,不如把皇帝殺掉!
依據史書記載,叛亂開始於建武十六年二月。那是光武帝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為皇后的一年前之事。
他以半命令口氣告訴由辰韓前來的使者。
這當中有共同的利害問題。
朝鮮半島確實有這三小國存在。
他的堂兄弟中,有征虜將軍祭遵以及酒泉太守祭午等人。戰歿的祭遵無嗣子,光武帝乃起用其堂弟祭彤為秘書——黃門侍郎,以示體恤之意。結果發現祭彤是很有才幹的人。
祭彤便準備關照弁韓,要他們和倭國取得聯絡。
「太守的意思是不是要攻打過去?」近侍問道。
馬援繼續追擊,再度於一個叫金豁的地方,大破造反軍。這樣的連戰連勝,最大的原因在於漢軍的武器和裝備遠較造反軍優良。
馬援又志願從軍。
意思是說,文身原為倭國之風俗,弁韓由於與之鄰近,受其影響而文身的人也不少。
在朝貢國方面,這無非是利潤極大的貿易。對漢來說,則是一項永遠的「赤字」貿易。而這龐大「赤字」的報酬是「漢之國威」。
王莽時代,高句麗王受命出兵討伐匈奴而未從,因此被降為「下句麗侯」。高句麗與中國本土的關係從那個時候起就斷絕,直到王莽滅亡後,關係才又恢復。光武帝於建武八年同意將「下」回復為「高」、「侯」回復為「王」。但高句麗卻於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四九年)春入侵河北以及山西等地。結果,祭彤以外交手段使他們歸順。在這之前的建武二十年(公元四四年),韓有一個叫蘇馬諟的人,到樂浪郡來表示歸順之意。
漢武帝征服南越、將此地納入版圖後,似乎採取移民以使土著人民濡染文明的政策。但這三郡並沒有完全順從於漢。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漢之版圖中,支配能力最弱的是南方。
(我一定要把倭國使者帶到洛陽!)
「他們一定沒有傳達我的話!」
事情談妥後,自稱「大夫」的倭奴國使者造訪樂浪郡,然後在漢之官員的帶領下,前往洛陽。倭奴國大夫一臉驚訝地抵達洛陽是中元二年(公元五七年)正月之事。光武帝授予刻有「漢倭奴國王」字的金印。
——我們確實把太守的話傳達了。
在越南的傳說中,她們是愛國烈女,相當於法國的聖女貞德。她們是交趾郡人。今日的東京三角地帶就是舊時的交趾。
各郡太守祇勉強守住自己的城池。
他的軍隊在一個叫浪泊的地方,與造反軍交鋒,結果,他殺死數千人,俘獲一萬餘人,獲得大勝。
辰韓官員這樣辯白。
「這是為祖先洗雪污名的好機會。」
討伐公孫述,平定蜀後,西漢的主要部分大致已歸光武帝統治。剩下的祇有邊境地帶而已。
這是大逆之罪。連馬何羅之弟馬通——即馬援之曾祖父——也連坐被處刑。
此次南征時,馬援已五十五歲。他南下到海南島之對岸合浦,然後沿著海岸走山路,邊開路邊前進。
擔任光武帝侍從官的馬援,其曾祖父的兄長馬何羅是江充的密友。馬何羅因此提心吊膽。自己和江充要好之事隨時都有可能被查出來,而江充的黨羽是逃不過被殺厄運的。
「雖然臣已六十二歲,卻老當益壯,還能穿著盔甲策馬奔馳哩!皇上請看吧!」
「是的,樂浪的那邊還有馬韓、弁韓、辰韓三國。」
新生的後漢,因北方南匈奴的歸順及南方交州征討徵氏姐妹之舉成功,邊境問題得以穩定。此時北匈奴開始覬覦豐裕之西域各國,後漢西疆之防守,留待光武帝的後代去處理。
結果,朝鮮半島南部也歸順於漢。不過,馬韓、辰韓、弁韓三國並非歸入漢之版圖,而是每年四次按季送貢品至樂浪郡致意。但大漢天威到達朝貢之國倒是事實。
一個名叫祭彤的人在建武十七年(公元四一年)起的約三十年間,以遼東太守身份,防守著後漢的東方邊防。
馬援終於被准許出陣,實際上,此時的他已有重病在身。他於這次作戰期間陣亡。
馬援精神抖擻地對自己說。
「通知倭國派使節到樂浪來!」
北匈奴依舊令漢生懼,南匈奴則被准許居住於黃河北岸之地,後來長久與漢保持友好關係。
光武帝以此為由不允。
韓國三小國由於與中國陸地相連的關係,所以,洛陽人士對之視若鮮卑族,一點不覺新鮮。每次帶三韓使者到國都,也絲毫不能引起話題,因此,史官很有可能不做這項記錄。但倭國的情形則大不相同,他們是渡海而來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渡海非常不拿手。正因如此,倭國人渡海前來,將會是震撼性消息。
「那將是一大快事了。」
當時的交趾郡守名叫蘇定。由於徵氏姐妹堅持反抗,所以他準備將之逮捕,她們卻以此為契機,興起了大規模叛亂。
實際上,對漢而言,得到貢物並不是一件有利可圖之事,反而是一種損失,因為漢不能讓捧著貢品來的朝貢國使者空手回去,而會賜給價值數倍於貢物的禮品,這是慣例。
「不,我說的是更遠的地方。那邊還有國家……」
「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指的是什麼呢?」
「我還不知道那個國家有沒有攻打的價值……。總之,我的目的在於讓他們歸順。他們是尚未開化的蕞爾小國,知道大漢威勢不可輕視時,一定會誠惶誠恐地前來進貢吧?」
「據說,樂浪的那邊還有國家……」
後漢邊境包括北、南、西在內,都較前漢全盛期——武帝時代——式微,唯有東邊,保持著猶較武帝時代良好的安定狀態。
前述金印於天明四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在日本博多灣頭志賀島被發現,是有名的事實。
依據《後漢書》等中國史書的記載,指導叛亂的徵氏姐妹「甚為雄勇」,是悍馬一般的女性。
「你已年逾六十,不必如此辛勞了。」
翌年建武十七年,光武帝以馬援為伏波將軍前往討伐。副將為扶樂侯劉隆。
祭彤立刻做了這樣的揣測。辰韓每次到樂浪朝貢後,習慣把漢朝賜給的物品,以高價售給前來買鐵的倭國商人。倘若倭國人也直接到樂浪朝貢,辰韓以後就不能做這筆生意了。因此,辰韓一定沒有勸倭國向漢朝貢。……
結果,馬援穿著盔甲策馬奔馳,讓皇帝看他的英姿。
——我想做連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這樣才是男兒本色。
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刺身)者。
這位近侍依稀記得曾經聽過「倭」這個國名。
在地理上最接近倭國的是弁韓。現在的釜山就在弁韓領域內。這兩個國家在習俗上也頗多相似之處。《後漢書》將弁韓記載為「弁辰」,並且有如下之文:
遼東太守除了遼東以外,更是朝鮮半島樂浪郡的實際支配者。
「我曾經從樂浪來的人口中聽說過這個名稱……」
馬援取得徵氏姐妹首級,以驛傳將之送至皇都洛陽,這是建武十九年正月之事。
漢武帝時陷戾太子於罪,迫使他造反的禍首是江充,此事已如前述。後來查出那起事件純粹為捏造,武帝震怒之下將江充一族及其黨羽悉數殺盡。
光武帝剛為中原帶來和平時,在這三郡指導自立運動的是女性。
祭彤採取的方法是如此廣向東方各民族宣傳,以達到使其朝貢的目的。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祭彤的盼望終於實現,後漢史官做此記錄,《後漢書.光武帝紀》也記載著此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