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柒):江南風波惡〔晉~隋唐〕》目錄

一八〇 大一統

一八〇 大一統

和節儉一樣,作為文帝施政主導的是嚴罰主義,尤其是對官吏,他絕對以重罰對待。皇帝的特務常常暗中刻意對官員行賄,官員一旦受賄,就立即被處死刑。由於有這樣的陷阱,官員再也不敢受賄。不過他對民間百姓的刑罰則遠較對官吏為輕。
雖然不接受國書,卻也給予遠道客人禮遇,泱泱大國的風度應該如此。因此,隋的鴻臚卿對日本使者給予適當的接待。《日本書紀》在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六〇七年)中,有如下之文:
隋是北朝系政權,併吞南方而統一天下;而南方是物產富饒之地,將南方之富運到北方,對北朝系的隋而言,才是統一天下的「成果」。
唐王朝這時候尚未成立,因此,《書紀》中所謂的唐,實際上是指隋而言。雖然煬帝說「不要理會他們」,隋朝外交當局還是派名叫裴世清的官員帶領十二名從者,送小野妹子回日本。
另外還有一個非鑿建運河不可的理由——對外出征。
文帝也有這個想法。他企圖攻打高句麗。那是個以人為主要生產力的時代,外征可以帶回大量俘虜,以之為奴隸,犒賞給有功人員。文帝為此出兵高句麗,卻兵敗而返。水陸三十萬大軍糧食不足,疫病流行,水軍更因颱風而翻船,倖免於難的人員狼狽歸來。此次外征,士兵中十之八九難逃死神的魔掌。
隋討伐高句麗,是以「其王未親自前來入朝」為由的。倘若如此,推古天皇或聖德太子時期未渡海親赴隋的日本,照理也應討伐才對。可見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目的不過是藉以掠奪、補充因浪費而見了底的國庫。
陳後主在長安受到厚遇。他和在建康時一樣,每天耽溺於飲酒。如此樣態,連隋文帝都目瞪口呆,只說:
陳後主陳叔寶於亡國後,在隋國悠閒地喝酒度日達十五年之久,最後於仁壽四年(公元六〇四年),以五十二歲之年死去。
文帝之所以吝於發給戰功犒賞,由於南北統一之戰是內戰,不得大肆掠奪,也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文帝原本是個疑心很重的人,但看到這個皇帝窩囊的樣子時,警戒心也完全消失了。
盛怒的文帝立刻命令枕邊的柳述和元巖道:
陳後主丟下正室沈皇后,帶著張貴妃和孔貴嬪兩個寵妃躲到乾涸的井底,攻進宮裡的隋軍為了知道井中是否有人,準備投入石塊。
「蠻夷之邦連文書的寫法都不知道。以後再送這等無禮文書前來,不要呈到朕的面前,不要理會他們!」
早有這個想法的煬帝,即位後當然便迫不及待地著手這項大工程了。
這是等待許久才得見的統一。晉曾經一度統一天下,在那一次的統一瓦解後,已近三百年歲月。如果從後漢末的黃巾之亂算起,更長達四百年之久。因此,這的確是一樁偉業。
「喚朕的兒子來!不是廣,是勇!」
負責外交的官員答道。當時擔任外交工作的是鴻臚卿。
——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
夏四月,小野臣妹子由大唐至。唐國,號妹子臣謂蘇因高。即大唐使人裴世清,下客十二人,從妹子臣至筑紫。
「朕不要!這樣會被抓的!」
這件事情暗示,楊廣弒殺了父親。一個名叫馬總的人於《通曆》這本書中,更有如下刻劃入微的描寫:
未料,煬帝三度出兵高句麗的結果,不但未得戰利品,而且每一次都吃敗仗。人民因而更加疲弊,大臣——尤其武臣——的不滿情緒達到極點。
陳後主以俘虜身份被送往長安。陳國諸王侯及將相,連同乘輿、書籍等戰利品,被排在隋太廟前,這叫做「獻俘」。
——為達成統一的目的,非得到人心不可。結果是,即使想要犒賞將兵也沒有財源。
「這個倭國到底在何處?」煬帝問近臣道。
井底有人在喊叫。隋軍士兵於是縋下繩子,叫道:
(我一旦即位……)
「回皇上的話,倭國在百濟、新羅之東南,水陸三千里,位於大海之中,人們居住山島,以名叫邪靡堆之處為國都。該地住民以吳太伯之子孫自稱。國人以倭稱之,而他們則以日本為國名。故謂之日出之國……」
煬帝大業四年(公元六〇八年)三月,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貢。雖然使者攜帶國書前來,其中卻有如下文句:
如今的情形已迥然不同。自從北齊於公元五七七年滅亡後,北方已統一為一個國家。興南下之軍時,他們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投入。陳後主卻以過去的五次戰例自恃,認為自己有「王氣」庇護,因而對隋軍的進犯不當一回事。
文帝於仁壽四年(公元六〇四年)七月駕崩,四月時他就臥病在床了。繼位的當然是太子楊廣,是為煬帝。由於隋的江山斷送在他的手中,因此,這位皇帝自此以來就在歷史上惡名昭彰。身為太子的他,即位是當然之事,但是連這一點都有許多風聞。
據傳,包圍建康的侯景以勝利者姿態入城見年邁的梁武帝時,由於武帝威風凜冽,勇猛如侯景者也不敢仰視,只是滿頭冒汗。想對陳後主做如此要求,當然是不可能的。
唐王朝維續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之久,其間的初唐、盛唐時期,更是中國史上出類拔萃的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可以說是建立在中國人民的願望之上的吧?
楊廣企圖橫刀奪取父親文帝寵愛的陳夫人就是一個例子。陳夫人是陳宣帝的女兒,也就是陳叔寶的妹妹。好不容易逃出虎口的她,跑到臥病在床的文帝面前哭訴道:
隋文帝是個生性節儉的人,對南征將兵實行犒賞時也相當小氣。節儉是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期間一貫的基本方針。文帝之所以廢太子楊勇(長子)而立次子楊廣,也是因為楊勇過於奢侈和好色。實際上,新太子楊廣在奢侈和好色兩方面比起哥哥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成為煬帝的楊廣,堪稱為中國史上難得一見的奢侈人物,只是他佯裝老實,文帝沒看出來罷了。
而正史《隋書》記載的是:晚年的文帝,任何細節都必與皇太子共同裁決,表示他對後者的無限信任。該書對文帝的臨終情形,描述如下:
「太子對我無禮!」
陳後主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
繩子彼端的重量奇大,數名士兵合力拉上,看到的是一男二女,難怪會這麼重了。
文帝的治世,可以說是經過長久分裂後的人們得以喘息的時期吧?
雖然大運河工程使人民陷於疲敝,也成為隋王朝崩潰的一個原因,但它卻是留傳後世的寶貴歷史遺產。大運河對中國的統一,確實起了極大作用。
——所以應該外征!
也就是說,文帝向文武百官道別,握手歔欷,於三日後去世。遺詔中述及皇太子處有「仁孝著聞」之語。弒父事件,是不是有人為了陷害揮霍無度並且使國家走上滅亡之路的煬帝而杜撰的呢?
「請不要丟石塊!裡面有人!」
在這個情形之下,由文帝攻滅陳而統一天下的隋,不到三十年就滅亡。雖然如此,隋的大一統,確實可以偉業謂之。中國百姓在「不願意再受分裂之痛苦」這一點上有共同的願望。隋末發生群雄並起之事,或許是人民的願望打動了英雄的心,結果,李淵、李世民父子發揮壓倒性力量,於短短時日內再度統一中國,促成唐王朝的誕生。
其後的十六年,則有如下記載:
七月甲辰,上(文帝)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握手歔欷。丁未,崩於大寶殿。時年六十四。
陳王朝確實被北朝攻打過多次,結果每次都擊退來犯的敵人。北齊三次攻打分別在公元五五五年、五五六年以及五六〇年。北周則於公元五六〇年和五六七年,分別由獨孤盛和宇文直率軍入侵。但陳王朝之所以能成功地擊退這五次攻擊,可不是如後主所謂的有「王氣」的緣故。當時的北方,北齊和北周雙雄並立,兩國都很想攻滅南方之陳,卻又互相擔心於出征之際被鄰國乘隙而入。因此,攻打陳時,他們都未曾施展全部力量。
日本使節回國的翌年(公元六〇九年),煬帝招待高昌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國王麴伯雅、伊吾(今哈密縣)國王吐屯設以及其他蠻夷二十餘國使者,演奏「九部樂」,也以「魚龍戲」使之歡娛。這些事件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無從查考,總之,一定是非常花錢的事情。舉行的宴會當然是讓人盡情又吃又喝的。
秋七月戊申之朔,庚戌,遣大禮小野臣妹子至大唐,以鞍作福利為通事。
「這個畜生!國家怎麼可以交給這種畜生呢!」
天下分裂為南北已久,最後完成統一偉業的是隋。為使統一鞏固,南北必須融合為一。鑿建連結南北的大運河,是煬帝在皇太子時代就有的夢想。他認為統一後的中國,絕對有著手進行這項大工程的必要,而以節儉為宗旨的父親卻不贊成這樣的事情。
大臣憲正如此進言時,後主卻搖首拒絕道:
「隨他去吧!」
「願陛下正衣冠,坐正殿,學梁武帝引見侯景之前例。」
煬帝如此命令鴻臚卿。
史書如此記載,其窩囊的程度由此可見。
這是等待許久才得見的統一。晉曾經一度統一天下,在那一次的統一瓦解後,已近三百年歲月。如果從後漢末的黃巾之亂算起,更長達四百年之久。因此,這的確是一樁偉業。
「攀著繩子上來!」
煬帝分析過父親遠征高句麗的失敗原因後,做出這個判斷。為使大軍能有充足的糧食和武器補給,更需要靠富庶的南方供應。就這一點而言,開鑿運河一樣有其必要性。
聽到隋軍抵達長江的消息時,陳後主陳叔寶從容不迫地說:
煬帝楊廣於公元六〇四年即位。登基後,他立即著手鑿建大運河工程。
開皇九年(五八九)元旦,隋將賀若弼在廣陵渡過長江,文帝次子晉王楊廣則集結大軍於六合鎮桃葉山。賀將軍的渡河作戰於陳軍將兵正月喝春酒喝得爛醉時完成,因而沒人察覺到。
「此地有王氣,沒有什麼好緊張的。齊兵來過三次,周師來過兩次,結果他們都一一退敗了。隋軍根本不值得畏懼!」
他準備再立一度被廢的長子楊勇為太子,以托後事,果真如此,太子楊廣就要被廢位。楊廣派在文帝病房的眼線立即將此事報告。楊廣於是逮捕帶著詔書、正要前往勇處的柳述和元巖,將之投獄。然後,他把病房內的人全都趕出。之後不久,文帝便死了。
——失敗的原因在於補給力不夠!
——唯日夜啼泣。
陳以為隋軍會從西方攻打過來,以長江為舞台的戰爭,攻的一方大都由上游攻向下游,這是因為順流而下較易攻擊。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敵軍會逆流而上,由下游攻打上來,事實上,隋的總指揮楊廣確實從下游攻打過來了。
對位於中國北方的突厥,隋的對策也非常成功。突厥其時正處於分裂狀態下,以可汗自稱的人有四個之多,文帝則巧妙地利用了他們的對立關係。
日出處之天子,致書日沒處之天子,無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