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柒):江南風波惡〔晉~隋唐〕》目錄

一八一 叛亂烽火燎原

一八一 叛亂烽火燎原

楊玄感的謀反遂歸失敗。他想放棄洛陽,轉攻長安,然而為時已晚,隋軍已自後追趕上來了。楊玄感與弟弟互刺而亡。李密則被捕,但卻於被送往洛陽的途中,成功地脫逃。
李淵被封為唐國公。雖然由西魏改朝為北周時,李淵的祖父李虎已死,但卻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昺繼承此位後,英年即歿,因此,李淵七歲時已是唐國公了。
或許煬帝看出李密的心態,以一句「李密的目光有凶相,立即將他撤職」,就解了他的宿衛官之職。李密為此立志要雪恨。他訪問摯友楊玄感,就是為了出這一口氣。楊玄感一樣因父親之死而對煬帝懷恨在心。只讓他吃些苦頭,尚不足以消心頭之恨,兩人於是謀議起叛變之事。李密建議就三個計策進行討論:
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時,楊玄感在河南黎陽(洛陽之東)擔任運送兵糧補給前線的任務。這個時候,青梅竹馬的摯友李密前來,對他說:
煬帝派遣出身西域的王世充前往鎮壓造反聯軍。而各地蜂擁而起的叛亂,卻如燎原之火蔓燒開來,有東都呂明星、清河的張金稱、扶風的唐弼、彭城的張大虎以及延安的劉迦論等。
(李淵頻頻與地方有力人士來往。莫非心懷不軌……?)
汲郡的王德仁、齊郡的左孝友、上谷的王須拔、離石的劉苗王以及來自長白山的孟讓等陸續崛起,造反軍頭目一時之間已到不勝枚舉的程度。
李家是北朝名門,據說,其祖先為西涼武昭王,系譜卻不詳。李淵的祖父李虎,出仕於西魏,受封為隴西郡公。由出身來看,這一家人應有濃厚的關隴貴族的氣息。
無辜遭人懷疑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但又不能置之不理,有時候就會因受疑而喪命。
他到底迴避什麼呢?
有傳聞說,他是煬帝所毒殺的;楊玄感也對父親的死因頗多質疑。煬帝對這位功臣的病情關懷備至,並配派名醫服侍,然而病情卻在這之後開始惡化。
在所有的餐館用餐,都不須支付分文,表示中國富裕得很,吃東西根本不要錢;樹木樹幹裹以絲布,表示中國的絲布多到用不完的程度。
煬帝此時卻還不死心。兩度遠征高句麗失敗,由於攸關面子,所以一定要挽回名譽。結果,他又發動第三次遠征軍。三度受到攻打的高句麗,實在疲憊不堪,因而表示願意投降。不過,他們並非真的有意投降,只是以此作為緩兵之計,利用機會喘一口氣。
——國書是用什麼文字寫成的?
他的好奇心遠較一般小孩強。而那時候的他,已漸漸變成不愛說話的少年。
一天,喝得爛醉的李淵說:
對此,李世民卻回答道:
李淵是非常好交際的人,這一點,成了煬帝懷疑他的主要原因。
當時正是天下大亂之際。
第二策:攻打位在西方的國都長安。
他已有相當的醉意,雖然眼珠子已呈現混濁現象,卻也偶爾目光炯炯。
倘若採用李密認為是上策的計謀,將會永遠無法在李密面前抬起頭來。
李淵為此心理有極大的不滿。實際上,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他的母親和煬帝的母親(文帝之皇后)是姐妹。同為一家人,是較能夠信賴的。遠征高句麗時,督運糧草的就是李淵。由於信賴他是親戚,所以要他擔任牽涉秘密的業務,結果反而被對方抓住弱點。隋煬帝好像已開始用猜忌的眼光看待李淵了。
正月十五夜,洛陽城內燈火輝煌,人們通宵達旦在街上歡樂。街上有馬戲團、魔術等等表演,音樂之聲傳到十公里外。豐都(洛陽城內東邊市場)則舉行大交易會,諸多外國商人絡繹來到。賣青菜的老頭子坐在名叫龍鬚席的高級座墊上,這當然是一種演出,目的在於使外國人有「連路邊攤販都以龍鬚席為座墊,隋之豐庶由此可見」的印象。
煬帝心生疑竇——這一點,李淵也早已察覺。
——我不是有野心的人。
煬帝為得以挽回顏面大感欣喜,未料,在遠征軍凱旋途中,發生了一件前所未聞的怪事:皇帝的隊列遭到由一個叫楊公卿的人率領的造反軍襲擊,皇帝擁有的四十二匹名駒被奪。
「你這個小鬼,高興時應該笑,悲傷時應該哭啊!所有的孩子都這樣,而你的表情卻永遠不變,這樣,太沒有孩子氣,也太不可愛啦!」
而煬帝卻下令做了這樣的演出。
外國人當然也不是睜眼瞎子,他們在來到洛陽之前,曾經目睹過各地的實際情形,衣衫襤褸的貧民到處都是。他們才不會受這等演出的欺騙。
李淵身邊一定會有把他一切舉止向煬帝報告的人才對,因此,他並沒有將自己在演戲的事情向任何人透露。而次子李世民說話的口氣,卻好像早已看出這一點。他說,他在學父親的模樣。意思好像是:之所以不露喜怒哀樂的表情,為的是在迴避一些什麼。
這是隋煬帝的時代——依公元計算,是剛進入七世紀時。
李密是西魏柱國之一的李弼之孫。他所想的也是:我是柱國家庭的一員,身份比將軍出身的隋皇室更高!
李世民戴起了讓人猜不透心思的假面具,開始演戲——就這一點而言,李世民和他的父親並沒有兩樣。所以他說自己是在向父親學習。然而他們的志趣卻大不相同。
第一策:立即揮軍指向東北,由背後攻擊正在攻打遼東城的煬帝。
「我和一般的孩子不同……我是學爹的模樣。」
取代北周的楊堅(隋文帝),則為十二將軍家系。由前面的編列方式可知,柱國的地位較將軍為高。
——這個國家離隋有多遠?是經過什麼路線來的?該地習俗如何?
隋煬帝已完全喪失統治能力了。皇帝應該以威權統治天下——這是他的想法。但是,煬帝所謂的威權,實際上卻是「虛榮」。
天下已經亂到極點。
李世民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正是隋文帝遠征高句麗失敗的這一年。煬帝於六年後即位時,李世民當然還不懂事。日本有使節小野妹子來朝,是李世民十歲時的事。當時,他曾經問了父親和哥哥許多事情。
「爹近來飲酒,量未免過多……。你有沒有發覺到這一點?」
長子李建成則非常活潑,也是反應靈敏的少年。不,弟弟李世民還是少年時,哥哥李建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了。這兩個人年紀相差有九歲之多。
——日本這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是不是和隋一樣呢?
南北朝時代是貴族社會,西魏也以八柱國、十二將軍家系為支配階層。李虎就是八柱國之一,而由西魏改朝為北周後,李家依舊是名門。
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氣。
這個時候,楊玄感豎起叛旗。
這個地位以後應由長子建成繼承。次子世民裝出沒有喜怒哀樂感情的麻木模樣,難道是要表示自己對「唐國公」這個地位沒有野心嗎?
「我是胸懷大志的人,我的目標在天下!……但是,在時機未到之前,我不能讓別人知道我有這個大志……」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氣。他嗅到的是天下大亂的氣息。
(如此穩重,一點不像一般小孩……)
他如此回答而已。
由南方利用運河運來的兵糧,都在黎陽轉運,利用通往涿郡(北京附近)的另一條運河運往東北。楊玄感果真故意將這項轉運任務拖延甚或中止。
李淵一邊把酒杯送到嘴邊,一邊盯著次子李世民的臉。
李世民在由少年成長為青年期間,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
(皇帝是將軍出身,而我卻是柱國……)
第三策:就近攻打洛陽。
李世民十四歲時,煬帝揮軍遠征高句麗,御駕親征遠及遼東,卻未獲得勝利。翌年,煬帝再度親征。他認為遠征不成功皇帝就沒有面子,那是在虛榮心驅使之下的動員,因此,全國瀰漫著一片厭戰氣氛乃是當然之事。
(我是胸懷大志的人,我的目標在天下!……但是,在時機未到之前,我不能讓別人知道我有這個大志……)
(但願我死後不要有兄弟鬩牆之事發生……)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
——你們對我國的富庶程度刮目相看了吧!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是隋朝建國元勳,不僅如此,他對廢皇太子擁立煬帝就帝位一事頗有功勞。或許他以自己在隋之建國以及煬帝即位上都立下大功而自恃,因此在態度上頗多驕慢之處,漸為煬帝疏遠。晚年的他深以此為苦,可說是在憂憤中死去。
然而,攻打洛陽畢竟是下策。洛陽的守備情形遠較想像中強固許多,遠征軍聽到家眷所在的洛陽岌岌可危,就立即折返,從叛軍的背後攻打過來。對侵略戰爭戰意不高昂的他們,為了拯救家眷可是會拚命死鬥的。
「什麼!……學我……!」
在場的人不知道父親的呢喃之聲是否傳到李世民的耳中,因為少年李世民的表情依舊木然。
依李密的分析,第一策為上策,第二策為中策,第三策為下策,因此,他建議就前二策中擇一決定。但楊玄感卻選擇屬於下策的攻打洛陽之計。高句麗遠征軍的將領,都把家眷留在洛陽。因此,攻打洛陽,便足以使遠征軍心生動搖——這是楊玄感的想法。此外,他考慮到:
這是大業九年(公元六一三年)八月的事。雖然楊玄感之亂被敉平,同一年在江南又有朱燮、管崇等人起而叛變,糾眾達十萬之多;東海也有彭孝才以數萬之眾,興兵造反;浙江則有劉元進以數萬造反軍,與江南的朱、管等人互通聲息。
宴會結束後,哥哥李建成如此詢問時,李世民還是面無表情。
他嗅到的是天下大亂的氣息。
父親李淵為避免被煬帝懷疑,依舊裝著耽溺於酒色之中。
這是末法之世,這樣的時候會有彌勒菩薩出現,拯救眾生——佛教信徒都有這個信仰。以彌勒菩薩自稱的草莽人物也在此時出現,他們是唐縣的宋子賢以及扶風縣的向海明等人。
實際上,他的想法完全錯誤。眼前這個少年根本無意於唐國公之位——原來,李世民志在「天下」。
(當我成為皇帝時,我不願意看到李密以元勳姿態,在我面前耀武揚威……)
父親李淵心想。
李密口中的「那個傢伙」,指的是正在攻打遼東城的煬帝。
李淵心裡有些不舒服。
「讓那個傢伙吃一些苦頭吧!」
實際上,持此想法的只有皇帝一人而已,連被招待參加豐都大交易會的西域人都在暗中吐舌。
「這個孩子滿穩重的嘛!」
李淵一時說不出話來。
李淵非使煬帝相信這一點不可。為此,他遂裝出耽溺於酒色的樣子。原本就喜好此道的他,要裝出這種模樣,當然一點困難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