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6:氣吞萬里》目錄

首善

首善

一套「早朝」演練完畢,他覺得有趣極了,於是,毫不厭倦的從頭又再演了一遍,將所有的木偶操縱得栩栩如生——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他已許久不上早朝,也沒能操縱任何人;甚至,他是個被操縱者。
不料就在這節骨眼上,反對李三材起復的人發出了強烈的聲浪,列舉李三材以往任官時的「十貪五奸」劣績,乃至於橫加毀謗,隨口誣以沒有真憑實據的罪名,全力阻撓李三材起復;他的奏疏還沒有上,索性就取消了。
他手中的木偶也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其實,朝廷中所謂的「三黨」,原本也不過是反對東林的三股小勢力,最早在萬曆年間就成形了;當時因為東林在野,發動輿論的力量攻擊內閣首輔沈一貫,沈一貫也組織了擁護者還擊;沈一貫是浙江人,他所組織的人馬便被稱為「浙黨」。
而索性轉向,創辦「首善書院」,更是一種堅持——對朝廷裡的種種現象感到無力改善的時刻,他並不是陷入悲觀絕望中去放棄努力,而依然堅持著希望,將希望寄託於學術中。
東林已經變質了,名列東林的人已經有多久沒有再走進無錫的東林書院一步,坐下來靜靜的讀書、做學問了呢?
但,反常的現象出現了——大半生的歲月裡,他最喜愛的事是讀書,常常一卷在握便渾然忘我;而這一天,他竟無法專心讀書,像是心中多了一尾泅泳著的魚似的,牽引著牠的精神四處遊走,令他再三勉強都無法集中心思。
「大臣與言官異。風裁踔絕,言官事也。大臣非大利害,即當護持國體,可如少年悻動耶?」
他沒有計較王德完的語言,因為,那僅是對他個人的不禮貌而已,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真正令他心裡難過、憂慮的是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政治鬥爭的實質。
「京察」一向是排除異己的最好的工具,歷年來,利用「京察」而行政治鬥爭的事情已經多到不勝枚舉了,每一次也都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出現根本料想不到的發展和影響來。
早在年前,他主持『外察』,作風寬和,就已經受到了一些東林中的激進的後生小子們的批評,說他不如初仕時的果敢嚴峻,說他失去了銳氣,失去了道德勇氣,甚至說他:
但,年近八十、鬚髮已共霜雪一色的鄒元標忍不住的在感慨萬千之際,吁出一口長氣來,而後喃喃的自語所發出的卻是這麼一個具體的聲音。
而儘管表面上維持著若無其事的平靜,心情還是失衡了,不由自主的起伏了一下。
接著,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安徽宣城人的湯賓尹和任職翰林院、蘇州府崑山縣人的顧天駿也分別集合人員組成小組織,形成「宣黨」和「崑黨」。
許久之後,他才追尋到源頭——
大功告成之後,他當然更加的高興,像下棋一樣的將這些「人」擺到棋枰上去,然後,前進後退、左行右走——所有的「人」都如棋子般的任由他操縱——包括「皇帝」朱由校!
他想得自己的心輕輕一顫。
因此,他完全不瞭解朝廷中的情形,聽不到任何一個臣子的聲音,不知道大家的心情,更體會不到這次的「京察」背後所藏的隱憂。
天啟三年到來的時候,天啟皇帝的手藝又創造了新的高峰。他原來的「木工師傅」趙明的手藝早已落於他後,僅能充任他的助手——他真正的成為普天之下的領袖,領導著大明朝的木工手藝蒸蒸日上。
惟獨這幾天,因為是年假,朝班不開,書院也休息了,他才不在五更以前出門去;而在走完了五百步以後就坐在書房裡展卷閱讀。
這一次,他為自己做了一件禮物,慶賀自己將率領著整個大明朝步入天啟三年。
他其實是個個性強悍激烈的人,仕宦之初,他就因為上疏反對張居正奪情而被廷杖八十,謫戍都勻衛——當時,有幾個人敢這麼做呢?
原先的構想是將整個大明王朝的國土縮小到一張桌面般的大小,做成一座擺飾;北自長城,南至於海,山川嶺嶽,都城鄉鎮,全都按照比例的做出來;但,想了幾天之後,他便宣告放棄,另想其他;因為,當構想進入具體籌備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對所謂的屬於自己的大明國土十分陌生,更無特別的感情或深入的了解,因此,他既沒有很大的興頭動手做,心靈深處也無法投入這件作品的精神——他認為「天下」毫無意義。
幾個月前,他曾經考慮過舉用李三材——李三才是個能人,早年為官,就大有聲名,其後在萬曆二十七年巡撫鳳陽的時候,更是唯一能折辱無惡不作的礦稅太監的官員,因而聲名更顯;同時,李三才乃是顧憲成的好友,東林創辦之初,李三材正任淮陽巡撫,大力支持東林,甚至上疏請復顧憲成官職,事雖不果,但李三材與東林的關係也就更加的密切了;其後,李三才受到政敵的攻擊,顧憲成為他致書葉向高、孫丕揚,請延譽,乃有御史吳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譁的事。而李三材本人卻因這關係以及名氣大、能力強、得民心而遭了忌,早在萬曆年間便罷官落職為民了。天啟元年,遼陽失陷的時候就有御史房可壯連疏請用李三材,於是詔命廷臣集議,而歷經幾次的會議,都沒有定案;之後,便有支持李三材起復的人來向他請託,希望他能助一臂之力的上疏舉薦;他基於「東林」的密切關係,一口就答應了。
顧憲成的墓木已拱,而一向為人與顧憲成合尊為「三君」的趙南星和自己,又重返朝中任官,事情是當時所始料未及的;更甚者,今年主持京察的人就是趙南星!
當初,為維持禮法而戰,那是一種堅持;而今,不為排除異己而戰,也是一種堅持!
這是他仔細思索後的決定,不料竟引來了東林中人的不滿——原本也受託要為李三材進言的僉都御史王德完就首先發難,當面譏嘲他、給了他難堪。
接著,官員們開始向皇帝奏事,偶爾也因意見不和而互相爭論、罵嘴——
「那件事,只不過是浮在水面上的冰,結在水底下的冰是更多、更厲害的——」
緩過一口氣來之後,他踱步回座,無力感也就更深——原本還存有的去找趙南星一談的想法已經打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搖頭嘆息:
橫陳在桌面上,宛如一張棋枰,而整座宮殿佈列其上,更像一局棋——他親手雕鑿的大明皇宮,和真實的建築物只有大小的差別,內容完全一樣;畫棟雕樑,飛簷藻井,白玉台階,曲折迴廊,前朝後廷,層層落落,井然有序;他看了又看,自己愛得不忍轉移視線。
原先的疏忽,未必是壞事呢!
兩天後,他得到了新的想法:做一座大明皇宮。
「皇宮裡應該有『人』才是——朕怎麼疏忽了呢?」
以往,三黨中只偶爾出過少數幾個人擔任朝中的重位,如沈一貫、方從哲,其他的人位階不高,人數不多,三黨且不團結,力量不大;而東林也只有短短的時間,有葉向高、孫丕揚、趙南星等人位居要職,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野,雙方的鬥爭也就不容易發展成具體的行動,大部分的形式便只是「口舌之爭」而已。
於是,他更起勁的投入工作,開始製作一個個的木偶;從以他自己為倣本的皇帝到皇后、妃嬪、宮女、太監、文武百官——木偶的顏面形容、身材尺寸、服飾冠帽,全都與真人一般無二!
「東林已在朝中位居各要職,今年『京察』大計京官,必將痛下殺手,打擊非東林之士;而非東林的反撲之勢已成,屆時,雙方會鬥得死去活來——」
然而,到了第二天,他突然發現這件作品有著一個嚴重的缺憾,剎時間失聲尖叫了起來:
高齡的人睡眠少,他每每總在三更之前就起床了,漱洗之後在庭院中來回走五百步以健身,而後讀幾頁書,再更衣著冠,五更以前離家上朝——皇帝雖然不上早朝了,他卻不肯廢禮,每天和一部分同樣秉著堅持理念的大臣們,風雨無阻的上朝,一次也不曾偏廢過。
而現在,他絕不是因為年邁體衰而失去了銳氣與道德勇氣,之所以反對東林攻擊、排擠非東林,主張雙方和衷共濟,乃是站在國家的全局考量。
這是上天有意弄人嗎?
自己心緒不寧的原因總算給找到了,但,隨之而來的隱憂卻更重了:
剎時間,惆悵與惘然的感覺佈滿了心頭,身體卻變得僵硬了,連手指都無法動彈。
半年前,他和馮從吾等人在京師創辦了「首善書院」,仿效東林書院聚眾講學,他也都是每天一大早先到宮廷外等候上朝,而後到金鑾殿上等皇帝現身;等到時間過了以後,他才到書院去。
不過,這個發現並不嫌晚——片刻之後,他想好了主意,事情無須「補救」,疏忽掉的「人」只須另做,再擺到「皇宮」裡去即可;甚至,這麼一來,這些「人」並不固定住,而是活動的,更有真實感!
一場政治上的惡鬥即將展開,他已無力改變,以天下為己任的心志也已經縮小到維持住首善書院,使它成為一方淨土而已了——
打從天啟皇帝即位以後,重用東林的人,朝中要職,多由東林中人出任,因此,朝野之中,人人都認為「東林勢盛」,非名列東林便無法在朝中立足。
沒奈何下,他索性放下了書冊,站起身來,走到窗口,隔著窗紙眺望隱現的天光,也整理自己的心緒,設法澄明下來。
「又是京察之年了——」
他忽然想到:
他把皇帝木偶放到龍椅上去,然後,文武百官一起跪倒,山呼萬歲——形式一如大明朝的早朝儀制。
一縷驚怖的神色出現在他的眼眸深處——
朝廷中又將有鬥爭與變動了;而自己也將難以置身事外——事先的預兆早在兩個多月前就發生過了,自己正是當事人之一!
而這樣的發展,卻是因為東林諸人的推動、促成——東林大力排擠非東林,一棒子把原本各自為政的非東林人士都打到一處去了。
「廉頗老矣,猶能飯否?」
是因為「京察」將至!
他清楚趙南星的個性,是個極端的「擇善固執」的人;年輕一輩居要職的楊漣、左光斗等人的個性也是極端的、固執的;這樣的組合——他連想都不用想,屆時會在京察中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了!
興奮之感油然而生,他立刻埋首於工作中;此後好長的一段日子裡,他心無旁騖,只充分的享受著創作之樂。
每一次,魏忠賢來向他請示事情的結果就是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權力——他總是在忙於搬演木偶們上朝奏事的偶戲,而責怪魏忠賢打斷他的興頭,命令魏忠賢全權負責;天啟三年本是「京察」之年,他手中的木偶大臣們也將如真實的朝廷般的舉行「京察」,作為操縱者的他正忙得不可開交。
「東林書院講學的風旨已經變質,而今,『東林』竟成政治實體,脫離了研究學問的意義;今後,惟願首善書院脫離政治,僅在研究學問的範圍中發展;講學授業,著書立說,純以研讀、探究經史真義為要,絕不涉他事!」
作品完成以後,擺在桌面上展示,他自己背翦著雙手,專注的看了又看,打眼眸深處發出滿足與喜悅的笑意來。
當時,他本不想理會,實在被幾個人當面來說了,他才寫了幾個字送出去作答:
感覺不一樣了——這是他所熟悉的地方,從出生至今,從來沒有離開過!
但,現在,情形不一樣了——
因為,已在官場幾度浮沉的他,已經深刻的感覺出了事情不單純,其中不僅牽扯到東林的關係,也另有「是非恩怨」存在;如果自己硬是強力運作讓李三材復官,將使李三材陷身在難以自拔的是非漩渦中,反而害了李三材;而李三材如不獲起復,那麼,所有的攻擊與毀謗也將很快的停止,反而保住了李三材的名譽。
甚至,私心中也仍然潛藏著特別的願望:
「那是萬曆十五年吧——顧憲成因『京察』而去職,因而重修東林書院,乃有今日之東林——唉!那是三十六年前的事了吧——」
但,從李三材的這件事看來,他覺得,「非東林」的反撲勢力已經形成了,而且已經是股很不小的實力。他因為李三材的事,直接遇上過這股力量,因而感受比其他人來得深刻,而後,在經過一陣仔細的觀察、冷靜的思考之後,他斷定,朝廷中原有的「三黨」已經合流,而原來既非東林,也非三黨的一些人,則正在聚合,也逐漸的在與三黨結合——原本一盤散沙的「非東林」,開始走向了團結之路。
他也想起了小的時候,偷偷的看著整建宮殿的匠人們忙碌的敲敲打打,刨刨鋸鋸,滿心艷羨的往事——而今,小時的心願不但得遂,甚至可以擴大規模!
「東林中人,有誰還聽得進去我這番『以和為貴』的勸告呢?」
感覺上,總像隱隱有個東西如異物突起在心裡——
不久,三黨重組,宣黨、崑黨被兼併,改組成浙黨、齊黨與楚黨;而無論名稱為何,其與東林纏鬥多年的實質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