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娘子》目錄

郁金堂北畫樓東,玉女窗虛五夜風。
消息當然不假。吳大澄從他口中證實以後,大為興奮;議論滔滔,說是朝廷這樣處置,才得理事之平;否則,曾國藩以百戰功高的勳臣,況當垂暮之年,還要櫛風沐雨,親臨戰陣,未免令人寒心。
原有許多苦楚待訴的洪太太,聽得丈夫這話,將要說的話都嚥了下去,反而很豁達地說:「你又不是筆底下不如人家;萬一不中,是運氣不到,有什麼好難為情的?」
洪太太充分體諒到婆婆的心境,也覺得讓丈夫歸寢,比他在病榻前服侍湯藥,更於病人有益,「你就聽娘的話,先去睡吧!」她向洪鈞使個眼色:「這裏有我。」
日暮客辭,閤家團聚,所談的還都是有趣味的事。其實,人人都知道,家運是要轉了,但眼前卻還有一段更艱難的日子。設宴開賀,上京會試,著實要大把銀子花下去,從何而來?
「那還用說嗎?自然是嫌貧愛富。」
「陳相公,」談到這裏,李小紅問道,「既然是至親,又是做大買賣的鹽商,想來一定要幫你的忙。」
因為如此,更感相思之苦。每日倦游歸來,總想到要給藹如寫信;但提筆躊躇,先有紙短情長,無由細訴的感覺。這天難得清閒,在燈下讀「李義山集」消遣,忽然得了個靈感,何不捎幾首詩寄去?
「誠為『快舉』,我亦云然。」洪鈞算了一下說道:「照二哥所談,是二十五年以前的事;當時目睹此番快舉的,想來還大有人在。」
「不太順手。」洪鈞慚愧地說。
「怎麼不要瘦?」洪鈞答說,「從出闈到上船,一天沒有睡過三個時辰。」
贄敬一共要三份,大致自二兩至十六兩。洪鈞不豐不儉,適得乎中,送正主考八兩,副主考六兩;房師的情分總要厚些,是十二兩。吳大澄的情況卻正好相反,房師薦卷,固然應該感激;主考將他取中經魁,則是刻骨銘心的文字知己,所以座師的贄敬各為十六兩,送房師的數目與洪鈞相同。
「吃夢」所在,不是畫舫,便是河房。本來金陵劫火,燒盡了柳葉桃根;流散在四方的鶯鶯燕燕,來尋舊巢,重理故業,漸漸又有山溫水軟的模樣。可是,南部煙花要復舊觀,卻有才難之歎。因為「秦淮世家」,大約以十年為一代;代代相承,則人才輩出。十餘載中斷,便成青黃不接之勢;舉目所見,無非豆宏梢頭的雛妓,有人稱之為「白門新柳」。
「遇倒遇到了……」
她是為他開路——當然不是至親,告幫才會被拒。只要陳鑾是這樣回答,以話搭話,便可透露自己的本意。
欲言又止,便有文章。先以為他投親不遇,以致有流落他鄉的模樣;已遇而仍如此,則是未遂所願。既然這樣,又何以不回湖北,是在等待什麼,還是缺乏回鄉的盤纏?
「到時候看吧!」
嘉慶末年,釣魚巷的名妓,首推李小紅。有一天送客出門,偶然看到一個三十剛過的男子,一領藍衫,是讀書人的打扮,而且一望而知是個落魄的讀書人。
「今晚上如何?」十二月初十一早,他問洪鈞,「找個什麼清靜的地方去候榜?」
聽得這一說,洪鈞大為掃興,「罷了,罷了!」他苦笑著,「買完書,買只板鴨回來,圍爐喝酒吧。」
這一次是因為鄉試期近,陳鑾與母親商議,一旦中舉人,有許多花費,必得預先張羅。想來想去唯有向岳家告貸。這就是陳鑾這一次來投親的目的。
從洪鈞回家,直到此刻夫婦方能單獨相處。燈下執手,四目凝視,洪鈞不免有愧歉之意:分別不到一個多月,妻子竟有了數莖白髮,可以想見操持家務的辛苦。
「那就走吧!」洪鈞看一看天色,「倒像要下雪的光景;但願天公作美,不然就無趣了。」
「不,一時不想回去了,得過且過,混著再說。」
「算命的說,我命中要有個卯年的人在一起,諸事就會順利。我想你又不是卯年生的,所以買了這麼一個玉兔,聊以應卯。本來塞在箱子裏,已經忘了這回事。入闈之前,無意發現,心想不妨帶入闈中。就這樣,一直沒有取下來。如果你喜歡,我給你。」
陳鑾沉吟了一下,覺得胸中一口骯髒氣,能向這樣願聽自己的話的人吐露也是一樁快事,便點點頭答應了。
「怎麼不知道?他那一榜是名榜。」
接下來還是開發賞錢。不過打發客棧裏的夥計,不會爭多論少;但一撥又一撥,也費了好些功夫。加上來賀喜、來打聽消息的同鄉舉子,川流不息;吳大澄少不得也要幫著應付,口中說著冠冕堂皇的應酬話,心裏卻是毛焦火辣,恨不得插翅飛入貢院「至公堂」,抓住主考喝問一聲:到底吳大澄中與不中?立刻拆所有卷子的彌封來看!
漸漸地,有人知道李小紅的風塵巨眼了。因為陳鑾有信給她,希望她杜門謝客,以便進一步作結成連理的打算;李小紅自然樂從。名妓退藏於密,少不得有人打聽原委;李小紅亦不必再有顧忌,當時資助陳鑾的這番義舉,便很快地播騰人口了。
發榜定在十二月初十。應試舉子超過一萬;三場卷子,三萬多本,能在一個月內看完,總算很快的了——這是主司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趕著看完,早早畢事,大家都可以趕在年前到家。
原來陳鑾的父親,是那鹽商家的西席。十幾年前,陳鑾到江寧來省親,年方十八,生得一表人才,又是簇簇新的一名秀才,鹽商便將獨生的愛女,許給了陳鑾。
屋中還有四個同鄉,兩個已中,兩個還在未定之天。中了的與洪鈞的心情相同,未中的是泥菩薩怕過江,沉默著表示不願湊這份熱鬧。
「洪三老爺——」

那該怎麼說呢?李小紅唯有沉默,但眼中的懷疑與好奇是隱藏不住的。

正副主考入闈之前,照例「封門」,關防嚴密;雖本省大員,亦不能私下相會。所以劉琨跟曾國藩還是第一次有暢談的機會,少不得問起克復當時的經過,曾國藩也不免提到京中的情形。這都是極長的話題。加上簪花、舉樂、唱詩等等繁文褥節,使得這一場「鹿鳴宴」,直到薄暮,方始散席。
「你怎麼不說話?」做妻子的以為丈夫已經千肯萬肯,只不好意思明說而已,因而體貼地說:「其實你不說也不要緊。開了年,我就慢慢物色起來,總要找到一隻漂漂亮亮的小白兔才罷。」
為此,洪鈞鬱鬱不樂,吃過晚飯,老早就上了床。因為疲累過甚,頭一著枕,便即入夢,一覺睡到天亮,又得趕第二場。
「文卿!」吳大澄看他臉上,知他心裏,從容勸道:「鄉試不比會試;會試過後,接著就是殿試,非同小可。鄉試原有以文會友的意味在內,中不中是一回事,能不能借此機會,交結同鄉賢豪,又是一回事。再說,『三場辛苦磨成鬼』,出闈亦該有所補償。人生行樂耳,這一次如果僥倖,既要應酬親友,又要打點進京,何來『行樂』的功夫。萬一名落孫山,說實話,我就沒有選歌徵色的興致。文卿,所謂『行樂』,正在這混沌不明的時候。你聽我的勸,這候榜的二十天之中,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樂事正多。我亦看出來了,你這次行資不豐;這是小事,交代在我身上好了。走!『吃夢』去!」
「是啊!」洪鈞的雙眉,頓時擰成一個結,「今年的十二月小,廿九就是年三十。」
這個消息是:曾國藩無須交卸兩江總督關防,亦無庸前往安慶,仍舊駐紮金陵,妥議調度。李鴻章出圍以後,仍回江蘇巡撫本任。
「三百兩!」洪太太頭一低,但立即抬了起來,很有決斷地說:「我來想法子。」
「我要去買書。」安置了行裝,洪鈞說道:「在蘇州聽人說,曾中堂開了書局,『四書』、『十三經』都刻好了,書價也不貴。他這番嘉惠士林的盛意,不可不領。」
這番恭敬的神色,倒害得號軍受寵若驚,賠笑答道:「洪老爺,你太客氣了。請安置吧。例規發題紙總在丑時,這一科人多,印的題紙也多,說不定要到寅時才會發。到時候,我會來招呼,儘管放心睡!」
「是。」洪太太順從丈夫,「明天一早去接陸家伯伯。」
吳大澄雖一向好談時局,而洪鈞仍覺奇怪,當此個人窮通得失的關頭,何以還有這麼大的興致去管旁人的閒事?因此,他不搭腔,只跟吳大澄交換「闈墨」細讀。讀罷自覺不如,心裏就很不是滋味——其實吳大澄的三文一詩,亦不見得出色;不過不比較,不知道自己的閣作差到如何程度。鄉會試三場都重在第一場;第一場不好,要想榜上有名就難了。
「我的話煞風景,是不是?」吳大澄笑道,「如果你持著訪古的心情,則舊院艷跡,雖不可尋,乾嘉韻事,倒還可以印證。」
「我沒有說你說錯了話,只覺得你不該不跟我說真話。」
「老爺!」一個白鬍子的號軍問道:「幾號?」
「怎麼?」洪太太的笑容,頓時凍結,凝視著他問:「莫非你自己看中了什麼人?」
第二場考「五經」;第三場試「策問」。闈作一場比一場容易,而洪鈞的心情卻一場比一場沉重。三場已罷,靜候發榜;這得二十天的功夫,洪鈞跟吳大澄商量,打算先回蘇州,到發榜前幾天再來。
「出汗沒有?」
定一定神,慶幸有人提醒,向號軍連連點頭:「是,是!我不喝。」
鳳尾香羅薄幾重,月斜樓上五更鐘。
向來「鹿鳴宴」只是一種形式。筵席用的倒是銀檯面,不過能看不能吃,雞魚鴨肉,無一不是泥土捏成,塗以彩色。曾國藩討厭這種陋習,特地關照,要用真材實料,不必講究,但要新鮮。因此,這一科「鹿鳴宴」,便非虛應故事,坐一坐即散;而是揖讓雍容,杯酒言歡,頗有個談頭了。
虧得羅帳燈昏,她看不清自己臉上的表情,不妨從容應付。「是在煙台買的一塊玉。」他說,「是隻小白兔,紅寶石嵌的一雙眼睛,好玩得很。」說著,將那件玩飾取下來,交在妻子手裏。
「進京要帶多少銀子?」
雖說失望而歸,但吳大澄所談的陳鑾的故事,卻使洪鈞十分嚮往。以致那兩三日之中,儘管時時刻刻握著一本新買來的書,但視而不見,心裏不是想著幾十年前釣魚巷中的一李,就是想著幾十天前望海閣中的一李。
「也不見得。」吳大澄站定了腳:「洪貴來『接場』了。」
「那就是了!」她將紅封套取了出來,「我借你五百兩銀子。等你得意了加倍還我。」
這兩行熱淚中,有感激、有牢騷、有辛酸,一發不可收拾。以致李小紅家上上下下聞聲都驚愕不上。然而陳鑾何以痛哭流涕,除了他自己,只有李小紅知道,不過她卻絕口不言。
拿筆寫了下來,重吟一遍;覺得詩中毛病倒沒有,只是太俗太淺了一些,不足以描畫刻骨相思。於是聲調一變,強說「愁」字:
轉念到此,李小紅決定幫他幾兩銀子。不過,讀書人常有股不受商量的戇氣,而且看他也是有骨氣的人,不肯輕易受人的恩惠,所以話要說得小心。
「我有個親戚在武昌。想託陳相公捎封信去。請先坐一坐!」
「現在……」洪太太說了這兩個字,突然嚥住,覺得自己近乎過慮,可以暫且不說。
他的兩位老兄,已經在碼頭上接了三天了;還雇了一班清音堂名,備了一匹白馬,一路吹吹打打,將洪鈞由閶門經鬧市觀前街,送到婁門圓嶠巷。頭簪金花,攬轡徐行的洪鈞又窘又得意;心裏在想,若是狀元遊街,又不知是何滋味?
那支參,洪鈞打算在會試之時,備不時之需;而此時卻這樣答說:「我捨不得吃,想留著給娘當補藥。」
於是,寂靜的號舍立刻便熱鬧了。洪鈞將掛在牆上的夜光錶取下來看,長短針並在「三」字上面,丑時早過,已是寅初一刻,便掀起號簾,鑽了出去,先舒舒筋骨;等號軍替他送來題紙,方始回號,點燭細看。
「是託諸位新貴人的福。」掌櫃很興奮地說,「小店的風水轉了。這一科,我們招賢棧就中了十三名,那一家都比不上我們。而且還出了吳老爺這位經魁。快請進去吧,吳老爺高興得手忙腳亂,支使不開了。」
於是一面獻茶敬煙,一面請教姓氏。此人就是陳鑾,一口流亮而沉著的湖北口音,讓李小紅又增添了若干好感。待客既罷,少不得往深處去問:「陳相公,家住江寧?」
說實在的,丈夫是心動綺念,自覺愧對賢妻,因而避面。妻子卻誤會了,以為他不耐煩聽這樣的話,便扳著他的肩說:「你也不要太滯而不化!連算命的都這樣說,可見得我的想法不錯。做官上頭的事,本來我也不懂;這兩個月聽老輩談起,都說你要嘛運氣不到,運氣到了,能中進士,就一定會點翰林,還要讀三年書,一時還輪不著派差使。『窮翰林』,當然不能接眷。你說,是不是這樣?」
「總算中了!」洪鈞彷彿心有餘悸,「倘或不中,就真不知道這以後的日子,怎麼才能過得下去?」
「說實話,我也不大懂這裏的規矩。」陳鑾已經將一塊碎銀托在掌心裏了,「只是悶不過隨意走走;見識過了,也算不虛此行。多謝,多謝!」他將那塊約有兩把重的碎銀子,放在桌上,「給下人的,不成敬意。」
他的想法跟吳大澄一樣,卻都錯了。二十五年誠然不算太長,如果及笄之年曾見過出身釣魚巷的總督夫人降尊紆貴,重臨舊地來訪故交,那麼至今亦不過四十歲。可是,這二十年的江寧,有十四年在洪揚手中,大劫之餘,煙花零落;釣魚巷中,連李小紅的舊日香閨,都沒有人能夠指認,更那裏還有人能夠知道這段掌故?
看看錶,恰好是子正十二點。洪鈞又饑又渴又冷,而且筋疲力竭,懶得再動,草草收拾文稿裝入卷袋;吹滅了蠟燭,蜷縮在一角,卻是睡不安穩。號子外雪深三尺,銀光照耀,閉目仍覺刺痛;萬般無奈之下,只有回想些有趣的事,作為排遣。
「過了年初五就走!路上要走一個月,到了京裏,拜老師、看同鄉;會試之前,先要複試;複試之前,先要到禮部投文,只得一個月的功夫,也很侷促了。」
另有個人適得其反,便是陳鑾已退了婚的未婚妻;那鹽商家的小姐,既悲且憤,鬱鬱而終。做父親的痛悔不已,然而亦只有自怨自艾而已。
「這是什麼?」
誰知文思竟是出乎尋常地艱澀,茶喝了一壺又一壺,直磨到天光大亮,一篇文章做好,已去了一個上午。洪鈞心裏不由得有些著急,還有兩文一詩,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稿。

那知他的答覆,完全出乎她的意料,甚至還不能相信,「怎麼不是至親?」陳鑾很快地說,「是我岳家。」
「我不餓!」
「近在咫尺。就下了雪,回來也很方便。怕什麼?」
洪鈞意會得到,再說下去就是煞風景的話了。下月初特為由蘇州趕來候榜,倘或名落孫山,其情格外難堪。那麼,回去了不再來呢?
「還好,還好!」號軍安慰他說,「虧得是冬天;如果八月裏『桂花蒸』,那才薰死人呢。」
「候榜的滋味,算是領略到了。」到了十點鐘,洪鈞有些沉不住氣了,苦笑著唸了蒲松齡的一段文章,「『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然而飛騎傳入……』」
縱使有花兼有月,松醒一醉與誰同?
就這時聽得房門上「篤、篤」兩聲,洪鈞夫婦都聽到了,但也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從枕上抬頭側耳,又是「篤、篤」兩聲,果然有人敲門。
下文尚未出口,只聽鑼聲當當,自遠而近;不由得噤口側耳,屏息靜聽。鑼聲自低而高,復由高而低,之後越過客棧,報到別家去了。
「索性等一等,打聽打聽確實。蘇州姓吳的,不止清卿一個。」
「怎麼回事?」洪鈞有些心慌,站住了腳。
「雨雪載途,想觀光就辦不到了。」洪鈞不勝嚮往地說,「『板橋雜記』中的艷跡,我急於想印證一番。」
果然,歸途中遠遠就聽見招賢客棧門口鞭炮大作;走近一看,店家特為豎起一扇門板,上貼好大一張深紅報條,泥金楷書,寫的是:「捷報蘇州府的吳老爺印大澄,應本科江南鄉試,高中第三名舉人。」下面署名是:「報喜人連三元」。
他的心境,不難瞭解,等著了好消息,自無話說;一旦落空,在稠人廣眾之下,會更覺難堪。因此,洪鈞便說:「也罷,讓清卿兄養養神。回頭賀客盈門,著實要費一番精神呢。」
盡日傷心人不見,殘燈向曉夢清暉。
洪鈞的所謂「名榜」,是指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正科。這一榜的狀元是「三元及第」——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是極難能可貴的殊榮。清朝開國以來,「三元及第」的一共只有兩個人,第一個出在蘇州,姓錢名口字振威,乾隆四十四年己亥解元,四十六年辛丑會元、狀元。
「碰巧了!三個題目,我在『窗課』中都做過,討了個大便宜。」
在細玩一通新出土殘碑拓片的吳大澄,表面平靜,內心卻比洪鈞還要緊張。因為他不但自許必中,而且自信名次會中得很高,如果已有七八十名揭曉,尚無消息,看來凶多吉少。因此,答話的聲音便有些不大自然,「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他唸了兩句杜詩,搖搖頭沒有再說一句。
「看起來,算命的倒有點道理。」洪鈞又說,「這次入闈,苦不堪言,頭場的文章做得不好,原以為沒希望了,那知居然中了!也就因為這個緣故。」
「是的,必是這個緣故。」洪太太仰臉朝天,望著帳頂出神。
洪鈞也聽得出來,這是她強作安慰,其實並沒有多少把握。好在急也不在一時,想起「船到橋門自會直」這句俗語,索性丟開這件事,免得越談越煩。
以李小紅的閱歷,一聽這話就明白了,是來投親「告幫」。於是接下來問一句:「想是投親不遇?」
家宴到二更天方罷;洪太太料理家務,諸事完畢,回臥房時已經三更都過了。
他口中的「陸家伯伯」,名叫陸懋修,是康熙年間的狀元陸肯堂之後。陸懋修的祖、父與他本人,都懂醫道,著有醫書,說起來是「三世儒醫」。陸懋修的兒子陸潤庫,是洪鈞的好朋友,所以稱他「陸家伯伯。」
「老太太人不舒服。」
號軍道了謝,也就格外巴結,替他支號板、釘號簾,打掃得乾淨,方始退去。
「不要、不要!」李小紅唯恐他還要丟下一塊碎銀子什麼的,趕緊攔住他說,「我們這裏沒有這個規矩。」
話雖如此說,一時卻還不能上床,蘇州人講究生活的情趣與細節:在這寒冬深宵,一個賢慧能幹的妻子,照料丈夫入睡,極其細微。先是鋪好了床,用「湯婆子」暖衾;然後讓洪鈞一面將雙足泡在熱水裏,一面吃「夜點心」——煨得極爛的紅棗蓮子羹。等他舒舒服服上了床,她卻還有好些事要料理,檢點門窗,預備茶水;最後到床後瑣瑣碎碎,摸索了好半天;再將一盞「美孚燈」捻小了移到床前方凳上,方始與洪鈞並頭睡下。
洪鈞微微一驚,頗悔自己失於檢點——妻子手中握著的,是藹如所贈的那隻小玉兔,照理應該秘密珍藏,不該掛在胸前。
一語點破心事,洪鈞的神色便不大自然了,「你莫瞎猜!」他強笑道,「我那裏有什麼人看中?」
「馬上全部揭曉了!」另一個也說,「倒看一看是誰領解?」

洪鈞不能再聽見別的聲音。這四個字入耳如雷,震得他心跳不止;不自覺地一手按胸,一手扶桌,才能站住。
陳鑾亦真不負期許,這一年就中了舉人;第二年庚辰科會試聯捷成進士。殿試既畢,金殿臚唱,高高中了一甲第三名。因為陳繼昌連中三元,皇帝且曾特為賦詩誌喜的緣故,這一榜天下知名,李小紅亦聽人說起,探花是湖北的陳鑾,心裏當然高興。
「說來話長……」
「我看就在客棧吧!」洪鈞答說,「我幫你照料也方便些。」
洪太太伸手拉開帳門,將燈捻亮,細細看了一會,也覺得十分有趣,「以前沒有看見。」她說。
「恭喜洪老爺!六十六號,雖近『屎號』,風水好。」號軍慢條斯理地說,「我在貢院五十年了,嘉慶二十一年到今,恰好二十一科,這一號出過十八位舉人。」

「六十六號。」洪鈞懊喪地說:「運氣不好,靠近『屎號』。」
「陳芝楣制軍的這段韻事,出在離此不遠,利涉橋以東的釣魚巷……」
「娘!」
「好!我也要去逛書坊。不過,我是去訪碑帖,看看有沒有舊家流落出來的好東西。」
鄉試第一場照例是三篇文章一首詩。三篇八股文分別在論語、中庸、孟子出題,詩叫「試帖詩」,五言八韻。文題、詩題,事先可以根據天時、人事,以及主考的性情去猜測,名為「揣摩」。洪鈞入闈之前也曾下過這樣一番功夫,三篇文章的題目不曾猜著,詩題卻揣摩到了,果然是「賦得桂樹冬榮」——鄉試本該在桂子飄香的時候,如今晚至仲冬,這是清朝自有鄉試以來的首次。洪鈞將新買來的四書,從頭到底溫過一遍,他自信慢慢可以體味出道理來。最緊要的是,心情要放鬆,思路才會活潑。
洪鈞頓有孤棲之感,在牆邊歇了一會,強打精神找到荒字號,從木柵中鑽了進去。只見東西狹長如帶的一條空地,寬只三尺;北面便是鱗次櫛比的號舍,約有六七十間之多,每間格式相同,東西北三面皆牆,南面敞開,就像荒村中的土地廟那樣,高不足以挺腰,寬不足以舒足,陰暗、潮濕,令人望而生畏。
「我姓洪,蘇州人。」
白門寥落意多違,珠箔飄燈獨自歸。
不但「小姐」,連「姑爺」也不能不去探望。一進房門,就聽得微有呻吟;揭開帳門,拿燈照著一看,洪老太太面紅耳赤,不必去摸額頭,就知道阿連的話不假。
非新即衰,何能入得了洪鈞的眼?因此,「吃夢」之時,他雖一樣「傍花隨柳過前川」,卻不但「心中無妓」,而且「目中無妓」;有那略略看得上眼的,只拿來與藹如一比,立刻就興致索然了。
「喔,我住在狀元境大發棧。」
「不!」陳鑾答道:「到江寧來投親。」
陳鑾大出意外。楞了半天,突然心頭一陣酸、一陣緊,擠出兩行熱淚。
做媳婦的剛叫得一聲,婆婆便搶著說道:「不礙!你們半夜裏不睡,反叫我不能安心。『人逢喜事精神爽』,我那裏會生病?你們快睡去!」她看著兒子,提高了聲音,斷然命令:「去!回房去!我叫阿連煎塊『午時茶』,喝下去出身汗,一覺睡到大天白亮,什麼事都沒有了。」
報條旁邊,站著招賢棧的掌櫃,滿面飛金、高拱雙手,倒像是他的什麼人中了舉,在向賀客答禮似地,一見洪鈞,高聲說道:「洪老爺,恭喜,恭喜!」
聽得這一聲,夫婦倆雙雙坐起,披衣下床;洪太太一開房門放阿連入內,一面便問,「婆婆是怎麼不舒服?」
這以後幾天,新科舉人還有許多人情應酬,第一件大事是拜老師。主考稱為「座師」,本房的考官,稱為「房師」——主考不能直接閱卷,決定取捨;必得由房考推薦,謂之「薦卷」。有時主考與房考的眼光不同,或者這位房考所薦的卷子已經滿額,主考皆有權拒絕。而如房考力薦,得以取中,像這樣的房師便是「恩師」,做門生的執禮特恭,「贄敬」當然亦格外從豐。
這番見解,使得李小紅大為欽佩,覺得他不但有骨氣,而且通情達理,為人厚道。再看他言語從容,氣概軒昂,決非沒有出頭之日的人,值得幫他一個忙。
出場名為「放排」,頭排照例在進場第三天的正午。炮聲已響,號門已開,洪鈞剛剛收拾完畢,本可交卷領簽,趕著頭排出場,轉念想到號軍的忠告,不可「白吃一趟辛苦」,覺得不必急於一時,因而又坐下來重新細看自己的卷子。
「我自然喜歡,不過我不要;應該你帶著,事事順利。」說完,仍舊將那隻玉兔,套在丈夫項間。
「那位?」洪太太問。
「這大概是了。」洪鈞很高興地說,「我們快回去吧!」
平心靜氣地忖度,發榜日近,焦慮愈甚。到了揭曉之日,如在江寧,至遲當天午夜可知下落,如在蘇州,最快也得第二天晚上;這一晝夜的時間,豈是容易忍受的。何況,中了才有「報房」星夜趕個「頭報」;不中則消息沉沉,那種日子,如作「聊齋誌異」的蒲松齡所自道:「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如何捱得過?
「那就上床吧。」
於是,那鹽商家有門客獻計,給了李小紅的假母一筆很可觀的款子,為她贖身,迎入家門,收為義女。其時嘉慶皇帝已在庚辰年秋天,崩於熱河,新君嗣位,年號道光。道光二年壬午科鄉試,庚辰科的三鼎甲都放了副主考,陳繼昌到陝甘;許乃普到河南;陳鑾正好放到密邇兩江的浙江。
狀元境是貢院前的一條巷子,那裏客棧最多。「大發棧我知道。不過,」她又問,「怎麼不住在岳家?」

於是,洪鈞便點點頭,讓她母親看到他已接受了勸告,才又坐在床沿上,說了些勸慰的話;等洪太太一催再催,催到第三遍方始離去。
聽這一說,洪鈞覺得心裏好過了些。號軍便從他手裏接過考籃,一面送他歸號,一面問道:「老爺貴姓?好像是蘇州來的。」
聽他言之鑿鑿,洪鈞不由得不信,也不由得不喜;因而出手很大方,一賞便是一兩銀子。
這話如當頭棒喝!洪鈞想起藹如殷殷期望之意,頓覺喉頭的酒蟲銷聲匿跡,而背脊上隱隱發冷,有著侷促不安之感。
「我真累了!」他打個呵欠,「一個多月,睡得好的沒有幾個晚上。」
「言重,言重!我何敢看不起人?」
不幸地,陳家門庭卻緊接著這件喜事以後,逐漸衰落。先是陳鑾的父親患了重病,不治去世,醫藥喪葬的費用,耗盡了積蓄。等陳鑾在家守制,三年服滿,家境益發困窘,岳家的音問,也就逐漸中斷了。
定知身在情長在,心有靈犀一點通。
想想果然。這「三吳澄清」比「江」南完「壁」的解釋更妙。曾國藩不由得也有些得意,舉杯相敬,連連答說:「謬獎!託庇朝廷,豈敢冒天之功?」
原來是這話!洪鈞突然怦怦心動,急忙將身子往後一縮,回面朝裏。
入闈那天黎明,號炮三響,點名進場。一萬多舉子,在雨雪中排隊等候,卻似乎個個精神抖擻,不以為苦。輪到洪鈞和吳大澄領簽進門,已在午夜。幸喜搜檢不算苛刻,順順利利地進入貢院大門,領了卷子。卷面上刊著字號;洪鈞領到的是荒字六十六號,也就是荒字第六十六號舍。
「我在想我從前跟你說過的話,你記不記得,我跟娘回蘇州之前,在濟南跟你說過的話?」
要想,自然是想望海閣。從邂逅白馬紅裙開始,藹如的一顰一笑,應接不暇地出現在他腦中;而且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一來,當然是入於忘我之境了。
「不是說羞於見人,是說我家的境況。這趟到江寧,總算山東帶來的錢,還勉強夠用。可是過年呢?」洪鈞平心靜氣地說:「也不要說人家勢利!錦上添花,熱熱鬧鬧,雪中送炭,冷冷清清,人總是好熱鬧的。倘或名落孫山,伸手跟人借錢,則我自己先就張不開口。」
「去睡,去睡!」洪老太太不等兒媳開口動問,先就執拗地說:「我是多吃了一杯酒,睡一覺就好。」又罵阿連:「輕狂!多事!一點都不懂,半夜三更吵得六神不安!」
「我能怎麼樣?我還能賣妻?無非為一張退婚的筆據,給了他們就完了。」
態度有兩種,一種是開誠佈公跟她說實話,煙台有這麼一個紅粉知己,事在未定之天,必須耐心等待;一種是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拿她這團高興打消。
原來敲門的阿連,是洪太太陪嫁過來的丫頭,稱呼未改,與別的下人不同。洪老太太原有個丫頭服侍,七月裏得了時疫,一命嗚呼,一時覓不著合適的人替補。洪太太很孝順婆婆,便命阿連承乏,睡在洪老太太後房,照料起居。此刻深更半夜突來敲門,洪太太自然吃驚,急急問道:「什麼事?」
「怎麼樣?」等妻子回房,他迎上去問。
「請裏面坐!」
想了一會,她這樣問道:「陳相公,想來你那位親戚,不是至親?」
「這樣說,盤纏在年裏就要籌好。」洪太太說,「總不能拜年就借錢。」
話一出口,李小紅方始發覺不自知地說了這麼一句客套。此人亦不推辭,含笑進門,大大方方地在廳上坐了下來。
這是說:醫德雖好,醫道並不見得高明。「又不是什麼險症,」洪鈞答說,「無非滯感停食之類的小毛病,陸家伯伯怎樣不能看?」
「總要,總要三百兩。」
解元姓江,揚州人,這不比姓吳的蘇州人;洪鈞和他的同伴都知道,揚州有個姓江的名士,單名一個壁字。果真解元是姓江的揚州人,正為江壁。
「這又何必?如果你看得開,能在家坐等佳音,不再來了,那倒不妨早走。否則……」吳大澄沒有再說下去。
聽她滿懷高興,一片至誠,洪鈞不知是感激,是慚愧,還是驚慌?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她的這番好意,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如今要考慮的,是用怎樣的態度去拒絕。
鑼聲又響了!這次是清清楚楚聽明白,止於招賢客棧,由大門響進他們所住的院落。兩家的聽差,不約而同地奔了出去,同聲問道:「是那家?是那家?」
第一名至第五名稱為「五經魁」——早年的規制,鄉試會試,皆是所謂「分經中式」,主司在第二場就「易、尚書、詩、春秋、禮記」這五經,各出四題;士子各佔一經,平日專攻那一門,便選那一門的四個題目做。當然,既是各佔一經,便必然有五個人各冠一經。攻易的最佔便宜,可得解元,其次是尚書,再次是詩、春秋、禮記,第一至第五名的次第,即是經排列的順序。這就是士林中艷稱的「五經魁首」,簡稱為「五經魁」。
「是我。小姐!」
「陳相公,你請坐!」她特意問一句:「江夏縣屬武昌府?」
「大概是五魁揭曉了!」
「你請坐一坐!」李小紅站起身來說:「我馬上就來。」
李小紅一面留住了陳鑾,一面借此抽身,向她的假母明說,要留陳鑾吃飯。同時告誡下人,不准慢待來客。她的假母很忠厚,李小紅說什麼便是什麼,下人更不敢違拗,如她所囑咐的,添菜打酒,準備款客。

「荒字號在東面靠北。」吳大澄說,「我在西面。將軍休下馬,各自奔前程,出場見了。」說罷,胸懸卷袋,背負臥具,手提考籃,匆匆往西而去。
第二件大事是會同年,商量公宴老師。此外也少不得慰問下第的失意人。這一陣酬酢終了,已經臘月二十了,洪鈞歸心如箭,連照例應得的二十兩牌坊銀子都顧不得領,雇了一隻「無錫快」,連夜趕回蘇州。
「那句不真?」
由於結伴同行的吳大澄的建議,洪鈞投宿在鈔庫街的招賢客棧。因為隔河就是貢院,進場出場方便。
「託福、託福。」洪鈞順口回答。
偏偏雪又愈來愈大,生爐子做飯非常不便。一賭氣索性丟下不管,只弄些茶食塞一塞肚子,趕著又提筆吟哦,先將「桂樹冬榮」那首詩做了起來。跟著做第二三兩篇文章,直到晚上點到第三條蠟燭,終於都完成了。
後面只得一明兩暗三間屋子,也是擠滿了女眷,一見洪鈞,讓出洪老太太面前數尺之地,好容他磕頭。做娘的打疊了千言萬語,卻不知先說那一句好。挑來挑去挑出一句話:「你吃了中飯沒有?」
有此一個轉筆,洪鈞的興致又被鼓了起來。在夫子廟前的書坊,買好了書,關照店伙送回客棧;便申前約,要求吳大澄去印證乾嘉年間的風流韻事。
洪鈞這時候才有比較閒逸的心情,領略號舍風光。抬眼望去,首先觸目的是每一號前面都有一隻爐子,橘紅色的小小火焰,在這陰暗的永巷中,特別使人感到溫暖恬適。爐子前面的人,或坐或蹲,或者三五成群,一手執杯,一手持署,在享用現成的火鍋,豪飲快談,其樂融融,使得洪鈞的喉頭亦癢癢地,忍不住招招手將號軍找了過來問道:「能不能替我弄點酒來?」
「吃了『午時茶』,睡著了。」洪太太說。
「對!」他自語著,玉谿生的詩,迷離惝怳,深情默注,必有可以表達自己此時心境的好句子!這樣想著,興致勃勃地凝神思索,很快地集成了一首七絕:
「酒倒有,不過,洪老爺,我勸你不要喝。喝得頭昏腦脹,看著卷子發楞,那就白吃一趟辛苦了!」
主意一定,隨即動手。提筆寫了兩行,忽然心神不定,是突然想到了老母的病情。同時覺得,這封信應該背著妻子寫。因此,毫不考慮地將已寫下了「藹如賢妹妝次」這個稱呼的信箋,撕成兩片,捏作一團,拋入廢紙簍中。
「我失言了!」陳鑾站起身來,「多謝款待。這裏不是我如今該來的地方。」說完,他伸手到口袋裏,似乎在掏摸什麼。
「這怎麼支持得住?」洪老太太問道:「潘道台送你的那支參呢?」
「真的有這樣的消息?」吳大澄問。
「『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嗒然若死,則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