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第六卷 風花雪月

第三百一十二章 錢荒之解(上)

第六卷 風花雪月

第三百一十二章 錢荒之解(上)

陳恪的話十分淺顯,卻仿若一盞明燈,讓官家和諸位相公,一下就明白了,一些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韓琦恍然大悟道:
「現在,朝廷的錢幣供應量一下子翻了兩番,錢荒問題可解。這對大宋朝來說,便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陳恪淡淡道:「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白,何所謂錢荒?」
※※※※
其實汴京城的大佬們,對大理國知之甚少,基本上是陳恪怎麼說,他們就怎麼聽,當然這也是他們一直吃不準的原因所在。
當然他不能將情緒表露出來,只好深吸口氣,點頭道:「小規模的武裝衝突不可避免,但微臣保證,絕不會讓大宋派遣軍,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讓曾公亮這麼一說,眾人出了一頭冷汗,都瞪著大眼望向陳恪,要是這小子不給個滿意的答案,非要把他罵個狗血噴頭。
聽了趙禎這句話,陳恪真想一口老痰啐到他臉上,堂堂大宋皇帝,子民過億,軍隊百萬,每年投入的軍費,高達八九千萬貫,卻如此畏戰如虎,真讓人不齒。
「有的年份四百萬貫,有的年份五百萬貫,大體在這兩個數之間浮動。」韓琦道。
「樞相果然高見。」陳恪輕拍一記馬屁道:「這幾個原因,確實加重了錢重物輕,通貨不足的局面,不過這隻是錢荒的外因,而不是內因。」
待陳恪離開,趙禎看看幾名宰執道:「出兵大理一事,諸位相公意下如何?」
眾人紛紛點頭,朝廷的三大的難題「冗官、冗兵、冗費」,歸根結底,就是一場財政危機。如今朝廷的赤字越來越大,國庫日空,若不解決的話,會出大問題的。
陳恪的陳述合情合理,讓官家和諸位相公再也提不出什麼疑問,便讓他先行退下,等待旨意。
「我天水一朝,商貿繁榮,經濟發達,是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比不了的。尤其是官家在位這幾十年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人可以自由的經商,使流通領域的商品爆炸性增長,這就迫切需要有足夠的貨幣來通達百貨,使商品交換順利完成。這樣,百姓才能多賺錢,朝廷也能多徵稅。」頓一下,陳恪嘆氣道:「但我大宋缺少貴金屬,金銀銅的產量都很低,在前朝,經濟不發達,商品不豐富,面前還可應付。但本朝之繁榮超過前朝十倍,缺錢的問題立刻便凸顯出來。」
「可以算。」陳恪也沉聲答道:「但是,我需要朝廷的全力支持。」
「按你估計,大理國的銅礦,能有多少產出?」在官家答覆之前,一直不說話的次相曾公亮,終於開口道。
「當家無非是節流開源兩途。」富弼說得十分誠懇,「節流,就是削減三冗,可誰都知道,哪一冗都連著無窮的關礙,你稍稍一動,準保有人跳出來和你拚命。三冗一定要削,但下手得穩,首先心裏就要穩。國庫里有錢,遇到事情不慌,才能沉住氣,一步步下手削減。」
「韓相公高見!」陳恪這回真服氣了,韓琦這麼快就能接受並明白後世的理論,確實是天才。
這種時候說話是要擔責任的,幾位參知政事和樞密副使都望向宰相和樞相。
「所以大理滇銅的大量開採,不但會讓朝廷的鑄錢數連翻兩倍。更重要的是,會使銅錢有長期貶值的危險……因為儘管開採數量有限,但銅礦儲量無限,市面上的銅錢,只會越來越多,而沒有枯竭之虞。因此那些富戶窖藏銅錢不再增值反而貶值。所以他們會盡量把那些錢花掉,使市面上銅立馬錢大增,錢荒問題才徹底解決……花錢的多了,朝廷的稅收自然水漲船高,入不敷出的問題自然解決!」
「這算是軍令狀么?」韓琦沉聲問道。
「眼光還真毒。」韓琦呵呵笑道:「一下就點到嶺南第一軍。」現在他看陳恪順眼多了。
見眾人尋思一會兒,都點頭贊同,陳恪鬆口氣道:「所以出現錢荒的原因,無非就是流通的商品太多,多過了貨幣的供應量。或者流通的貨幣減少,不足因承擔商品,這兩方面而已。」
「回稟官家。有三條,第一,調廣南路楊文廣老將軍及其所部入滇,並在廣南就地招募三到五萬人馬。第二,于兩廣徵募民夫十萬,並調數名技術官員,管勾疏浚紅水河。第三,為解決軍費及工程費問題,請朝廷採取買撲預收的方式,將未來的銅礦分包給大宋的商人。」
「有道是物以稀為貴,銅錢也是一樣。因為錢荒日漸嚴重,錢貴物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時候,貯藏銅錢,就變得有利可圖。大戶之家不斷窖藏銅錢,使越來越多的銅錢,退出了流通領域。銅錢貯藏起來,只能代表財富數字,但只要主人不使用它,對社會來說,它就是不存在的,毫無用處。所以錢荒加劇錢荒,這是個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
「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趙禎笑著問陳恪道。
「其實要討論錢荒的問題,首要是弄清楚,大宋朝到底需要多少銅錢,才能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轉。」陳恪盡量把話說得淺顯道:「錢是做什麼用的?除了那些被作為財富藏起來的部分之外,其餘都是用來購買商品的。所以說,商品和貨幣是對立的兩極。大宋朝有多少商品在流通,就需要有多少貨幣在流通。」
「宰相這是老成謀國之言啊。」趙禎聞言很是讚賞道:「開源是皆大歡喜之事,阻力小,效果也好。」
「好大的口氣……」韓琦不禁輕哼一聲,道:「願聽狀元郎的高見。」
其實陳恪說的並不准確,但要讓這些經濟知識等於零的傢伙理解,只能越簡單越好。
「東川銅礦,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受限於開採與冶鍊水平。」陳恪道:「據我估計,最初滇銅產量可能只有兩三千萬斤,隨著人力物力投入加大和技術的進步,產量會進一步增加。這也是我為何主張讓商人來開採,政府來收購的原因。因為商人們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會想方設法的增加產量。」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眾人都望向陳恪。
韓相公可是很少夸人的,聽他如此稱讚陳恪,官家十分高興……自己破格點狀元,大臣們多多少少有些非議,現在連最苛刻的韓琦,都對陳恪讚不絕口了,當然證明自己的眼光。
「前兩條可以考慮,但是第三條,銅礦的開採、運輸,鑄幣,向來由朝廷一手包辦,不假商人之手。」富弼道:「這關係到大宋的安全。」
「滿打滿算,就算是三千萬斤吧。」曾公亮是《武經總要》的作者,有濃厚的技術情結,便聽他如數家珍道:「按照本朝之制,凡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得錢千,重五斤,火耗十兩。」頓一下道:「所以三千萬斤銅,只能得錢八百二十萬貫。而養一名士兵,年費六十貫,假設駐軍五萬,每年的花費就是三百萬貫,再扣去生產運輸費用,還有商人的利潤,怕也得有個三五百萬貫。這樣一算,似乎朝廷除了解決了錢荒,便是在白忙活啊?」
「這個么,確實想過……」韓琦點點頭道:「在老夫看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個是民間私自削錢為器。一個是錢幣大量流到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富豪大戶喜歡藏錢。」
這時候,富弼身為首相,自然責無旁貸,他輕嘆一聲,轉個話題道:「去年全國的大水,到處遭災,到處需要賑濟,國庫卻是空的。說實話,要不是年底有十三行鋪的賣地進項,我都不知道能怎麼過來。官家宵衣旰食,大家累點全都應當,可再也不能這樣了……汴京城再沒有一塊十三行鋪可以賣了!」
陳恪卻微笑著望向曾擔任三司使的韓琦道:「敢問相公,大宋目下每年鑄幣是多少?」
「你才是高見!」韓琦激賞地望著陳恪道:「我看你還是到三司來吧,歷練幾年,就能擔綱大宋朝財計了。」
在場的大佬們當然不會回答他的問題,陳恪只好自問自答道:「比年公私上下,並苦乏錢,百貨不通,萬商束手,人情窘迫,謂之錢荒。不知諸位相公可曾想過,為何朝廷連年鑄錢,錢荒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呢?」
「不如此,無以震懾大理上下。」陳恪微笑答道:「不如此,無以編練新軍。待到新軍成型,楊老將軍即可繼續坐鎮大理,威懾交趾、吐蕃,又可移師別處,但聽朝廷調遣。」
「情況不同,首先,大理的銅礦,是開採不盡的,朝廷無須擔心開採過度的問題。第二,開採出滇銅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運出大理才有用,然而大理山高水遠、交通艱難,只要朝廷控制住紅水河航道,就可保證所有的銅礦運抵錢監,不虞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