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皇帝》第二卷

第三十九章 朝會風波

第二卷

第三十九章 朝會風波

早朝討論都是懸而未決的事情,所以難免爭論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為現在年紀還小,沒有發言權。讓他們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為了培養他們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們因此聽的格外詳細,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隨時準備回答李世民的提問。
李世民用目光掃視著下面眾人,最後定格在杜如晦的身上,問道,「愛卿,你認為呢?」
李恪心中後悔不已,他剛才只是想告訴李世民,我年紀小,還沒有到決定這樣大的事情的時候,不能隨便說,你也不能隨便就聽我的。只是,沒想到李世民誤會了他的意思。李恪心裏暗暗著急,他到底該怎麼辦呢?
李恪聽李世民如此說,知道他不反對自己推廣蹴鞠比賽,心中暗喜。李世民繼續道,「至於你建議由朝廷舉辦這樣的比賽,朕認為還不是時候,如今大唐發展迫在眉睫,朕和群臣都無暇顧及此事,等突厥之事解決,朕到時候可以下旨此等比賽由禮部舉辦。」
李世民實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說什麼,是他規定的朝會可以討論,不予追究。現在,他要追究這幫大臣在他面前太過放肆,顯然會顯得自己氣度不夠,所以,他青著臉不語。
封德彝如此一說,眾人無不贊同,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政變的主謀和幫凶,是他們幫李世從李建成的手中搶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淵手裡逼的他將自己的皇位禪讓給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號,他們心裏總覺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來,他們如何能不高興,不支持呢。
李世民看到兒子面呈失望之態,安慰他道,「你也不用灰心喪志,畢竟,這是件利於百姓的事情,朕即使現在不能辦理,也不會棄之不顧。」
李世民見李恪沉默不語,不由大聲喊道,「李恪,你沒聽見朕剛才的話嗎?」
一時之間,支持長孫無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亂成一鍋粥。李世民見再不訓斥,這幫人非得鬧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鬧鬧,你們是不是把朝堂當成菜市場了?」
李恪隨著眾人跪下,心裏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間的差別就在這裏,大臣即使官職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語而已,而皇帝一吼斥,眾人就只有跪地請罪的份了。但讓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饒的時候,李世民在高處觀察到了他的表情,見他對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計,就問道,「李恪,你覺得朕該用哪個年號?」
李恪謙虛道,「兒臣敬遵父皇教誨。」
房玄齡見李世民徵求他的意見,這表示李世民心裏已經認可,忙道,「臣贊同漢王的殿下『貞觀』二字。」
李世民聽他說自己不敢隨便說,就知道他心裏有主意,便道,「你且說來,用與不用朕自有決斷。」
支持封德彝的人一聽老大都如此說,自己還敢落後,所以,也七嘴八舌的喊道,「漢王殿下聰慧,實乃大唐之福啊。」
翌日,李恪從校場練武回來,用過早膳,在蘭兒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寶子的陪同和陳其的護衛下直奔太極殿而來。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為親王,今天又要參加一月兩次的朝會。
李世民顯得很高興,他也想詢問李恪,這兩個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恪回道,「奏章中的內容是兒臣府中主簿馬周所擬,奏章是兒臣抄寫的。」
李恪恭敬的道,「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
李世民聽李恪解釋后,倒也不再懷疑他,勉勵道,「你能有此學識,朕心甚慰,還望你以後繼續努力,不可因此而驕傲自滿。」
李恪走進兩儀殿,連忙給李世民行禮道,「兒臣叩見父皇。」
「還望皇上早做決定,不能耽擱啊。」
反正就是好話說了一大堆,讓李恪聽到都起雞皮疙瘩。
所以,他就走基層路線,和中下層官員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時的朝堂是很注重討論的,他喜歡讓群臣討論國事,這樣一來,這些官員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想到這點,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謀來,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啊,能想出這樣的曲線爭儲的路線。就在這時,李泰來到了他身邊,行禮道,「青雀見過三哥,聽說三哥已經移居漢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關鍵是他的作風讓那些處在中下游的官員感覺得到了尊敬,意識到了自己的機會,所以,他們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夠在朝堂上站穩腳。李泰的作法很符合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員也就那麼幾個,這當中還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爭取到他們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見得斗得過長孫無忌。
李恪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在承天門下車之後,李恪讓陳其等候,自己帶著小寶子來到了早朝的太極殿。距離卯時,還有半刻時間,李恪和眾人一樣,只能在太極殿前等候,在等候的這段時間里李恪分別跟眾人一一行禮問候。
李恪被李世民一問,嚇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兒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語。」
李恪親熱地說道,「為兄謝過四弟挂念,四弟有時間可以到我的漢王府一敘。」
李恪低著頭,只聽封德彝慢騰騰道,「啟稟皇上,老臣以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這年號之事也不能耽擱,該早做決定。」
李世民的答覆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沒指望他能在由朝廷舉辦,由朝廷監督。
李恪再一行禮,退出了兩儀殿。
李世民贊道,「這份奏章條理清楚,文辭嚴謹,一看就是才學之士。」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對他道,「你今天所來何事,說吧。」
李世民又問道,「你是如何想到這二字的?」
李世民在李恪剛要退出兩儀殿的時候又道,「明天朕就讓尚書省草擬聖旨,你也不用擔心此事。」
李恪起身,站在一邊,等李世民詢問。果然,李世民問道,「你在早朝所說的『貞觀』二字你自己所想嗎?」
本想站出來告個長孫無忌目無君主之罪,但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剛才的表現甚是滿意,知道是皇上寵著他,兩人都是官場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這個時候不能指責長孫無忌。所以,終是不再言語。
李世民緩緩道,「起來吧。」
李世民道,「沒想到短短數日,你的書法緊張神速,父皇很高興,希望你能再接再厲,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李恪回答道,「暫時沒有,等以後蹴鞠司遇到問題,兒臣再來請教父皇。」
李恪被李世民這一喊,大驚之下脫口而出,「貞觀。」
頓時,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吵的不成樣子。
李恪從自己說出這兩個字時就預料到了結果,雖然他沒有從長孫無忌眼中看到什麼,但他看到了李承乾稍帶怨恨的眼神和李泰警惕的神情,他不覺心裏一沉,今天不小心說出的「貞觀」兩個字,不知將來自己要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天意如此啊,自己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所以,李恪無心再聽大家議論的其他事情,心裏迷迷糊糊的,不一會就跟著群臣出了太極殿。
李世民道,「那你就下去吧,記得不要因為此事而學業有所怠慢,知道嗎?」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極殿不久就出現在了大家面前,這讓李恪有種錯覺,李泰是不是總喜歡在自己到場之後不多時就出現。如今封為衛王的他,已經不似剛開始李承乾被冊封為太子時的萎靡不振了,顯得精氣十足,和藹恭謙,讓人容易對他產生親近之感。難怪歷史記載,他和李承乾就算沒有像長孫無忌、李績這樣的權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當。
杜如晦也覺得這兩個字有新意,很適合李世民這樣雄才偉略、開創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贊同漢王殿下的『貞觀』二字。」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馬周幫他所寫兩本奏章呈給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觀看奏章的時候,李恪細心打量了李世民處理政務的兩儀殿。確實如歷史上所說,李世民奉行節儉,就是自己的兩儀殿也不是很華麗奢侈,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眾人見李世民最為信任的幾個人都支持了,自己還不支持幹嗎,就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而這個時候封德彝又不失適宜的喊道,「漢王殿下如此大才,乃是皇上之福,大唐之福啊。」
李恪趕緊謝恩道,「謝父皇恩准,兒臣一定竭盡所能辦好此事。」
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長孫無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責怪他,還很讚賞他,這說明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確實恩寵有加,難怪歷史記載,李世民想立自己為皇太子時為什麼不跟眾人商量,非要跟長孫無忌一人商量,主要還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對長孫無忌又有了新的認識,從而提防他的心開始加重起來。
李世民一吼,眾人連忙跪下道,「臣等有罪,還望皇上贖罪。」
然後,看了一眼李恪道,「蹴鞠司就由馬周負責,朕再任命他為御史台侍御史,可以糾舉百寮比賽中的官吏以權謀私現象。」
李世民說著看了李恪一眼,見他有些希望的等待自己下文,便道,「朕可以容許你以漢王府的名義舉辦蹴鞠比賽,而你提議的這個監管部門就一併列到你的漢王府中,只是不能再叫蹴鞠寺了,這樣不合體制,就叫蹴鞠司吧。」
兩人聊得開心,忽見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兩人緩緩而來,李恪和李泰給他們行過禮,李恪又跟李承乾說了幾句客氣的話,而這時封德彝和蕭瑀兩人則徐步而來。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覲見入朝。
李恪以前看過這兩個字的註解,記住了宋朝朱熹對這兩個字的註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學,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幾百年的人的註釋。
蕭瑀如此說,純粹就是為了剛才長孫無忌搶了自己的風頭,看不慣他的囂張氣焰,而事實上,他並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號。
出得大殿,李恪跟眾人一一打過招呼,明顯的李承乾和李泰對他已經對他有了警惕之心,倒是李佑,跟他說話和氣,讓他沒有想到。
李世民剛要對李恪的態度進行批評,忽聽他喊出「貞觀」二字,乍一聽不覺什麼,但細一琢磨,覺得「貞觀」二字又很貼切。這時封德彝啟奏道,「皇上,漢王殿下所說『貞觀』二字,臣認為甚好。《易大傳》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天地之理主于正;觀,以示人也。兩字表示天地之道,就是要告訴天下臣民皇上所行之事,順應天意。」
李世民又問道,「你還有其它事情嗎?」
等到眾人離開,李恪徑自來到李世民處理朝政的兩儀殿。
約摸過了一刻,李世民看完奏章,放在案几上道,「你所說的這個新蹴鞠朕雖然沒見過,但蹴鞠在大唐民間比較興盛,而奏章中所列詳細,朕也能對你的新蹴鞠之法略知一二,如湊章中所說,確實對大唐百姓百利無害。」
李恪知道李世民還有湊章要批複,就不再打擾他,關心的道,「父皇注意身體,兒臣告退。」
大家顯然未測料到會有人喝斥,慌忙閉口不語,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長孫無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蕭瑀兩人,心中對長孫無忌如此不識時務很是不滿,都在心裏罵道,自己尚書僕射都沒說什麼,你一個吏部尚書有什麼資格吼斥大家。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會如此問,回道,「啟稟父皇,是兒臣所想。」
李世民等大家安靜下來,才緩緩說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過來。所以,這年號一事也一直拖到現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來,你們大家就想想,朕該用什麼年號。」
長孫無忌說完,封德彝剛要反駁就聽尚書右僕射蕭瑀道,「微臣贊同封大人的意見。」
封德彝博才多學,一番解釋下來,頭頭是道。李世民越聽越覺得有道理,又問房玄齡道,「房愛卿,你認為如何?」
李恪一聽,高興不已,忽聽李世民問道,「這份奏章不是你寫吧?」
這時候,長孫無忌適時的站出來喝道,「朝堂之上,吵成這樣,成何體統。」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請,臣弟敢有不從,等有時間一定到三哥府上嘮叨。」
李世民剛下早朝,來到兩儀殿,心裏想著李恪剛才所說兩個字,覺得跟很適合自己,不由得為兒子能想到如此的年號而高興,但他還是有所懷疑,李恪武略還行,文才就沒有李泰好,他怎麼會想出這麼貼切的兩個字來呢?這時王德進來稟道,「皇上,漢王殿下在殿外求見。」
封德彝話剛說完,長孫無忌便反對道,「皇上,臣以為該用『永昌』最為妥帖。」
李世民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自語道,「朕就期待你,看你是否真能辦成這件事。」
所以,都大聲說道,「皇上是該確定年號。」
「讓他進來吧。」
大家見李世民讓他們說,頓時七嘴八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時,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後,大聲吼住眾人道,「啟稟皇上,微臣以為用『順德』為好,順其天意,恩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