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卷五 水天需

第437章 吟到真詩喜欲狂(1)

卷五 水天需

第437章 吟到真詩喜欲狂(1)

思想的冥冥契合,由此產生了和旋,讓朱慈烺對李明睿惡感盡消,好感油然而生。
「多謝劉老公教誨,這真是千金難買老人言,小女子拜謝公公了。」陸素瑤話中有話,謙恭卻不謙卑。
先是,他作為皇太子的老師,並不覺得皇太子有何出眾之處。非但不出眾,跟他自己,以及其他進士相比,皇太子在文學上的天賦有限得很,而且還耽於奇技淫巧之術,沒有半點聖帝明王的影子。
根據《原法》的思想,李明睿在最新的論述中也提到了偵查、檢察、裁判的三法司分立。在中央一層倒還簡單,刑部行使偵查權,都察院行使檢察權,大理寺仍舊作為終審、審核機構,行使裁判權。
終於,李明睿看到了《原法》。作為一個對大明典章極有研究的學者,本著溜須拍馬的心態去讀這本法理學著作,很快就由攀附之心,變成了由衷的欽佩之情。
「劉老公,近來可都安好么?」陸素瑤不知覺間又有些忐忑,好像還不習慣作為劉若愚的客人。實際上她看到東廠提督站在一旁伺候,就已經心存敬畏了。這一刻,她才知道皇太子給了她多大的支撐。
陸素瑤工作再忙,也沒有忽視這些高高在上的「前輩」。她很清楚,自己完全是個一步登天的「暴發戶」。如果不是皇太子殿下表現得令世人震驚,她作為皇太子的性啟蒙老師,這一輩子可能也就止步于「嬪」。別說參与機務,就算是不小心多說一句話都會被發配浣衣局。
「有些人看著是樹,風一吹就倒了;有些人看著是藤,可就是能屹立不倒。」劉若愚打了個哈欠,端了茶盞。身後的丁奧扯著嗓子道:「送——客!」
「那是人家想攀你這顆大樹唄。」劉若愚輕笑一聲。
陸素瑤努力擺出個淡定的笑容:「劉老公,近來有個奇怪的風聲,就連我這整日跟著皇太子的人都還是從別人嘴裏聽說的。」
朱慈烺沒有讀過《管子》,對管仲的認識也僅限於「管樂之才」這則短語。然而管子樸素的民本思想與朱慈烺來自後世的民生思潮能夠形成共鳴。而重視民生,強調獨立文化,排斥外部暴力,又與大明當前的社會環境也十分契合。
陸素瑤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將注意力仍舊放回到了工作上。在她這個位置上,越發感覺到孤掌難鳴,需要自己的根底。然而事實卻十分殘酷,那就是她還沒有培植根底的能力。
劉若愚坐在主座,目光微閉,臉上浮現著似有若無的笑意。
現在這種狀態,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皇太子殿下到了山東之後,幾乎將所有官員都變相罷免了,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安插人手。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之末,上面還有六部堂官,都御使,通政使。這是大九卿,下面還有小九卿。關鍵點到底是在李明睿,還是在大理寺卿?
陸素瑤也不是天生就機智過人,只能將劉若愚的每句話都記住心裏,回去之後慢慢琢磨。苦思冥想之後,她終於想通了一點:所謂沒有惡意也好,想攀附也好,無非都是投石問路。在宮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和忠誠,是否值得別人效忠、結盟,看的都是實力——也就是根底。
以「仲」為字的管夷吾。
現年六十歲的李明睿,重又找到了求學時那顆火熱的赤子之心,怎能讓他不激動萬分?於是他放下了手中正在編撰的私家國史,徹底投入了大明法理研究,探索如何讓三代聖王之治,回歸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
為了能夠重新回到權力中樞,挽回自己的仕途,李明睿花了很大的心思找方向,後來還是因為他推薦的張詩奇受到重用,總算髮現了皇太子殿下的弱點:任人唯才,不重出身德行。
不過要見劉若愚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老人家名副其實,一副大愚不化的模樣,對外輕易不露臉。
劉老爺子今年已經過了七十,在宮中沒有任何職司,但是耳聰目明的人總能知道丁奧就是這位老爺子名下的太監。更何況只要不是瞎子,就知道劉老爺子是皇太子殿下身邊第一私臣,故而有了「布衣總管」的名號。
哪一條路才是適合自己的走的呢?
那為什麼要選擇李明睿出任大理寺卿這個關節點呢?
在宮內暗流涌動之時,李明睿仍然毫不知情地工作在山東按察使的職位上。
因此在京師時,李明睿也曾私下跟李邦華評價過皇太子,而且評價不高。更倒霉的是,竟然被皇太子親自撞破。
「能知足與不足,這便是智慧。」劉若愚提點道:「你整日跟在皇太子身邊,眼界雖高了,卻也被皇太子這座大山遮了目。」
……
到了地方上卻有些麻煩。大明的地方機構分為三使司、府與直隸州、縣與散州。越到下面,朝廷的統治力就越薄弱,薄弱的結果就是行政官員身兼司法權。在府一級,明明設有推官,但知府仍舊有決策權。到了縣一級,知縣直接坐堂斷案,視典史如無物。
按察使司的全稱是提刑按察使司,在蒙元時也一度稱為「肅政廉訪司」。顧名思義,這個衙門主要兩個工作:一,提點刑獄;二,肅政廉訪。所以在職權隸屬上,按察使司是都察院在地方上的下屬機構。
這就促成了李明睿第三遍再讀《原法》。
「該信信,不信就當風刮耳。」劉若愚不著痕迹道。
「我都不過是盤樹的藤,哪裡能讓人攀?」陸素瑤無奈地道:「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想的?」
「皇太子不諳《孟子》章句,而行文中頗得亞聖心得!真天然品性也!」
這句話難道是泛泛而談么?正是因為孔子看到了管仲對諸夏做出的貢獻,同時也精研了齊桓首霸中的管氏制度,從而發出的由衷讚歎。所以孔子在整改儒學時,大量引入了管仲的政治思想。法家之所以從儒家脫胎而出,也正是因為儒學體系內一直存有管子的影響。
這個「才」的範圍太廣泛了,從技工學院來看,皇太子仍舊偏好格物之道;從行政用人來看,皇太子重視幹吏,乃至於酷吏叢生;從學術思想來看……這個實在乏善可陳,勉強可以算是親近關學一脈。
陸素瑤當即彈身而起,對劉若愚福了福,道:「小女子多謝劉老公教誨。」
劉若愚點了點頭,在丁奧的攙扶下往後堂走去,絲毫不管陸素瑤是否聽懂了。
孔子本人對管子的推崇見於《論語》:「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
再退一步說,假設朱慈烺不是重生為皇太子,而是某個方伯藩鎮,他也會毫不猶豫撿起「尊王攘夷」的旗號,徐圖天下。
陸素瑤也自知失言,自嘲一笑,道:「小女子就是說話不過腦子。說來也怪,總有人巴巴地跟我說外廷的事,就好像小女子該知道似的。」
陸素瑤腦中飛快轉動,福臨心智:「讓李明睿出任大理寺卿是聖上的意思?」
劉若愚很滿意陸素瑤的悟性,難怪她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劉若愚嘿嘿一笑,就像是在溫和地告訴小朋友:知道不必說出來,大人總該有點城府。
這種做法固然不錯,也在他的職權之內,但是痛苦之處在於皇太子將大明舊官撇到了一邊,地方官吏根本不足數。許多府縣都是一套班子,什麼都管,比之甲申之前的狀況還要混亂。
「陸姑娘,咱家都過了古稀之年,精力不濟,乘著咱還沒睡著,說正事吧。」劉若愚悠悠道。
陸素瑤知道老人家是不會輕易指點晚輩的。就說她自己,難道會教育手下辦事的宮女、宦官、秀才們該如何做事么?自己又沒收人學費,又沒喝人的拜師茶,憑什麼教他們?一切都是看各人悟性,能留則留,留不住則去。
韓愈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但隨著明儒放棄了對唐宋儒學道統的執著后,他們發現孔子其實還有一位重要的老師。
要想讓三法司各司其職,關鍵點就是地方法司的建立。
李明睿能夠與朱慈烺產生精神共鳴,絕非偶然,更非天賜。
幾經輾轉造就了個好機會之後,陸素瑤終於坐在了劉若愚面前。
李明睿為此深居簡出,利用自己的職權,有意地將山東按察使司分了三塊,一塊專管府縣警察局,偵緝各類刑案;一塊溝通監察御史,監督府縣官員,接手警察局的刑案;最後一塊便是聯絡各府推官,審理裁判。
這是李明睿第一遍讀完《原法》之後的感慨。當他讀第二遍的時候,就已經從法哲學之中,讀到了朱慈烺似隱若現埋藏著的司法體系框架。這個框架是根據後世大陸法系搭建出來的,而在學識淵博的李明睿眼中,這就是今人寫的《管子》。
這三遍讀完,李明睿已經徹底從溜須的本意中脫離出來,由衷地希望效仿先賢,用這部《原法》,「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儒家不齒法家,但對管子從來都抱有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