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三四六章 決死突圍戰

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三四六章 決死突圍戰

太史慈的戰法和前一天同出一轍,佯沖曹軍陣列,曹仁也不知是沒識破敵軍意圖,還是知道了也沒辦法,他的應對方式,也和前一天差不多。讓出沒有隱蔽效果的寨牆,退後數十步,布盾陣,敵軍沒進入百步之前,連例行的遠程攻擊都停止了。
青州精騎毫不遲疑,依舊在陣前一分為二,呼嘯而過,將戰火燃向冀州各部。
不用說,是高覽開始攻城了。
要不是被曹仁的急襲打散了不少,城中的人口還要更多。
不過,事到臨頭之後,簡雍才明白,為什麼主公對自己有了那麼一番評價,這權謀之道,果然是博大精深啊。
劉備嘆息著翻身上馬,隨即向簡雍叮囑道:「憲和,務必跟緊,切莫掉隊。」
眼見青州騎兵已經兜轉過來,劉備更不遲疑,斷然喝令:「開城門,出擊!」
呂曠遠非想象的那麼無能。對於城內外的夾擊,他不慌不忙的分兵兩路。
呂曠的準備是這樣,放眼到整個圍城大軍就會發現,曹仁的準備遠不止如此。看見了關羽、劉備的將旗后,呂曠迅速將戰況傳達給了曹仁。很快,南門方向就響起了「咚咚」的巨響,是衝車!
「呵呵,」劉備嘴角微微一動,露出了個難以分辨的苦笑,意味深長的說道:「所謂權謀,無非損人利己之法,憲和,你且看著吧,若看不懂此戰中的種種玄虛,這權謀之道,你不學也罷。」
兩條腿的當然跑不過四條腿的,而且就算追上了,陣型也垮了,在騎軍面前自亂陣腳,那不是送死嗎?而曹軍和冀州軍只是同盟,不是一家,也不可能打亂建制,增強友軍的實力。頂多就是象現在這樣調整一下駐防範圍,將不那麼重要的方向,委託給相對較弱的部隊了。
明明白白,就是信上約定的時間。
「喏!」關羽提刀上馬,高聲應諾。
事到如今,說什麼都是白扯了,只能拼老命了。
曹仁和冀州眾將都是久經沙場的宿將,沒一個笨蛋,昨天還可以說是措手不及,到了今天,他們不可能不明白,太史慈到底所為何來。
順利的話,甚至還可以做個高姿態,比如宣稱:只要袁紹保障城中軍民性命,備何惜此身,願在兩軍陣前引頸受戮。若不然,全城軍民勢必與清淵共存亡,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反正也射不穿那紙甲,何必費事呢?
無論能力還是兵力,呂曠都不比弟弟強多少。昨天太史慈孤軍作戰,就已經勢如破竹了,今天兩面夾擊,肯定比昨天更順利才對。有青州精騎的牽制,曹仁就算組織起追擊,威脅應該也不會太大。
「有勞主公挂念。」簡雍心中一暖,輕聲問道:「事情雖未盡如人意,但突圍在即,畢竟是逃出了生天,卧薪嘗膽,日後總有恢復的機會,主公何故嘆息?」
的確是拼老命了,劉備把珍藏已久的精銳都壓上前線了。
在城頭上虛張旗號,然後將部隊集結起來,精銳悍卒在前,嫡系親衛居中,戰力平庸的在後,盡數集結在北城門處。
可現在,不但關羽身先士卒的沖在了最前線,而且劉備也親自率領著這支部隊,沖向了敵陣,這不是拼老命是什麼?
不過,他的計劃被太史慈的突襲徹底打亂了。
前軍兩千人馬豎起盾陣,原地龜縮,任憑青州精騎的箭雨落在頭上,卻一點還手的意思都沒有。后軍好整以暇的轉向迎擊,惡狠狠的撲了上來,擺出了迎頭痛擊的架勢。
面對呂曠嚴防死守的烏龜陣,接應的青州軍顯然沒什麼辦法,騎射對烏龜陣造不成多大威脅。界橋之戰的結局,也證明了,輕騎兵的攻堅能力,那是相當的弱,就算領軍的是太史慈這樣的猛將,也於事無補。
太史慈不來,他投降的借口比較容易找,可以說是不幸為人蠱惑,又或為國賊的淫威所迫,顧念百姓安危,故而不得不嚴守城池,以待明君云云。
本來,這也是劉備的重要籌碼。王羽素有仁義愛民之名,渤海饑民應他的號召而來,就這麼丟著不管,多少有些說不過去。袁紹雖然是高門大閥出身,視民如草芥,但卻很重面子,劉備自忖,王羽若不肯來,等袁紹一到,自己挾全城軍民望風而降,保命應該是沒問題的。
簡雍很清楚,招降納叛來的烏合之眾,劉備壓根就沒放在心上,只要這支精銳無損,烏合之眾死傷再多,他也不在意。
然而,隨著太史慈的兩次突襲,這辦法已經行不通了。
這是美談佳話,名聲大噪,通常都是通過這種事例傳揚出去的。此外,曹仁久攻不下,袁紹一到,敵軍就自縛出迎,也能極大的滿足虛榮心。當然,通過納降,一掃之前屢次失敗的頹勢,振奮軍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刺耳的吱呀聲中,城門緩緩打開,關羽一馬當先的殺了出去。受了二將軍的激勵,前軍將士士氣暴漲,爆發出了一陣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緊緊跟隨其後,士氣如虹。
公孫瓚走的太急,單經雖然在第一時間南下,可終究無法和公孫瓚同日而語,安平境內的實力對比瞬間發生了逆轉,進入安平收割的渤海百姓變得無所憑依起來。於是,當劉備振臂一呼時,頓時就擁有了極高的號召力。
總而言之,所有的謀算,都已經落了空,接下來,只能跟著王羽的令旗打轉了。
這個台階一搭,袁紹自然沒有不順水推舟的道理。
說罷,他左手扯動韁繩,右手擎出寶劍,大喝一聲「隨我來!」率領中軍的嫡系部隊,殺出城去。
無論哪一項,都不附和劉備的預期,即便投降袁紹,那也是權宜之計,將來還是要再找機會脫離的,為了保命,壞了名聲,這可不是什麼好買賣。
看到這裏,劉備明白了,曹仁不是沒識破太史慈的意圖,只是想到了也沒辦法。清淵城不大,但方圓畢竟也有近十里,騎兵圍著跑很輕巧,步卒卻沒辦法跟著追。
青州軍沖不過來,劉備軍就只能靠自己了,指望對方不計生死的沖陣來做接應,那是白日做夢!而且,還沒法埋怨對方,昨天人家已經來過一次了,誰讓你當時不跟著走的?
簡雍似懂非懂,不過也知道現在不是拖延的時候,突圍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時間。一開始,趁著敵軍準備不足,要儘可能的擴大戰果,等敵軍反應過來,圍上來,就只能悶著頭,拚命逃跑了。
這些年,劉備雖然屢經挫折,打過很多場敗仗,但這支精銳卻一直在壯大之中。從最初的百餘人,到如今,已經有了五百之眾!
至於結果,那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簡雍意識到了,想象中的勢如破竹,根本就不存在,自己即將面臨的是一場苦戰,甚至是死戰,沒有退路的決死一戰!
劉備漠然的看著關羽集結部隊,將少數老弱和傷兵散入百姓之中。因為他的緣故,不少民眾集結到了清淵一帶,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安平郡。
在平原追擊張頜,被設伏擊潰時,這支精銳和關羽一道留守平原城;在清淵遭受曹仁突襲時,這支精銳同樣安坐城中;界橋之戰中,劉備率軍狙擊冀州鐵騎,這支部隊同樣在隊列最中央,受到了嚴密的保護。
按說,突圍應該會很順利。
此刻,簡雍這個跑腿的也好,劉備這個主事的也罷,都只剩下了決定權,而沒有選擇權了。
這支精銳,是他從中平元年起兵開始,一直積累至今的。與官職無關,這是三兄弟的私兵,打順風仗時在前,遇強敵時在後。每經歷一場惡戰,留存下來的猛士,都會被選拔出來,加入其中。
這也是信中約好的,王羽像是神靈一般,將這場突圍戰涉及的方方面面,盡數控制在了指掌之間。無論是友是敵,都變成了他手中的提線木偶,除了聽命行事,只能聽命行事,別無他法。
顯然,他早有準備。
兩次接應,都沒能突圍,借口就沒法找了。要麼是處心積慮的打算投降,要麼就是無能到了極點,這樣的突圍不出去。
這支部隊沒有番號,也沒建立完備的建制,不是劉備的心腹,就不可能對這支精銳有所了解。
簡雍回頭相望,見得主公神色平靜,眼中閃動的卻儘是無奈神色。他無聲的抬了抬手,關羽抱拳領命,雄赳赳氣昂昂的去安排突圍事宜了。
損人利己么?確實啊!把主公的家底都逼出來了,還讓人有苦說不出,這樣的謀略,豈能不令人嘆服?
悔不悔,已經無足輕重了。
曹仁自己也沒閑著,他放棄了東門的陣地,同樣開始分兵作戰。大隊人馬向北移動,應該是要迂迴包抄,截斷劉備軍的去路。分出的一營精銳則繞過城牆,加入了狙擊的戰場,與呂曠軍一道,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
卯時三刻,激昂的號角聲劃破了晨曦,煙塵漫天捲動著,取代了晨曦,與朝陽一道冉冉升起,不用問也知道,一定是太史慈準時的捲土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