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三八七章 烽火燃不熄

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三八七章 烽火燃不熄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王羽身上,秦風更是急不可耐的站出來請戰。
「……主公既然這樣說,融自當奉命。」孔融一時也搞不清,主公到底是對沮授惺惺相惜,還是對張頜等人太過看重,反正是鐵了心了,自己犯不上在這事兒上糾纏。何況,張頜早降,對袁紹也是很沉重的打擊。
射聲營的核心部隊還差些,他們大多都是從徐榮戰敗后的北軍士卒中選拔出來的,而催鋒營那四百親衛,卻是跟著王羽一路從河東走出來的。
「自當效命。」孔融躬身領命。
單是屍體,冀州軍就留下了八千多,俘虜則五、六倍於此,因為王羽的好名聲,和青州軍正面遭遇的輔兵和民夫,即便都在第一時間選擇了投降。逃走的多半都是不明狀況,被人潮挾裹著跑掉的。如今這時節,這些人跑也跑不了多遠,想再次形成戰力,更是全無可能。
王墨微微有些窘迫:「曹仁的旗號始終沒有出現,不過……」他微一遲疑:「袁紹的主力也一直都沒有分兵的跡象。」
「不好,子義危險了!」徐晃大驚失色。眾將也都駭然相顧。
總體來說,昨夜之戰,青州軍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大勝。
清點損失,清剿殘敵,滅火巡查,集結部隊……待所有瑣碎的善後諸事處理完畢,東方的天空已經露出了魚肚白。
「這個么……」賈詡微微沉吟。
實際上,如果沒有沮授橫插一手,二將的決策倒也沒什麼問題。兵精將猛,一路鑿穿中軍本也不是難事。
徐晃和黃忠的組合,本身也很犀利,一路斬將破陣,勢如破竹,將後續人馬遠遠甩在了後面,一直衝在最前線。
「盟軍?曹仁和張楊?可是,張楊不是被子義擋住了嗎?曹仁到現在都沒出現,莫非是畏難而退了嗎?」徐晃失聲道。
「主公放心,袁紹已是窮途末路,末將願率本部兵馬為先驅,踏破敵營,生擒此僚!」徐晃身上傷也不少,但他精神卻很好,大踏步的出列請戰。
「文舉,北營那邊,還要勞你走上一趟了。」王羽點點頭,認可了禰衡的說法,然後轉向孔融。
武將就多得多了,包括親衛大將韓猛,東營主副將馬延、張顗在內,單是被黃忠、徐晃陣斬的,就有十幾個有名的大將。死在混亂之中,或被小卒割了腦袋的,也有差不多的數目。
單是泄露機密,就已經是大問題了。張頜現在就是砧板上的魚,除了投降,他還能有什麼出路?為了這麼個人,花費這樣的代價,不值得啊。
「你是說……」
「諸君無須多慮,子義不會有事的。」王羽神情嚴肅,緩緩搖頭,說的雖然是眾人盼望的結論,卻沒提出任何論據,無法完全消除心中的疑慮。
「那這狼煙到底是幹嘛用的?」張飛和張頜也算是有些讎隙,不過他性子粗疏,倒也不在意這些,沙場爭雄,本就有勝有敗,被別人打敗一次就記恨不放,那還當哪門子武將啊。讓他念念不忘的反而是袁紹的狼煙。
如果按照比例,親衛營的損失之慘重,全不在冀州軍之下。
禰衡的話不好聽,但道理卻也沒錯。
相比之下,青州的損失則遠少於對手。只有八百士卒戰死,五百多人重傷,不過輕傷員卻很多。前五個進攻序列的三千多人當中,輕傷號的比例超過了五分之四;如果將範圍縮小到前三個進攻序列,那就是人人挂彩了。
由於人太多,除了屍體和俘虜,其他的數據根本統計不出來。依照王羽的大致推斷,冀州的戰兵損失應該接近四萬,加上戰力和忠誠度受到雙重打擊的平原圍城部隊,袁紹剩餘的兵馬,應該只剩下了一萬多。
「他們?哼!」禰衡哼了一聲,語帶不屑的說道:「沒用的,田將軍的兵不比那些人少,何況那裡的部隊,都是在高唐城走過一遭的,大敗之後,就算領頭的想打,又有誰會聽從?他們遲遲不退,無非是想留點本錢,跟主公討價還價罷了。」
士兵們和底層軍官被安排到從火場里搶回來的帳篷中輪番休息。青州軍的核心人物們則聚攏在原本屬於袁紹的中軍大帳內,匯總戰果,並且商討下一步的安排。
這些曾經的白波,是自己麾下最忠誠的勇士,征戰至今,從來沒有過絲毫的動搖。也只有他們,才能在身上無甲的情況下,與裝備和人數都超過自己的敵軍作戰,並且佔據上風。
結果,沮授殺出來了,不但延誤了二將的衝擊速度,而且還給二營造成了數倍於前的損失。王羽擊潰冀州重甲后,徐晃的親衛能自行站立的已不足百人,倒地不起的重傷員足有近百,雖然搶救很及時,但依然有二十幾人傷重不治。
王羽心中有點疼,無論射聲營還是催鋒營,這兩營的核心親衛,都是從洛陽開始,一直隨他東征西討的老兵。
「求援唄。」王羽冷笑道:「河北諸將,他是指望不上了,可他還有兩路盟軍……」微微一頓,繼而語聲更冷:「說不定是三路也未可知呢。」
袁紹也好,張頜等人也好,之所以沒趁夜遁逃,就是為了保證部隊不潰散。袁紹挨到天亮,放狼煙求援,或許還有什麼翻盤的后招,可張頜既不出擊,也沒有向袁紹考慮的意思,顯然是另有打算。
冀州軍的輜重被繳獲了一半,另一半被燒毀,袁紹匆忙退兵時帶走的,也只有隨身的口糧罷了。
「莫非……他是向平原城下的軍隊求救?」張飛突然插嘴道。
「曹仁很可能中途北上,和張楊夾擊子義將軍去了。」王墨說出了自己的判斷。
冀州哪裡還有兵?也就是魏郡還有那麼幾千兵,算是守衛後路,維持錢糧供應的了,其他郡縣,連郡兵都被抽調得差不多了,哪裡還能有兵來救援?
「謝主公!」王羽的後半句話引起了一陣歡呼。將校們可沒主公這麼多愁善感,能取得這樣輝煌的大勝,保住了青州的基業,能領到永遠不繳納稅賦的田產,即便明天就戰死沙場,大伙兒也覺得值。
雖然他僥倖逃過了全軍覆滅的結局,但同樣也是窮途末路了。
「求援?這個時候,他還能向誰求援?」眾將面面相覷。
這件事,由田豐完成是最好的,可惜田豐去幫徐庶對抗臧霸了,也只能讓孔融先去探探口風了。想了想,王羽又把沮授那封信從懷裡取出,「連同此信,一併帶給張頜,他既然已經存了意,看過此信,想必就不會再有什麼疑慮了。」
損失最重的,就是徐晃的四百親衛,其次則是黃忠的四百親衛。
將領方面,戰沒的文臣只有沮授一個,倒是俘虜了不少,其中包括了審配的長子,沮授的兒子沮鵠。
按照王羽的原計劃,十個進攻序列,應該周而反覆的發動衝擊,互相之間應該有個策應。不過,這畢竟是夜戰,調兵遣將的難度,遠遠超過了白天作戰。
冀州軍開戰前的六萬戰兵,十萬輔兵和民夫,一大半已經不復存在。
「主公,此事不大妥當吧?」孔融吃了一驚,他也是青州核心的人物了,這封信當然也是有資格看的。這封信拿給張頜,確實能打消對方所有疑慮,但同時也會有不少副作用。
「事無不可對人言,沒什麼不妥的。」王羽淡淡一笑:「沮公與留書予本將,說不定就是存了這樣的念頭,以此信來幫忙說服冀州軍將,同時,借後者之力,保障信中那些要求和允諾的執行,正是一箭雙鵰之策。」
黃忠的四百親衛倒是強一點,但戰損的比例同樣超過了一半。可以說,青州軍的主要損失,就集中在他們身上了。
「報……」沒等他再開口,帳外有人高聲稟報:「啟稟主公,鳴石山上點燃了狼煙,煙勢甚濃,似在求援!」
「主公說的是,不過……」賈詡一臉鄭重的提示道:「主公也不能大意,袁紹不援沮授,又不趁夜逃竄,而是試圖憑險自固,這其中恐怕是有些玄虛的。」
曹仁中途轉向,很可能是張楊求援不久后就發生的事,現在去救太史慈,很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只有輕騎往援還有那麼點渺茫的希望。
「其他有功的士卒,先將功勞記錄在案,帶收拾完了另外兩路冀州軍,一併論功行賞!」王羽將手向下按了按,壓下大夥的聲音:「張醫官已經過河了,重傷的兄弟應該不會有事,咱們先集中精力,對付袁紹。」
帶著班底投降,和孤身投降,受到的待遇當然是不一樣的。
「事到如今,他還能有什麼依仗?」因為沮授之死,黃忠對袁紹是最為鄙夷的。
很顯然,兩路盟軍合而為一,兵力一下就增加到了接近兩萬,太史慈再怎麼能打,也不可能抵擋得住這麼多敵人。這兩路偏師擊敗太史慈后,挾勝勢來援,戰局勢必又有反覆。
「將陣亡的弟兄們收拾乾淨,改日抬回……不,就在這裏安葬了!」王羽的語氣有些低沉:「傳令子尼,讓他從去年開墾好的公田中,給陣亡者家人每戶增撥五十畝作為勛田。只要青州軍在一天,這些田就永遠免賦!」
「不須公明死戰,袁紹倉促逃走,眼下無險可守,亦無糧可食,用不了三日,其軍必潰。」王羽搖搖頭,他不打算強攻,袁紹雖然只剩了一萬多人,鳴石山就是個小山丘,遠稱不上險要,可困獸猶鬥,真要打,損失說不定比夜襲還打,他可捨不得。
眾將的目光紛紛轉向王墨,他一直在高唐城,對冀州軍的戰前動向,是最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