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

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

這樣的騎軍規模其實已經很可觀了,除了董卓、馬騰、公孫瓚之外,再沒有哪家諸侯擁有如此規模的騎軍,但相對於其他幾大軍系大刀闊斧的擴軍,風火騎兵確實顯得太過平靜了一些。
好在今年也沒什麼大的戰事,現在青州軍最風光的部將不是五大上將,也不是方顯崢嶸的徐庶、張頜,而是周倉。
當然,沒人會因為水軍的風光,就忽略了龐大的驃騎六軍。
擴軍后,規模最大的是徐晃的泰山軍,單是戰兵,已經有了一萬八千之眾,再加上預備隊和輔兵,單是徐晃這支兵馬,規模就已經和河北大戰開戰前的青州軍相當了。
加上張頜,羽林軍的規模依然是最大的,只是兩支部隊暫時不會合流而已。
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原來說,人們沒有熱情,也沒有動力去探索海洋。王羽先前一直任由墾荒令持續而不採取任何動作,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如果中原沒有土地了,會不會有動力願意向外探索呢?
張頜那支部隊錯過了高唐會盟,卻沒有遊離於六軍之外,王羽將其劃撥進了羽林軍系列,單獨在外作戰。在琅琊戰事結束后,張頜這支部隊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如今擁兵八千,鎮守一方,讓眾多降兵降將徹底放下了心思。
不過,若是這些兵器在戰爭中應運而生,王羽也不會刻意迴避。他自己也設想過,若是冶鍊工藝能在近年內上一個台階,火炮還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連公孫瓚都派了使者來,向王羽確認此事,並勸告王羽,雖然中原顯得很平靜,但平靜下面蘊藏的,卻是巨大的風暴,認為王羽還是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中原。
即將推行的新貨幣制度,也可以說是金融系統,也會藉著這股風潮成長起來,只有到那個時候,青州的休整才能算是徹底完成,王羽也可以放心的展開中原攻略。
在魏郡的潘璋、馬忠時不時的也會來客串出場一下,真假山賊撞到了周倉,可能只是被擊退,要是運氣不好,撞上這二位,那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中原的鹽幾乎被青州壟斷,膽大的不要命的商人穿越中原的戰亂之地,輾轉賣到河東,三輔,鹽價自然高得不得了,再加上董卓鑄錢導致的通貨膨脹,鹽價高上天,又何足為怪?
南洋什麼的很遠,近期內不能指望,但離得比較近的那兩處呢?遼東的那個半島,與其放任其滋生細菌,還不如作為殖民政策的演練;東面的那個遍布金銀的島國,與其讓那些寶貝就那麼放著,還不如就此掀起一場淘金熱呢。
此物的殺傷力還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火炮的影音效果,拿這玩意裝神弄鬼的嚇唬人,不是很厲害嗎?除此之外,大炮攻城也是個不錯的戰法。
黃忠的雷霆軍原本規模就是最小,現在依然如此,擴充后的雷霆軍戰兵只有五千,但輔兵卻達到了兩萬之數!
比起由亂及治的政務繁忙,青州的軍事方面就只能用按部就班來形容了。
這樣一來,羽林軍的戰兵數目也超過了一萬五,成為泰山軍之後的第二大軍系。
羽林軍的擴充是在白波抵達后才開始著手進行的。白波的數萬戰兵中,真正符合王羽要求的,只有不足一萬,再考慮到個人意願等因素,最後有八千多白波補充進了羽林軍,一萬多人進了城管大隊,剩下的人都重新拿起了鋤頭。
反正自己能控制得住大局,確實也沒必要事事都向屬下解釋,王羽想得很清楚,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再讓眾人感嘆自己的高瞻遠矚好了。
除了風火騎兵之外,幾大軍系都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充。截至十二月,各軍都基本完成了整編,正在各軍主將的主持下,進行著艱苦的操練。
把青州商人當做肥羊的也不是沒有,山賊水匪,加上扮成山賊水匪的各方勢力,都在此列,可謂群狼環飼。
鹽和米,是人生存的必需品,董卓也不得不慎重對待。
擴編之後的部隊戰鬥力當然不能與從前相比,畢竟有不少老兵的退役,和很多新兵的加入。但沒人會懷疑驃騎六軍一旦發動起來,將會帶來怎樣恐怖的破壞力。
就是因為東渡的計劃,王羽才極力要先完成商業的初始規劃。等商業運作一段時間,相對成熟些了,探索船隊也該有成果了,到時候掀起殖民、淘金的大潮,不就無縫連接了嗎?
儘管如此,但完成休整后的青州軍,也是一支很恐怖的力量了。單是戰鬥序列的部隊,就已經超過了五萬,加上輔兵、民兵以及治安部隊,依照這個時代的習慣,王羽號稱擁兵百萬一點都不誇張。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羽才必須留在高唐,不能象以前那樣四處征戰,只能看著部將們逞威。
李傕、郭汜之所以要在河東與白波死磕,就是因為他們想要奪取白波控制的鹽湖——這是函谷關以西最大的食鹽產地,以緩解鹽價的危機。
因為那時以新政為中心的政經體系,會自動的容納並感染新佔領的區域,驅散或改造舊有勢力,在最短的時間里,消除地方上的抵抗,使其成為驃騎軍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整年的主題都是擴軍和練兵。
好在,這頭雄獅一直在蟄伏著,等待著,沒有張牙舞爪,因此諸侯們倒也沒有太過緊張。
這些想法,都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即便對田豐等人,王羽也沒法解釋,解釋了也很難解釋得通。太複雜了,太超前了,太有預見性了。
一年統計下來,倒是水軍打的仗最多,前後斬殺的敵寇足有數千。
最後是新擴編的那一部分。如今,三千新兵和他們的新將領魏延一起,在高唐接受著王羽、賈詡的魔鬼式訓練。按照王羽的預計,訓練的淘汰率應該達到一比三,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千人或更少。
何況,青州人給的價格也比較公道,是按照重量來算的。要知道,董卓小錢裏面銅的含量可能還不到一半,青州人已經很厚道了。
周倉是青州的水軍統領,雖然被海軍抽走了不少人手,但他麾下依然有戰船數百,水軍數千。這支水軍攜河東大勝的威風,打著護航的旗號,往來於黃河流域,其中包括了黃河的各個支流,可謂威風八面。
隱霧軍眼下分成了三個部分,諜報部分在賈詡的指揮下,繼續奮戰在敵境的黑暗中,具體數目,除了賈詡、王羽和貂嬋之外,再無第四人知曉;特戰隊則是在徐庶、潘璋、馬忠的率領下,越過太行山,對并州發動了一波波的襲擊,令得高幹、袁譚苦不堪言。
商品一旦流通起來,緊接著就是領地的繁榮和物價的下跌,這一點,在河東,以及三輔一帶體現得尤為明顯。
不過潛龍在淵,總有一天會飛騰在天,為了在這一天之前積蓄出足夠的力量,王羽和各路諸侯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青州水軍對諸侯們有益無害。
儘管他們會把小錢的價格壓得很低很低,但這坑爹的破玩意只要有人收就不錯了,誰還有挑肥揀瘦的心思呢?
沒辦法,誰讓華夏沒有航海的傳統呢?
在青州的商團循水路抵達前,長安的物價已經上升到了很恐怖的地步,一斗米十萬錢,一擔鹽百萬錢,朝中公卿大臣的生活都很窘迫,更別提普通軍民了。
別說是在漢朝了,就算到了後世經濟極度繁榮的宋朝,以及七下西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艦隊的明朝,都沒在航海方面下什麼功夫。
當然,現在只有弓弩,可將來肯定不會。隨著青州工藝水準的發展,各式遠程兵器,攻城器械,會接連不斷的出現,而雷霆軍,就是操作這些兵器的最佳人選。
這就是曲高和寡的煩惱了,王羽倒也不會刻意去解釋什麼,反正解釋了也不會有人理解的。就算是在青州內部,如今也有很多人對此持保留態度,其中甚至包括了田豐、國淵這樣的重臣。
王羽沒特意去研究火槍、火炮之類的東西,因為漢朝的武力已經足夠強了,有沒有那些東西都無所謂。另外,沒有足夠的基礎工業支持,就算勉強造了,也不可能大規模普及。
這就到了水軍發威的時候了,對這些魑魅魍魎,周倉一律用大刀片子說話。這個時代的水軍和陸軍區別不大,在水上打仗也是跳船幫肉搏,青州水軍的彪悍之氣毋庸置疑。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出於王羽給這支部隊的定位,王羽認為,這支部隊就應該有以遠程部隊為主的傳統。遠程部隊,需要的輔兵本來就是最多的。
等到青州商團一來,這些危機頓時得到了極大緩解。青州商人攜帶的商品中,不但有紙、工藝品等奢侈品,而且還有糧食等緊俏的物資,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還肯收董卓鑄造的小錢!
相對於實力龐大,卻一直按兵不動的陸軍,初平三年間,青州的水軍才是最風光的。
對王羽一直緊鑼密鼓張羅著的東渡計劃,諸侯們基本都是嗤之以鼻的態度。有人認為這是王羽的瞞天過海之計,所謂東渡,肯定是要算計某個沿海的諸侯了;也有人認為他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發神經,總之沒什麼好說法,也沒幾個人信。
動作最小的是兩支騎兵,戰後至今,趙雲的疾風輕騎只補充了一千餘人,如今的規模將將達到了五千,而作為王羽親衛部隊的烈火重騎只補充了兩百人,勉強湊足了千人之數。
張楊的水軍在孟津一戰中都被抄走了,呂布現在和青州的關係很曖昧,只要青州水軍不威脅洛陽的關隘重鎮,他也不能就此興兵相向。何況,并州軍同樣沒有水軍傳統,真打起來恐怕也是自取其辱,呂布當然不會行此不智之舉。
這裏說的水軍,當然不是初見端倪的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