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獨裁者報告》目錄

第524章 在義大利戰線

第524章 在義大利戰線

最初的前進沒有遇到抵抗,但前線後面的抵抗愈來愈強。到了一整天戰鬥結束,俘獲了七千三百名俘虜,但幾天後,普盧默軍隊的死傷達到二萬五千人,未有寸進。
在這些障礙後面,是高入雲端的阿爾卑斯山峰,由訓練有素的阿爾卑斯軍守衛著。一位戰略家總結道,義大利的困境是,「不攻佔山脈,伊松佐河是不能渡過的,而不渡過這條河,山脈是不能攻佔的」。
中德聯合指揮部在經過了兩次大的進攻之後,決定暫時把目標放在防禦方面,以待新的增援部隊以及物資抵達之後,再進行最後的反攻!
沿伊松佐河的戰鬥於6月23日開始,儘管戰鬥的劇烈程度時時有變,但結果是依然不變。的里雅斯特在招手,然而對卡多納來說,它的到不了手有如巴黎之於德國人。卡多納不怕意軍屍如山積,繼續進攻,但他動不了奧軍。由於戈里齊亞不過是通向懸崖絕壁的巴因西扎和卡爾索的門戶,縱使該城被攻佔,他得到的也將是一個犧牲極大的勝利……
李國南在日記中寫道:「對於進攻我心裏是十分安定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配置過這樣堅強的後備軍,他們受過十分良好的訓練,知道在被進攻的戰線上應盡的職責。」
黑格的衝到英吉利海峽的宏大計劃,結果只得到幾平方英里毫無價值的沼澤地,包括荒蕪的帕尚達埃爾村莊在內。黑格的老對手勞合·喬治在他的辛酸的回憶中寫道:
中德軍隊的防禦包括六條塹壕線,由上面蓋著混凝土和排列成菱形的機槍弧形窗加以支持。因為慣用的塹壕體系實質上已經放棄,代之以一系列鋼筋混凝土碉堡,每個碉堡甚至能經受一顆八英寸炮彈,雖則在直接命中時常常使裏面的人受到震蕩而死亡。
當黎明時天空中最初出現的光線照亮煙塵形成的柱子時,九個師,包括一個澳大利亞紐西蘭師,上了出鞘的刺刀衝鋒!
在戰場上,英軍的三千三百多門大炮面對著中德軍隊的兩千五百門炮。10月22日,英軍開始十天的密集轟擊,發射了一百五十萬發以上的炮彈。
經過代價高昂的戰鬥,於1910年3月攻佔了突出部的邊緣,但在別處,意軍則唯有失敗。
此時,奧托·馮·貝洛將軍已經組成一支包括精銳的阿爾卑斯軍在內的八個德國師和九個奧地利師的軍隊。貝洛應用了新的突擊戰術,這個戰術是奧斯卡·馮·胡蒂埃爾將軍所發明,在用來制服在數量上佔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的。
義大利的非分之想被戰爭的現實打斷了。在經濟上,這個國家是協約各國的負擔。要履行它在軍事上承擔的義務,義大利的裝備太拙劣了,既缺乏生產重武器的手段,又沒有錢購買。英國過去分享著法國的煤,法國東北部的煤礦而今都落在德國戰線後面了。現在,英國不得不把寶貴的燃料運給義大利,以供其工業和船舶之用,因為義大利海軍能把奧地利潛艇圍困在亞得里亞海。
卡多納無視伊松佐河緩慢地蜿蜒流向亞得里亞海時沿途的泥淖平地和沼澤,只看到相去不遠的平坦的平原。他毫不注意由設防的戈里齊亞城堡所保衛著的筆直的高山懸崖,而這個城堡座落於伊松佐河緩慢地流著所形成的一片沼澤和平地,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地形圖上奧—意戰線四百八十英里長、成曲線的山脈障礙,顯示了義大利1909年面臨的問題所在。南部和東北部環形戰線上的任何進攻或防禦,都有利於奧軍。卡多納知道,向多洛米特或卡尼克山脈突擊,必將招致全部毀滅。這裏的阿爾卑斯山脈有險峻的山口和隘路,只有最有訓練的阿爾卑斯山部隊才能攀登。
這個山脊的兩半邊都是以最近的村莊名字命名的。勞合·喬治首相和英國內閣,唯恐黑格選擇這種對德軍沒有戰略價值而對英軍則充滿著危險的作戰地,他關心來自海峽口岸的潛艇威脅點,但黑格受到第一海務大臣傑利科的支持。
他集合了阿爾卑斯軍的兩個師,乘春天融雪的時刻發動進攻,直撲沒有準備的意軍。勝利的奧軍把意軍趕過倫巴第平原,但他們這次作戰的偉大勝利也同時播下自己失敗的種子。
德國康拉德將軍對義大利發出一連串的威脅,但沒有力量付之實施。奧軍只能抽出十萬士兵來守衛共同邊界。奧地利知道,要對付由多洛米特、卡尼克、尤利安等阿爾卑斯山脈拱衛的掘壕固守的兵力,任何義大利的突襲將是上坡的戰鬥。奧地利人還知道,其他戰線上的壓力一有減弱,就會有部隊解脫出來,他們就能比較容易地長驅下坡,穿越北部的義大利平原。
而在另一個戰線,也就是義大利戰線卻呈現著微妙而奇怪的變化。
經過多少世紀的辛勤勞動,佛蘭德的田野已從原始的沼澤中開墾出來。但初期戰鬥的轟擊破壞了複雜的排水和堤防系統,後來的雨淋和炮擊把伊普雷周圍地區攪成一片泥海,星羅棋布著陰暗、污濁的池塘,從活人以及人與動物屍體的廢物和垃圾中散發著惡臭。比利時人給總司令部的報告,強調這個地形不適合軍事行動。如果馬匹和大炮不及時控制住,就會陷進淤泥里去。但黑格卻對這個地區的乾燥的地圖更為神往。
到了發起進攻時刻,電池外殼的插棒式鐵心被塞了進去,同時引爆了所有十九條坑道的炸藥。當泥土沖向高空時,震波穿過海峽,甚至倫敦唐寧街十號的首相都感覺到。德國防線上炸成的彈坑,直徑達三百英尺,近一百英尺深上。
黑格想在10月底前完成這個軍事行動。他的計劃包括攻佔山脊,然後向海峽口岸前進。普盧默將軍已經執行了這個戰役的第一階段,但他對付加強的抵抗缺乏進展,促使黑格提出由休伯特·高夫將軍及其第五集團軍分享和普盧默同等的指揮權,但實際上由高夫將軍指揮這次突擊。
發動進攻的時刻是凌晨3時。半小時前,所有英國大炮都停火,同時部隊的槍上了刺刀,在塹壕里待命。3時差幾分,德國的綠色和黃色信號彈照亮了夜空,給炮火發出信號。對英國防線進行一陣簡短的炮擊后,前線又沉寂了。
在這些集中防禦的中央,是戈里齊亞這個在高處的設防城市;在它的北面是巴因西扎高原;這個城市的南面是海拔九百英尺、陡峭、荒蕪、尖削的石灰石懸崖的卡爾索高原。
在西北部,深深地突入並形成對義大利威脅的特蘭提諾,有奧軍在參差不齊的山頂後面掘壕固守。意軍要在這裏進行任何突擊,得攀登深溝高壘的阿迪傑山谷,只會在特蘭托狹長深谷或再北面甚至更為崎嶇的勃倫納山口遇到伏擊……
因此在這一防區,中德軍隊在沿著從帕尚達埃爾的村莊延伸到梅西納村莊的一條八英里天然高地掘壕固守。
義大利這個國家始終都是獵取領土的投機者。
伊松佐河防區的指揮權表面上由大公歐根·馮·哈普斯堡掌握,但實際上在斯拉夫將軍博羅耶菲茨·馮·博伊納手中,他的部隊包括有經驗的山地戰士在內。卡多納用兩個集團軍來對付這些山地部隊,徒勞地力求消滅特蘭提諾突出部。
做為協約國之一,義大利人於1909年3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但財政枯竭和懼怕德國,使它的軍事野心受到約束。羅馬得到它的新盟國的同意,不對德宣戰。
為使他們的防禦更為堅強,中德軍隊還把陸地淹沒,使每個碉堡的三面都被水包圍。每個碉堡的後面有幾條小路,以便防守者迅速退卻,而進攻者不得不緩慢地前進,從一個水坑跳到另一個水坑,直至距離近到能把手榴彈扔進發射機槍的狹孔中。
在1910年末到1911年初這一個冬天,奧匈戰線相對說來處於休戰狀態。但春天陽光的溫暖,激起了康拉德將軍要直向羅馬進軍的雄心。
義大利軍隊還遠未作好參戰的準備,它的八十七萬部隊缺乏充分裝備。在一個厚道和靈活的領導人手下,義大利軍隊本可裝備充分的。但總司令盧伊季·卡多納將軍不是這樣的人。
伊普雷防區顯然是一個最合適的進攻或者防禦地點,中德軍隊將會在這裏大量消耗掉協約國的有生力量!
自1909年以來,伊普雷突出部一直由足智多謀的休伯特·普盧默爵士指揮的英國第二集團軍防守。他設計了一個方案,在擋住英軍突出部東南側翼的一連串山脊的梅西納那一邊挖掘地道,把它炸掉,這實際上是把它消滅了。威爾士礦工和其他部隊勞動了兩年之久,這是軍事史上最驚人的坑道作業。
中國坦克在戰場上出現之後,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但是英國的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從來不完全相信,機槍和坦克已使騎兵襲擊成為歷史陳跡,並且似乎在宣揚這種觀點似的,在整個大戰中,他的發亮的長統靴總是帶著踢馬刺的。他為進攻佛蘭德的伊普雷防區戰役擬訂的1910年計劃,使一個日夜渴望的夢想復活了。來一個大突破,這將使他「有機會大量使用騎兵」。
不但高夫及其參謀人員不熟悉伊普雷周圍的地形,而且第五集團軍是一支組織鬆弛的部隊,它的幾個師里都有新兵。在接著而來的部隊重新組合中,由於普盧默的第二集團軍調往右面而左面陣地由第五集團軍防守,高夫的大量補給不是到達太遲,就是卸在很不合適的待運地區。
伊松佐河戰役,包括從19098年6月到1910年9月間在一條六十英里戰線上分別進行的十一次血腥而徒勞的戰鬥……
在東面,的里雅斯特——奧地利在亞得里亞海的唯一港口——的入口也有天然的障礙相阻隔。這裏似乎為進軍提供了某種希望,但只是與兩個其他防區對比而言。伊松佐河從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的峽溝傾瀉而下,然後緩慢地流成沼澤,最後注入亞得里亞海。奧軍的據點,就設在伊松佐河東岸所有的渡口上。
……
在對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其他領土提出要求之後,義大利政府知道,這些領土首先要靠武力征服來獲取。卡多納將軍沒有其他的便當辦法,不得不在特蘭提諾和沿著伊松佐河發動攻勢。
高夫的步兵在一條十五英里的戰線上前進了幾千碼。然後一次反擊,迫使他們幾乎退到出發的防線。第一天,英軍傷亡人數達三萬二千人。
10月30日,開始下起季節雨來,使戰場成為一大片沼澤。
在沒有遮蔽的明亮燈泡的閃光下,揮舞鐵鎬和高舉鐵鍬挖掘深至一百二十五英尺的豎井,同時水泵不斷嘎嚓地響著。除五英里橫坑道外,共挖了十九條坑道,有些近半英里長。這種挖掘出來的坑道中,在緊要的敵人陣地下面,塞滿了一百萬磅劇烈的爆炸藥阿芒拿。
在所宣布的「戰役的首要大目標」中,義大利人試圖奪取面對戈里齊亞的六十英里寬的橋頭堡,卡多納還決定沿著一百二十五英里特蘭提諾前線進攻……
10月7日夜,普盧默讚許地評價這個工作,並說:「先生們,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將在明天造成歷史,但我們肯定將改變地理。」
當然,協約國是唆使卡多納進行此類冒險的。英、法認為,如果能夠迫使奧匈帝國兩線作戰,東面對付協約國軍隊,南面對付義大利,這個二元君主國就要倒霉。即使協約國估計有誤,中國和德國也得從西線調兵,來支撐搖搖欲墜的奧軍。但事情的發展完全不同。
1911年1月,新的物資抵達奧匈帝國,是的,還是由中國方面提供的,這讓奧匈帝國有了放開手腳,好好教訓一下義大利人的勇氣了……
英軍並不知道,同盟國軍隊正在應用中國人首創的彈性防禦新戰略。在這種計劃下,容許敵人稍有前進,但只有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之後。
「這場戰鬥,連同索姆和凡爾登的戰鬥,將列為戰史上所曾進行過的最殘忍、最無益和最血腥的戰鬥」,並說,這是「在所有災難記錄中無與倫比的頑固和狹隘的自高自大」的結局……
黑格的指揮部繼續發回欺騙的電報,諸如「在全線進攻中,我們已經突破敵人防線」,但最後高夫不得不承認,他的部隊無望地陷入困境。於是黑格命令普盧默將軍及其第二集團軍盡他們的所能去營救,但為時已晚。這個戰役拖過秋天,直到11月20日,那時零度以下的氣溫和地上結冰,為結束這一戰役提供了借口。
德軍也想到用炸藥在英軍陣地下面挖坑道,他們可能結束這種僵持局面,但他們的坑道作業著手晚得多,沒有趕上過普盧默的礦工。有些地方,德軍挖到六十英尺深。在德國挖洞者朝他們挖來時,英國監聽員藉助擴音器擔心地聽著。在每一口豎井上面,英國人作了記號,寫上「深井」字樣,但德軍沒有受騙。
意軍在人數上兩對一的優勢,不足以抵消奧軍防禦陣地的有利條件。自6月下半月開始的血戰,歷經夏秋兩季,其間只有短暫的間歇期以補充人員、器材和給養。到12月初這個防區冰封之時,義大利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只在敵人防線上留下幾處孤立的突入點。
在高夫對面的,是中國將軍李國南指揮的中國第九軍團,和德國將軍西克斯特·馮·阿尼姆將軍及其能幹的參謀長弗里茨·馮·洛斯貝格上校指揮的德國第四集團軍。
對黑格的戰役計劃抱有懷疑的勞合·喬治,組織了一個由內閣閣員、民間知名人士和軍界人物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目的在於限制黑格的權力。當簡·克里斯琴·史末資將軍和寇松勛爵兩人支持黑格時,他失敗了。勞合—喬治再次決定不使他的不穩定的聯合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冒險。
前沿陣地只配備少量人員,但是當進攻部隊進入後方地區時,抵抗越來越強。高夫也不知道中國軍隊的新武器,在炮彈中發出芥子氣。
地面上為突襲作準備可以清楚地被觀察到,被俘的英國俘虜也談到這一點,有的甚至透露突襲的日期,10月8日,在此以前要進行七天的炮擊。但沒有一個人提起坑道方案,在被詢問時也全都否認這類冒險行動。懷疑的德軍派出突擊隊,取來了從坑道中挖出來的粘土,這些標本毫無疑問地證實了英軍挖掘的深度。然而並未嘗試從梅西納山脊撤出,因為德軍相信英軍埋藏得這樣深的炸藥不過能引起震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