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昶變天下》第二卷

第288章 攻宋(三)

第二卷

第288章 攻宋(三)

趙匡胤搖搖頭,「朕不同意楚愛卿的話。為人謙恭者,將士們心存尊重,統領之師必為仁義之師,又何不妥?」
「宣二人速來見朕。」趙匡胤當即下旨。
「八、九十?」王祚試探著道。
「所以領兵之將應謹慎選擇。」苗訓道。
宿州扼汴水咽喉,乃兵家必爭之地,老將王晏深知這點。當即下令馬步軍都指揮侯暉、趙章率兵兩萬前往支援。他之所以敢於派出如此多人馬,是因為他知道曹彬的大軍幾日後便可到徐州。
算命瞎子心領神會,一見王祚便大驚道:「大壽之命,罕見的大壽之命哪。」
先鋒慕容延釗率部先行,率眾將向孟昶告辭。
趙匡胤看出大家的疑惑,道:「前幾日朕與他談話,朕問他『往日朕想與你親近,你為何總是疏遠?』。曹愛卿答『我乃前朝周室近親,擔任宮中職位,端正過關,尚怕有閃失,哪敢妄加結交呢?』。正是他這番話讓朕覺得此人必可大用。」
「如今朝廷大軍兩日後就到,這才是我最擔心的。」王晏道。
當聽聞大蜀鐵軍正向宿州進發時,王祚起初很慌,馬上又恢復平靜。算命大師都說過我至少要活到一百三、四十,那這次我不可能死。宿州歸徐州轄制,他馬上向王晏求救。
「蜀軍的真正目標是汴京,我們只要與蜀軍聯繫,放行便可。」王漢倫道:「如今朝廷大軍來到,便只有拚命抵擋。」
苗訓笑道:「皇上心中是否已有合適人選?」
大宋的兩路援軍離開汴京時,孟昶也出了金陵,身邊有趙普、王昭遠等人,當然還有符彥卿、武彰所率的三萬禁軍。王全斌的天遠軍早在邊境整裝待發。
「必盡所能協助慕容將軍。」二人應道。
二人入殿,趙匡胤下達任命:潘美為鳳翔總監軍,與張令鐸領武信軍三萬,彙集保義節度使袁彥,護國節度使楊成信人馬,前往鳳翔一線阻敵;曹彬為徐州總監軍,與張光翰、趙延徽領永清軍五萬,前往徐州一線布防。
「潘美。」楚昭輔答。
一直以來,其他四子都形同虛設。王晏隨即問道:「怎講?」
王祚歡喜不已,「如先生所說,難道可以到百歲?」
望著天定軍將士遠去,孟昶豪情萬丈,「來吧,趙匡胤,真正的較量這才開始!」
潘美道:「臣明白。」
「呵呵。」孟昶笑道,「慕容雖勇猛過人,但經驗方面比二位差了許多,希望兩位鼎力相助。」
眾臣不再多言。
「得汴京才能得天下。」王漢倫搖頭道,「大蜀不會在徐州上花費更多精力。」
至於王彥超,趙匡胤自有辦法,他對潘美道:「潘愛卿,見到王彥超你只需問他昔日朕往複州投他,因何不納?」原來趙匡胤當年投軍,最先到的便是復州的王彥超,誰料王彥超給了他盤纏便將其打發。
楚昭輔道:「臣薦一將,必能不負聖恩。」
王祚極為歡喜,馬上修書給自己的每位子孫,內容一模一樣,「一定要記住,我一百二十歲那年別讓我吃冷湯水。」
趙匡胤略作思考,道:「朕也有此想法。大蜀近幾年狂傲不羈,未嘗敗績,此次要讓它見識我大宋的厲害。朕擔心的是若派去人馬,徐州王宴、鳳翔王彥超等人產生抵觸情緒,適得其反。」
王晏雙目一瞪,花白的鬍鬚差點立起來,「你懂個屁,是因為他想從我手裡把徐州拿去。」
去請算命盲人的僕人提前告誡:「我家老爺乃王丞相之父,極其富貴,卻怕年壽太短,所以才請你算上一卦。你便將我老爺的陽壽說得越長越好,老爺一高興,好處咱倆平分。」
「漢倫,為父擔心的就是這個。」王晏久經江湖,見識廣泛,「皇上早有心收我等軍權,只是立朝時短,一直未動手。如今在蜀軍入境前便已派來援兵,其心頗為可疑哪。」
「哪位?」趙匡胤急忙問道。
趙匡胤笑道:「朕說一人,大家判斷下能成否?曹彬曹國華。」
按說他兒子位居高官,自已也是治理一方的父母百姓,錦衣玉食,應無所憂。然而他很憂,他憂自己活的時間太短,怕自己還未享夠福便死去。這也是所有生活舒適的人所憂,無可厚非,然而他請來那位盲人為自己算命這事卻引得整個宿州城鬨笑不止。
另四子只顧聽著,根本不去用心考慮父親的擔憂。只有王漢倫與父親走在一起,「不錯。請君容易送君難,恐怕來后便不會離開了。」
沒錯,王晏是老將。年輕時和一群哥們跑到西北一帶混,竟也混出些名堂。石敬瑭時,瞧不起他賣地求榮,投奔了劉知遠。後來見劉知遠那窩囊兒子不成氣候,又跟隨郭威打下一片天地。郭威非常賞識他,有此偶爾聽說他是徐州藤縣人,便委他去徐州上任。柴榮登基,又提升了他的職位,徐州便成了王晏一個人的徐州。趙匡胤也沒虧待他,給他加官進爵,並放心把徐州交給他。
這都七十來歲的人了,只希望平平靜靜地在徐州過日子,給子孫留下足夠的基業。誰知道蜀軍偏要來,誰知道朝廷大軍也要來。王晏嘆口氣,叫來五個兒子,問他們對此事的看法。
「拿去更好,您老人家也可以與妻妾兒孫享福了。」王漢經的語氣中似乎帶著譏諷。這也難怪,王晏娶了十幾房小妾,作為正宗老婆生的長孫自是有些看不慣。
瞎子繼續往上指。
楚昭輔道:「曹彬為人仁靜和厚,似難成為領兵統帥。」
眾臣思慮后,接連舉薦幾人,似乎都不能讓趙匡胤滿意。
真正的較量這才開始。高坐皇位的趙匡胤心中想。
「哈哈。」趙匡胤大笑,「都說愛卿寬以待人,不計私怨,果然如此。」
就整個天下來說,宿州刺史王祚的名氣遠沒兒子響。他兒子是王溥,前大周輔政三相之一,如今也是大宋丞相。但在宿州,王祚的名氣無人可比,成為人們茶前飯後的談資,只因為一年前的那件事。
王晏道:「大蜀近幾年勢頭正猛,即使我們放行,恐怕也不會放過我們。」
曹彬道:「臣只知遵旨辦事,盡心儘力,不會有一絲怠慢。至於他人所想,豈是臣能控制。既無法控制,何必在意。」
此人名字一說出,眾臣議論紛紛。曹彬有沒有名氣,有,但不大。關鍵問題是他乃周太祖郭威後宮張貴妃的外甥,算是前朝的皇親。趙匡胤統領禁軍時,曹彬作為他的部將,始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極少參与將領們的集會,無公事也從不登趙匡胤的門。論武,他一般;論謀,他也一般。皇上怎會想到這個人呢?
陝州的袁彥,河中府的楊成信都手握重兵,對趙匡胤不是很服氣,正好趁此機會削弱他們的力量。
瞎子笑著手指往上一指。
苗訓跟著道:「光靠那些節度使,恐怕難以抵擋。皇上應立即派出援軍協助。」
「看大蜀軍力部署,似要兩路出擊。」楚昭輔分析道,「攻我宿、徐等州的意圖已很明顯,西部鳳翔、長安境外也有蜀軍集結跡象。」
王祚當然開心,不過仍不放心,「其間難道沒什麼疾病嗎?」
算命瞎子沒讓他猜下去,感嘆道:「至少一百三、四十呢!」
王祚心裏十分高興,忙問:「能活到七十嗎?」
趙匡胤又對曹彬道:「曹愛卿,朕今日啟用你,很多人心中頗為不服,希望你不要讓朕失望。」
李處耘、馬仁瑀忙道:「我等初投,寸功未立,卻受重用。皇上的信任讓我倆受寵若驚,豈是屈才。」
算命先生裝得很象真的,「說沒有嘛,也有。臨近一百二十歲這年春夏之間,會拉點肚子,不過是小毛病,很快就好。」
老大王漢經終於開口,「說明皇上有先見之明,對我徐州關愛有加,生怕徐州受到損傷。」
兒子中老二王漢倫最為出色,早在年輕時就是父親身邊的得力幹將。「蜀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大軍。」
趙匡胤笑了笑,「正合朕意。」他與潘美交情甚厚,深知他有勇有謀。陳橋兵變時,派他先回汴京,只用幾句話便讓原大周群臣不敢輕舉妄動,維護了汴京的安定,保證了改朝換代的平靜。「潘愛卿智勇雙全,膽識過人,王彥超為人溫謹,兩人相輔相成,必可退蜀軍。潘大人去鳳翔,何人去徐州呢?」
算命盲人得到豐厚的賞賜,馬上與僕人平分。此事從此成為宿州最大的笑料。
孟昶笑著問李處耘、馬仁瑀,「兩位將軍本已赫赫有名,如今卻只是我大蜀天定軍中小小副將,屈才了!」
王漢倫也是原配所生,但從沒這個看法。男子漢大丈夫,娶幾個老婆有什麼驚奇的,人家皇帝後宮有三千佳麗呢。「大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皇上看中父親的正是這徐州,若沒了徐州,我們王家的遭遇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