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長》變故

3

變故

3

「不知信長主公會怎麼答覆……」
「因幡在去年攻略鳥取城時已歸入織田家,恐不宜列入讓渡的五國之一。」
「甚麼?他們答應給出雲一國,也同意讓清水宗治切腹?這算甚麼嘛,毛利家姿態也未免擺得太低了吧……」
「即便如此,事情的發展還真是出人意料……」
「怎麼可能?……」
這麼一來反而輪到秀吉頭痛了。原本為了拖延時間而提出的和議案,竟然這麼快就有了結果,那請求信長親征就成了欺君之舉。尤其織田信長嚴苛冷酷,是最忌諱屬下自作主張的獨裁者。
「合理的事信長主公一定會答應,實在太感激,太感激了。」
小一郎繼續眺望漆黑沉靜的河水,自言自語地說。這十天的情勢和哥哥苦心籌思的兩手策略完全背道而馳。更諷刺的是,這樣的結果不是因為秀吉的安排不夠高明,而是因為兩方面都進行得太過順利所致。
以前就曾發生過信長不承認明智光秀和丹波波多野家的和議,把前來投降的波多野兄弟處死的案例。高舉「天下布武」的旗幟,一心建立絕對君主制的織田信長,不管對敵人或自己人都極盡嚴苛。
根據《太閤記》的記戴,在此之前秀吉等羽柴家的決策群,一直估計毛利的援軍大約有四萬人。這和當時毛利家所能動員的總兵力不相上下。羽柴家可能眼看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等主將幾乎全數出動,便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毛利家出動的兵力應該和總動員力差距不大。但若再深入思考,其實也未必盡然。首先,眼前毛利家還有九州的大友或伯耆的南条等敵人必須防備。加上去年未前往救援鳥取城,恐怕也降低了各地豪族的信賴,削弱了毛利家的統御力。
秀吉先是滿臉得意地頷首,旋即又換上一副不安的表情,低聲自問:
換句話說,毛利家當然不便強逼「忠臣」清水宗治自裁,因此打算以讓宗治自行投降的形式了結這件事,並要求秀吉認可這也算毛利家達成了議和的條件。
他第一次懷疑自己是不是高估了毛利家的實力。
「清水宗治以降的守城士兵若在近日開城投降,必已事先經過毛利輝元大人的同意。
一、毛利家將備中、備後、美作、因幡、伯耆等五國割讓給織田家。
「不知信長主公如何判斷?」
不過,秀吉的期待很快就落空了。翌日,堀秀政便率領兩千部隊抵達,預告了織田信長出馬的消息。堀秀政還告訴秀吉:
小一郎苦澀地回想起三年前的往事,也就是天正七年八月,哥哥成功游說了宇喜多家倒戈的那件事。
這等於一舉獲得五十多萬石領地、一萬數千餘兵力,不管秀吉或小一郎都認為這是大功一件。但哥哥滿面得意地前往安土,卻帶著一臉困惑回來。因為信長大聲斥責前來為宇喜多直家請求「本領安堵」朱印狀的秀吉,說他「獨斷獨行」,草草將他飭回播磨。
五月二十七日,也就是高松城大半淹在水裏的三天後,秀吉密令黑田官兵衛向毛利方面透露議和的心意。沒想到毛利家立刻上鉤,於次日即差派使僧安國寺惠瓊前來拜訪黑田,提出議和的具體條件。
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是在冒險,但小一郎轉念又想:
「守城的五千五百名士兵固可饒恕,但城主清水宗治須切腹自盡,否則難平信長大人之怒。」
秀吉不禁低聲自問。敦請信長親征的要求尚未獲得答覆,但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秀吉只能默默期待信長恰巧無暇前來中國。他心裏的不安輕輕地從喃喃低語聲中流洩出來。
織田信長似乎打算動員所有空閒的部隊,集結大約五萬兵力,一舉殲滅毛利。
小一郎不禁自問:
「是誰答應要去議和的?立刻去攻打安藝、周防,把他們逼到長門以外。」
「難道毛利家……」
換言之,最後信長還是接受了哥哥所有的請求,並視為大功一件,論功行賞。這件事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哥哥成天把一句話像念經似地掛在嘴上,那就是:
「信長主公已離開安土進入京城,同時還命令少主信忠大人、明智光秀大人、筒井順慶大人、細川藤孝大人、中川清秀大人、高山右近大人等共同出兵。」
毛利家一向主張珍惜家臣才能維繫家中的團結,因此這應該是他們最無法接受的條件。
當時的大名一旦出現衰退的跡象,轄下的部將或豪族便會群起反叛。這種情況從去年三月武田勝賴未前往救援遠州的高天神城,結果轉瞬之間木曾義昌、穴山梅雪等重臣便絕裾而去,可見一斑。連一向高唱「人是石牆人是城」,最以家中團結自豪的武田家都難逃這種命運,毛利家恐怕也正面臨同樣的困境。
這等於完全接納了秀吉透過黑田官兵衛所洩出的條件,在實質上和投降沒兩樣。
秀吉滿心焦慮地如此自問。如果信長確定毛利家的實力大不如前,恐怕不會接受割讓五國和清水宗治自裁的議和條件吧,說不定還會大聲怒吼道:
聽到這個消息,連秀吉都不禁懷疑自己的耳朵。他簡直無法相信,過去五年讓織田家備受折磨的毛利家,竟然這麼輕而易舉就投降了。
秀吉心想,這麼一來總該沒問題了吧。不料負責前來談和的安國寺惠瓊卻立即回應道:
然後除了要求多割讓出雲一國外,又提出一個存心為難毛利家的條件:
二、織田家饒恕高松城所有將士的性命。
「沒問題,哥哥一向運氣不錯……」
但前後才不到三天,信長竟又遣人送來發給宇喜多的「本領安堵」朱印狀,同時還口頭同意秀吉修建姬路城和出兵因幡。
事實上,如果信長真的照此計畫出征,或許毛利早已步上武田在天目山滅亡的後塵。因為據說此時在備中的毛利部隊只有一萬餘人,根本無力抵禦加上羽柴、宇喜多部隊後膨脹到八萬多人的織田大軍。在此情勢下,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等人當然會不顧一切急著求和。
這兩點——勇於冒險的膽識和使冒險成功的好運——正是小一郎始終認定「哥哥才是我的主公」,並且「終生不想站在哥哥的地位上,只想當個輔佐他的幕僚」的最大原因。
「哥哥會不會認為這次的事也一樣,起先或許會被罵,最後一定會有賞呢?或是會看信長主公的臉色,萬一情況不對,就把議和的事壓下來不說呢?」
情非得已,秀吉只好在原先透露的要求範圍內拉高條件,設法讓交涉觸礁。所幸當初並未明列「割讓五國」的具體內容,因此秀吉故意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