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第五章 海上朝廷

第五章 海上朝廷

「汝等北狄之犬如何能明白忠臣之心呢?多說無益。要殺就殺。」
隨著揚州和真州陷落,長江以北的宋軍全部被一掃而盡。對於元軍而言,從此以後再無後顧之憂。
陳文龍率領著薄弱之兵力在興化軍一地與元軍對戰。他雖為高官,但是自覺福州並無自己的容身之地,於是選擇站到軍事之最前線。這原本就不是場有利的戰役,後來此地守將曹澄孫更是背叛於他投降元軍,並且將他擒住。
這個時候,趙淮登場。他的事跡被記載於《宋史.卷四百五十.忠義傳五》之中。
阿朮思考了片刻,接著彷彿要將胸中之氣排空似的嘆了一口長長的氣,下令將李庭芝和姜才處死。李庭芝睜開眼睛面露微笑,驕傲地叫喊道:
將最強之敵手李庭芝埋葬過後,阿朮帶領剩餘兵力進擊真州。這座城的守將是苗再成。雖然他也是個有才幹的指揮官,但如今已失去揚州及泰州之支持,只能孤立無援地獨自奮戰。
被俘擄的陳文龍一直緊閉雙唇。一句話也不說,一片肉也不食,一滴水也不飲。當他被護送到杭州,在抵達之時同時死亡。此事發生在他科舉中試十年之後,當時他才四十歲左右而已。
秀王之驍勇可謂是亡宋之華。這位貴公子乘在馬上揮舞著長槍深入血戰,並且獨自擊敗阿剌罕之部將三人。
膽敢抗拒這波海嘯的人可謂愚蠢至極。然而在明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若是投降一定能夠得到援助的情況之下,卻還是不斷地有愚人出現。對於領土到達地之邊際也不會滿足之蒙古帝國元朝的旗幟大吐口水,將殘破不堪、沾滿泥土的大宋旗幟再度豎立起來,違逆鐵血海嘯的愚人還是存在。
大霧之中突然發生令人意想不到之混亂。不知從何而來的弓箭飛來,接連不斷地射殺了軍船上五六名元兵。在混亂持續的當下,霧也急速散去。元兵發出了驚訝的叫聲指向天空。那不是一名身穿胄甲的宋朝將軍正在船桅之上搭起了弓箭射殺著元兵嗎。在濃霧的掩護之下,乘著小舟爬上了元之軍船,發動如此大膽之攻擊者就是苗再成之副將趙孟錦。
首先是一個名為楚程之漢人將領,手持著大刀立於秀王之前。於馬上交鋒二十餘回合之後,楚程落居劣勢,驚慌之餘正欲旋轉馬首向後逃逸,但卻被秀王之槍由背後貫穿,而血流如注地跌落地面。一見此景,紀章和郭雲二名元將同時由左右向秀王衝刺夾擊。秀王僅僅一回合就將紀章由馬上推落,立刻轉而追擊郭雲。此時第四人,也就是名為孫金之元將,從背後以矛尖刺向秀王。秀王以左手單手執槍應戰郭雲,右手則從腰間拔出長劍,扭轉上半身向背後揮劍一斬。看見孫金噴血後仰之慘狀,郭雲臉色蒼白地收槍逃逸。這時,或許是斬擊之力道太強,秀王之劍牢牢地卡在孫金身上拔不出來,秀王不得不棄劍繼續追擊逃逸之敵人。
接下來的攻防更是激烈,然而泰州城原本之守將孫貴及胡唯孝早已精疲力竭。當李庭芝於城牆之上指揮,姜才突圍至城外斬殺元軍之時,孫貴等人卻打開城門大叫「投降、投降」,並且將元軍引入城內。
李庭芝說完之後就緊閉口目,不論對方說些什麼都完全不予回應。
「告訴後代的忠臣義士!大宋右丞相李庭芝不屈於賊軍而死!」
《通俗宋元軍談》對這位貴公子之遭遇感到相當痛惜。
「為了李庭芝和姜才已經不知死了幾萬天兵(元兵),一定得讓他們付出代價才行。況且這兩個人,就算是花上幾日幾年的時間加以說服,都不可能會投降的。」
這是八月十五日所發生之事。李庭芝在庶民之間相當受到愛戴。據《宋史》之記載,在聽聞他的死訊之時,揚州百姓皆悲傷流淚。
元兵們揮起斧頭打算將船桅砍倒。趙孟錦在桅桿之上仍舊繼續施放弓箭射殺了三人,但是下一刻桅桿就被砍倒了。在異樣的聲響之中,船桅倒向了長江水面,而趙孟錦也隨著斷桅被拋入了水中。
秀王之槍和阿剌罕之矛激烈交會。在互擊三十回合左右,兩人之兵器在尖銳的聲響之下交纏著飛入空中。兩人毫不見畏懼,繼續赤手空拳地扭打並雙雙從馬上跌落。在塵土中翻滾了五六圈之後,秀王的位置在上。秀王本欲立刻拔劍將對方刺死,豈料先前在擊斃孫金之時,劍鞘已空。他伸出左手想要撿起撙在地上之長槍,卻在此時被郭雲射出之長槍刺中背心。阿剌罕推開秀王之身體,拔出自己的劍朝著強敵頸部一砍。溫熱的血雨剎時淋濕了阿剌罕的上半身。
「嗚呼,秀王以金枝玉葉皇族後裔之身,親臨血戰壓倒阿剌罕,斬其大將,謂之勇猛,謂之忠義,聞者無不為其痛惜。」
接下來,在大元皇帝忽必烈的號令之下,由鎮國大將軍張弘範為總帥所統領之元朝大軍,為了完全剿滅宋朝勢力而南下之作戰行動,由此正式展開。總兵力達到三十萬人之軍隊有如鐵血海嘯一般,吞噬了整片大地。
元軍繼續攻打真州城。攻防之慘烈程度雖然不下於泰州,然而在阿朮以龐大兵力毫不間斷的攻擊之下,宋軍終於用盡力氣。城門被衝破,元軍人馬混亂地湧入城中。苗再成在混亂之中戰死。
陳文龍有子名為陳瓚,此時不過是十來歲之少年。雖然亦被擒至元軍陣營,但不久隨即逃脫,行蹤不明。投降於元的曹澄孫被留任原職,繼續掌管興化軍。他將昨日為止所豎立之宋旗全部折斷,改而豎起元朝之旗幟。得意洋洋地站在城牆上的曹澄孫,胸口忽然被一支不知從何而來的飛箭貫穿,並在高聲慘叫之下跌落至地面。據說那支箭的箭羽上記有「陳瓚」二字。
驚訝之餘想折返城內的姜才,在馬匹橫倒的情況之下,終於被敵人擒住。在城牆上看著一切的李庭芝脫下胄甲,將衣冠整理好。他身著宋朝大臣之朝服,縱身躍入城內的蓮花池裡。諷刺的是池水太淺,李庭芝依傳統跳水自殺之舉終告失敗。
如此喃喃自語的是秀王.趙與檡。他帶領著僅五百名兵力來到瑞安府這個地方。率領大軍朝這個方向而來的,是元軍主將阿剌罕,兵力據說沒有五萬也有三萬。為了應付這樣的局勢,秀王在高地之上佈陣。僅僅五百之兵力卻沒有半個人遁逃,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對秀王的敬仰。
即便如此,阿朮還是隱忍著不將這名敵將處刑,只命人將他關入牢獄,打算花費時日慢慢將他說服。這和他對文天祥之態度完全不同。儘管阿朮對李庭芝之評價是如此之高,然而背叛者朱煥卻有不同想法。
元軍抵達真州之時,天候忽然驟變,城牆的周圍起了一陣濃霧。這場霧濃得連三尺之前都看不清楚。阿朮擔心會攻擊到自己人,所以只在原地保持警戒以防宋軍趁著濃霧脫逃,原本計劃之水陸兩面急攻,也因而暫緩。
「主將是阿剌罕嗎?以敵人而言稍嫌不足呢。至少也得取得張弘範之首級才夠份量。」
與秀王同一時期,參知政事陳文龍也死了。
被擒獲的李庭芝和姜才被帶往阿朮面前。阿朮讚許著二人之英勇戰績,並勸服他們投降。
文龍母親也被元軍抓住,但是由於年老病弱而軟禁於尼姑庵。當她得知兒子的死訊之後,便拒服一切藥物,追隨其後而去。
趙淮並非宋室皇族,而是長年與元軍征戰、建立過無數功勳而官拜丞相之趙葵外甥。趙淮曾經和阿朮所率領之元軍,在銀樹壩這個地方大戰一場。戰敗被俘的他被五花大綁地帶到了阿朮面前。詢問之下,發現他與李庭芝為舊識。於是阿朮命其說服李庭芝投降,並且約定若是李庭芝降服,便賜與趙淮高官。站在城門之外的趙淮對著城牆上的李庭芝大喊道:
「李丞相!男兒唯死而已。絕對不能投降啊!」
此舉嚴重地激怒了阿朮,他親手揮劍將趙淮斬殺,並且將其屍體丟入長江之中。
由於秀王一人已將元軍先鋒部隊衝散打亂,因此阿剌罕下令全軍出動,將宋軍團團包圍,自己則持矛向秀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