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第五章 海上朝廷

第五章 海上朝廷

張世傑和陸秀夫之意見一致,所以陳宜中也沒有異議。在迅速的下達命令之下,整個船隊離開了泉州港。
首先將城門緊閉,斷絕其脫逃路線之後,計劃性之殺戮便可全面展開。由於宗室們所居住之宅邸全都集結在城內之特定區域,因此蒲壽庚將該區包圍起來放火焚燒,並且在逃出之路線沿途佈下重重之弓箭兵埋伏。
不利用手中的二千艘軍船在海上展開機動性之攻擊,而是將二千艘的軍船集中在一個地方,建立起巨大的海上要塞,以防禦敵人之攻擊,這似乎是他的基本想法。結果證明這個戰略構想失敗,因而使得張世傑每每為此受到後世批判。然而張世傑原本是個陸戰勇將,並且因為這樣的戰法而屢建功勳,忽然之間要他改變想法似乎太過強人所難。況且他必須以確保年幼端宗皇帝之安全為第一優先,害怕將兵力分散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失敗者毫無同情之必要可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勝利者之信賴。」
蒲壽庚受忽必烈汗封賞正二品之官位,同時還授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福建行省中書左丞相等等數個職銜。雖然這一族因為在南海之貿易、海運、外交方面功績顯赫,而受到元朝之重用,但是「同時亦為世間所極度嫌惡」。此為《東洋歷史大辭典》之記述。其中或許亦有嫉妒之成份存在,但是眼見宋朝之悲慘命運,蒲壽庚之所作所為會招致眾人反感,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那就把宋朝宗室滅了。」
蒲壽成冷冷地下了指示。
他心中早對遭到報復有所自覺與準備。
說完之後,陳宜中便將討論之結果呈報皇太后楊氏。皇太后並不是一個會違逆眾臣意見之女性。在她一聲「就依群臣之議」的回答下,事情就這麼定案了。
「這像是玩笑嗎?倘若他真有奪得天下霸主之才幹,就一定會這麼做。不論如何,反正我們早有應變之道,別擔心。」
「一個不留地全部殺光。若是有人生存下來的話一定會回來報仇。」
「男女老幼加起來一共有三千多名,全都要?」
命令被完全執行。居住在泉州之內的三千名宗室,甚至連襁褓中的嬰兒都被殺害殆盡。宗室之中的青年及壯年者雖然想持著武器前往海上朝廷,然而卻被蒲壽庚先發制人,還來不及抵抗就被殺害。
「一定要立刻對泉州發動攻擊,將那些骯髒的背叛者全部誅殺。」
「先南下到泉州去吧。泉州不但是個更勝福州之良港,防禦也相當堅固,而且還能夠增加將近千艘軍船呢!」
關於蒲壽庚這個人,根據《亞洲歷史事典》之記載,是個「阿拉伯(或是波斯)出身之伊斯蘭教徒」。《東洋歷史大辭典》則稱其為「阿拉伯人」。因為「蒲」這個姓氏與阿拉伯人常見的姓氏「ABU」發音相當近似。
張世傑之忠誠與勇武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然而出身北方的他,在戰略方面之構想,卻似乎徹頭徹尾地完全以陸戰為基礎。
蒲壽成所取出之物是個兩手合抱大小之臘球。臘球之內部已被事先挖出了一個空洞。把弟弟的密函塞入空洞之中,再次以臘封住洞口之後,蒲壽成將東西交給弟弟。
十三世紀中葉,即使與元軍交戰已久,但是在水戰方面大部分還是宋軍佔有優勢。元之水軍逐漸地能夠與宋抗衡,不過是最近五六年之事情。統籌著目前依然強勁的宋朝水軍之人,不用說當然是張世傑
進入十一月,欲以福州為據點持續防守元軍之浩大攻勢已相當困難。在秀王趙與檡和參知政事陳文龍之惡耗相繼傳來的情況之下,福州似乎即將被元軍包圍。
蘇劉義高聲怒罵。緊接著呼嘯而來的是石弩所投來之人頭般大小之石頭,海面頓時被激起數道水柱。
「當然察覺到了。張世傑可不是個傻子啊。然而,他終究無法當場把你給斬了。或許這就是他的極限吧。」
泉州之內所發生之慘劇,海上朝廷自然是無從得知。只是在看見面臨港口的城門緊閉,煙火上升,城牆上還有全副武裝的士兵戒備之情況,不由得覺得疑惑。搭乘小舟一靠近岸邊,城牆上的大弩便呼嘯地撒下銀雨般之弓箭。
張世傑相當後悔。即使作法不當,也應該如此才對。這麼一來,說不定還能以他為人質來換取泉州之船隊。
「當初要是乾脆把蒲壽庚抓起來就好了。」
蒲壽庚封於臘球之中的密函順利地送達元軍手中。
這個蒲壽庚率領著自己船隊中之極小部分,前往迎接端宗皇帝之「海上朝廷」。倘若能得千艘軍船加入的話,宋朝戰力便可擴大五成之多。楊亮節之所以有此期待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就這樣,十八萬男女分別搭乘著二千艘的軍船從福州出海。
上述說法雖然為歷史學界之通論,但是也有說法認為「不、他是越南人」。在最近的研究之中,阿拉伯人說亦有漸漸衰退之說法。不論如何,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他絕非漢人,而是異國之人。從元、甚至於整個蒙古帝國之中色目人所擁有的崇高地位看來,他是個阿拉伯人似乎一點都不足為奇。
然而張世傑對於蒲壽庚卻不友善。他的想法是,這位富強的海商若是真的對宋朝忠心耿耿,老早就應該帶領著大船隊前來會合。因此對於蒲壽庚求見端宗皇帝一事,張世傑予以回絕。
「啊,態度還挺強硬的嘛!」
此時的泉州可說是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並以「宰桐」之名,廣為西方世界所知。其周圍城牆長度達三十里,城裡並有一處稱為「蕃坊」的地區,居著數萬名外國人士。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等外國寺院林立。
宋朝,尤其是南宋時代,中國的水運以及造船技術之水準可說已達世界第一之水準。能夠負載三百噸貨物與六百名人員之大船在長江以及外海之上來往航行。不止是帆船而已,在船體左右附有巨大轉輪的外輪船,據說航行之速度有如在平原上急馳的快馬一樣。
「泉州在短時間內無法攻下。背後又有元之水軍逼近。還是先南下潮州暫避吧!」
性格之剛烈火爆不下於張世傑的蘇劉義如此主張。
楊亮節向楊太后建言。性格溫和的楊太后只回答道:「就全權交由你處理吧。」
陳宜中並不認同。若是輕易放棄陸上據點,豈不是反倒助長了元軍之氣勢,並且令各地之同伴灰心氣餒呢。雖然想法如此,但是一被陸秀夫問道:
「張世傑似乎已隱隱約約地察覺我們一族私通元軍之事了。」
「你這傢伙,居然膽敢背叛!」
治理這個地方的人物,就是歷史上相當有名的蒲壽庚。
「那麼左丞相可有替代之方案呢?」
「三千也好五千也罷。做到那樣的程度,元軍才會相信我等一族。將來若是遇到危險之時,相信對方一定會來幫助我們。宋就如同西下之太陽,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天綻放光芒,為其犧牲簡直愚昧至極。」
「既然是一時之計也只好這麼做了。」
蒲壽庚從哥哥手中接過臘球之後,立即叫來心腹手下,依照哥哥之指示辦理。辦妥之後,又再次與兄商討。
宋朝海軍軍力達到絕頂,或許可謂世界最強之時,應該是在十二世紀後半左右吧。高宗皇帝在位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金國以六十萬大軍南下侵宋。金國雖然以建國以來初次成立之大船隊從海上出擊,但是卻在宋軍的迎擊之下,一戰而潰。當時,宋朝創下世界戰史之首例,在海戰之中使用火器,將金國大船隊全數燒燬。因此從那時開始,宋朝便經常維持著二十支水軍船隊以及五萬二千名水軍之兵力。
皇太后之兄楊亮節於是主張——
與元朝之關係如此緊密,蒲氏一族的命運隨著元之衰亡而走下坡,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雖然將元人逐回北方統一天下,但同時也極為對蒲氏一族不具好感,而下令禁用蒲姓。朱元璋對於海外貿易之消極態度,或許有部分原因就在於無法認同蒲氏一族之存在意義吧。蒲氏一族於是再也無法留在泉州而分散至中國內外,繼續留在中國者據說都改姓為吳。
「確實如此。」
陳宜中無話可答。
國土為外敵所奪,說起來算是一支漂泊的船隊,不過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右手邊臨著陸地從海上南下的二千船影,在任何目擊者的眼中都是一幅極具壓倒性之威嚴陣容。
城牆上的士兵們朝著離去之船隊嘲笑嘰諷,此舉令蘇劉義憤恨得咬牙切齒。
「找個擅長游泳的親信,把這個東西送到元軍陣營去。不論水軍或是商船隊都是元朝最想要的。我們一族絕對會得到厚待的。
「讓他們活著半點用處都沒有。萬一讓元軍抓到話柄,我等一族之命運就要改變了。」
「不如暫且將朝廷移至海上吧。並非要長久如此,只需維持到元軍攻勢告一段落即可。我方在船隊方面尚佔優勢,況且此事高宗陛下之時亦有先例。」
「你在開玩笑吧?!」
「首先,你得向朝廷證明你的忠誠。最好是將泉州所在的一千艘軍船全數奉獻。如此一來,蒙皇上詔見是理所當然,就連高官厚祿豈不都有保障。」
「宋朝宗室在泉州城內之人數相當多,將來恐怕會成為麻煩。」
從前高宗皇帝亦曾在金軍的追擊之下逃至海上,直到沒有水軍的金軍放棄並折返之後,才再度回到陸上。有此成功之先例為鑑,在兩相權衡之下,贊同的聲音相當多。
浦壽成為蒲壽庚之兄。雖不知他身為長兄卻將家業繼承權讓與弟弟之確切理由,不過或許是因為庶出身份也說不定。以官吏而言相當有為,文筆方面也非常出眾,為人富有機謀,可謂是其弟身旁極為重要之參謀角色。而蒲壽庚這一方對兄長亦相當尊敬,舉凡重大事項必定會前來與哥哥商討並尋求意見。
不論是海岬之上、往來的漁船,或是海邊的村落,處處都充滿著驚訝之感嘆聲,並且有無數的視線直盯著這座「海上朝廷」。這其中肯定也包含了元軍之奸細在內。
亞熱帶的太陽與潮水將蒲壽庚的臉曬成了淺黑色。藉著膚色掩飾臉上之表情,蒲壽庚回到了泉州城內,並且立即前往蒲壽成之宅邸拜訪。
蒲壽庚即刻擬定計劃。泉州之內以他們一族最具有壓倒性之名望與實力,若是有任何膽敢違抗他們之人,大概只有宋室之三千人吧。若是對方起而反抗,從內側打開城門,則萬事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