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次章、大化改新

次章、大化改新

所謂訪妻婚,是指男女雙方在結婚後並不組建新的家庭,而是各居母家,婚姻生活也多採取男性走訪女家的形式來實現。這種婚姻關係是相當薄弱的,並且不規定男性只能走訪一名女性(這是真正的一夫多妻制,沒有妻妾的區分),因此婚姻關係完全比不上血緣關係來得重要。與其說倉山田石川麻呂因為政治聯姻而倒向中大兄皇子,不如說他是不滿蘇我入鹿掌控整個蘇我家族,遂想要取而代之吧。
622年,聖德太子沒能戴上自己制定的「天皇」的桂冠,就病歿于斑鳩宮,四年後,蘇我馬子去世,又兩年,推古女王也去世了。繼蘇我馬子為大臣的是其子蘇我蝦夷,他和叔父境部摩理勢商量天皇繼嗣問題,蝦夷主張立敏達大王的孫子田村皇子,而摩理勢則主張立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王。當時蘇我全族都在蘇我馬子的墳前建廬守喪,摩理勢自焚其廬,跑回家去,以示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絕不妥協。蘇我蝦夷派人勸他說:「大家說的都錯,就你說的對,我一定會遵照你的意見辦理,大家說的都對,就你不開竅,我當然要違背你的意見。你不要執迷不悟,咱們兩人若相爭鬥,國家必亂,後人也會說是你我二人敗國,徒留千載惡名,何苦來呢?你別再和族人對著幹了!」
聖德太子執政的時代,我國終於結束了長期分裂,建立起強大的隋朝。太子有感於此,派人西行考察隋的政治制度,開始著手進行一系列改革,試圖建立以天皇(大王)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制。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制定冠位(官僚體制的濫觴)、制定憲法、提倡佛教、恢復中日邦交和編纂史書,等等。
拉回來說天智天皇,既然已經登基,當然要立東宮,他選定的接班人乃是自己的兄弟、皇族中最有魄力也最有勢力的大海人皇子。為了拉攏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竟然將自己的四個女兒都嫁給了他(日本古代近親跨輩通婚,本是常事),然而大海人皇子仍然和哥哥兼老丈人不對付,屢屢在言行上刺激天皇,甚至於公然在宴會上「以長槍貫敷板」,以表示他的不滿。
這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八月間的事情,當時唐將劉仁願、孫仁師所部與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率陸軍包圍了周留城,劉仁軌、杜爽並歸降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倭國軍隊一看不妙,一旦周留城被攻克,扶余豐璋遭擒,自己就再沒有滯留在朝鮮半島的藉口了,於是匆忙趕來救援。八月二十七日,日軍兩萬餘人,戰船近千艘,也開到了白村江口。
舒明天皇在位十三年,沒有多大的建樹,而蘇我蝦夷及其子蘇我入鹿日益囂張跋扈,引發了因聖德太子改革而得以參与朝政的很多中小貴族的不滿,傳說為物部一黨的殘裔中臣鐮足是他們的首腦,而山背大兄王則是他們的精神領袖。
大和朝廷不願迎接郭務悰進京,又不敢武力驅逐,一直拖到十一月,才由中臣鐮足獻計,派和尚智祥宴請郭務悰,轉贈中大兄皇子的禮物,並暗示其儘快離開。郭務悰好整以暇,淹留到次年二月才率軍離開九州——中大兄皇子肯定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到了六世紀中葉,部民制度因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崩潰,許多貴族被迫解放部民,使其成為擁有一定人身自由,繳納貢賦的農奴和小生產者。這就引發了大和朝廷中兩種思潮的強烈鬥爭,即是因應這種社會形勢進行改革,還是維持舊有的生產關係。前者以蘇我氏為領袖,後者的代表家族則是物部氏。
蘇我稻目認為:「西方各國大都信奉佛教,我國怎能固步自封,拒不接受呢?」而物部尾與反駁說:「我國從來祭拜國神(指各種本土氏神),如果改信外國神,恐怕會招致國神的憤怒。」欽明大王無從抉擇,於是下令讓蘇我氏先嘗試單獨供奉佛像,看看效果如何,是最終外國神壓倒國神,保佑蘇我氏繁榮昌盛呢,還是國神壓倒外國神,會使蘇我氏遭逢災禍呢?
〔從天智、天武和額田女王的三角關係看日本古代婚姻〕
中大兄皇子接受了中臣鐮足的諫言,推戴輕皇子,輕皇子還想讓給古人大兄皇子,古人大兄皇子一想:當初支持我的是蘇我入鹿,現在入鹿已死,我若繼承皇位,那不是兇險萬分嗎?於是堅辭不受,甚至削髮出家以明志。於是輕皇子登上御座,即為孝德天皇。
六月十二日,皇極女帝、古人大兄皇子和群臣都來到太極殿,準備接見三國來使。中臣鐮足設計解除了蘇我入鹿須臾不離身的配劍,而中大兄皇子則命令禁軍鎖閉了十二道宮門,只等倉山田石川麻呂宣讀表文時,佐伯連子麻呂等刺客就衝出去取了入鹿的性命。
【●聖德太子的改革】
然而事到臨頭,佐伯連子麻呂等人卻膽怯了,倉山田石川麻呂表文即將讀完,卻不見有人動手,以為陰謀敗露,不禁渾身打顫。蘇我入鹿並非蠢人,看到這種情形,心知有異,假裝詢問說:「何故發抖?」倉山田石川麻呂支支吾吾地回答說:「因為站在天皇面前,感覺十分緊張。」眼看計劃就要破產,隱藏在暗處的中大兄皇子一不作二不休,乾脆親自動手,大吼一聲跳將出來,一劍砍傷蘇我入鹿的肩膀。蘇我入鹿匆忙躲避,但受中大兄皇子這一劍所鼓舞,佐伯連子麻呂等刺客也勇氣倍增,紛紛躥出,砍傷了蘇我入鹿的腿腳。
事實上傳統認為中臣鐮足生於614年,卒於669年,他沒有出國留過學,但和遣唐使及留唐的學生們關係都很好,虛心向他們學習大陸先進的文化和制度。因為蘇我父子的擅權,中臣鐮足於644年辭官歸隱,待時而動——時機何在呢?他很快就瞄上了中大兄皇子。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壬申之亂」。
571年,欽明大王去世,傳位於敏達大王。577年十一月,百濟再次來湊熱鬧,獻上經論及造佛像和建寺的技術工人,佛教再度流行開來。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趁機重新掀起崇佛的輿論,在自己石川的宅邸內建造佛殿,卻也再度遭到物部氏的破壞。流行病也趕巧,又一次發揮作用,不過這次不是在毀佛之前,而發生在毀佛以後,大和國內流行瘡疥,連敏達大王也被感染到了,全身長滿了癩瘡。蘇我馬子於是進言,說這就是不尊佛教的結果,佛陀將召國王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敏達大王害怕了,只好同意蘇我一族繼續供佛。
大化改新以後,訪妻婚的形式也發生了部分變化,不固定的訪妻逐漸轉化為較為固定的招婿,但女方仍在婚姻生活中佔據著主導權。這種訪妻婚所產生的讓中國人難以理解的現象主要包含有以下幾點:一,丈夫不再前往妻家,或妻子拒絕丈夫上門,都表示婚姻終結,並非僅僅男方握有離婚權(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情況下則只有男方有權離婚,稱為「休妻」);二,妻子居住在娘家,在維持婚姻狀況的前提下,仍能與多個男子交往,而男子更可以同時走訪多妻,因此日本社會毫無貞潔觀可言,婚外情非常普遍併為社會所認同;三,因為夫妻並不組建單獨的小家庭,所以輩分混亂,近親跨輩結婚也是常事。
從六世紀中葉佛教傳入,一直到645年大化改新,這一百年間的文化被稱為「飛鳥文化」——因為當時大和朝廷建都於奈良盆地南部的飛鳥地區。飛鳥文化佛教味道非常濃厚,這是和掌權的蘇我氏族,以及聖德太子的努力分不開的。這一時期,也是倭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轉型期。
日本人現在的所謂姓,其實應該寫作「苗字」,除明治維新后新造的或附會的苗字外,主要來源是古代和中世紀為區別同姓異流而另起的稱謂,和最初氏姓制度之姓,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蘇我蝦夷父子一朝覆滅,中臣鐮足等人彈冠相慶,等不及似的立刻就開始了全面的改革。孝德天皇即位后,立中大兄皇子為東宮,任中臣鐮足為內大臣,倉山田石川麻呂為右大臣,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留學生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高級顧問)。就在這些革新派的推動下,誅殺蘇我父子和孝德天皇即位的同月(六月)即學習中國建立年號,定元「大化」,並於十二月遷都難波。大化二年(646年)元旦,下達了「改新之詔」——這就是著名的「大化改新」。
如此混亂的關係,偷情、通姦、奪妻,內中或許還摻雜有亂倫的因素,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看起來,肯定是卑鄙齷齪到了極點,然而如果了解了日本當時獨特的婚姻制度,這一切卻都不足為奇了。
此後數年間,中大兄皇子在九州北部、本州西部,以及統治中心的大和地區到處修建城防,以備唐軍來攻。然而唐朝直到668年才終於滅亡高句麗,此後又陷入與新羅的戰爭,根本無暇顧及倭國(或許郭務悰在九州的所見所聞,也使得唐朝不願再渡海開闢新的戰場),中大兄皇子忙活了好幾年,把自己的家底都快掏光了,結果做的全是無用功。
不過儒家的思想終究並不完全符合倭國的國情,此後屢經扭曲和利用,日本之儒和中國之儒早就大相徑庭了。況且儒家思想並不容易那麼快就深入人心,聖德太子在思想領域對變革所作的準備,最成功的還是崇佛。尊崇佛教,為的是宣揚眾生平等和因果報應,一方面削弱人民的反抗,另方面也藉此打破舊的等級制度,結束等級森嚴的氏姓奴隸制。
【●蘇我父子的擅權和覆滅】
劉仁軌沉著應戰,《舊唐書》里說他:「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大潰」。這一仗的具體經過無從查考,史書上只說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不過想也能想到,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正如日中天,而多年東征高句麗、百濟,也肯定鍛鍊出了一支戰鬥力異常頑強的水面部隊。相比之下,素質、器械均較低劣,多年未逢大戰又多為各地豪族私兵聯合的倭軍,就算小心布陣也未必是唐軍的對手,何況還有勇無謀地冒然進攻呢?
女王即位的第二年,冊封用明大王的遺子廄戶為東宮,同時授予他「攝政」的頭銜,用意大概是想分奪蘇我氏的權柄吧。廄戶素有賢名,既虔信佛教,也仰慕中國尊王大一統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理想和蘇我馬子是殊途同歸的。然而馬子只知道擅權,廄戶卻希望從根本上改革舊制,建立全新的國家體系。後世尊稱廄戶為聖德太子。
百濟素與倭國交好,王子扶余豐璋在倭國做人質——這恐怕是唯一沒落在唐人手裡的活的王室成員了,因此鬼室福信派使者到倭國,請求送還扶余豐璋。倭國東宮中大兄皇子正愁沒仗可打,無從轉嫁國內矛盾,得到此信大喜過望,於是召集各地兵馬,準備渡海殺往朝鮮半島。他還真是一不做,二不休,把老娘齊明女帝也裹挾在身邊,一起坐船來到北九州的筑紫地方。
朝鮮半島的史書《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當時按總體軍力來說,唐與新羅佔優,僅以水軍來說,日軍數量要大大超過劉仁軌所部。正因為如此,多年未逢強敵的日軍極為驕橫,氣焰囂張,以為只要爭先勇斗,唐軍將不戰自退。於是船列不整,混亂一片地就殺了過來。
社會改革的首要表象是宗教改革。蘇我氏希望利用從大陸和朝鮮半島傳入的佛教思想,構建新的宗教體系,以壓制地方貴族勢力,完成因應社會需要的中央集權。蘇我氏本是葛城氏的分支,其先祖蘇我滿智宿彌據說曾統轄過東漢、西文、秦等氏族——從這些氏族名稱便可得知,他們大多源自於大陸移民。
這番話與其說是勸告,不如說是威脅,摩理勢當然不肯聽從,逃去泊瀨王(聖德太子之子)府上藏了起來。不過他也真倒霉,沒多久泊瀨王就去世了,摩理勢無從依靠,被迫和蘇我蝦夷兵戎相見,兵敗被縊殺。於是蘇我蝦夷擁立田村皇子繼位,即舒明天皇。
日本跳躍式的社會發展,使得即便大化改新以後,也還殘留著大量原始社會甚至是母系社會的風俗傳統,比如婚姻制度就基本採取訪妻婚的形式。訪妻婚中,女子為婚姻的主體,首先由男子主動,或由女子暗示男子通過吟詩或唱歌的方式向心上人傾訴愛意,然後因女子的同意而最終確定婚姻關係(這一階段稱為「目合」),所以女子在婚姻中握有絕對的主動權——當然,在上流社會中,婚姻關係還必須得到女方家長的認同。婚約締結后,妻子仍居住在娘家,丈夫晚間到妻家與妻子同居,或者實行短期的「從妻居」。
就在如此重重矛盾中,671年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歿,傳位於大友皇子,大海人皇子為了避禍而主動出家,遁往吉野。當然,大海人皇子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而大友皇子也不會容許自己這個威名素著的叔父活在世上,當時的情景,彷彿中大兄與古人大兄間奪權鬥爭的再現,只是結局全然不同。
同年還制定了十七條憲法,大肆宣揚中國的儒學思想,鼓吹三綱和五常。《憲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它更象一本思想品德教科書,給倭國人灌輸「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的封建大一統思想。聖德太子知道改革是無法一蹴而就的,舊氏姓勢力依然龐大,無法一旦掃盡,只好先「教化」他們,先樹立擁王的道德準則,等時機成熟后再推出全新的制度。
當時中大兄皇子權勢熏天,根本不把孝德天皇放在眼裡,對於各種改革措施也是獨斷專行,兩人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白雉四年(653年),中大兄皇子奏請將都城遷回飛鳥地區,遭到拒絕後竟然挾裹群臣離開難波,自行回歸飛鳥。孝德天皇受此打擊,于次年憂憤病死。
當然,舊社會的殘餘終究會逐漸被歷史所遺棄,先是原始制度,然後是奴隸制度,日本終將邁入徹底的封建社會,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僅僅「大化改新」一場變革,是解決不了問題了。而且就在改新過程中,新舊勢力的鬥爭依然無日止歇。
中臣鐮足或說名為中臣鐮子,然而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當佛教傳入之時,蘇我稻目說必須信奉,物部尾輿和中臣鐮子則堅決反對。如果鐮子即鐮足,那麼他此刻少說也有一百零五歲了,焉有是理!
如此,大家就可以理解額田女王的朝三暮四並非品格低下,天性淫蕩,而天智、天武先後娶額田女王為妻,也未必是採取純強迫的形式,更不因奪取兄弟之妻而遭到世俗輿論的譴責,至於鏡女王可能和天智本是同父異母的姐妹,也根本不影響他們之間締結婚姻關係。日本這種女方佔有主導權的婚姻形式,到了武家政權上台後才正式改變和扭轉,變成男方佔有婚姻的主導權。
與蘇我氏相敵對,物部氏堅持倭國原有的紛繁複雜的氏神信仰,反對崇尚佛教。552年(一說538年)十月,百濟的聖明王向大和國贈送了一尊釋迦牟尼的鎏金佛像和若干經卷,在此佛像是否應由大和國王供奉的問題上,蘇我、物部兩氏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當時的大和國王為欽明大王,蘇我氏的首腦為大臣蘇我稻目,而物部氏的首腦則是大連物部尾輿。
崇佛和排佛的第一階段鬥爭,以物部氏大獲全勝而告終。就在蘇我氏全族改變信仰后不久,大和國內突發瘟疫,死者無數,物部尾輿趁機跳出來煽動貴族們,說這都是因為佛教傳入而招致國神的不滿,降下疾病來警惕世人。因為蘇我稻目曾將兩個女兒都嫁給欽明大王,生下多位王子、王女,權勢頗大,物部氏無法將其一朝扳倒,所以只能奉旨出兵,查封佛寺,燒毀佛像——從此兩族仇深似海。
經過這一番合縱連橫,首先遭難的是百濟。唐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行軍總管,統率水陸聯軍十三萬進攻百濟國,在新羅五萬兵馬的配合下,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包圍了百濟都城,百濟義慈王被俘送長安,百濟滅亡。
首先是大化改元的三個月後,古人大兄皇子以出家為名逃往吉野,勾結蘇我入鹿的親族和舊臣策劃叛亂,因為消息泄露而被殺。然後到了649年,蘇我馬子的另一個孫子蘇我日向誣告倉山田石川麻呂意圖謀逆,中大兄皇子沒經過縝密調查,就迫使老丈人、誅殺入鹿的功臣倉山田石川麻呂自盡。據說倉山田石川麻呂雖然反對蘇我蝦夷父子,可是本人並不贊成改革,在冠制改變后仍然堅持戴古冠上朝,中大兄皇子早就對其不滿,所以才藉此機會將其剷除的吧。
白村江水戰給了中大兄皇子一記大耳光,他本想利用戰爭轉嫁國內矛盾,結果大敗虧輸不算,還把倭國在朝鮮半島最後一點點影響力也扔了個精光。不僅如此,當時國內輿論囂然,都傳說唐和新羅聯軍將要渡海殺來倭國,中大兄皇子被迫一方面遣使前往唐朝重修舊好,一方面在對馬、壹岐、筑紫等地設置防人(戍守軍)和峰火台,還在筑紫修築了龐大的水城,完善九州方面的防禦態勢。
朝鮮半島三國,北部是高句麗,南部西為百濟,東為新羅。原本高句麗的疆域最為廣大,國力最強,隋煬帝、唐太宗數次發兵往征,都未能使其臣服。到了唐高宗繼位以後,遂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聯合新羅,共同對高句麗施壓。為了擺脫這種不利態勢,高句麗也和百濟聯起手來,不敢對唐朝動武,卻從北、東兩個方向齊攻新羅。
就在這種背景下,四世紀前後出現了部民制度和氏姓制度。所謂部民,是指皇室和貴族的私有民集團,身份介乎於農奴和奴隸之間。他們或者集體在皇室和貴族的田莊中勞作,或者定期前往皇室和貴族的家庭中、工房中從事生產和服務工作。部民最初的來源是奴隸、戰俘、移民和罪犯,後來相當多本土公社自由民也加入其中。
【●崇佛和排佛的鬥爭】
從五世紀後半葉開始,中國分久必合的趨勢日益明顯,而朝鮮半島也因新羅的崛起,即將擺脫三國鼎立的局面,倭國在半島的殖民勢力日漸萎縮。大和王朝還想挽狂瀾于既倒,不停地渡海派發援軍,但其造成的結果只能是地方貴族和百姓此起彼伏的反抗。479年,500名蝦夷族士兵在西部發動叛亂。527年,筑紫國造(國即郡,造即郡長官)盤井掀起反旗,又佔據「火、豐兩國」,叛亂持續了一年零三個月之久。
據說,額田女王還有一個姐姐,稱為鏡王女(一說是舒明天皇之女,是天智的同父異母姐妹),本是天智之妃,也生得國色天香,功臣中臣鐮足不遺餘力地加以追求,天智正仰賴著鐮足的輔佐,於是就把鏡王女賞賜給鐮足為妻。
667年三月,終於徹底放下心來的中大兄皇子下詔,把都城遷往近江大津宮,並於次年元旦正式登基,史稱天智天皇。同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鐮足參照唐朝的《貞觀令》制定《近江令》,這份已經亡軼的法令,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大海人皇子究竟有何不滿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天智天皇雖然冊封大海人皇子為東宮,卻不肯按慣例給其攝政的權力,671年元月,更封親兒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總攝朝政;二,傳說天智天皇與大海人皇子的愛妃、風流才女額田女王私通,並最終據為己有;三,大海人皇子極端不滿天皇向守舊勢力妥協的舉動,想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經此政變,皇極天皇決意退位,讓給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喜出望外,正打算接受,卻受到中臣鐮足的勸阻。鐮足的意思很明確:你發動政變,是為國除奸,不是為了個人的野心,如果就此繼位,後世將說你是逼宮篡位之君。當然他表面上沒這樣說,他編的說辭是:「古人大兄皇子是您的兄長,輕皇子是您的舅舅,如果越過他們繼承皇位,有悖長幼之序,孝悌之禮。」天曉得,日本的繼承製度從來不講長幼,所謂孝悌等儒家禮法也是才剛輸入的泊來品。
額田女王可能是畿內的豪族之女,據說她美貌多才,最早和中大兄皇子也即後來的天智天皇相戀,但不久后就愛上了戀人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也及後來的天武天皇,還為其生下一女——十市皇女。然而天智登基后,強把額田女王擄了過來,額田女王身在深宮,卻仍與天武藕斷絲連。等到壬申之亂爆發,天武戰敗大友皇子登上寶座,老實不客氣地又把額田女王搶到身邊,可是此刻的額田女王,反而思念起過世的天智來,終日以淚洗面。這種複雜的三角關係,催生出多篇美麗的詩歌,都記錄在日本古代和歌集《萬葉集》中。
641年,舒明天皇在百濟宮去世,蘇我蝦夷學他老爹馬子的做法,不立天皇之子,而立皇后寶皇女(同時也是舒明天皇的侄女)為天皇,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二位女主——皇極女帝。
對應經濟制度,朝廷也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集權思想的指導下,學習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置八省百官」,制定「冠位七色十三階」(隨即增為十九階),在地方上則設國、郡、里三級行政區劃,分別由朝廷委派國司、郡司和里長管轄。官僚制度就此略顯雛形。
585年,敏達大王病逝,用明大王即位,崇敬佛法。用明大王在位僅兩年就死了,蘇我、物部兩族圍繞著王位繼承人問題,重新又展開激烈的衝突,甚至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蘇我馬子原意立敏達大王的王后、自己的外甥女炊屋姬為女王,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則打算擁立用明大王的異母弟穴穗部。587年七月,蘇我馬子奉炊屋姬之命處死穴穗部,隨即發兵包圍了物部守屋的住宅。經過頑強的抵抗,物部守屋眾寡不敵,終於被殺,從此大和朝廷呈現出蘇我氏一族獨大的局面——蘇我馬子可以說是日本史上的第一位權臣。
在部民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氏姓制度。中國古代以姓代表血緣,以氏代表身份,日本的氏姓制度則恰好相反。氏原本是指由血緣為中心組成的氏族公社,兩級分化后,其首領即被稱為氏上,對內主持對氏神的祭祀,裁決氏族內部紛爭,對外則代表氏族與其它氏族或朝廷接觸。姓原本是對氏上的尊稱,後來逐漸成為大和王朝賞賜給氏上以區別其尊卑高下的一種稱號。比如天皇的後裔往往賜姓臣、君,很多傳統氏上賜姓連,中國或朝鮮移民的氏上賜姓主、史,其它的還有別、公、直、造、村主、稻置等等。最尊貴的姓是臣和連,其中在朝廷中身居高官者稱大臣和大連。
白村江水戰對日本的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日本從此不敢再輕視中國,決心維持中日和平,並以中國為師,遣唐使越來越是頻繁;另方面,中大兄皇子為了度過危機,被迫向舊氏族勢力妥協,甚至下詔在部分地區恢復了氏姓制和部民制,這無疑是一種倒退;第三個方面,有大量百濟遺民逃來日本,為島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新鮮血液。
聖德太子的改革,是其後「大化改新」的濫觴和準備,他在物質領域基本上沒起到任何作用,但在精神領域卻開教化之先,為其後更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其後的改革者為了這個理論基礎,也把聖德太子捧得高高的,推崇為聖人,然而事實上,權臣當道的時候,哪有聖人立朝的可能?
中臣鐮足在爭取到倉山田石川麻呂以後,通過縝密謀划和反覆遊說,還拉攏了很多不滿蘇我入鹿擅權的有力氏族。蘇我入鹿對此也有所察覺和警惕,加強了自己府邸的守備,中臣鐮足等人沒有辦法,這才等蘇我入鹿離家到太極殿參与外交活動的時機,發動了突然政變。
蘇我馬子最終擁戴用明大王的另一個弟弟泊瀨部為王,即崇峻大王,他自己則飛揚跋扈,獨霸朝綱。然而崇峻大王並非甘當傀儡的傻小子,他對蘇我馬子的專斷十分反感,某次藉著有人進獻野豬的機會感嘆說:「何時能斷朕所嫌惡之人,如同斬斷此畜牲的脖子!」一語招禍,蘇我馬子聽聞此事,就派親信東漢直駒刺殺了崇峻大王,然後他又把東漢直駒殺了滅口。
大化改新主要的內容是廢除部民制,模仿中國唐朝的制度,創立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也就是說,全倭國的田地、山澤名義上全都歸於天皇,稱為「公田」,百姓也都名義上歸於國有,稱為「公民」,朝廷每隔六年授給公民口分田(班田),公民有按時繳納地租和服勞役的義務,受田人死後,口分田要重新歸還給國家。這就把倭國硬性從奴隸制社會全面扭轉向封建社會。大化第六年改元白雉,白雉三年首次營造戶籍,開始班田。
強敵壓境,百濟小朝廷不但不能同心抗敵,反而內訌不斷,眼看就要被唐軍徹底吃掉了。然而正當此時,李唐方面也出了紕漏,三十五萬大軍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遭逢大雪,被迫盡數撤回國內,新羅軍一看形勢不妙,也打點行裝準備班師了。高宗下詔給劉仁軌,要他暫時退往新羅境內。
664年五月十七日,一支規模不小的船團駛到九州,使大和朝廷上下無不膽戰心驚。船團首領乃是唐朝的朝散大夫郭務悰,他奉劉仁願之命,攜帶牒書和禮物前來拜訪中大兄皇子。郭務悰先後四次出訪倭國,第三次率領了四十七艦、兩千人的大船團,實在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估計劉仁願派他來偵查日軍的動向,同時施以高壓。
次年,扶余豐璋在周留城登基,而倭國方面也不斷增派兵馬前往支援,到了663年的三月份,更組建了兩萬七千人的大船團,浩浩蕩蕩渡海殺向朝鮮半島,百濟遺民更是受此鼓舞,到處掀起反旗。正在北方和高句麗惡戰的唐軍知道不能再坐視不理了,於是派大將劉仁軌率軍,併合新羅兵馬,南下救援,很快就攻克多座城池。
先說制定冠位。冠位分十二階,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和小智,這東東始於推古女王十二年,最早只是授予貴族的榮譽頭銜,是想在臣、連等氏姓外,另造一種以才能、功績為重,而不以氏族大小為重的貴族體系,並逐漸將其轉化為官僚體系——所以冠位起初大多授予畿內及其周邊地區的中下等貴族。
中大兄皇子隨即率部入駐法興寺,築城備戰,還把蘇我入鹿的屍體還給其父蘇我蝦夷,等於下了戰書。不滿蘇我氏專權的皇族和貴族們紛紛前來投效,蘇我氏宏偉的大廈瞬間崩塌,蝦夷知道大勢已去,便於家宅內縱火自焚而死——可惜的是,他當年奉聖德太子之命編纂的史書《天皇記》和《國記》,也就此化為了灰燼。
蘇我氏的權柄,並未因推古女王的即位而更加穩如泰山,推古女王根本不買親舅舅蘇我馬子的帳。蘇我馬子曾經請求受賜葛城的領地,但是女王推託說:「我是蘇我家的女子,舅舅提出的要求,從來晚上提出的不會等到天亮,白天提出的不會拖到天黑,總會儘快辦理。但此次舅舅的請求太過分了,如果今天無故割取縣邑下賜,後代國王必會罵我是愚痴婦人君臨天下!」婉拒了蘇我馬子的無理要求。
日本民族蓬勃發展,甚至有餘力發動對外侵略,建立任那殖民地的時期,朝鮮半島三國鼎立,中國也正處於南北朝亂世,因此就有大量的中國人和朝鮮人湧入日本,既有被擄去的戰俘,也有主動逃去的移民。日本史料中多次提到漢人(中國人)、新羅人、高麗人(高句麗人)和韓人(任那人)、百濟人,等等,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使倭國的奴隸制社會進一步完善化。
蘇我蝦夷想使蘇我氏的權勢代代煊赫,著力培養其子入鹿,自行授予他「大德」的紫冠,使掌控朝政。蘇我祖孫父子,一個比一個張狂,到了入鹿時代,出入儀仗等同於天皇,蘇我家子女都稱王子,儼然不是大臣,而是倭國真正的統治者。為了打擊反對勢力,更為了使有蘇我家血統的古人大兄皇子可以順利成為下一任天皇,入鹿還派兵襲擊山背大兄王,迫其自殺。
645年六月,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派使節來到倭國,與大和朝廷修好,按照禮儀,大臣蘇我入鹿必然出席,同時由倉山田石川麻呂(日本漢字,寫作上麻下呂)宣讀表文。這位倉山田石川麻呂也是中大兄皇子一黨,建議趁此機會誅殺蘇我入鹿。
聖德太子的改革是有其社會基礎的,當時部民制逐漸崩潰,貴族們大量兼并田地,出租給百姓耕種,大量部民轉化為農奴或佃農。蘇我氏在宗教改革方面,曾經是具有先進性的,然而他們在掌握了權力以後,卻不希望變革同時影響到社會經濟層面,轉過頭來成為改革的絆腳石。擅權不怕、跋扈不怕,但如果想要阻礙歷史車輪的前進,那就只有覆滅一途了。
大概蘇我馬子認為還是女人比較好控制一點,於是重提前議,擅自擁立炊屋姬為女王,即日本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推古女王。
日本歷史的發展是跳躍式的,曾經因為接受了來自大陸和朝鮮半島的新文化、新技術,日本社會快速由原始社會邁入奴隸制社會,但難免保留了很多原始社會甚至是母系社會的殘餘(訪妻婚就是表現之一)。經此大化改新,又突然跳入封建社會,於是封建為殼、奴隸為瓤,還夾著原始的種秄,形成一種獨特的四不象的社會形態。
新舊勢力連番惡鬥,中大兄皇子雖然穩佔上風,也感覺左支右絀,加上老娘齊明女帝又不修德,大興土木,加重百姓的負擔,搞得天怒人怨。中大兄皇子遂想通過對外用兵來轉移國內矛盾,於661年攜母同赴九州的筑紫地區,策劃介入朝鮮半島的戰爭——對東亞地區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白村江水戰」,就此爆發了。
【●部民、氏姓制度】
蘇我入鹿自知無法逃脫,於是跪在皇極女帝面前,口稱「臣不知罪」。皇極女帝驚慌地詢問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伏地上奏說:「蘇我入鹿謀殺皇子們,想要傾覆帝位,以蘇我氏代替皇統,罪不可赦!」皇極女帝看他從容的樣子,自知是有備而來,此事斷難善罷甘休,於是長嘆一聲,轉身退入內宮。中大兄皇子一聲吆喝,眾人亂劍齊下,把蘇我入鹿斬成了肉醬。
或許齊明女帝年歲大了,經不起這番海上奔波,他們於661年一月離開難波,三月到達筑紫,女帝隨即就一病不起,熬到七月份終於咽了氣。天皇駕崩,中大兄皇子沒有立刻稱帝,他身穿喪服,仍以攝政之名整編軍隊(史稱「素服稱制」),于當年九月發兵五千,護送扶余豐璋東還。
於此同時,倭國兩萬七千大軍已在朝鮮半島登陸,用圍魏救趙之策,不先救百濟,反而攻克了新羅數城。劉仁軌不去理他,會合諸路兵馬南下,直趨白村江口,準備合圍扶余豐璋所在的周留城。
戰後,唐朝背棄與新羅的約定,盡收百濟故地,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以管轄之。新羅武烈王敢怒而不敢言,只得繼續配合唐軍北伐高句麗。然而徹底滅亡一個國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很快,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就在周留城樹旗舉兵,謀划復國大計——只是王室全被一鍋端了,老老少少盡數押往長安,他該以誰為號召才好呢?
這一舉動,使得皇子們人人自危,認定若不及早誅殺蘇我入鹿,自己的性命也會如同山背大兄王一般不保。於是中臣鐮足等人就與舒明天皇和皇極女帝所生的葛城皇子——又稱中大兄皇子——聯起手來,伺機剷除蘇我一門。
孝德天皇去世后,中大兄皇子沒有登基稱帝——大概他攝政王當得滿有趣味的吧——也沒有立孝德天皇的兒子為帝,反而再度扛出自己的老娘來,讓皇極女帝在飛鳥的板蓋宮二度即位,改稱齊明女帝。
【●戰敗對日本的影響】
【●白村江水戰】
中臣鐮足足智多謀,他首先想從內部分化瓦解蘇我家族,於是慫恿中大兄皇子納倉山田石川麻呂的長女為妃,把倉山田石川麻呂也拉上了自己的戰車——此公本是蘇我馬子的孫子,入鹿的堂兄弟。不過這種政治聯姻本身,不應該看得過重,因為當時倭國社會盛行的是「訪妻婚」。
中臣鐮足於兩年後去世,此人輔佐天智天皇,不但從政治上、經濟上改革了倭國舊制度,還對宗教事業大有貢獻。他為了壓制從蘇我氏掌權以來日益膨脹的佛教勢力,遂整合倭國各地的舊氏神信仰,完善為本土的神道教(同樣排佛,所以後世會把鐮足和鐮子混為一人吧,或者鐮子本就是根據鐮足的影子造出的西貝貨)。在他死前一日,天智天皇賜予其最高冠位大織冠,並賜姓藤原,稱藤原朝臣鐮足——日本最大的神官家族就此產生,最終引發了統治日本兩百余年的藤原氏攝關政治。
白村江戰後,日兵盡數退去,百濟遺民膽落,周留城很快就被攻克了,扶余豐璋逃往高句麗。唐高宗重賞了劉仁軌,授為帶方刺史,使其鎮守百濟故地。
聖德太子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向中國學的,所以他多次遣使通好隋朝,恢復中日邦交,以從大陸學習更多的先進文化。607年,小野妹子初次使隋,所攜帶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次年二度使隋,國書中卻變了稱號,說「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是最早的日本君主稱「天皇」的記載,大概大和朝廷想要和隋朝平等建交,覺得中國君主稱「皇帝」,而大和君主才稱「大王」,實在太丟面子了(一說日本君主自稱天皇,要在唐高宗上元元年也即公元674年以後)。
劉仁軌上書高宗,說一旦退兵,百濟勢必死灰復燃,再聯合高句麗,這就又回到了數年前的局面,唐軍勢必要被迫吐出所有佔領地,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卻勞而無功。高宗聽他說得有理,就命其固守百濟故地,並派孫仁師等將跨海支援。
658年,孝德天皇之子有間皇子勸齊明女帝和中大兄皇子前往紀伊的牟婁溫泉療養,想趁機在飛鳥發動叛亂,但隨即因為黨羽內訌而遭逮捕,被絞死於藤白坂。
【●大化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