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三章、唐風奈良

三章、唐風奈良

遷都平城京以後,日本就此邁入了「奈良時代」,這是一個徹底崇尚唐風,無時無處不模仿和學習大陸文化的時代。
藤原仲麻呂竭力維護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需要的律令制,時隔14年後,再度下令班田,並且調整服役男丁的年齡,以減輕百姓負擔。但對於當時的朝局來說,這也無異於杯水車薪,聖武天皇在位的時候就篤信佛教,下令各國都要建設國分寺和國分尼寺,在京都附近也大修寺院,建造大佛,耗費巨資,也給百姓帶來沉重災難,聖武天皇雖然退位,身為上皇,這種行為卻並未停止。因此仲麻呂的執政,未必能給底層民眾帶來多少好處,但卻得罪了相當多的貴族,尤其是新興莊園主階層。
這是769年之事,第二年八月,稱德天皇就駕崩了,臨終立天智天皇的孫子白壁王為東宮。十月,白壁王繼位,改元寶龜,即光仁天皇。失去靠山的道鏡和尚也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京城,前往偏遠的下野國擔任藥師寺別當(僧職)。
文武天皇以《大寶律令》而著名,但他的統治時期卻並不長,大寶二年(702年),上皇(指退位的天皇)持統女帝去世,5年後文武天皇也咽了氣。文武天皇的兒子首皇子年僅七歲——和他老爹喪父時候一般大——於是天皇的母親,也就是草壁皇子的皇妃阿閉(原字為門中一個下字)皇女登基,改元和銅,是為元明女帝。有了持統女帝的先例,皇子年幼,由其母或祖母暫代為天皇,似乎已是順理成章之事。
孝德天皇有兩個年號:大化和白雉,其後的齊明和天智兩朝天皇都沒有改元。671年十月,天智天皇重病卧床,大海人皇子以出家為天皇祈禱為名,避禍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歿,臨終前傳位於大友皇子,並囑咐左大臣蘇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蘇我果安、巨勢人和紀大人共同輔佐大友皇子。
奈良時代以後是平安時代,那是一個外表光鮮,內中糜爛,驕奢腐朽的時代,而平安時代的實際統治者藤原家族,作為公卿政治的代表,也總給後人留下優雅柔弱的聯想。然而事實上,藤原氏也是經過了慘烈的政治鬥爭,用屍體和鮮血鋪成道路,才最終得以掌握權柄的。
元明女帝繼位后即下詔營建新的都城,地址選在大和北部的奈良地區,建設式樣完全模仿唐都長安。和銅三年(710年)正式遷都,名平城京,號稱「小長安」。這座都城東西約4.2公里,南北約4.8公里,居中鋪設了南北向的寬闊的朱雀大街,將城市分為左京和右京兩部分,每部分東西分為四塊,每塊又由九條大路隔開,形成數十個「坊」,布局相當規整。都城北部正中設有所謂「內里」,也即是皇宮。
稱德女帝複位的次年(765年),改元天平神護,隨即任命道鏡為大臣,稱「大臣禪師」。按照女帝自己的說法:「朕以出家人為帝,當用出家人為臣。」於是當年閏十月,竟然升任道鏡為太政大臣,第二年更封其為法王。
當年九月,官軍前鋒進入九州,十月初隔板櫃川與叛軍對峙,九日展開激戰。叛軍軍心散亂,戰不多時就紛紛投降,藤原廣嗣大敗而逃,還想遁往新羅,但因風向不順而被迫返回。二十三日,他在肥前的值嘉島遭官軍捕獲,數日後即被處死——來勢洶洶的藤原廣嗣之亂,不到半年就平定了。
藤原不比等是中臣鐮足之子,可以說是龐大的藤原家族的開山始祖。不比等年僅十歲,老爹鐮足就去世了,可以說少年失怙,藤原家族交到他手上的時候,不過只有煊赫的名聲而已。但他自小勤奮好學,加上天武、持統二帝感念中臣鐮足之功,對其關懷有加,689年,任其為判事職,使其正式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稱德女帝沉湎於放縱的生活中,根本無心治理國事,道鏡因此覬覦天皇寶座,他暗示官吏上奏,說在宇佐八幡神宮得到了神諭:「道鏡即位,天下太平。」位於九州的宇佐八幡神宮是神道教的著名寺社,影響力很大,因此稱德女帝派和氣清麻呂前往確認。臨行前,道鏡許諾說,如果他勝利當上天皇,就讓和氣清麻呂做太政大臣。然而和氣清麻呂毫不理會他的封官許願,數月後即帶回神諭,明確宣告說:「我國從天地開闢以來,就是君臣名份森嚴之邦,從來沒有過以臣為君的事情。如果無道小人竟敢覬覦神器,定為神靈所不容。應該早立皇嗣,並將無道之人清除出去!」
這是天平勝寶八年(757年)五月間的事,到了七月,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終於再也按捺不住了,利用百姓苦於寺院佛像建造之機,聯合對藤原仲麻呂不滿的皇族和大伴、佐伯等氏族,策劃發動政變。當時平城宮正在修繕,孝謙女帝在田村宮議政,橘奈良麻呂的計劃是,首先在田村宮暗殺藤原仲麻呂,然後廢黜大炊王的東宮之位,並逼女帝退位,在鹽燒、道祖、黃文、安宿四王中選擇一人繼承天皇寶座。然而組織中出現了叛徒,山背王和中衛府舍人上道斐太先後將政變陰謀密告孝謙女帝和藤原仲麻呂,女帝和仲麻呂先下手為強,火速逮捕了陰謀策劃者,將橘奈良麻呂和黃文王等首謀處以極刑,將協從400餘人盡數流放。
關於隼人族的起源及其臣服大和朝廷,也存在著這樣的神話傳說:
苗字又是什麼呢?苗字是代表一個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種來源,比如地名、官名、莊園名,等等,苗字經常可以更換,其實更象是中國古代的氏。打比方說,武田苗字出於源姓的新羅三郎義光,其後裔一支任甲斐守護,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狹守護,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戰國名將中,有不少稱北條苗字,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名門平姓的北條之後裔:北條早雲祖孫三代,出身低微,來源不詳,為了名正言順稱霸關東,而冒苗字北條;大將北條綱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島正成之子,因為娶了北條氏綱的女兒,而賜苗字北條,是冒稱之冒稱;上杉謙信麾下名將北條高廣,其實本來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所領北條庄為新苗字,才變成了顯赫的北條氏……
菟野皇后就是持統女帝,她在位期間,重用高市皇子和丹比真人島,繼續丈夫未竟的改革事業,689年頒布了22卷的《飛鳥凈御原令》。她還頗有文化,善吟漢詩,京都附近因此產生了模仿唐風、以佛教為主要內容的「白鳳文化」。
然而其實這個時候,日本還不算是徹底統一的。大化改新以後,大和朝廷將所轄領土劃分為五畿七道,所謂「五畿」,是指統治中心的五個國(大和、河內、山城、攝津、和泉),所謂「七道」,是指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轄數國。然而一直到奈良初期,東山道的最東北端和西海道的最南端,都還沒有被統一。
大海人皇子在吉野的群山中逃亡了整整六個月,看到朝廷並無值得擔心的舉措,這才定下神來,遣人回歸自己在美濃的領地召集部屬,準備發難。而以高市皇子為首的許多皇族和地方氏族也都紛紛來投,迅速膨脹到數萬大軍。天智天皇晚年向守舊派低頭,使得許多中小氏族大為不滿,他們無不寄希望于大海人皇子,希望他掌權以後,可以掃除天智朝的弊端,繼續推進改革,清除壓在自己頭上的傳統大氏族勢力。
天武天皇的靈柩一直停了兩年零三個月,直到菟野皇后利用種種手段把朝臣都掌控到自己手裡了,才於688年十一月正式安葬其夫。皇后費盡心機,清除了草壁皇子登基的種種障礙,才剛鬆了一口氣,可惜草壁皇子身體太差,還沒來得及戴上至尊之冠,就在次年四月嗚呼哀哉了。草壁皇子的兒子輕皇子時年七歲,不堪繼承大統,菟野皇后沒有辦法,只好於690年四月自己坐上了天皇寶座——為她的親孫子先佔著地方。
不過,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沒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才強迫人人都必須有姓,從而大多毫無本源地生造出來的。
有傳說惠美押勝也曾是孝謙女帝的入幕之賓,因此當上皇拋棄了他,轉而鍾意道鏡后,他才會如此憤懣不滿。總之,因為道鏡問題,上皇和天皇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天平寶字六年(762年)六月,上皇從隱居處遷回平城京,並宣布剝奪淳仁天皇的權力,國家大事和人事賞罰都由自己頒詔施行——退位的天皇以上皇之名重掌權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日後「院政」的濫觴。
惠美押勝雖然敗亡,當時朝中顯貴,仍有相當一部分是藤原氏的子弟,比如左大臣藤原永手(北家)、內大臣藤原良繼(式家)等等,但權力最大也最有智謀的,還是式家的藤原百川。藤原百川早就對井上皇后和他戶太子的荒淫跋扈恨之入骨,於是設計讓天皇把親兒子山部親王推薦給皇后。等到正當盛年的山部親王和年過五旬的皇后乾柴烈火,打成一片以後,藤原百川趁機密奏說皇后想要「咒殺天皇」。已經對皇后所為厭惡到了極點的光仁天皇毫不猶豫,立刻廢黜井上皇后,兩個月後又廢黜了東宮他戶皇子。藤原百川繼續施行自己的計劃,據說花費了四十多天勸說天皇,終於使天皇于次年也即寶龜四年(773年)元月,立山部親王為東宮。
山幸彥帶著釣鉤和龍女贈他的潮盈、潮干兩顆寶珠回到岸上,他把釣鉤還給海幸彥,但同時暗暗詛咒說:「這是麻煩之鉤,是貧窮之鉤。」果然,得回釣鉤的海幸彥越來越貧窮,於是想要搶奪兄弟的財產。山幸彥取出潮盈珠,立刻潮水滾滾而來,瞬間把海幸彥淹沒了,海幸彥告饒求救,山幸彥又取出潮干珠,潮水於是消失無蹤。從此以後,海幸彥就宣誓臣服於山幸彥,做他的家臣,為他警護家門——據說海幸彥就是隼人族的始祖,而山幸彥,《古事記》里說他本名火遠理命,是神武天皇的祖父。
一方面因為執政者的專權,反對派想要推翻執政者,另方面執政者為了鎮壓反對派就更加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兩方面矛盾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終於點燃了「橘奈良麻呂之變」的導火索。且說天平勝寶八年(756年)五月,聖武上皇去世,遺命以天武天皇之孫道祖王為東宮。然而據說這位道祖王在為上皇服喪期間私與侍童淫樂,行為舉止極度齷齪並且不敬,於是次年三月即被廢黜了東宮之位。
踢開了絆腳石以後,藤原氏于當年八月順利地把藤原光明子扶上了皇后寶座,四兄弟就此把持了朝政。其中勢力最強的是南家的武智麻呂和式家的宇和——藤原宇合於天平三年(731年)八月就任參議,這是在養老令外新設的官職,顧名思義,是朝廷的高級顧問。
押勝一族及其黨羽被孝謙上皇斬殺殆盡,就連淳仁天皇也無法倖免,十月九日被廢,併流放去了淡路島。上皇再次登上天皇寶座,史稱稱德女帝。隨著惠美押勝之死,藤原南家也就此衰弱了。
【●惠美押勝的興衰】
《大寶律令》再度確定班田制,為了便於實施,也模仿唐朝建立戶籍制度。不過唐朝一戶平均為四到五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而日本的戶也稱為「鄉戶」,平均在二十人上下,不僅數輩同居,甚至引入相當多不具有血緣關係的成員,好象一個個小的「氏」或者「部」,這也是奴隸制殘餘仍廣泛存在的重要證據。
中臣鐮足和藤原不比等兩代的風光不用再冗述了。藤原不比等死於養老四年(720年)九月,他有四個兒子,分別為藤原武智麻呂、藤原房前、藤原宇合和藤原麻呂,分別稱南家、北家、式家和京家。不比等終位於右大臣,當時實際執掌太政官權力的還是皇族,煊赫者包括舍人親王、鈴鹿王、長屋王等等。其中長屋王是高市皇子之子,先任大納言,721年升右大臣,聖武天皇繼位後任其為左大臣,實際掌控朝政。
世傳聖德太子的畫像,頭戴烏紗襆頭,帽翅曲折上結,身穿圓領長袍,腰橫玉帶,佩著直身雙刃的長劍,足登「烏皮履」,手捧笏板,無論從哪個方面去觀察,都象極了一位唐朝官僚,而不象是個日本人。然而這正是奈良時代日本官員的普遍裝束,他們穿唐裝、寫漢字、讀漢書、作唐詩,完全沉迷於西方傳來的大陸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藤原仲麻呂是藤原武智麻呂的第二子,不到四十歲就躋身殿上人之列。749年七月,聖武天皇讓位於有藤原氏血統的阿倍內親王(內親王即皇女所封之親王),就是孝謙女帝。同月,藤原仲麻呂拜為大納言,並在次月就任新設置的紫微中台的長官——紫微令中衛大將。他的權力逐漸攀升,逐漸凌駕於左大臣橘諸兄和右大臣藤原豐成(武智麻呂長子,仲麻呂之兄)之上。
東北地區大部分領土仍掌握在土著蝦夷族手裡,對此,奈良朝廷多次派兵東征,還修建道路,從東海、東山、北陸等道強迫移民到東北地區墾荒,與蝦夷族爭奪土地。和銅元年(708)設出羽郡,五年後改為出羽國,這說明奈良朝廷已在對蝦夷族的戰鬥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來成為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的「征夷大將軍」一職,就是由此產生的,所征之夷,就是東夷也即蝦夷。
武士階層抬頭以後,武士們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雜,逐漸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姓,而到了江戶時代,很多商家把商號冠在自己的名前面,也逐漸演化成現代意義上的姓——本書後面為了行文方便,會經常在苗字後面加個「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這並不說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處。
一個社會越有流動性,就越有蓬勃朝氣,奴隸制等級太過森嚴了,同為統治階級,大族不亡,小族根本沒有冒頭的日子,封建社會同樣等級森嚴,但統治階級內部的升降變動卻有所鬆動,這就給了很多冒險家以可趁之機。至於百姓們,也大多希望可以徹底擺脫部民即奴隸的命運,農奴或佃農活的也很慘,然而總有渺茫的機會積聚財富,人身安全也較有保障。兩害相權取其輕,百姓們也紛紛傾向於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
或許是為了紀念平安度過危機,當年八月十八日,下詔改元為天平寶字。天平寶字二年(758年)八月,孝謙女帝退位出家,東宮大炊王登基,就是淳仁天皇。這時候,日本仿唐之風達到了頂點,竟然把官名也全都按照中國的習俗加以修改,藤原仲麻呂就被任命為左大臣,改稱「太保」,還下賜了新名「惠美押勝」。兩年後,他又升任為太政大臣,稱「太師」。
一方面,為了鼓勵向新征服地區移民,奈良朝廷允許公民私有新開發地,使封建土地國有化逐漸向封建土地私有化轉變。另方面,由於班田不均,賦稅過重,使得很多百姓被迫依附於貴族和寺社,這樣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莊園。莊園制的出現使得國家實際權力從土地國有時的天皇手中,逐漸轉移到土地私有時的莊園貴族手中,藤原家族就首先冒出頭來,攫取政權,開創了攝關統治的先河。
大海人皇子聚攏東方各國軍隊,進至美濃的重要關口不破關,大友皇子發兵前來迎戰。戰役首先在關原爆發(請記住這一戰略要地,近千年後,又有一場決定全日本命運的戰役在此地展開),東軍旗開得勝,然後分兵兩路,一路直接西進,一路南下伊勢、大和后再北征,打算合圍位於近江國的京城。大友皇子雖非失道,卻極寡助,接戰後節節敗退。最終雙方在京城附近的瀨田川展開決戰,只見到處都是打著紅旗、圍著紅袖標的大海人側的軍隊,鼓聲震天,矢下如雨,大友側軍隊很快就被擊潰了。大友皇子自縊而死,五位顧命重臣自裁其一,旋即被處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大海人皇子得意洋洋地進入已經變成一片殘垣瓦礫的京城。
稱德女帝和道鏡法王,兩人的生活極度驕奢淫逸,雖然將吉備真備等人重新召回都城供職,朝政卻不但沒有絲毫的起色,反而日益傾敗下去。日本有史料記載,女帝和道鏡夜則同寢,道鏡衣食住行都等同於天皇,兩人同受百官朝賀。雖說以日本的風俗並不嚴禁婚外情和和尚娶妻,但天皇不同普通百姓,這種行為肯定會招致各方的議論,大概是為了堵住眾人之口吧,稱德女帝公開下詔,嚴禁有婦之夫另愛第三者,並且取消了傳統每年正月舉行的青年男女表述衷情的踏歌會。
為了同時壓制外戚藤原家和皇族橘氏的勢力,聖武天皇起用身份較為低微的僧人玄昉和吉備真備參与朝政,這兩人都曾留學唐朝,學識淵深,新近歸國,其中玄昉因為曾入宮治好了天皇之母藤原宮子的病而最受寵信。
廣嗣死後,藤原式家走向沒落,然而世上終究沒有長久的榮華富貴,五年後,廣嗣的死對頭玄昉和吉備真備也先後失寵,玄昉被外放到筑紫,最終為廣嗣殘黨所殺,吉備真備也左遷為筑前守。至於橘諸兄,他的權力也在逐漸萎縮,最終被藤原南家的仲麻呂所替代。
傳說玄昉曾想搶奪藤原宇合的長子藤原廣嗣之妻(日本很多佛教派別並不嚴禁娶妻),因此兩人仇深似海,然而政治立場的根本相左以及對執政權力的垂涎與搶奪,恐怕才是最終爆發「藤原廣嗣之亂」的真正根由。總之,脾氣暴躁的藤原廣嗣異常反感玄昉和吉備真備的擅權,多次直接或上書請求除去此二人,因此被貶出京都,前往九州就任太宰少貳。
太師惠美押勝所以能夠一帆風順、青雲直上,主要靠了兩個大後台的支撐,一個是聖武天皇的皇后藤原光明子,另外一個就是孝謙女帝。然而光明皇后在760年去世了,而孝謙女帝(此時為上皇)也因為僧人道鏡的問題於762年開始和淳仁天皇相對立,惠美押勝站在天皇一邊,結果把上皇給徹底得罪了。
奈良時代是徹底仿唐的時代,然而就連唐朝也無法長久維持均田制,在社會經濟結構相對落後的日本,當然班田收授法也不可能萬世不易。奈良時代是班田制逐漸崩潰,莊園制逐漸抬頭的時代。
【●法王道鏡】
總之,奈良朝廷在不斷地學習和征服中逐漸強大起來,元明女帝之後是元正女帝,這位女帝共有兩個年號:靈龜和養老。養老二年(718年),藤原不比等奉命修訂《大寶律令》,完成了最為完善的《養老律令》,兩年後,太安萬侶完成《日本書紀》。
日本中世官制在《大寶律令》中成型,中央官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設置二官八省一台和五衛府。二官為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及最高行政機關太政官,太政主官為太政大臣,輔官為左、右和內大臣,其下還有大、中、少三級納言等官,統轄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刑部、大藏、宮內八省;一台為司監察的彈正台;五衛府指警衛宮廷的衛門府、左右衛士府和左右兵衛府。最初正一位太政大臣僅授予皇族,並且經常由東宮兼任,總攝朝政,作為人臣,最高是左大臣,其次為右大臣,都為正二位——相當於我國的正二品官銜。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雖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雖然姓嬴,但叫他贏政就大錯特錯。只是這一姓、氏分開的制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姓、氏逐漸合流。
【●《大寶律令》的頒布】
道鏡為河內國人,出自弓削氏,初從義淵修習法相宗,后長住東大寺。752年,他應孝謙女帝之邀,入宮做道場,761年藉看病之機受到已經退位的女帝的寵信。傳說孝謙上皇和道鏡的關係很不一般,這不免令人聯想起武則天身邊的白馬寺主持薛懷義……然而就算道鏡真是上皇的面首吧,以日本的婚姻習俗來說,這也並非十惡不赦的大罪,然而惠美押勝偏偏極端反感道鏡,慫恿淳仁天皇向上皇進言,要將道鏡趕出京去。
天武天皇十年(681年,以天智天皇去世的次年也即天武天皇正式登基的前一年為元年)二月,開始編纂《飛鳥凈御原律令》,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皇子為東宮。
《大寶律令》是日本律令製法典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分為律6卷和令11卷,律大致相當於刑法,令則是民、訴訟、行政諸法的統合,其基礎為唐律,結合日本實際情況作了修訂和增補。這份律令的領導編纂者是刑部親王,但主要動手的則是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麻呂等十八人,大多是遣唐使或大陸移民的後裔。
道祖王是否真的那麼不堪呢?現在普遍認為,那是藤原仲麻呂的陰謀或者刻意誹謗所致。總之,為了立新東宮之事,孝謙女帝召集眾臣商議,仲麻呂力排眾議,擁戴和自己關係親近的舍人親王之子大炊王。最終,大炊王成為儲君,仲麻呂的權勢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他遂于第二年推動孝謙女帝下詔,施行其父藤原不比等制定但擱置了整整39年的《養老律令》。
說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從中國人的姓氏談起。請問,商鞅姓什麼?姓商?錯。姓衛?錯。姓公孫?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只有貴族才有閑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諸如此類。
同時升任參議的還有藤原麻呂和葛城王。葛城王是皇后光明皇后的同母異父兄弟,736年受賜橘姓,名為橘諸兄。737年,平城京天花流行,藤原氏四兄弟前後染病去世,橘諸兄代之掌握了朝政。
做事果斷的天武天皇在繼承人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就在封草壁皇子為東宮的兩年後,他又允許大津皇子參与朝政,無疑掀起了新的類似大海人和大友之間的派系鬥爭。不過好在草壁皇子有個心狠手辣的母親,朱鳥元年(686年七月二十日新設年號)九月,天武天皇駕崩,屍骨未寒,菟野皇后就臨朝稱制,然後誣陷大津皇子謀反,將其及其同黨30餘人悉數逮捕。十月,大津皇子被迫自殺,寫下辭世詩一首:「金鳥臨西舍,鼓聲催短命,泉路無賓主,此夕離家行。」
【●壬申之亂】
到了神龜六年(729年,當年八月改元天平)二月,藤原氏開始了總攻。二月十日,他們挑動兩名小官僚向聖武天皇告密,說長屋王「私學左道,欲傾國家」,在取得了天皇的信任后,藤原宇合等人立刻率禁軍包圍了長屋王的官邸,舍人親王親自入內問罪。長屋王百口莫辯,被迫於兩日後自殺——雖說是自殺,但其正妻與幾個兒子全都隨同自盡,事情多少有點蹊蹺。
因為日本的官員品級也模仿中國,設一到九位,每位分正、從兩級(九位則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級還分上、下(中國的九品制,是五品以下分上、下)。四位以上(含)官員可以參加朝議,稱殿上人,四位以下則稱殿下人。
光仁天皇立稱德女帝的姐妹井上內親王為皇后,立他戶親王為東宮。然而井上皇后和她的姐姐一般荒淫,傳說某次和天皇下棋賭賽,雙方約定輸方要向贏方推薦美男或美女,結果光仁天皇輸了,皇后就一再索要美男,不肯罷休。光仁天皇無奈,去和藤原百川商議對策。
《大寶律令》還規定了全國的軍事機構,中央設五衛府,地方上由各國國司掌控數個軍團,此外在九州設太宰府管轄下的防人司,以防外國入侵,陸奧設鎮守府,防備蝦夷——所謂蝦夷,一說即指阿伊努人,是東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另說是開化較晚的大和族的一個分支。
太宰府乃是在七道諸國行政體系之外,負責西海地區政治和軍事的常設機構,主官太宰帥並非常置,多由輔官太宰大貳或太宰少貳負責實際工作。藤原廣嗣到達九州后,利用當地的社會矛盾大肆招兵買馬,在天平十二年(740年)再度上書請求誅殺玄昉和吉備真備遭到斥責后,公然掀起了叛亂。
697年二月,立十五歲的輕皇子為東宮,當年八月,持統女帝讓位給輕皇子,就是文武天皇。文武天皇五年(701年)三月,定年號為「大寶」,年號制度從此確定下來。當年就是大寶元年,八月份完成了《大寶律令》的編纂,次年十月分發諸國,全面實施。
草壁皇子也和藤原不比等交好,臨終前授以佩刀,要他竭誠輔佐自己的兒子輕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文武天皇。在文武朝,不比等升任正三位大納言,其後又升任第二位右大臣,接近了人臣的頂峰。
藤原廣嗣的軍隊據說有一萬餘人,分三路挺向九州最北端,準備渡海前往京都。聖武天皇得報,急命參議大野東人為將,動員東海、東山等五道一萬七千大軍,浩浩蕩蕩開赴九州平叛。
淳仁天皇和惠美壓勝為了反擊上皇的專斷,開始秘密策劃,由押勝一族控制了禁衛軍的指揮權以及近畿地區數國的行政權。天平寶字八年(764年)九月,淳仁天皇任命惠美押勝為都督四畿內、三關、近江、丹波、播磨國兵事使,並命令以上地區每國徵召20人以充禁衛。押勝秘密下達了每國徵集600人的動員令,以演習為名聚集和訓練士兵,準備起事。
神龜四年(727)閏九月,藤原光明子為聖武天皇生下了一位皇子,兩個月後,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就被立為東宮。眼看作為外戚的藤原氏將更為煊赫,群臣紛紛前往藤原氏宅邸表示祝禱,偏偏長屋王不肯露面。藤原武智麻呂藉著這股東風,提出立光明子為皇后,對此,長屋王再度表示強烈的反對,因為按照慣例,皇后必須由皇族女子擔當。兩派的鬥爭因此事件而變得激烈化並且表面化,最終以東宮不滿歲就因病夭亡,暫時宣告了長屋王的勝利。當然藤原氏並不肯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先調開了長屋王的羽翼大伴旅人,又由藤原房前出任中衛府大將,控制禁衛軍,隨時準備發起反撲。
當時大海人皇子還在吉野山中流浪,身邊只有二十余名舍人、十余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皇女和菟野之子草壁、忍壁而已,如果大友皇子及時派兵追殺,甚至只要派出幾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皇子的項上人頭。然而大友皇子懾于叔父的威名,不敢遽發追兵,只是徵募兵馬,鞏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皇子回京來奪取天皇之位。
草壁皇子是菟野皇后之子,不僅能力平平,並且體弱多病。其實貴族們所仰望的皇子是大津皇子,其母大田皇女是菟野皇后的姐姐,兩人併為天智天皇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說,是天武天皇的異母姐妹。然而菟野皇后當年帶著兒子跟隨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為得寵,得以受封皇后,草壁皇子當然也就子以母貴了。
聖武天皇的母親本是藤原不比等的女兒宮子,而其本人也娶了不比等的另外一個女兒(論輩分是他姨媽)光明子。聖武天皇一繼位就想為其母加尊號為「大夫人」(夫人為非皇族血統的天皇妻妾的最高稱號),遭到長屋王派系群臣的反對,被迫收回敕令,從此藤原家族和長屋王就開始了長時期的明爭暗鬥。
大海人皇子下令在大和營建新的都城和宮殿,是為飛鳥凈御原宮。次年(673年)二月,他正式登基,史稱天武天皇,立菟野皇女為皇后。大友皇子因為戰敗自殺,被廢除了天皇名號,直到一千兩百余年後的明治時期,才追謚其為弘文天皇。
估計在天武天皇時代,倭國在對外交往的時候,開始正式稱自己為「日本」。《舊唐書》中說:「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新唐書》將此事記載於「咸亨元年,(倭國)遣使賀平高麗」之後,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9年,也即天智天皇去世的前一年。
《大寶律令》規定了新的身份制度,全部日本人都被劃分為良民和賤民兩個等級。所謂良民,也稱公民,包括皇族、貴族和廣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農奴;而賤民則指改新以後仍未被解放的奴隸,包括世代守衛皇陵者,以及公私奴婢,等等。法律不允許良民和賤民通婚,一旦通婚生下子女,也都歸為賤民一列。
而在西南地區,九州南部的遊獵民族隼人族,也一直在和大和侵略軍展開著頑強的抗爭。九州其實共有十一國,即對馬、壹崎、筑前、筑後、豐前、豐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和薩摩,因為最後兩國原本是隼人族的領土,於七世紀以後才始陸續設置。
古代有一對兄弟,哥哥叫海幸彥,弟弟叫山幸彥,各自抄持著不同的生計。某日,山幸彥對海幸彥說:「我每天山中狩獵,感覺無聊,兄長每天去海邊釣魚,一定也乏味了吧。不如咱們互借工具,交換工作來試試?」海幸彥勉強答應了,就把自己的釣鉤借給山幸彥,讓他去海邊釣魚。山幸彥毫無釣魚的經驗,結果釣鉤被魚兒吞走,他哭喪著臉來向海幸彥賠罪,甚至將自己所佩的寶劍打碎,做成一千個釣鉤作為賠償。可是海幸彥堅持要索回自己原來的釣鉤,不肯原諒兄弟。山幸彥望海而哭,被他感動的神靈就帶他入海,不但找回了遺失的釣鉤,還娶得了龍女「乙姬」為妻。
惠美押勝犯了一個大錯誤,想要打擊上皇勢力,早在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的時候就該動手了,等到上皇重掌政權兩年以後再想發動政變,時機已經錯失,人心早就轉向。果然,計劃被告發,上皇立刻派山村王到中宮院奪取了御璽,隨即宣布押勝為逆賊,剝奪其官位和俸祿。這是九月十一日的事情,當晚,惠美押勝逃出平城京,首先想要逃往近江,后又轉道越前,都被上皇派人截斷了去路,他進退失據,最終於十八日在高島郡的勝野鬼江附近被逮捕,隨即人頭落地。
【●藤原廣嗣之亂】
天武天皇在位十三年,鞏固並推進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設定中央貴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級,分為八種,即: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和稻置八種,同時下詔,廢除天智天皇時代所恢復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並將賜予諸王、諸臣和寺院的「山澤島浦、林野池湖」全部收歸國有。為了加強天皇集權,天武天皇甚至多年不任命大臣,別說太政大臣了,連左大臣、右大臣和內大臣也全不任命,地方國司等官員也大都委以中下等氏姓。
日本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並不一定由血緣關係所組成),姓則指的是大和朝廷賜予氏上等貴族的稱號,比如臣、連、造等等。這種「姓」其實含有種姓的意味,以區別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後出現的賜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嚴格意義上來說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貴族男子正規的稱呼,必須姓氏疊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實是名。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天應元年(781年)四月,光仁天皇讓位於山部親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桓武天皇。延歷三年(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到長岡,延歷十三年(794年)再遷葛野——葛野的新都稱為平安京,日本從此進入了「平安時代」。
元正女帝以後是聖武天皇,聖武天皇有三個年號:神龜、天平和天平感寶。繼白鳳文化后再度輝煌一時的「天平文化」,就是以他的年號來命名的。天平文化的中心仍是佛教和儒學,向中國派遣的遣唐使次數和數量都空前龐大,將大量佛經和儒典傳入日本。奈良朝廷也開始設立大學和國學,以此教育和選拔貴族子弟或地方上國司的子弟們為官。狹義的天平文化是指聖武天皇天平年間的文化,而廣義是指整個奈良時代的文化,著名的鑒真和尚也是在此期間渡海前往日本傳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