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四章、優雅的平安朝

四章、優雅的平安朝

就算菅原道真確實化身為怨魂,索了藤原時平的命去,他也終究無力徹底扳倒整個藤原北家。903年九月,年僅八歲的寬明親王繼位,是為朱雀天皇,朝政都把持在他的舅舅、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平手中。朱雀天皇在位的時候,各地盜賊紛起,並且爆發了著名的「平將門之亂」和「藤原純友之亂」。
在讀日本人姓名的時候,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多於兩個字的小名、官位、院號等,往往簡省成兩個字。如柴田權六(權兵衛六郎)、前田又左(又左衛門)、武田典廄(左馬助這一官位的相對應唐朝官名)、馬場美濃(美濃守)、織田上總(上總介)、高阪彈正(彈正忠),等等。這最後兩個,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現在咱們見了不是正職的領導,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歡喜。
敦仁親王登基后,史稱醍醐天皇,他年歲還小,難免會受權臣的撥弄,已經升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就因此遭到藤原時平的誣陷,說道真打算擁立自己的女婿、宇多法皇的第三子齊世皇子為天皇,醍醐天皇於是右遷菅原道真為太宰權帥。作為太宰府的代理主官,其實這個職位也不算小了,但終究遠離京都,遠離開統治中心,這使得滿腔報負,想要做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菅原道真大為憂憤,遂于兩年後(903年)客死在九州。
藤原基經的這種行為,頗類似於我國西漢的權臣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可見其權勢就算比不上霍光,也相距不遠了。而至於中國的昌邑王和日本的陽成天皇,所作所為是否真如史料記載的那麼不堪,可就完全無從考證了。
日本的貴族和武士(農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綽號,商人再加個商號,要到明治維新以後才有姓和大名,暫不在討論之列),一般都有兩個名字(改名啊、被賜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通稱)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號,部分人仰慕漢學而有表字——為了表示尊敬,這些東西也往往隨名字一起帶出來,形成長長的一串。一般規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通稱;有法名、院號的,在家修行稱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後稱院號。
而平將門正是桓武平氏高望流的始祖高望王的孫子。
嵯峨天皇追求優雅的生活,說不上腐朽,卻著實的浮糜,他的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不過老傢伙終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權威一旦喪失,原本被此權威壓制住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於是,他死後沒兩天,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小武士團往往按照家的結構結合成為大武士團,那麼大武士團就稱為「本家」,大家長稱為「總領」,內含的小武士團稱為「分家」,家長往往稱為「庶子」。從這個「庶子」(在日本指嫡長子外的所有兒子)之名就可看出,日本武士和西歐騎士不同——騎士是因契約而效忠於某一領主,相互間的關係比較生疏,聯繫較為鬆散,並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日本武士則按照傳統的家的結構來建設武士團,加上日本傳統並不很重視血緣關係,無血緣的主從之間大多結成姻親、乾親或者養親關係,約為父子,聯繫相當緊密,戰鬥力也因此而加強。
前面說過,日本傳統的「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它以血親為核心,同時也包容了很多非血緣者存在。武士團為了加強凝聚力,也逐漸變成了這種意義上的家和家的聯合體,武士團首領同時也是大家長,其本族部下稱為「一族」、「家子」,非親屬部下稱為「郎黨」或「郎從」。提到武士團的時候,往往會說某某某率其「一族郎黨」,就是指有血緣或沒血緣的部下們。
【●嵯峨朝的輝煌】
正良親王後來登基成為仁明天皇,年號承和。仁明天皇本是徹底的傀儡,其父嵯峨上皇和叔父淳和上皇都還沒有死,躲在背後指手劃腳,這使藤原良房非常不滿。因為良房想讓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正位東宮,可兩位上皇偏偏吩咐讓淳和上皇之子恆貞親王承嗣大統。藤原良房就任中納言的那一年,正是承和八年(841年),恆貞親王的兩個靠山,淳和上皇已於去年五月間過世,而嵯峨上皇也纏綿病榻,眼看即將咽氣,良房覺得時機成熟了,該準備動手廢立東宮了。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去世,同月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寬平三年(891年),藤原基經去世。宇多天皇立刻重用橘廣相,以及當年敢為橘廣相辯護的菅原道真,任命道真為藏人頭,以與藤原基經之子藤原時平分庭抗禮。六年後,宇多天皇讓位給年僅13歲的敦仁親王,自己出家仁和寺潛心撰寫回憶錄《寬平遺誡》,自此以後,天皇退位出家,就被尊稱為「法皇」,宇多法皇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法皇。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到了當年八月三日,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突然向朝廷告發,說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朝中因此攻訐又起,人人自危,清和天皇就於十九日正式任命藤原良房為攝政,命其徹查此事。
最終的勝利者是嵯峨天皇,他先殺掉了上皇的親信藤原仲成,然後派兵攔截上皇的部隊。主上本就荒淫,士卒豈會用心?奈良軍隊紛紛跑散,葯子自殺,平城上皇也只得出家為僧,表示徹底放棄權力。於是嵯峨天皇廢掉了東宮、平城上皇的兒子高岳皇子,立異母弟大伴皇子為新東宮,徹底掌握了朝政。
這一段時間內,班田制持續崩潰中,原本的律令制也逐漸跟不上歷史發展的腳步了,被迫要多方面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設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為天皇的秘書機構,後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諸事。此外,他還發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定。格式這種補丁,後來還陸續發過好多回。
【●承和之變】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進一步擴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邊遠地區,開墾荒地。然而因為這些新開墾地的地權是屬於國家的——養老七年(723年)就頒布「三世一身法」,規定利用原有溝池新開的土地仍歸開墾者一代所有,新修溝池開墾的土地則准許流傳三代——所以開墾者積極性不高,「農民怠倦,開地復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舊制,發布「懇田永世私財法」,等於打破土地國有制,允許部分土地的所有權歸於個人。
從前任將派兵征討蝦夷,大都冠以「征東將軍」、「征東大使」等名號。延歷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呂為征東大使,率軍東征,經過四年的時間,獲得大勝。其間,改徵東大使為征夷大將軍,到了延歷十六年(797年),作為大伴弟麻呂的部將坂上田村麻呂也被封為征夷大將軍——這是此一職銜誕生的由來。
經此事件,累世名門的大伴氏和紀氏都被徹底從朝廷中驅逐出去了,而藤原良相、源氏兄弟的勢力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藤原良房、基經父子的權勢更為穩固。但更重要的是,前此攝政之位只授與皇后或東宮,從此落到了人臣手裡。攝政就是「總攝庶政」之意,藤原氏的家長在天皇幼年時出任攝政,天皇成年後稱為關白(「諸事關白」之意),逐漸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據說早良親王留下了惡毒的詛咒,其後不久,天皇的皇后、生母和諸位夫人相繼死去,伊勢神宮也遭逢天火,全國很多地方暴發疫病。桓武天皇在長岡京呆不下去了,於是在794年接納和氣清麻呂的建議,再度遷都,是為平安京。
【●桓武朝的遷都】
平安京南北約4.7公里,東西約4.5公里,基本架構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為內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為左京和右京,然後由平直的多條橫、縱向街道分割為數十個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設了賀茂、松尾、稻荷等神社,東寺、西寺等寺院,卻不允許平城京的舊寺社搬遷過來。
宇多天皇一度被降格為臣籍,無疑內心是存在著一定自卑感的。繼位后他曾路過陽成院,被迫退位的陽成上皇竟然羞辱他說:「當今聖上,原來曾是我的家奴呀。」在這種心態影響下,宇多天皇當然不敢對扶他上台的藤原基經說半個不字,雖然登基時已經成年,依舊把政務全部委託給基經,說「萬事巨細,百官已總,均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然後奏上」——這就是關白稱號的由來。
桓武天皇無力逆歷史的車輪運轉,徹底解決莊園問題,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搞點修修補補,暫時緩和一下社會矛盾,保證一下國家的稅收。他所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頓吏制,設「勘解由使」一職以監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認良民和賤民間的通婚,允許所生子女成為「良民」,以徹底消滅奴隸制殘餘;四,部分改徵兵製為募兵制;等等。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曾跟隨遣唐使團西渡,具有相當高的漢學素養。886年,他被任命為贊岐守,在偏遠的南海道目睹了貧窮百姓的艱難生活,寫下很多傳誦後世的詩篇。也是在贊岐守任上,他寫了《奉昭宣公書》,勸說藤原基經放下執念和恩怨,專心國事,據說藤原基經看了此文後有所覺悟,停止罷工,也不再堅持要宇多天皇嚴懲橘廣相,使延續整整半年的朝廷風波暫時平息。
這些改革措施,無疑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為了擺脫那些掣肘的傢伙們,尤其是玄昉、道鏡以來日益龐大的寺社勢力,他在藤原種繼(藤原式家宇合之孫)的倡議下,於784年離開平城京,遷都長岡京。然而延歷四年(785年)九月,長岡新都還沒修好,總指揮藤原種繼卻被人暗殺了。
平安時代,日本朝廷的軍備逐漸廢弛,被迫承認武士團的正當性,甚至動用他們行使國家的軍事、司法和警察權,各地國司就經常任命武士團首領為「押領使」或「追討使」。後來甚至連皇宮也由武士團來警衛。
菅原道真滿腔憂憤,兩年後(903年)就客死在九州。人民一方面懷念他的剛直不阿,另方面反感藤原氏專權,就傳說菅原道真化為怨魂,降下種種災異來懲罰政敵。說也奇怪,此後的幾十年間還真是災禍不斷,909年正當壯年的藤原時平病死,923年時平的妹妹穩子所生的東宮保明親王也夭折了,925年,時平的外孫慶賴王剛被立為東宮就猝然辭世,年僅五歲。此外公卿(尤其是藤原家族及其黨羽)去世,時疫流行,種種不祥無可勝數……
延歷二十一年(802年),坂上田村麻呂身為主將,率軍四萬東征,大破蝦夷主力,收降蝦夷大首領阿弓(原字為弓下加一橫)流為,在北上川中游膽澤之地築城,設鎮守府以統治之。此後坂上田村麻呂的子孫大多出任奧羽地區的官員,顯赫一時。
大概因為生活糜爛而導致身體日虛,無力也無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這種傳統,十個天皇里有八個都是退位而非死後傳位的——於是寶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讓位給弟弟賀美能親王,自己跑回平城宮隱居去了。
兩位上皇既然先後去世,仁明天皇感覺壓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經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嗣,豈有愛于恆貞親王?只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說設計了這一謀逆案件,東宮辭位則案件必然終止,若不預先深入挖掘,豈不是很可惜嗎?
拉回來再說清和天皇,他的年號是貞觀,和我國唐太宗的年號相同。貞觀八年(866年)閏三月十日夜間,太極殿前的應天門突然起火,連兩側的棲鳳樓和翔鸞樓也一併被火海吞沒。這或許只是一場天火,並沒有人為因素存在,不過朝中各派卻藉著這個因頭開始互相攻訐,最終導致了一場大清洗。
890年,菅原道真太守任滿,回歸都城,從此受到宇多天皇的重用。894年,朝議派發新的一輪遣唐使團,以菅原道真為大使——這很可能是政敵想藉此機會把他排擠出權力中心——於是道真寫下《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一文,明確指出唐朝正在發生內亂(黃巢起義),形勢複雜,路途危險,請求暫時停止派發遣唐使團。宇多天皇採納了他的建議。
桓武天皇時代,土地私有化日益嚴重,各地產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莊園來,嚴重影響到國家稅收和天皇制集權統治,使得朝廷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徹底覆亡。
當然,不是隨便什麼武士團都有資格警衛皇宮的,這些武士團的首領往往既是以朝廷為本家的國有土地的庄官,也是擁有正式官位的朝廷新貴。這些新貴中勢力最為龐大的,就是擁有天皇血統,被降為臣格賜以「源」、「平」等氏的家族——執其牛耳者為桓武平氏,根據地在關東地區,以及清和源氏,根據地在畿內的攝津、河內等國。
繼桓武天皇后登上寶座的安殿親王,史稱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個非常荒淫的傢伙,他還在東宮的時候,就愛上了藤原種繼的女兒葯子,以及葯子的女兒,把她們一齊接入東宮。本來以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來看,這並算不了什麼大事,倒霉的是葯子的丈夫此時還並沒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葯子驅逐出宮去。
據說宇多法皇在聽聞菅原道真被貶之事後,匆忙驅車前往內里,想要勸說醍醐天皇收回成命,然而內里各門都已被藤原時平的親信守把住了,不放法皇進宮。宇多法皇悵然離去,從此專心研究佛學,再不管塵世之事——藤原氏權勢之盛,也由此可見一斑。
應該說從此以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雖然並未停頓,但日本人已經不象奈良時代那樣完全徹底地甘當小學生,處處以中國為師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本土文化重新抬頭,混合土風和唐風的新的文化逐漸成型——這也就是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服飾雖有唐人之形,卻兼本土之魂,非如奈良時代那樣渾然唐裝的重要原因。
菅原道真的權勢逐漸成型,醍醐天皇登基后,他被任命為右大臣,與左大臣藤原時平共執朝綱,這當然會引起藤原家族的警惕和不滿。於是藤原時平就造謠進讒,終於迫使菅原道真被趕去九州做太宰權帥。
先帝這樣辦了,後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棟王(桓武天皇的孫子),賜以「平」氏,是謂「桓武平氏」。再往後,又有清和天皇後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後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後裔的「村上源氏」等紛紛出現。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氣息很重的君主,主張無為而治,政事委任給臣下,自己寄情筆墨和山水,創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並且其書法修為與空海、橘逸勢齊名,並稱為「天下三筆」。此公還極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風,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終創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兩個宗門。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孫。他在就任高官以後,為了加強與皇室的聯繫,就把女兒順子嫁給嵯峨天皇之子正良親王,並且迎娶女婿的姐妹潔姬為次子藤原良房之妻。這位藤原良房,他也是從藏人做起,一步步爬上了中納言的高位。
賀美能親王就是嵯峨天皇,此人頗有雄心壯志,想要好好乾一番事業,可惜平城上皇雖稱退位,卻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奈良發號施令,處處和兄弟對著干。嵯峨天皇想要和上皇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於是就把葯子趕出宮去,自己設置「藏人所」來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葯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訴,平城上皇大怒,遂于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布把都城從平安京遷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拉回來說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後,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在幕後操控著朝政,弟弟和兒子都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其實關於伴健岑等人的密謀,除了大保親王的告密外,並沒有足夠確實的證據,退一步說,就算證據確鑿,那也未必真與恆貞親王有牽連,再退一步,就算這一切全都經過恆貞親王首肯,前往東國也似是避禍,而非謀反。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這個機會,順利地踢開重重絆腳石,把自己外甥道康親王扶進了東宮,更給自己鋪平了邁向權力中心的道路。當年八月,他因功晉陞為正三位大納言,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終於完成了,於是廢黜恆貞親王的東宮之位,同時將東宮妃的父親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東宮大夫文室秋津等60餘人全數貶職或流放。藤原愛發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們都是恆貞親王派的實力人物,經過此次事件,被良房一舉剷除了。
然而,嵯峨天皇並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樣,娶了一大群老婆,養了一大堆兒子(據說他有嬪妃28人,子女數超過50)。皇子太多,竟然導致國庫入不敷出,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天皇只好把母親身份較低的32名皇子降格為臣下,賜與「源」氏——這些人及其子孫,就被稱為嵯峨源氏。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其實體內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與皇室的親上加親,使良房於857年被任命為從一位太政大臣,總攬朝綱。
〔古代日本人的名號〕
元慶六年(882年),陽成天皇十五歲,舉行了元服禮(成人禮),然而據說這個孩子很不成器,成天飛鷹走馬,耽於玩樂,甚至打開裝神器的箱子,抽出草薙劍來舞弄。藤原基經屢次勸說,這個外甥就是不肯稍微象點人樣,於是灰心喪氣后逼迫其寫下「朕近身發數病,動多疲頓,社稷事重,神器叵守,所願速遜此位」的話,於884年二月宣布退位。
「承和之變」的過程是這樣的:據說七月十日,恆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秘密走訪了阿保親王,請求共同奉東宮遠走東國,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亂局。阿保親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當年平城、嵯峨兩位天皇對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葯子的煽動下,也曾想前往東國號召兵馬,以擊敗反對勢力,阿保親王很可能也參与了謀划。三十二年一晃眼就過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親王早就沒了當年的雄心壯志,於是把伴健岑的陰謀密奏給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嘉智皇后隨即通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
【●應天門之變】
高子的情人,乃是號稱當時第一風流美男子的在原業平。在原業平是平城天皇之孫,被賜「在原」氏而降為臣格,他擅長做詩,格調高雅,廣受平安京內貴族女性的仰慕。據說在原業平曾經帶著高子私奔,最後被堵截回來,高子送入宮中,在原業平遠流東國。然而這未必是個哀傷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傳說在原業平一生中先後與3333位女性締結情緣,徹頭徹尾是個花花公子。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雖然結果並沒有如此明顯。那就是嵯峨天皇設置養老令外機構藏人所,以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藏人所的長官為藏人頭,天皇使寵臣藤原冬嗣擔任此職,藤原冬嗣因此飛黃騰達,最終做到左大臣的高官,為人臣之極。可以說,藏人所雖然沒有演變成新的行政機構,藏人頭也沒有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卻因藏人所的設置而再度膨脹起來。
然而換個角度來觀察,宇多天皇此舉未必出於完全的心甘情願。他在位第二年(888年)的六月,下詔請藤原基經「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把他比作中國古代的賢相伊尹(傳說伊尹曾被尊為「阿衡」)。然而藤原基經見了此詔卻大為光火,他認為「阿衡」只是一個尊號,並無實權,表示說既然天皇心有此意,那我就乾脆辭職,什麼也不管好了。他這一撂挑子,宇多天皇可嚇壞了,趕緊懺悔和解釋,但是基經不依不饒,堅持要天皇罷免起草詔書的親信橘廣相。關於「阿衡」是否有權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半年,藤原基經也就罷工整整半年。
此後,藤原基經力排眾議,擁立「容止閑雅、謙恭和潤」同時也財政狀況拮据、到處舉債的時康親王繼位。時康親王是仁明天皇的兒子,史稱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在位僅四年就病死了,他沒立東宮,還把29名子女全部降格,下賜源氏,最終也是在藤原基經的策劃下,立其第七子源定省為東宮,隨即將其扶上天皇寶座,是為宇多天皇。
當時朝中重臣除藤原良房外,還有其弟右大臣藤原良相,除了藤原北家,還有世代豪門伴氏、紀氏(823年以後,大伴氏避大伴皇子之諱而改稱伴氏),以及從皇子降為臣格的源氏兄弟。首先,大納言伴善男告發縱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納言源融,並且與藤原良相商議,調左中將藤原基經前往逮捕源信。
文德天皇在位八年,猝然辭世,東宮也就是藤原良房的外孫惟仁親王繼位,是為清和天皇。這位清和天皇,被立為東宮的時候才九個月大,登基時也年僅九歲,什麼也還不懂,朝政完全由外祖父良房說了算。
九世紀以後,田堵們經過不懈的鬥爭,使得對耕地的占有權逐漸穩定下來,他們得以在租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於是產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稱為「名主」。名田是可以繼承和轉讓的,還能再轉租給貧困農民耕種。於是,擁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稱為「大名主」,簡稱大名,擁有少量名田者被稱為「小名主」,簡稱小名,租種民田的貧困農民則被稱為「小百姓」、「作人」、「名子」。
天皇雖然還小,藤原良房已經在為他物色妻妾了,人選當然都來自於藤原北家。首先,他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送入宮中,然後,又瞄上了長兄藤原長良的女兒高子。不過這位高子據說已經有了情人,堅持不肯進宮。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駕崩,兩天後,伴健岑與東宮的另一名親信但馬權守(權為額外派員之意)橘逸勢同時因謀反罪而遭到近衛府的逮捕,經過審判后,分別被流放到隱岐和伊豆。親信被捕,主公不能說毫不知情,恆貞親王匆忙上書請罪,並請求辭去東宮。仁明天皇好言安撫,說你與此事無關啦,不必擔憂。
君主為了加強集權,抑制朝官的權力,經常會採用設置全新的秘書機構的方法。這些新秘書品級並不一定高,資格並不一定老,然而因為接近權力中心而必然逐漸坐大,甚至取代舊有朝官的位置。我國漢代始設尚書台,其後身尚書省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正式行政機構;明初始設大學士,到了明朝中葉,大學士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對於這種可笑的命令,嵯峨天皇當然置之不理,不僅如此,他還針鋒相對地改元為「弘仁」,意識是明告天下:改朝換代了啊,現在的天皇是我,不是哥子你了啦。兩個朝廷各自拉攏貴族和寺社勢力,聚集兵馬,準備開戰。
外戚當政,在日本歷史上並不罕見,但最終把太政大臣之位從皇族手裡奪過來的,第一個是惠美押勝,第二個就是藤原良房。良房是第三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前面除了惠美押勝外,還有法王道鏡,不過那兩人的權力並不穩固,最終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藤原良房想要將榮華富貴代代相傳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莊園的實際管理者也即庄官,為了保護莊園,同時行使莊園內的司法權和警察權,必須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就這樣,九世紀中期以後,武士這一階層就逐漸成型了。一般情況下,武士結合成以庄官本族為核心的團體,就是武士團。
藤原基經本是藤原長良之子,過繼給藤原良房做養子,他當然要把此事向良房彙報,聽取太政大臣兼老爹的指示。藤原良房偏袒源氏,上奏清和天皇,請他先派幹員前往責問源信,源信當然矢口否認,於是這件事就此擱置下來。
最可怕的是延長八年(930年)六月二十六日,正逢乾旱,群臣聚集在清涼殿上商議祈雨的事情,突然從西方愛宕山上飄來一片黑雲,籠罩住平安京的上空,隨即雷聲大作,一道驚雷正巧劈中了殿柱,大納言、民部卿藤原清貫(南家)當場被雷打死,另有數人重傷。醍醐天皇受此驚嚇,一病不起,於九月份匆忙傳位給東宮寬明親王,自己遷出皇宮,然而這樣做也無法挽救他的性命,沒多久他就咽了氣,享年僅四十六歲。
藤原良房通過拷問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恆山、伴清繩,而號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開始藉此大肆排除異己。九月二十二日,判決大納言伴善男、右衛門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紀豐城、伴清繩、伴秋實共五人為縱火主犯,應處斬刑,減罪一等,沒收財產後流放到邊遠地區,另有十名從犯也陸續被處以流放之刑。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寶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葯子接了回來,任命她做「尚侍」,又稱「勾當內侍」,也就是宮中女官的總管。因為這層關係,葯子的哥哥、藤原種繼的長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雲,進入了權力中心。
【●學問之神菅野道真】
兩度修建新都,那錢當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僅如此,桓武天皇還三次大規模用兵討伐蝦夷,才因為制度改革而積累起來的一點財富,又被他全都拋將出去了。到了延歷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財政就要崩潰,藤原緒嗣、菅野道真等人上書諫阻造宮和征夷,提出實行所謂「德政」,桓武天皇無奈之下全盤接受了——這恐怕是迴光返照,因為次年三月,他就嗚呼哀哉,翹了辮子。
朝廷為了保證國家稅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實行「田堵制」(負名制)。這種制度就是不把國有土地班給適齡公民,而是承包給家底比較殷實的農民,稅收等同於租金。租約一年一訂,租田者在有實力年年續約的情況下,往往建築圍牆(堵)以保護耕地,故此種田地稱為「田堵」,也稱「負名」。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富者益富,貧者更貧,大量無地農民被迫進入田堵和莊園成為農奴。
再看看咱們熟悉的豐臣秀吉吧。他是農民出身,小名不詳(傳說為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後,改了個高雅點的通稱,叫藤吉郎,冒木下姓,並起大名秀吉,稱為「木下藤吉郎秀吉」。當織田信長給了他近江半國以後,賜以羽柴姓,以顯示威儀(木下,誰都知道不是高貴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無從考證,聽著好象有點古樸味道),則稱為「羽柴藤吉郎秀吉」。這時候,他已經是堂堂諸侯了,沒有官位終究不象話,於是賜以筑前守之官職,稱「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顯,可惜不是源、平二氏出身,無法開幕當征夷大將軍(他曾一度冒充平氏,又想求取源氏而不可得,甚至散布謠言說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結果反而造成很壞影響,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窮的叮噹響,他就湊上去叫聲乾爹,弄成「藤原關白秀吉」,然而還是滿地的噓聲。天皇無奈,賜以「豐臣」姓——這就是「豐臣關白秀吉」的由來。簡稱「豐關白」,退位后簡稱「豐太閣」。
藤原良房死於貞觀十四年(872年)九月,被謚為「忠仁」,他的權力由其養子藤原基經繼承下來。藤原基經也不是一個善主,876年,清和天皇退位,傳位給年僅九歲的東宮貞明親王,是為陽成天皇,陽成天皇乃是藤原高子所生,基經作為天皇的舅舅,更加權傾朝野。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當然也就會產生土地兼并問題。於是,貴族、寺社憑藉權勢和財力,大量圈佔和收買土地,收容逃亡農民耕種——他們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駐管理人,也即庄長,由庄長負責經營的田地就稱為莊園。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這項法令因為並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仍存在種種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貴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職田和功田等),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繳稅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賦稅沉重,導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進入寺社地或貴族封地,變成了新興莊園中的農奴。
比如,武田晴信,因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稱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個字,成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麼恭敬的簡稱)。死後,則多以院號稱呼他,為「武田德榮軒」。同類的還有「長尾喜平二景虎」,最後稱為「上杉近衛少將輝虎入道謙信」,簡稱上杉謙信;「伊勢新九郎盛時」,最後稱為「北條相模守盛時入道宗瑞」,因為院號早雲庵,簡稱北條早雲。再如,信玄的軍師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稱的美濃領主叫「齋藤山城守秀龍入道道三」,等等。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對漢字,不象咱們用得這麼嚴謹,許多意思和發音,從中國找了兩個甚至更多的字去對應。因此很多人名和官名,發音相同,卻往往有數種寫法——千萬別以為那是不同的兩人。如宇佐美定滿(或寫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寫作勘助)、本多(或寫作本田)忠勝,等等。倒楣的是,還要和被賜以苗字或自己找個理由改名的傢伙區分開來,實在是累死人了……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首任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此人的祖先據說是漢靈帝的子孫,稱為阿知使主,因為曹魏篡漢而率七姓十七縣人口經朝鮮半島流亡到了日本(天曉得!)。阿知使主的後人,曾被賜姓「東漢直」,分為坂上、路、檜前等許多支派,坂上家的坂上田村麻呂乃是一代名將。
十世紀以後,名田和莊園逐漸結合起來,因為很多名主把自己的土地寄進給莊園,以使莊園的不輸不入涵蓋面更廣。所謂「寄進」,就是指進獻,把名田名義上的所有人寫成擁有權勢的莊園主,每年向莊園主繳納年貢——這種年貢未必比國家賦稅來得輕鬆,但從此名田也具備了「不入」的權力,逐漸轉化為莊園或大莊園的一部分。這樣就形成了層級化的莊園機構,最高莊園主稱為「本家」,其下為「領家」,再下為「下司職」或「預所職」——到了十二世紀,封建莊園已佔全國土地的半數以上,莊園經濟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經濟的主體,甚至殘存的國有土地,也可以被視作以朝廷為本家,以國司為領家,由實際擁有土地的名主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莊園。
平將門和藤原純友,可謂是新崛起的武士勢力的代表,說到他們,就不得不先說說什麼是武士,什麼是武士團。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潰、莊園製成型后的產物——因為各地大大小小莊園的形成,朝廷強要繼續實行班田收授也不可得了,828年到881年間,就整整51年都未曾班過田。
桓武天皇大為惱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陰謀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數十人,甚至還最終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兄弟、東宮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否冤屈,沒有人知道,總之他因此事被廢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沒過一個月就絕食而死。死後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兒子安殿親王為東宮。
【●武士和武士團】
回過頭來再說莊園,早期莊園也必須課稅,但這些莊園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貴族手中,他們利用種種藉口請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納稅的資格,稱為「不輸」,進而更利用種種藉口使得國家官吏不得進入,莊園內部的司法權和警察權都由莊園主把持,稱為「不入」。不輸不入就使得莊園主們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封建領主,莊園變成他們的封建領地。
因為此事,菅原道真在民間傳說中,從怨魂變成了雷神。到了十一、二世紀前後,他的形象再次轉變,從怒目金剛般的雷神變成了慈眉善目的學問之神,也是各屆考生的庇護神。他被供奉在北野天滿宮中,稱為「天滿大自在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