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五章、攝關政治和院政

五章、攝關政治和院政

久壽二年(1155年),體弱多病的近衛天皇病歿,年僅十七歲。鳥羽院指定由崇德上皇的同母兄弟雅仁親王繼位,就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白河天皇。且說崇德上皇是被鳥羽上皇逼迫退位的,無日無刻不想著捲土重來。到了次年也即保元元年(1156年),鳥羽院駕崩了,崇德上皇趁機與左大臣藤原賴長(藤原師實的曾孫)密謀,打算復辟。
藤原元方在失望中病逝了,其後不久,廣平皇子和祐姬皇妃也相繼死去。因為這個緣故,那段時間內皇宮中發生的所有不祥事件,都被看作是元方母女祖孫的怨魂在作祟,尤其是天德四年(960年)內里大火,燒了整整一夜,宮室變為灰燼,世代傳承的珍寶大多被毀(甚至連三神器也可能在這場大火中被燒毀了,又換了新一代的西貝貨)——平安朝真是個多鬼怪多怨魂的朝代。
請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後的天皇世系是這樣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圓融、冷泉子花山、圓融子一條、冷泉子三條、一條子后一條,也就是說,政權在冷泉和圓融兩位天皇的後裔中輪替,這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於是在後一條天皇登基后,就立三條上皇的兒子敦明親王為東宮。然而敦明親王沒有藤原道長的血統,這使道長感覺隱含著危機,於是千方百計地逼迫敦明親王,終於使其辭去東宮之位,改立敦良親王為東宮。敦良親王是后一條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說,他們的母親同為藤原道長的女兒彰子——慣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後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統之外。
且說花山天皇繼位時也不過才十七歲而已,此君素與在原業平並稱,都是世所罕見的好色之徒,據說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御座後去行那雲雨之事。不過從來權臣當朝的時候,君主尤其是被廢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種種失德之處恐怕都是權臣擅政的藉口,未必確實,不可輕信。
平氏勢力就此在關東諸國中膨脹起來。高望王死後,長子平國香統治常陸國,次子平良兼統治上總國,三子平良將統治下總國。平良將曾任鎮守府將軍,他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平將門。平良將去世后,由其兄平國香兼管下總國,但據說國香為人暴虐,統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將、國香兩個同源的家族矛盾日深。
敦成親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長的外孫,道長為了登上攝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條天皇退位。正好三條天皇患有嚴重的眼疾,幾近失明,於是在位僅五年就下了台,敦成親王繼位,就是后一條天皇。敦成天皇年僅九歲,外祖父藤原道長名正言順地登上攝政寶座。
當時朝廷權威未墮,地方勢力當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權貴打交道的情況下就稱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將曾把兒子平將門送上京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幾乎同時,他的競爭對手、平國香之子平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門下。
然而到了天喜四年(1056年)八月,源賴義在即將任滿離職前,突然上奏說安倍賴時謀反,從而請得了討伐的院宣(院所發出的詔命)——這很可能是賴義想要真正控制東北地區的藉口。總之,戰爭就此爆發,新任陸奧守藤原良綱嚇得不敢赴任,朝廷只好再次把這一職位交給了源賴義。
況且村上天皇集權的努力收效甚微,皇后安子本是藤原忠平的孫女、右大臣藤原師輔的女兒,性格剛烈,經常插手朝政。雖然就日本傳統來說,皇后干政並不算稀奇的事情,然而這皇後背后還聳立著龐大的藤原北家,村上天皇縱容安子所為,等於開門揖盜,讓藤原北家的勢力得以捲土重來。
四年後,安子皇後去世,又三年,村上天皇也咽了氣,東宮憲平親王即位,就是冷泉天皇。這位天皇據說還備位東宮的時候,就諸多怪誕舉動,甚至在給父親的信件中畫上一具男根——這大概是近親結婚所產生的惡果吧,不過當時人卻寧肯相信那是藤原元方的怨魂在作祟,百般求神拜佛,東宮的病卻總不見好。這樣的東宮搖身一變成為天皇,當然無法治理國家,於是藤原忠平的長子藤原實賴登上關白寶座,並於安和二年(969年)發動「安和之變」,把政敵源高明排擠去了九州,從此獨掌朝綱。
天長二年(825年),桓武天皇的孫子高棟王被降格為臣,賜以平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棟流。到了寬平元年(889年),高棟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見王之子)也被降格賜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望流。當時高望王被任命為從五位下上總介,來到了廣袤的關東平原。
從天武朝開始,朝廷就將《金光明經》等佛經頒發各地,教臣民誦讀,後來更在各地修建丈六的釋迦牟尼佛像和七層寶塔。到了天平十三年(741年)三月,聖武天皇下詔,要各國都建築「國分寺」和「國分尼寺」,也就是朝廷明令在各行政區域內建造官修寺院。統轄各地國分寺的總寺院是東大寺,統轄各地國分尼寺的總寺院是大和法華寺,都在都城附近。
【●藤原道長的世界】
藤原兼家雖然遭到暗算,可是並不氣餒,因為他手中還緊捏著一張王牌呢。兼通兄弟,也包括賴忠,都先後把女兒送去宮裡做圓融天皇的嬪妃,可是只有兼家的女兒詮子生下男孩,封為懷仁親王。於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捲土重來,很快升任右大臣。後來圓融天皇讓位給東宮師貞親王,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僅兩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謀劃下被騙出宮去落髮為僧,傳位給兼家的外孫懷仁親王。懷仁親王就是一條天皇,繼位時年僅七歲,於是藤原兼家以其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登上了攝政的寶座。
「安和之變」后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狀態來看,應該不是主動退位的),其弟守平親王登上寶座,是為圓融天皇。圓融天皇元服前,擔任攝政一職執掌朝綱的乃是藤原忠平以及其侄藤原伊尹(忠平弟師輔的長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後,恰巧忠平兄弟和伊尹都陸續辭世了,關白一職就落到了藤原師輔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當時北家最有資格出任關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兩人爭鬥得相當激烈。然而兼通搶先一步,據說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后(是他的妹妹)的手諭,要求本家兄弟繼承關白之位必須按照長幼順序。於是圓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為太政大臣、關白,朝政悉以委之。
延久四年(1072年),后三條天皇退位,在位僅僅四年。他傳位給藤原茂子所生的貞仁親王,貞仁親王的東宮妃乃是藤原賢子,但賢子並未生男,后三條上皇就指定自己與源基子所生的實仁親王為東宮,並且約定等實仁親王繼位后,立其同母兄弟輔仁親王為儲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盤裡,經過一個很短時間的過渡,就會有接連兩位天皇都和藤原氏沒有關係。
【●奧羽的戰亂】
這一接班人選,讓執政的藤原道長之子賴通、教通非常不滿。因為賴通兄弟都曾把女兒送給后冷泉天皇為妃,卻都無出,尊仁親王是天皇與禎子內親王所生的兒子。儲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親的外甥或外孫呢?因此賴通兄弟想方設法要搞掉尊仁親王。然而所謂藤原氏嫡親的外甥或外孫根本就還不存在,就算廢黜東宮,又該由誰來接替呢?
平將門之亂和藤原純友之亂統稱「承平、天慶之亂」,傳說兩次叛亂是互相呼應的,兩人曾秘密約定,一東一西擴展勢力,然後同時向京城進軍,成事後平分日本。不管這種傳說是真是假,對於平安朝廷來說,這可真是前後夾擊,危機頻現。當時朝廷已幾乎無可用之兵,只能封官許願,利用地方武士團來鎮壓地方武士團的反叛,所以這兩次叛亂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武士勢力不但沒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更加膨脹起來。
從宇多天皇開始,整整一百七十多年了,后三條天皇是唯一沒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時已經三十五歲,年富力強,精神旺盛,就想踢開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后三條天皇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發布《延久莊園整頓令》,在中央設立「記錄莊園券契所」,管理和整頓各地的莊園,統一計量標準——當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莊園開刀,這就必須會引發藤原氏群臣的反對。眼看改革阻礙重重,后三條天皇心生一計:如果從皇室中逐漸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緣,我看你們還有什麼資格再霸佔朝堂!
平氏由高望王擔任上總介開始,在關東擴張勢力,經過「平將門之亂」以及1028年爆發的「平忠常之亂」,其在關東的勢力逐漸被源氏所代替,而平貞盛因為平定將門之亂有功受到嘉獎,其子維衡把根據地轉移到伊賀、伊勢等地,稱為「伊勢平氏」,逐漸在近畿站穩了腳跟。而源氏原本是服侍攝關家的「京侍」,後來清和源氏的源賴信平定忠常之亂,趁機攫取了平氏的關東的勢力,繼而還妄圖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把影響力更擴展到東北地方。就這樣,源、平兩氏的勢力來了個大掉個兒。
【●院政的開端】
〔日本佛教的興衰〕
不過趁著這個機會,藤原南家也頗想分一杯羹,大納言藤原元方四處活動,想讓村上天皇立廣平皇子為東宮,因為廣平皇子正是自己的女兒祐姬所生。然而在安子皇后的干涉下,最終村上天皇立安子所生的憲平親王為東宮,此時這位親王才剛哇哇落地兩個月而已。
第二年六月,平貞盛回到關東,與平良兼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平將門。承平七年(937年)八月,雙方在子飼渡和堀越渡兩處先後展開激戰,因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門總領的旗號,士氣低落的將門軍大敗虧輸。然而平將門的勢力並未因此失敗而崩潰,他整頓兵馬,不久后就在弓袋嶺之戰中挽回了敗局。
且說朱雀天皇本是醍醐天皇與藤原經基的女兒穩子所生,據說因怕再被菅原道真的怨魂索了命去(有保明皇子和慶賴王的先例),從一生下來就被圈在拉門和帳幔中,一直到三歲始見天日。這樣養大的孩子身體當然不會好,他登基以後基本上無力治國,朝政一直掌握在舅舅藤原忠平手中。到了天慶九年(946年),也就是藤原純友被斬首的第五年,眼看二十一歲的天皇僅生了一個皇女,並且很難再生皇子,其母藤原穩子就勒令他退位,把寶座傳給弟弟成明皇子,即村上天皇。
【●攝關政治的復興】
這場叛亂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使地方武士集團的力量得到加強。大亂雖然平息,各地小亂依舊不斷,比如天歷九年(955年)郡河介橘忠幹被領民所殺,安和元年(968年)藤原千常在信濃國鬧事,等等,平安朝廷就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亂子中逐漸走向末日。其實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對於平安朝來說,只是一段迴光返照而已。
年輕人行事果斷,說動手就動手,於是次日凌晨,清盛、義朝率兵包圍了尚在白河殿喋喋不休爭論的上皇一黨,將之一把火燒了個乾淨。亂兵猶自不過癮,又點燃了賴長、為義、忠正等人的宅邸——也該著中納言藤原家成倒霉,只因為宅子離得近些,於是也在混亂中化為灰燼。
村上天皇頗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在舅舅藤原忠平和母后穩子先後辭世后,他不再任命關白,想將權力重新抓回到皇族手中,同時,他還實行一系列改革,想要挽救衰敗的朝局。後世稱醍醐天皇和村上天皇統治的時期為「延喜、天歷之治」,然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謂的改革收效甚微,那根本就不是一段太平盛世。
時光如同流水,眨眼間后冷泉天皇登基已經二十四年了,藤原一族還沒拿出應對方法來,他就先駕了崩。尊仁親王順理成章登上天皇寶座,就是后三條天皇。藤原賴通灰心喪氣,就把關白之位讓給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線。
此後的事態完全按照源義家的計劃發展,清原清衡和清原家衡刀兵相見,而源義家則站到了清衡一側。最終他經過艱難苦戰,甚至不惜突入出羽國,終於在寬治元年(1087年)消滅了清原家衡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后三年之役」。雖然戰後朝廷認為清原氏並無反叛的行為,這是源義家的私戰,不肯予以賞賜,不久后更解除其職務,藤原清衡完全佔據了陸奧六郡,並且恢復舊氏藤原,此後開創了半獨立的奧州藤原家族,然而源義家被迫拿出自己的家財來賞賜有功之臣,卻從此更收攏了關東武士之心。
咱們先來說說前面提到過的,幾乎使源氏勢力從關東更擴張到東北地方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且說東北偏遠地區的陸奧國和出羽國中,都拘押著大量囚徒,部分是在各場遠征中俘獲的蝦夷人,部分是朝廷流放過去的罪犯,安倍家族因為世代管理陸奧國的囚徒,勢力逐漸擴張,同族遍布陸奧六郡,幾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永承六年(1051年),朝廷任命源賴信之子源賴義為陸奧守,令其整頓東北局勢,源賴義一到陸奧,安倍氏當主(一族總領)安倍賴時攝於其父子兩代的威名,立刻表示願意服從指揮。
平清盛先把養女滋子進獻給后白河院為妻,生下憲仁親王,被立為東宮。藉此幫助,他于仁安元年十一月(1166年)就任內大臣,次年更榮升為太政大臣,逐漸掌握了政權。當時平氏十六人位列公卿,殿上人三十余名,黨羽遍布全國,國守六十餘人中竟有半數是平氏一門。
源義朝實在是個粗疏的傢伙,如果說后白河院化妝逃亡到仁和寺是個偶然事件的話,那麼其後十六歲的二條天皇也女扮男裝逃脫他的掌握,來到平清盛六波羅官邸,就肯定是義朝防範不周所致。總之,上皇和天皇都先後逃脫,源義朝失去了聚攏人心的旗幟,平清盛倒贏得了大義名份,清盛抓住時機,親率三千兵力攻打皇宮,源義朝戰敗被殺——此即「平治之亂」。
順便提一下,源義家的弟弟新羅三郎義光本在京城擔任左兵衛尉之職,聽說哥哥在奧州一度陷入苦戰,就拋官棄職前往相助。義光就是此後威名赫赫的甲斐武田氏的始祖。
【●承平、天慶之亂】
不過若因此說后三條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沒產生效果,也是不對的,在他的時代,天皇終究收回了一部分權力,藤原攝關政治有所萎縮,這一點對後世影響甚大。堀河天皇只是個小孩子,按照慣例,當由藤原師實擔任攝政,總攬朝綱,可是白河上皇當時才不過三十四歲,正當壯年,雖然退位卻堅持不肯放權。他設置「院廳」,起用身份較低而有能力的人擔任「別當」、「年預」等官職,執行政務——這就是所謂「院政」的開端,藤原家族的輝煌,至此已如明日黃花。
到了仁安三年(1168年),后白河院迫不及待地逼迫年僅五歲的六條天皇遜位,讓自己的親兒子、八歲的憲仁親王繼位,就是高倉天皇。清盛一躍而成為天皇的外祖父,並且他還把女兒德子嫁給天皇,親上加親,從此平氏更是權勢煊赫,炙手可熱。清盛的堂兄弟、大納言平時忠甚至狂妄地說:「非此一門(平氏),皆不是人!」
后一條天皇去世后,傳位於東宮敦良親王,也就是藤原道長的外孫,是為後朱雀天皇。后朱雀天皇在位十年,讓位給東宮親仁親王,就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立尊仁親王為東宮。
這兩個最高貴的武士家族,其發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歸京都的平氏開始與院政相結合,成為院用來對抗攝關家的強有力武器。白河院就從伊勢平氏中選拔武士守衛自己的御所,因為這些武士主要駐紮在御所北側,故稱「北面武士」。而源氏則在地方上尤其是關東地區擴展勢力,大量關東地區的名主把土地從寄進給藤原氏轉而寄進給源氏,這種風潮極盛一時,乃至於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
平良將去世后,平將門回到了關東,他不斷擴充領地,甚至不惜和親叔父平國香、平良兼刀兵相見。承平五年(935年),戰爭正式爆發,史稱「平將門之亂」。
戰後,源賴義進位正四位下伊予守,長子源義家被任命從五位下出羽守,次子源義綱被任命為左衛門尉,而清原武則被破格任命為從五位下鎮守府將軍,基本接管了安倍氏的領土。可以說,源賴義因為準備不足,想要在陸奧國擴展勢力卻最終失敗了,白白便宜了出羽的清原家,想必他心中是很不甘的吧。不過機會還多得是,到了秋保三年(1083年),其子源義家被任命為陸奧守,再次來到東北地區——
后一條天皇在位二十一年,藤原道長及其子藤原賴通先後執政。道長權勢薰天,時人都說他的尊貴與帝王無異,「攝政即天子」、「唯道長之心系天下之興亡」。藤原道長也志得意滿,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的詩句,驕橫之態,可見一斑。不過此公確實值得驕傲,他擔任朝廷柱石整整三十年,直到萬壽四年(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62歲。
就這樣,院政促進了武士集團的膨脹和相互對抗,新的時代正在孕育,大亂也即將到來……
藤原兼家死後,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攝政和關白,道隆死後,換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條天皇在位二十六年,諸事都不關心,「垂拱而治」,竟被讚譽為是「寬弘之聖主」——其實他和蜀漢後主劉禪差相彷彿,只不過沒有當俘虜的糟糕下場而已。寬弘八年(1011年),一條天皇退位,居貞親王繼任為三條天皇,立一條天皇之子敦成親王為東宮。
「保元之亂」后平清盛青雲直上,源義朝卻得不到上皇重用,從而心生怨恨。賓士元年(1159年)十二月,趁著平清盛離京前往熊野的機會,源義朝舉兵叛亂,將后白河院囚禁起來,並且殺害了后白河院的寵臣、親清盛的藤原信西。平清盛在途中聞變,匆忙回京,在自己位於京都六波羅的官邸集結重兵,計劃奪回天皇和上皇。大戰一觸即發。
最後在日本興盛起來的,是凈土、禪宗、日蓮等宗派,那已經是十二世紀以後的事情,公家政權即將讓位於武家政權了。
就這樣,天皇徹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墮,據說宮殿朽敗無人修繕,妖狐肆虐無計禳除,盜賊劫掠也無法捕拿……寬弘二年(1005年),內里再次發生大火,神鏡也被燒損,朝廷只得改鑄,並派遣使臣前往伊勢神宮謝罪。
首先死在平將門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國香。此時平國香的兒子平貞盛還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去家鄉,也無法和地頭蛇平將門相抗衡,於是強自按捺下怒火,寫信給堂兄弟平將門,說願意化干戈為玉帛。將門得信后,越發洋洋自得,囂張不可一世,又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名叔父平良兼。
亂后,平清盛被晉陞為從三位參議。日本人喜歡將自己的官位對應唐朝的官位,很多官職都有唐名,參議的唐名是宰相或相國,從此清盛就被人尊稱為相國。兩次平亂全都有份,平清盛功勞顯赫,威風八面,后白河院一開始更為寵愛清盛,繼續利用他來鞏固自己的院政,後來感覺不對,想要收手,卻已經來不及了。
不過院政之與攝關政治,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它可以解決藤原氏擅權的問題,卻根本無法解決當時日益嚴重的種種社會矛盾。此後「院」代替藤原氏成為日本最大的莊園主,對百姓的剝削卻一如既往,毫無緩和跡象。
【●保元、平治之亂】
然而戰場上刀槍無眼,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會要了將領的性命,平將門也是如此,他正衝殺在第一線,眼看就要逼到平貞盛面前的時候,突然身中流矢,從馬背上栽倒下來,年僅39歲。主將既死,士卒星散,戰局就此底定,「新皇」的黨羽陸續伏誅,「新皇」的首級也被砍了下來,送到京城示眾。
平將門初戰失利,退到下總國幸島郡北山上。平貞盛等人緊追猛打,於二月十四日趕上將門,雙方展開最後的決戰。平將門勇猛無比,他麾下的騎馬武士更是以一當十,雖然面對近十倍於己的敵人,依舊悍斗不退,貞盛軍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
藤原氏既然權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為靠山,紛紛「寄進」莊園,於是藤原家族變成了最大的莊園主,到了十一世紀,家族名下的莊園已達全日本土地的十幾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說是藤原氏攝關政治進入鼎盛時期的關鍵人物,他的私人機關「政所」成為事實上的政權中心,甚至政所頒發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御教書)比天皇詔旨和太政官官牒更為有效。
拉回來再說京城的情況,白河院後來出家念佛,也稱為白河法皇,但他一直不肯放下權柄,歷經堀河、鳥羽、崇德三朝,院政時間長達四十一年。到了大治四年(1129年),白河院去世,鳥羽上皇立刻也跳出來行使院權。然而院政時代,藤原氏攝政、關白的勢力並沒有徹底被架空,他們保著天皇,雖然略矮一頭,也基本上和院行使著雙頭政治。這種雙頭政治導致局勢更為混亂。
安排好這一切,后三條上皇就安心地咽了氣,年僅四十歲。貞仁親王就是白河天皇,白河天皇登基后不久,藤原賴通、教通兄弟就相繼去世,由賴通的長子藤原師實出任關白。不過後三條上皇的夢想也落了空,藤原賢子竟然生下了兒子,是為善仁親王,而相對的,東宮實仁親王卻因病辭世。於是在應德三年(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腳踢開異母兄弟輔仁親王,把年僅八歲的親兒子善仁親王扶上了寶座,是為堀河天皇。
藤原兼家吃了個啞巴虧,只好暫時隱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勢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爭權的弟弟,他在貞元二年(977年)去世,臨終前竟然找個借口把弟弟兼家從右近衛大將(從三位)的高位上扯下來,左遷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時把關白的位置讓給了堂兄藤原賴忠(藤原實賴的次子)。
其實從奈良時代起,日本就開始了造神運動,說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傳人,是所謂「天孫後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覬覦全日本君王的寶座的。不過巧在平將門也是天皇的後裔,所以他才自以為名正言順地僭號建國,自己也來過一把天皇癮。
平將門叛亂的幾乎同時,在日本西部還爆發了「藤原純友」之亂。藤原純友本是伊豫國掾(地方官名),任滿后不甘心卸職,反而勾結海盜,圖謀起事。天慶二年(939年),藤原純友忽率千艘戰船發動叛亂,襲擊淡路、贊岐兩國的國司衙門。朝廷下旨討伐,他向西退卻,進入九州的筑前國,襲擊並佔據了太宰府官廳。
鄉下武士自相殘殺,腐朽的平安朝廷起初並不在意,然而平將門竟然自稱「新皇」,這使得一直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無人可以撼動的中央貴族大驚失色。朱雀天皇匆忙召集七大名寺的僧人祈福攘災,然後派征東大將軍藤原忠文率兵進剿。藤原忠文根本沒有多少兵馬,只得求助於地方豪族,召來了常陸大掾平貞盛和下野押領使藤原秀鄉。
東方的叛亂平息了,平安朝廷緩出手來,再派大軍討伐西方的藤原純友。次年(941年),官軍在博多登陸,殺入九州,藤原純友逃往老巢日振島,被伊予國警固使橘遠保所殺。至此,延續整整六年的「承平、天慶之亂」終於平息了。
平氏本是武家,但其六波羅政權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武家政權,它是依附於攝關政治和院政而存在著的,缺乏獨立性——這也是平氏子弟逐漸公卿化的根本原因。就平清盛本人的意願來說,他很想把公家政治徹底打倒,從而使六波羅政權脫穎而出,真正君臨天下。然而想要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並不僅僅靠打壓公卿勢力,甚至幽禁天皇、法皇就可以達成目的的,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問題,平清盛和被他打倒的源義朝一樣失敗。而等到清盛去世后,其繼承人平宗盛更是徹底轉向,一切唯后白河院馬首是瞻……
隨著皇族的一分為二,攝關家也分為兩派,當時的關白、藤原賴長的兄長忠通是站在後白河天皇一邊的。因此崇德上皇想要復辟,必須訴諸武力不可,遂他於七月十日夜晚召來了藤原賴長、平忠正、源為義及其子源為朝,商量該怎樣發動一場軍事政變。
最早傳入日本的是三論宗和成實宗,其後為法相宗、俱舍宗和華嚴宗,唐僧鑒真還傳來了戒律宗。到了平安時代,政權逐漸轉移到藤原氏的手中,佛教勢力略有下降。在這個時代興盛起來的,主要是傳教大師最澄的天台宗和弘法大師空海的真言宗,前者以平安京東寺為中心,後者以比叡山為中心,與被稱為「南都佛教」的舊奈良諸宗派相對立。
這種耗時長久的拉鋸戰,使豐沃的關東地區處處燃起戰火,百姓流離失散。平貞盛一看短期內無法取勝,就輕騎上京,于當年十一月終於請得了討伐平將門的詔命。到了天慶二年(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貞盛就以朝廷欽差和平氏一門總領的身份開始全權負責討伐行動。然而此時平將門已先後攻佔常陸、下野、上野等國的國司衙門,勢力已經幾乎涵蓋整個關東八州。當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總國猿島稱帝,帝號「新皇」,宣布關東八州獨立。
到了當年十二月,安倍賴時遭到被源賴義策反的同族安倍富忠的襲擊,中箭殞命,他的兩個兒子安倍貞任和安倍宗任代掌其兵,繼續與官軍相抗衡,並一度給源賴義以沉重打擊。於是源賴義被迫向出羽國司求援,于康平五年(1062年)終於盼來了出羽仙北的俘囚長清原武則的援軍。在清原氏大軍的壓迫下,安倍貞任節節敗退,終於在當年九月戰死,居城鳥海柵也被攻陷。「前九年之役」就此終結,不過實際上,這場仗打了整整一十二個年頭。
轉過頭來再說「新皇」平將門,他雖然基本佔據關東八州的土地,但統治並不穩固,到處叛亂,烽煙滾滾,使得他忙於平叛,根本無力繼續擴張領土,更別說殺上京都徹底取代天皇朝廷了。天慶三年(940年)二月,平貞盛和藤原秀鄉拉起了四千大軍,突襲平將門的老巢,而此刻大軍四散在外,將門身邊剩下才不過千餘人而已。
日本古代的行政區劃「國」分四個等級,即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很多大國的國守都是由親王兼領的,並不常設,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長官——上總國正是如此,任上總介的高望王是上總國實際上的太守。
——湊巧的是,已洞悉上皇陰謀的后白河天皇,偏偏也在同一日召來藤原忠通、平清盛(平忠正的外甥)、源義朝(源為義之子)商議。清盛和義朝等人都是少壯派武士,摩拳擦掌地主張要先下手為強,至於他們竟敢向長輩同時也是一族總領舉起刀劍,是被所謂的「忠誠心」所利用,是被利益所引誘,還是野心膨脹使然,可就誰都搞不清楚了。
且說院政既然已經成為了傳統,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后白河天皇也就不肯貪戀天皇之位,沒兩年就讓位給東宮守仁親王,就是二條天皇,自己當更有權力的上皇去了。然而因為此君賞罰不公,填不保武士們的胃口,才退位就釀出了「平治之亂」。
——不過短短半天,崇德上皇派就大敗虧輸,藤原賴長被流矢射死(一說自殺),平忠正、源為義等人先後被殺或被俘。崇德上皇逃到仁和寺躲避,被天皇派搜將出來,遠遠地流放到四國的贊岐去了。這次事件史稱「保元之亂」,它標志著新興武士階層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揚威,甚至已經把勢力延伸到了朝廷內部,公開插手皇室糾紛,公家政權的時代即將結束,武家政權的時代就要到來。
而藤原兼家,他當然沒把寶都押在圓融天皇一人身上,對於那位神經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個女兒過去,生下了居貞親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條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貞親王為東宮,同時還把另外一個女兒綏子送去做了東宮妃。綏子既是東宮的正妻,也是他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輩分,當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是和皇室親上加親,使其外戚、攝政的權力更為穩固。
院政之與攝關政治的不同,僅僅表現在對武士集團的拉攏上,這也直接造成了其後武家政權的建立。武士階層在九世紀中期產生時,存在著高、低兩端,低端為地方莊園的庄官及庄官集結起來的戰鬥集團,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軍事貴族,他們本身擁有莊園,並且多次受朝廷詔令平定邊遠地區的叛亂,或者遠征蝦夷,實力逐漸膨脹。最終這高、低兩端結合為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組織結構(家族形式的層級武士團),與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節儉、武勇的風尚。當時社會上可以說形成了四個大的權力集團,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漸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為其真正領袖或精神領袖的武士集團。
平將門之亂所以會鬧出如此軒然大波,並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興武士勢力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那些他們所看不起的只知遊玩、吟詩卻無實際本領,腐朽到了極點的公卿手中,把政權搶奪過來;另方面,百姓們也不滿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統治,想要對社會結構有所變革。平將門部分順應了這一時勢,加上他自己武力過人,英勇善戰,這才縱橫關東,屢屢取勝。
日本古代,戰馬缺乏,馬種低劣,很難說曾經擁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一般情況下都是由核心的騎馬武士加步行跟隨的郎黨組建為軍隊,各種史料上記載多少多少騎,往往連這些步行郎黨都一併計算在內——騎兵獨立成軍是近代的事情。不過正因為如此,平將門所部戰馬數量最多,質量最好,雖非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也足以傲視天下了。
當然,平將門的莊園位於下總國相馬郡內,因此他也自稱相馬小二郎。據說從其父良將時代起,就在領地內捕捉野馬、改良配種,後來更直接成為了朝廷的養馬地,平將門繼承其志,逐漸訓練出一支戰鬥力相當頑強的騎馬武士團來。
此時正逢清原氏同族內亂,清原武則的孫子、一門總領清原真衡為一方,清衡的異母兄弟家衡和異父兄弟清衡為另一方,經常發生武力衝突。源義家趁機介入清原家事,並在清原真衡去世后,主持陸奧六郡的分割,把富饒的南三郡封給清衡,寒冷的北三郡封給家衡,刻意引發兩人間的矛盾。
一方面,無論是院還是攝關家,其腐化奢靡的生活不但絲毫不見收斂,反而日顯張狂,歸於其名下的莊園也日益增多。畿內百姓遭受沉重的貢賦壓迫,請願無日停息,「盜賊」也因此紛起不休。另方面,為了制衡攝關家的勢力,院更為倚靠「北面武士」,最終釀成了1156年的「保元之亂」。
佛教於六世紀時傳入日本,經過崇佛、拍佛兩派的殊死拚鬥,最終在這座島國上站穩了腳跟。逐漸的,再也沒有什麼「國神」和「蕃神」的區別,神佛緊密地合為了一體。為了便於統治,日本朝廷一直宣揚天皇乃是天孫後裔,具有神性,原始的諸神崇拜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與諸神崇拜結合為一的佛教,也無可避免地要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日本有學者認為奈良朝的佛教乃是現世佛教,是政治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