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八章、元軍來襲和幕府落日

八章、元軍來襲和幕府落日

十月四日,元軍在對馬島附近出現,守護代(守護的代理人)宗助國父子率八十騎攔阻,詰問上陸理由,卻被毫不留情地殲滅了。十五日,元軍又佔領了壹岐島,守護代平經高以下百餘人戰死。二十日,四萬元軍在九州的博多登陸,日本幕府方面則聚集了少貳經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九州諸國兵馬,甚至寺院僧兵,總計十萬兩千人,前往迎戰。
鎌倉幕府內部為了爭權奪勢而紛爭頻仍,也算可以理解的,可是與此同時,權力已經大為萎縮,如同一鎮諸侯般的朝廷內部也爭鬥了起來,想想卻是極度可笑的事情。不過這番無聊的爭鬥卻產生蝴蝶效應,最終顛覆了幕府統治,這倒是當時代人所始料不及的。
楠木正成雖然出身卑微,卻熟讀兵法,非常具有戰略眼光,他在同后醍醐天皇會面,評點天下形勢后,立即返回老家金剛山,建築赤坂城和千早城準備抵禦必然來到的洶湧如潮的幕府大軍。
兩統迭立,是筆糊塗帳,光靠敘述誰都看不明白,不如讓咱們來簡單列個表格吧——
就在這種背景下,文保二年(1318年)二月,大覺寺統的后醍醐天皇繼位了。這位后醍醐天皇,一方面想把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這一系統中,再不讓人,另方面也反感幕府的操控和播弄,想要起而反抗。他的所作所為,一如源平合戰時的后白河法皇,也是拉一個,打一個,激化矛盾,混水摸魚,但因此所產生的亂局,也比一百多年前更為嚴重。
日本和南宋的關係一直很好,雙方通商往來頻繁,日本本身金屬缺乏,不鑄銅錢,全靠從南宋進口。基於這種考量,日本又怎能向南宋的敵國蒙古低頭呢?一時間朝議洶洶,全都認為不可,連回信都不肯寫,就派兵「恭送」黑的離境。
為了拉回日益遠去的御家人的心,擺脫困境,幕府不得不于永仁五年(1297年)頒布《德政令》,允許御家人在向商人借款后賴帳,於是這不但引起了商人們的憤怒,更使得此後御家人告貸無門。再加上對農民負擔的加重,全國各地惡黨林立,交通斷絕……種種弊端叢生,鎌倉幕府和北條執權體系,從此日薄西山,難以復振了。
【●二統迭立】
上午時分,在百海原地區,激烈的戰鬥打響了。日本騎馬武士分別在家主的率領下,首先以許多個數百人的小隊,向排列成密集方陣的元軍步兵陣地展開突襲。面對這種蒙古人初起家時候的古老戰法,元軍擺開了各種火器應對,據日本方面記載,一種名叫「震天雷」的火藥球不斷在日軍陣中爆炸,爆炸時發出如同百雷落地般的巨響,使得日方的騎馬武士和戰馬全都驚恐不知所措,煙霧中,鐵屑、瓷片四下紛飛,給隊形密集的日本武士集團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殺傷。
天皇朝廷的威信在持續上升,幕府威信卻在下降,原本絕不平衡的兩種權力差別逐漸縮小,那麼矛盾和衝突也就不可避免。首先發難的是宮方,正中元年(1324年),后醍醐天皇秘密派遣親信朝臣日野資朝和日野俊基化裝成修行僧潛入畿內各國,準備聯絡豪族們起兵襲擊六波羅探題。不料東窗事發,資朝、俊基和應召進京相談的美濃土豪土歧賴兼、多治見國長都被幕府捕獲。后醍醐天皇又是賭咒發誓,又是寫誓書,才總混過了這一關——史稱「正中之變」,民間俗謂「天皇御謀反」。
為什麼動手廢立的是連署,而不是執權呢?這是因為北條時宗乃是時賴的嫡子,繼承了得宗的地位,而長時、政村兩代執權卻並非一門家督。北條時賴因健康原因,於三十歲的盛年就退位隱居,把執權之位傳給堂叔北條(赤橋)長時,但他仍在幕後操控一切。弘長三年(1263年)十一月,北條時賴去世,享年三十七歲,遺言讓兒子時宗備位連署。次年(1264年)八月,執權長時也掛了,傳位給他的堂叔北條政村,同時,年僅十四歲的時宗正式就任連署。可以說,北條長時的時代,乃是北條時賴時代的延續,而北條政村的時代,卻是北條時宗時代的開端。
日本古代家族,表面上看是屬於家名繼承製,實際上則屬於諸子析產制,也就是說,一門總領世代相傳給嫡子(沒有嫡子的情況則另論),並且只傳一人,然而老子隱居或去世,名下財產卻是平均分配給各個兒子的。本家的一門總領掛個家督的空名頭,他的實力未必比得上那些分家,分家只是在家族完整的前提下聽命于總領而已。
家紋全稱為家族紋章,也稱家徽,本是封建家族的標誌,西歐、日本莫不存在著複雜多樣的各種家紋。日本的家紋有其獨有特色:首先,家紋的底多為圓形,而不是西歐式樣的盾形;其次,與西歐家徽紋樣偏重動物不同,日本的家徽紋樣以植物占絕大多數;第三,日本的家紋絕大多數都是獨立的個體,很少有複式家紋出現。
雙方的武器裝備和戰爭技術實在相差太遠了,六百多年以來,大陸的武器配備已經從純冷兵器進化到冷熱兵器並用的階段,戰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日本方面幾乎和白村江水戰時候相差不遠。僅以弓箭而論,元軍使用的複合弓射程較遠,射擊周期也比較短,而日方的纏藤弓大多只是單體弓,射程近,過長的箭支也使射擊周期延長,再加上元軍的箭支上浸過毒藥,日軍中者無不肌膚糜爛。元軍在作戰時擊鼓鳴金,也使得日軍的馬匹驚躍狂奔,無法控制。另外,習慣於「一騎打」戰術的日本武士在和使用先進集團戰術的元軍進行短兵作戰時,付出的損失更為巨大。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一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打南宋,一方面也做好了渡海侵略日本的準備。到了文永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在朝鮮建立征東行省,徵發高麗船工、民伕三萬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戰艦。當年十月,他以忻都為都元帥,洪荼丘、劉復亨為左右元帥,率領大軍四萬,從朝鮮的合浦出發,浩浩蕩蕩遠征日本。
饒是如此,仍有大批武士破產,而相對的,「百姓名主」中倒有相當數量因為發戰爭財而上升為武士階層。這些新武士和舊的御家人不同,和鎌倉幕府並無嚴格意義上的主從關係,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產品,經常阻礙幕府對年貢的徵收,甚至武裝襲擊和奪取運送年貢的車隊。當時稱這些新武士集團為「惡黨」,惡黨首先出現在近畿地區,逐漸蔓延到日本各地,甚至很多不滿幕府統治的地頭和守護也逐漸與惡黨們暗中勾結起來——後來聲威赫赫的楠木正成,其實就本是河內的惡黨頭子。
所以要想吃飽喝足,要想驕奢淫逸,就非得牢牢把住天皇的虛位不可,這大概就是兩統迭立,兄弟子侄間矛盾重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當然,也不能排除幕府為了削弱和控制天皇朝廷而在其中做的努力,皇統一分為二,公卿們不知所從,武士們倒是開心得不得了——御內人和御家人的矛盾,預示著北條幕府的倒台;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的分立,則預示著國家的分裂。
后嵯峨天皇在位四年,讓給自己的兒子久仁親王,是為後深草天皇,自己仍然把持著朝中的權力。后深草天皇在位十三年,遵從父命,把皇位傳給弟弟恆仁親王,是為龜山天皇。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皇統就在後深草和龜山兩位天皇的後代中輪替,因為後深草天皇的皇宮稱為持明院,而龜山天皇的兒子后宇多天皇後來出家大覺寺,故此這兩個體系就被稱為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
【●蒙古的國書】
【●文永之役】
然而北條氏可以這樣搞,別的家族若也這樣搞,勢力就會越滾越大,甚至逐漸強大到足以和北條氏相抗衡。這種繼承製從諸子析產向總領繼承方向的轉化,事實上經過了漫長的近三百年才得以徹底完成,新舊輪替所產生的動亂先後搞垮掉兩個幕府——第一個,就是鎌倉幕府。
北條時賴、長時、政村等人統治的二十多年間,鎌倉幕府達到了它的全盛期,得宗專制政權也逐漸穩固。不過武士們在掌握了政權以後,也很快奢靡腐朽下去,大有向京都的公卿們看齊的跡象。為此,北條時賴等幕府執權大力提倡勤勞節儉,據說時賴本人的日常起居就相當簡單,即使住所殘破了也只是略加修繕而已,筵席上每每用味甑湯來替代酒水,《徒然草》中還記載著其母松下尼親手為兒子修補破損的門障的軼事。
是戰是降,你總得給個答覆吧,黑的兩手空空,這可怎麼回去向大汗忽必烈交代呀。於是文永六年(1269年)三月,黑的再次渡海來到日本最西北方的對馬島,要求獲得返書,在遲遲得不到回復后,乾脆大肆搶掠一番,然後才打道回國。蒙古人野蠻,高麗人還算文明,知道光靠武力解決不了問題,於是當年九月,高麗自己派使者再到日本,送還了半年前搶走的兩名對馬島民,並且呈遞上蒙古中書省的最後通牒。
後來家時的孫子足利尊氏果然推翻了鎌倉幕府,建立室町幕府,此乃后話。我們要說的是,家時的祈禱頗為可信,源義家的「七代取天下」的文件卻僅僅是傳說而已,考究家時的自盡,大概也是由於「霜月騷動」的餘波,他為了一肩扛起來自於北條得宗的迫害,所以含恨飲刃。
「霜月騷動」以後,平賴綱成為了幕府實際上的統治者,他大肆迫害與安達一族有關聯的御家人,比如吉良、三浦、小笠原、二階堂等有力御家人家族。到了永仁元年(1293年),執權北條貞時已經十九歲了,對賴綱的專權表示出強烈不滿。當年四月,平賴綱長男宗綱密報幕府,說賴綱陰謀策劃立其次子飯沼宗助為幕府將軍,於是貞時趁著鎌倉大地震的機會,派兵剿滅了賴綱一族,殺死九十餘人(宗綱被流放),史稱「平禪門之亂」。
元軍兩次來侵,都因為颱風驟起而遭到慘敗,這隻能說明忽必烈敵情搜集和出征的準備不充分,以及指揮官不知天時風候,顢頇無能。然而在日本方面看來,兩次驟起的颱風如有神助,因此尊稱為「神風」,認定日本島國有天神庇佑,永遠不會淪亡——就是這種愚蠢而驕傲的心理,六百多年後讓他們欲哭無淚。
傳說有一位名叫足利家時的武士也在此後不久自殺。家時乃是源氏的八幡太郎義家的七世孫,義家想將源氏勢力伸入陸奧,結果失敗了,據說他曾留下一篇文書,稱「我七代以內的子孫要替我取得天下」。到了足利家時的時代,他羞愧於無法完成先人的意願,於是切腹自盡,並在臨終前向八幡大菩薩祈禱,說:「自我以下,三代以內子孫必將取得天下。」
然而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本是人世的常理,執權政治的種種危機暫時被壓制了下去,卻最終通過「文永·弘安之役」沉渣泛起,醞釀一次總的爆發。咱們先從文永三年(1266年)說起吧,當年六月,將軍宗尊親王不滿執權北條氏的專斷,遂與親信武士們密謀發動政變,消息泄露后,連署北條時宗廢黜了宗尊親王,另迎其子惟康親王為征夷大將軍。
以上所述,都是「文永·弘安,蒙古來侵」給日本社會造成的不安定因素,這些不安定因素舊已有之,因為戰爭的刺激開始泛濫並且日益嚴重。此外,日本家族制度的變更,也給幕府統治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初戰失利,忽必烈惱羞成怒,一方面重整旗鼓,準備二度入侵日本,另方面也繼續派遣使臣,想要說服日本投降。然而北條時宗的態度更為強硬,建治元年(1275年)九月,他在龍之口處斬了元使杜世忠,弘安二年(1279年)七月,又在博多處斬了元使周福和欒忠。
於是黑的等不及了,于次年(1268年)元月親自渡海來到太宰府,遞上蒙古國書,並請儘快給予答覆。當地的守護少貳資急將國書送往鎌倉,幕府接到一看,上寫:「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雖然只寫著「通好」,沒寫要日本臣服,但明確給出了「以至用兵」的威脅。幕府不敢擅專,立刻上奏朝廷。
於是后醍醐天皇假借為皇后安產還願,讓僧侶圓觀和文觀向神靈祈禱消滅北條氏,同時密令在叡山大塔居住的皇子護良親王(大塔宮)聯絡叡山延歷寺的僧兵,準備在自己行幸叡山時起事。不料在元弘元年(1331年)八月二十四日,計劃再次敗露,上回作亂被幕府饒過一條小命和日野俊基,以及圓觀、文觀等人遭到逮捕,后醍醐天皇及其重臣大納言藤原師資、中納言萬里小路藤房、北畠具行等帶著神器劍和玉,連夜男扮女裝潛出京都,奔赴叡山。二十七日,在大塔宮的接應下,后醍醐天皇又轉移到木津川上游地勢比較險要的置笠山駐紮,正式下詔,號召近國勤王兵馬起而倒幕——是為「元弘之變」。
為了保持御家人的活力,鎌倉幕府鼓勵這種新的轉變,而在執權北條氏內部也加強得宗專制,事實上,從北條時賴直到鎌倉幕府滅亡,一共有十二名執權粉墨登場,但是握有實權的卻只有出身得宗的時賴、時宗、貞時與高時四人而已。
這次騷動來源於因得宗專制而使得「御內人」與御家人的嚴重對立。所謂御內人,即北條得宗的家來(家臣),相對而言,作為幕府的家來的「御家人」則也被稱為「外樣」。弘安八年(1285年)十一月,北條貞時的外祖父、代表外樣權益的肥后守安達泰盛與代表御內人利益的內管領平賴綱發生衝突,十七日,賴綱突襲安達泰盛在鎌倉的府邸,經過激戰,將安達一族盡數剿滅。日本古稱十一月為霜月,這就是「霜月騷動」一詞的來源。
上皇反亂,幕兵入京以後,原本的皇室領地被切割、沒收了七七八八,靠那點點收入根本就無法養活龐大的、沒本事卻會生養的皇室一門(龜山天皇就有后妃十七人,子女二十八人),全靠了幕府的捐助和賣官鬻爵,皇室成員才能勉強溫飽。且說賣官鬻爵,那可是筆不錯的生意,雖然鄉下武士們粗魯無文,不懂風雅,可他們莫不喜歡獲得朝廷賞賜個一官半職來光宗耀祖,根本不用給殿上人,給個六、七位的官職就能令他們興奮莫名,主動獻上大量錢財和吃穿用具了。
到了鎌倉幕府中期,家紋已在武士階層中被廣泛使用。然而家紋和家門也並非純然的一一對應,且不說全日本大大小小數千上萬個武士家族,難免出現重紋的情況,分紋和賜紋的情況也不少見。分紋是指分家間各自使用不同的家紋,或者略為修改一下本家家紋以示區別,而賜紋是指把自己的家紋賞賜給有功之臣,允許其在一定場合下使用。
楠木正成,自稱出於橘氏,根據地是在河內東部,金剛山西部的山麓地區,估計從其父親時代開始,就是當地有名的惡黨頭子。傳說其母懷著他的時候,曾到信貴山的毗沙門堂祈禱了一百天,毗沙門天是一尊佛教的保護神,又稱多聞天,所以正成誕生后,就起小名為多聞丸,據說此公長大后鼻毛很長,所以又被敵人稱為「鼻毛多聞」。
比如後來建立江戶幕府的松平·德川一族,本家的家紋為「丸之三葉葵」,分家有在外面的「丸」也即圓圈上動手腳的,改為「菊輪之三葉葵」、「折敷之三葉葵」、「藤輪之內三葉葵」、「隅切的鐵砲角之三葉葵」的,也有全面變形,改為「花葵」的。不過象西歐的騎士紋章那樣,把盾形底切成多個等分,同時並列多個主家或血源來歷的家紋,從而組成新的複式家紋,這種樣式日本從來也不曾有過。
朝臣們主張擁立順德上皇的兒子忠成王繼位,但遭到幕府執權北條泰時的堅決抵制。泰時一想,好,當年後鳥羽、順德兩院造反被我剿平,現在要立叛賊的兒子繼位,故意想給我難堪嗎?於是授意另立沒有牽扯進反亂活動的土御門天皇的兒子邦仁親王接班,這就是后嵯峨天皇。
第二年,日本朝廷終於決定正式寫下拒絕通好的國書了,先擬定草稿送到鎌倉,等執權北條時宗點頭后,才派使者送往高麗。這種強硬的態度,終於激起了忽必烈武力征服日本的野心……
儘管在武器上日方要落後許多,但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他們在作戰時表現出了非常頑強的鬥志。尤其少貳經資、菊池武房、竹崎季長等人,率領手持薙刀、身披薄弱鎧甲的騎馬隊,不斷頑強地向元軍陣地發動突擊,使得元軍的遠程武器失去作用。混戰中,元軍副元帥劉復亨中流箭落馬,從而士氣大衰,損失慘重的日軍趁機撤退,憑藉水城(白村江戰後建築的一座巨大水壩)重新布陣。元軍害怕遭到日軍的夜襲,不敢在陸地上紮營,退回船上進行休整。
【●霜月騷亂】
且說元亨元年(1321年),老爹后宇多法皇終於結束了院政,並於三年後咽氣歸西,從此後醍醐天皇得以親政。年輕的天皇雄心萬丈,選拔賢能,革新政治,設置記錄所作為親政的主要機構,據說許多京都的著名學者經常圍繞在他身邊,而一些尊皇派和倒幕派的公卿、守護,更是將寶壓到了他的身上。
當時北條執權如日中天,儼然日本唯一的統治者,經常有人跳過天皇、幕府將軍稱執權為「日本國王」,而執權們也都甘之如飴。就當這些北條氏的國王們還在考究傀儡將軍問題的時候,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卻已經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稱蒙古大汗,九月擊敗其政治對手阿里不哥于甘州,當年十二月,高麗王國向蒙古稱臣。
且說北條時宗死於弘安七年(1284年)四月四日,享年僅三十四歲。時宗是幸運的,他所以被譽為明君,全因擔任執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想方設法抵禦元軍入侵,等到戰事平息,他就留下一個爛攤子咽了氣,就此人生再無污點。他把爛攤子留給了兒子、年僅十四歲的北條貞時,貞時也算是一位中規中矩的統治者,然而集合人心外戰則易,集合人心內治卻難,他在位的第二年就爆發了「霜月騷動」。
【●后醍醐天皇的奮鬥】
因為這樣,所以御家人的領地經過很多代以後越分越細,就算分家沒有離心傾向(打敗元軍以後,基於財政上的考慮,這種離心傾向其實是越來越嚴重),一百頭羊集合在一起,也比不上過去的一頭獅子。於是很多家族就逐漸從諸子析產制向總領繼承製方向轉化,也即老爹隱居或死後並不分家,財產都是一門總領繼承人的,別的兒子都得靠這個新總領來養活。
對抗元軍入侵的戰爭耗盡了幕府的資金儲備,幕府不但無力獎賞在戰爭中有功的御家人,甚至連戰爭時御家人所花費的軍餉都無法報銷,許多御家人因此而破產——這雖然相當無奈,卻也是情理中事。然而,事實上幕府資金儲備的相當數量卻並非消耗于戰爭,而是為了祈禱勝利,寄存在了各地的神社、寺院中,這才是真正使御家人憤慨不已的。
與其說是騷動,不如說是戰爭,整個鎌倉都被捲入戰火,連幕府將軍惟康親王的府邸也在戰鬥中被焚為灰燼。因為安達一族的覆滅,外樣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上野、武藏等幕府統治中心地區的大批御家人受此牽連,紛紛被殺或者自殺,據說總數超過了五百人。從北條氏執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得宗專制因此事件更為強化,獨裁更為穩固,但把目光放遠大一些,從整個幕藩體制來考慮問題,鎌倉幕府的力量卻因此遭到了重大的削弱。
平盛綱以下,三代承襲執事的職務,到了平賴綱擔任此職的時代,這個職位已被改稱為內管領,隨著得宗專制的加強,內管領的權力也日益膨脹。文永九年(1272年)二月,也就是元軍來侵前不久,北條一門的名越時章、教時兄弟被誣陰謀推翻得宗統治,遭到討伐,討伐軍主帥正是內管領,同時擔任侍所所司的平賴綱。然而時隔不久,這個案子就被徹底翻了過來,討伐方有功之臣五人被斬,若沒有安達泰盛的相助,恐怕連平賴綱本人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有了佐竹的例子在前,源氏一門就紛紛在白旗上繪以紋樣,以與宗家的御旗相區別。最早從旗紋轉化為家紋的就有佐竹氏的「五本骨扇和月丸」、武藏七黨之兒玉氏的「團扇」等等。此外,還有部分幔幕紋也逐漸轉化為武士的家紋——幔幕是指戰鬥和宿營時主將指揮所外張開的幕布——多為圓形,比如新田氏的「大中黑」、足利氏的「二引兩」、三浦氏的「三引兩」,等等。
后醍醐天皇時代的東宮,原本是同為大覺寺統的后二條天皇的皇子邦良親王,但因為「天皇御謀反」事件,使得幕府對大覺寺統徒生警覺,持明院統的后伏見上皇看到一線曙光,於是前往長谷寺祈禱自己的兒子量仁親王能夠代替邦良親王為太子。嘉曆元年(1326年),邦良親王果然病重去世,幕府立刻要求讓量仁親王入住東宮。這一舉動使后醍醐天皇更為憤怒,堅定了他的倒幕之心。
幕府無力行賞,御家人們或許可以暫時咽下這一口氣,然而這些御家人自己也有一族郎黨,有家來,有臨時拉出來的領地上的農民,不可能要求這些人也都秉持著對幕府或主家的忠心不要賞賜。於是御家人只好大量侵佔公地來達成獎賞臣下的目的,這些新被侵佔的土地和莊園,並非幕府恩賞,也不可能得到幕府的承認,是獨立於幕府經濟體系之外的。就這樣,幕府對御家人和對全國大小莊園的控制力開始減弱。
九月五日,得知消息的北條氏大驚失色,擔任六波羅探題的北條仲時立命大佛貞時、金澤貞東、足利高氏諸將率領兵馬二十余萬離開鎌倉前去進剿。置笠山一邊,召集起來的武士和僧兵布下重重壁障,做好了作戰的準備。然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詔書在發出后卻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個叫楠木正成的小豪族起兵勤王外,諸國守護懼怕幕府勢大,都採取了觀望態度,竟無一人響應。
忽必烈野心勃勃,不僅想南下滅亡早已殘腐不堪的南宋王朝,還打算東渡大海,兼并日本。不過日本蕞爾小邦,僻在荒遠,派兵攻打實在太不划算,以忽必烈最初的心思,是想派遣一介使臣說服日本主動歸降,如同高麗國故事。
【●弘安之役和幕府的衰敗】
日本最早的家紋出現在貴族家庭,後來為了便於在戰爭中區分敵我,逐漸被武士家族所吸收和採用。源平合戰的時候,勢力劃分相對單純,因此家紋還沒有成為必不可少之物,在野源氏使用白旗,在朝的平氏使用赤旗,僅此而已。白色象徵純潔無垢,據說神靈將會附著其上,因此源賴朝就將白旗確定為本族嫡流的專用旗幟。
這位蒙古使臣名叫黑的,不過他並最初沒有真正到達日本。在進入高麗國以後,國王認為海上風浪極其危險,怎能讓上邦使節受此顛簸?於是派起居舍人潘阜代替黑的前往。文永四年(1267年)九月,潘阜來到日本,呈遞高麗國書。
照前所述,這些新興的武士階層,也即惡黨,本身並不是幕府的御家人,與幕府的關係是敵非友,因此一得到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詔書,楠木正成立刻揭竿而起,前往笠置山覲見天皇並接受任務。傳說后醍醐天皇曾經做過一個異夢,夢見自己坐在紫宸殿面南的御座上向群臣發號施令,背後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大樹向南的部分枝葉長得最好,樹蔭籠罩了整個大殿——接著又見到兩個童子跪拜,然後起身向南而行。醒來后沒幾天,楠木正成就來參見,后醍醐天皇認為異夢正應在這個長有長鼻毛的傢伙身上,於是對他倍加器重。
朝廷得報后大喜若狂,龜山上皇巡迴各大寺廟神社,到處做「異國降伏」的祈禱。然而年輕的北條時宗卻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在冷靜分析了形勢之後,他認為元是大過日本百倍的大國,不會因為一次戰役就受到重大損失,停兵罷戰。於是,他命令各國守護回國徵發全國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子充當預備役士兵,各寺院的僧兵也被動員起來保衛國家,加強軍備建設,並組織民夫修建環繞博多灣的堅固石堤。同時,他對各國武士也作出了細緻的分工:四國、九州地方的武士在本地加強防禦;中國地方的武士防守堪稱西門鎖鑰的周防、長門,並隨時準備支援四國、九州的抗戰;京畿、關東地方的武士馳援京都;奧羽地方的武士也要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傳說當源賴朝遠征奧州藤原氏,路過下野國宇都宮的時候,同族的佐竹四郎隆義趕來會合。佐竹並非源氏嫡流,更一度站在平家陣營中,但四郎隆義竟然也僭越使用了白色御旗,這使賴朝大為光火。然而對方為了效忠而匆匆趕來,總不好嚴加申飭,於是賴朝反覆考慮之後,就把上繪一輪明月的軍扇賜給佐竹隆義,讓他繪上軍旗——據說這就是最早的武士家紋的來源。
拉回來說歡慶勝利的幕府吧,戰爭雖然打贏了,敵人雖然退去了,但幕府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元朝是如此龐大,隨便發動一兩次遠征,扔個數萬人,對國民生計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面對這樣的敵人,數年來積極備戰的鎌倉幕府,卻已經庫房空虛,財政緊張了。
六月底,元江南軍的先遣部隊攻入壹岐,七月初,南北兩軍終於完成匯合。然而就在即將發起總攻的七月三十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猛烈襲擊,兵船大部分沉沒,生還者還不到十分之一——這次對日本的失敗遠征,史稱「弘安之役」。
序數天皇系統來源在位年第89代后深草持明院后嵯峨天皇子13年第90代龜山——后嵯峨天皇子15年第91代后宇多大覺寺龜山天皇子13年第92代伏見持明院統后深草天皇子12年第93代后伏見持明院統伏見天皇子3年第94代后二條大覺寺統后宇多天皇子7年第95代花園持明院統伏見天皇子10年第96代后醍醐大覺寺統后宇多天皇子21年
不過既然蒙古人已經作了開戰的威脅,日本當然不能不預作防備,於是幕府下令贊岐等國的御家人做好戰鬥準備。當年三月五日,北條政村自認為年老體衰,無法面對如此危局,乾脆把執權之位讓給了連署、年僅十八歲的北條時宗。
六月初,負責作戰的元東路軍進展神速,不待江南軍到來,先繞過了對馬和壹岐,直接南下侵入博多灣,攻克了志賀島。然而因為日本幕府方面預先做好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在博多附近建起了牢固的石堤,使得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只好停泊在海面上等待時機。
不料當天晚上海面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颱風,元軍船隻被傾覆二百余艘,落水淹死者不可勝數。當二十一日晨光熹微,日軍來到海岸邊時,卻發現海面上不見敵軍,只剩下了一些破碎的木片。幕府的武士們不敢相信自己已經勝利了,直至抓到了元軍的俘虜后才派遣快馬進京報捷。此戰元軍戰死、溺死大半,最後輾轉回到大陸的只剩下一萬三千五百人——史稱「文永之役」。
看這些可憐的掉了腦袋的使臣的名字就可知道,他們不是漢人就是高麗人,而根本不是蒙古人。事實上,忽必烈先後兩次派遣大軍進攻日本,主力部隊都是南宋的降人和高麗人,真正安插在其中的蒙古兵寥寥無幾——想想也是,要蒙古兵橫渡大海,那還不直接要了他們的命嗎?
而後醍醐天皇本人雖然頗有雄心和能力,卻並沒有戰略頭腦,絲毫不懂軍事,他手下也沒有一個將才,因此就在楠木正成離開后的九月六日,攻下叡山的幕府軍挺進置笠山,宮方部隊在憑藉木牆堅守二十天後,終於在二十七日全面崩潰。后醍醐天皇逃往宇治,終被逮捕,搜出神器,隨即就被流放到隱歧島去了。
「霜月騷動」使平賴綱的勢力更為膨脹。賴綱此人,本是平氏一門平資盛的後人,其祖父盛綱是前執權北條泰時的家臣筆頭(筆頭指首席),被任命為執事,也就是家族事務長官。泰時本是北條得宗,所以執事就是負責管理北條得宗的土地,負責統領御內人的重要職務,同時在相關幕府政治的很多方面,執事也是北條得宗的代理人。
當時幕府的重臣合議制已形同虛設,代之以得宗內部的重臣合議,北條時宗經常在其私邸山內殿舉行秘密會議,稱為「寄合」,參与人除時宗本人外,還有平賴綱、安達泰盛和問注所執事太田康有、得宗的被官(也是代理人)佐藤業連。站在不同階層立場上的賴綱和泰盛無疑會在各種大政方針上針鋒相對,矛盾頻繁,所以賴綱最後才終於不顧救命之恩,對安達泰盛下了黑手吧。
1279年二月,元朝滅亡了南宋,完全統一中國,勢力更為強盛。到了1281年,忽必烈再次下詔東征,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忻都、洪荼丘率領四萬作戰部隊,戰船九百艘,從朝鮮出發;一路由範文虎率領攜帶農具、稻種的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揚子江口出發。兩軍約定於六月中旬在壹岐匯合,作戰部隊主管作戰,屯田部隊在被佔領區屯田,以為長久之計。
幕府軍將領足利高氏等人與持明院統的花園上皇商議后,扶東宮量仁親王繼承大統,就是光嚴天皇。然而亂事並未因此終結,兩年後(1333年)的三月,后醍醐天皇逃離隱岐島,在擁護者們的團團圍繞下,浩浩蕩蕩向京都挺進。就這樣,日本同時出現了兩個天皇,南北朝時代即將到來。
〔武士的家紋〕
在停泊于海上的一個月里,元軍進行的幾次強行登陸作戰都宣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草野四郎等人所組成的海上敢死隊的襲擾。這般的船上作戰,全靠個人水性和武力的拚鬥,元軍的步兵集群戰術根本無從發揮,因此雙方互有損傷,誰都無法真正改變戰局。元軍被迫退到肥前的鷹島,等待江南軍趕來會合。
自從白村江水戰被唐朝打敗以後,日本基本上就沒遭遇過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一晃眼六百多年過去了,朝野上下莫不以為世界只有日本和西方和平的大國中國,以及高麗等中國的附庸國,內部再廝殺得厲害,外界絕無紛爭。所以日本朝廷在不明了大陸形勢的情況下,遲遲未肯回書高麗。
然而這些賣官鬻爵所得的資財,也包括幕府的捐助,一般情況下只有在位天皇及其直系親屬才有權享用,旁支皇族只能幹流口水,很難分到一杯羹。想后嵯峨天皇在位的時候,盜賊于光天化日之下沖入皇宮,搶掠內藏寮或陰陽寮,搶走天皇的衣服,甚至偷掘歷代天皇的陵墓,把鳥羽天皇、天武天皇的墳墓都翻了個底朝天。然而後嵯峨天皇本人在退位以後,卻有資金在京西的龜山上修建宏偉壯麗的宮殿,兩相對比,真是絕大的諷刺。
相比之下,幕府政治此時卻已經腐朽到了極點。以執權北條高時為例,此公不學無術,每日追逐聲色,專以鬥犬為樂,後來甚至命令各地以名犬代替年貢,旬日間就得鬥犬千余。他不但讓這些鬥犬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還享以御家人祿,出門乘轎,騎馬武士見到了甚至都要下馬行禮——這真是個天生的亡國之君!
爭鬥的起源,是后嵯峨天皇。前面提到過,北條泰時平定上皇反亂后,擁立了后堀河天皇,到了貞永元年(1232年)十月,后堀河天皇病重,在幕府的授意下讓位給秀仁皇太子,也即四條天皇。這位四條天皇初登基的時候年僅二歲,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子,據說他頑皮透頂,十二歲那年在宮中走廊上撒了很多石粉,想看宮女和近臣滑倒的樣子取樂,結果自己也被滑倒,撞傷了頭部,不治而亡。
更要命的是,戰鬥既然打贏了,總該獎賞有功之將吧。按照幕府的傳統,御家人應當一心「奉公」,而幕府要公平「恩賞」,恩賞的內容則不外乎土地和莊園。比如「承久之亂」的時候,北條泰時就流放了大批公卿,沒收其莊園和土地以賞賜有功的御家人。然而這次打的是防禦戰,根本沒能獲得新的土地,又拿什麼來賞賜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九州武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