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十二章、戰國風雲

十二章、戰國風雲

永祿三年(1560年)爆發了著名的「桶狹間之戰」,尾張小諸侯織田信長在爭霸戰爭中脫穎而出,很快就統一尾張、降服三河、吞併美濃和北伊勢,隨即擁末代室町將軍足利義昭入洛,開始了他「天下布武」的艱難歷程——這是狹義的戰國時代的第三個時期。
前面說過「應永之亂」,大內義弘對幕府掀起反旗,兵發京都,結果在堺被剿滅。義弘死後,其弟盛見繼承了一門總領之位,此後傳給義弘之子持盛。義弘的長子持世對此安排大為不滿,他從幕府請得了「所領安堵狀」(承認某人對某領地擁有管理權的文書),殺死持盛,登上家督寶座。「嘉吉之亂」中,大內持世身負重傷,不治而亡,同族推舉盛見之子教弘為一門總領,教弘再傳於其子政弘。
【●下剋上和一元統治】
【●硝煙畿內】
且繼續講說應仁元年(1467年)東西兩軍在洛中的對峙,一開始東軍佔據上風,不但兵馬眾多,控制了花之御所,還把後土御門天皇、後花園上皇都捏在自己手裡,掌握了所謂的「大義名份」,西軍勢窮力蹙,岌岌可危。到了六月末,一支山名軍突破東軍重重防線殺入京都,據說所部數萬,這才逐漸將形勢扭轉過來。然而,最終使西軍極大膨脹,一度壓倒東軍的,還是西國之雄大內政弘的揮師上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聯繫日益緊密,無論為了加強對土地的投入以期待更大產出,還是為了有計劃地統一協調耕作,都需要打破舊的莊園經濟,把數郡甚至一國、數國都置於一個強有力的武士集團的統治之下。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和手工業者也希望撤除因莊園林立而到處設立的關卡,完成流通領域內的一元管理。因應這種時勢,戰國大名就此產生了。
「應仁之亂」是戰國時代的開端,將全日本一分為二的大戰亂雖然暫時停止了,但各地守護、豪族之間的戰爭從此再也停不下來,月月都起爭端,處處燃起戰火。考究戰國時代,一般都稱其為秩序顛倒的「下剋上」的時代,那麼,何所謂下剋上呢?
凈土宗的開山始祖原為法然上人。這位上人出身於美作國的土豪家庭,幼名勢至丸,曾向黑谷的慈眼房睿空學習佛法。睿空賜他房號「法然」和僧名「圓空」。據說法然上人在讀到中國善導所著的《觀經散善義》中所寫「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句時,恍然開悟,就此創立了「一向專修宗」,也就是日本凈土宗的雛形。
應仁元年(1467年)十月四日,西軍的畠山義就、大內政弘、一色義直、土岐成賴、六角高賴等部對花之御所及其東面的相國寺發起全面進攻。細川勝元派畠山政長統率三千兵馬前往救護,並且明確表示無力再派後援。畠山政長大呼道:「我將獨立殺破敵軍百萬雄兵,博取軍功第一!」首先向一色軍發起自殺性衝鋒。一色軍不敵潰敗,被斬首八百余級。
從此義尹將軍就被控制在細川高國和大內義興手中,純屬傀儡,受盡了欺壓。他一怒之下逃出京都,流亡到近江甲賀郡,被勸回京後於大永元年(1521年)再度出走和泉。這回細川高國再也不勸他回來了,改立足利義澄的兒子義晴為幕府將軍。
戰國時代在日本歷史中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一則如上所述,它是從莊園制向領主制演化,從諸子析產向總領繼承演化的關鍵時期,二來動亂維持時間之長,戰爭規模之大,全日本無處不燃起烽火,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僅以戰爭而論,因為戰爭頻度的增強,規模的擴大,使得戰爭的基本模式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變革。
三好元長乃是細川澄元的家臣,澄元死後,元長輔佐其子晴元殺回洛中,並擁晴元為幕府管領——從此三好氏就掌握了京都的實權。然而到了元長之子三好長慶的時代,三好氏的實權卻又落在了家臣松永久秀手中,久秀縱橫畿內,自稱「幕府執權」。這是下剋上的第三層表現,那就是家臣甚至陪臣執國柄,舊的守護大名紛紛沒落,他們的家宰、執事、守護代們甚至守護代的家臣們就此得到了出頭之日,架空或者驅逐主家,最終成長為新的戰國大名。
就在這種種下剋上的背景下,舊的守護大名紛紛沒落,新的戰國大名們成長起來。戰國大名和守護大名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願意維持舊有的莊園經濟——維持鬆散的領國統治,容忍或保護舊庄園的存在,動員力有限的,就是守護大名,相反,運用種種手段摧垮舊庄園經濟,完成領地的一元統治體系,動員力強盛的,就是戰國大名。
以上所述,都是在統治階級內部的下剋上風潮的表現,其實下剋上更有一層含義,那就是平民百姓紛紛揭竿而起。且說從兩畠山氏爭亂到「應仁之亂」,京畿附近頻繁爆發戰爭,百姓不堪其擾,於是文明十二年(1480年),丹波、山城、大和、播磨等地同時爆發一揆。尤其在京都地區,大群農民和手工業者為反對新設的七處關卡而憤然起義,進而襲擊奈良地區,燒毀了興福寺的十三重高塔。
在《細川兩家記》一書中,記載了細川政元的奇行。他主要修鍊的,乃是「飯繩之法」和「愛宕之法」,據說修行成功以後,神通彷彿天狗,可以騰空而起,甚至在天上飛行,而且傳說確實有人看見他在半空中站立過(天曉得!)。這位權傾天下的「半將軍」在迷上邪法以後,每日必要齋戒沐浴,口唱咒文,做出諸般醜態。為了修鍊的順利,他完全戒絕女色,甚至不允許任何女性靠近他的身邊。
文明十七年(1485年),大和農民發動一揆,以「大和國總百姓等」的名義請求「德政」,要求免除拖欠的年貢。同時山城國也爆發一揆,要求對峙的兩畠山軍隊移往別處交戰。其實這些一揆的參与者並不僅僅是農民,也有很多國人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延德三年(1491年),關東堀越派內亂,伊勢盛時向今川氏借得一支兵馬,趁機突入並以奇迹般的速度,殺死堀越公方政知之子茶茶丸,平定了伊豆國。
權臣擅自廢立幕府將軍,這真是上下顛倒的真正亂世了。細川政元把持幕政,同時控制了幾乎整個近畿和四國,當真是威風凜凜,天下不作第二人想。可是這樣一位豪傑,卻天生怪癖,迷上了一些荒誕不經的修驗道。
長享元年(1487年)十二月,加賀國爆發大規模一向一揆,次年集結近二十萬人包圍了高尾城,六月城陷,守護富樫政親自殺。一揆隨即迎立富樫一族的泰高為名義守護,接管了加賀一國。從此加賀國在國人信徒和一向宗寺院的聯合領導下,支撐了九十余年,號稱「百姓所有之國」。
東西兩軍的對峙一直持續到文明元年(1469年)四月——因此這場動亂也被稱為「應仁·文明之亂」——東軍終於再也扛不下去了,各部陸續突出京都,逃往丹波等地。大內政弘等西軍將領隨後追趕,卻沒料到自己後院卻燃起了熊熊烈火——當年五月,豐后守護大友親繁、筑前守少貳賴忠響應細川氏的號召,開始進攻大內氏在北九州的領地;十二月,大內教幸(政弘叔父)在長門掀起反旗,宣布加入東軍。
細川高國也學他老子的榜樣,最終廢義稙將軍而立足利義晴。義稙被追到淡路,隨即死在那裡。不過高國本人也沒落到什麼好下場,他因為聽信讒言,逼死了家中執事香西元盛,大永七年(1527年)二月,香西元盛的兄弟柳本賢治攻入京都,細川高國奉著義晴將軍走逃近江。高國先後求救于伊勢北畠氏、出雲尼子氏、備前浦上氏等有力大名,想請他們發兵襄助自己奪回京都。享祿四年(1531年)六月,細川高國、浦上村宗與細川澄元派的三好元長在攝津四天王寺展開大戰,最終村宗戰死,高國自殺。
應永十一年(1404年),也即明朝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來到日本,賜予足利義滿一枚金印,上刻「日本國王之印」幾個字。同時,他還下賜名為「勘合符」的特許證數百道,規定日本官船可手持勘合符前往中國朝貢並進行貿易——這種貿易形式,就被稱為「勘合貿易」。
幕府將軍成為守護們手中的傀儡,可以隨意撥弄,可以隨意廢黜和改立,然而一直到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以前,並沒有一個強大的守護勢力能夠擁著一位將軍長居京都,他們總是和周邊勢力打來打去,時勝時敗,一旦勢力退出京都甚至消散,則所擁立的將軍也就走到了末日,這真是可悲的現象。不過,這也確保了毫無能量的幕府將軍可以繼續存在下去,等到真有一個龐大勢力能夠久居京畿,縱橫四方,無人能擋,則室町幕府的運數,也就接近尾聲了。
西軍的總攻擊就此遭到挫敗,雙方再度進入長期對峙。這場戰亂引發京都各處大火,從六月開始,陸續有公卿、守護的宅邸,以及名寺古剎被燒,然而足利義政將軍卻躲在花之御所里,照樣每日飲宴作樂,觀看猿樂(滑稽戲),吟誦連歌。據說他曾經講過這樣的話:「天下破敗就讓它破敗吧,世間毀滅就讓它毀滅吧,我之榮華富貴也不過雲煙而已。」室町幕府倘若不滅,那真是沒有天理了!
再舉一個例子,尾張國的守護本是斯波氏,但後來權力被其家臣織田氏所篡奪,上四郡守護代織田信安和下四郡守護代織田廣信將尾張一分為二。信安有個侄子名叫織田信秀,他出仕廣信成為下四郡守護代家的三奉行(事務官)之一,憑藉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赫赫戰功逐漸架空織田廣信。到了信秀的兒子織田信長時代,終於滅亡兩家守護代,統一了整個尾張國。
咱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武士家族內部從諸子析產制向總領繼承製轉化的趨勢,因爭霸戰爭的需要而加速,反過來也強有力地支持其家族對外擴張。在諸子析產制的舊繼承模式下,大名家業只會越分越小,內部凝聚力不足,很容易就在爭霸戰爭中失敗——如細川、山名、斯波、畠山等龐大的舊的守護大名家族,雖說領有數國守護職,但往往一門總領實際可以控制的地域非常有限,分家家長們有能力反抗一門總領的領導,兩畠山爭亂、武衛家騷動,就都是這種原因所造成的惡果。而在總領繼承製的新模式下,一門總領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實力,他的兄弟們、同族們只等同於他的普通家臣,必須從一門總領手中接受封地,一門總領為了維護自己的權柄,就會非常小心地劃分家臣領地,並且不時加以「轉封」,甚至藉機予以「除封」和「改易」,使得分家很少有機會威脅到本家的安全。雖說從諸子析產制向總領繼承製的轉化,要到江戶幕府時代才算徹底完成,但這種轉化趨勢加速了戰國大名的成長,加速了舊庄園公領制的崩潰和新的一元化的封建領主制的形成,卻是不爭的事實。
岔開話頭,咱們先說說權傾洛中,人稱「半將軍」的細川政元。此公乃是東軍統帥細川勝元的嫡子,勝元死時,政元年僅九歲,但已經表現出了他非凡的聰明才智。文明十八年(1486年),二十一歲的政元出任幕府管領,他在這一高位上一直呆到永正三年(1506年)。期間,消滅政敵畠山政長,廢黜將軍足利義材(義稙)而擁立傀儡足利義高(義澄),實際把握了幕府的實權。
可以分幾個層次來說明這一獨特的詞彙。首先,昔日輝煌的京都在「應仁之亂」中被大片燒失,無數公卿為躲避戰亂而逃亡遠國,原本就殘存不多的朝廷威信更加一落千丈。明應九年(1500年)九月,後土御門天皇去世,竟然無錢安葬,被迫通過幕府請求各寺院和豪商贊助,允許贊助者有權使用天皇家獨享的菊、桐家紋。因為天氣炎熱,沒等下葬,天皇的遺體就已經腐爛生蛆了。
洛北合戰,據說細川一族及其黨羽總共聚集了十六萬零五百兵馬,他們被稱為東軍,相對的,山名一族及其黨羽則共計十一萬一千兵馬,被稱為西軍。戰爭本以將軍繼嗣為導火索,打著打著雙方就都把大義名分拋到了腦後,新仇舊恨卻一起湧上心頭。反正你只要加入了東軍,那麼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軍,打著討逆的旗號前來征伐,反之亦然。就這樣連番廝殺,大半個日本都捲入了這場戰亂。
其實新的戰國大名來源很多,除了舊的守護大名的轉化(多在遠國),守護大名家臣、陪臣的崛起外,還有一些所謂的「素浪人」,也一步登天稱霸一方——這是下剋上的又一層表現。所謂素浪人,就是指失去主家的流浪武士,他們靠著出仕新的主家,建功立業而逐漸發達起來,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條早雲。
親鸞上人以後,凈土真宗也很快分化為本願寺、高田、佛光寺等很多個支派,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本願寺派,本願寺派到第八代法主蓮如上人在位時勢力極大擴展,信徒幾乎遍布整個日本,擁有了自己的強大武裝,經常煽動信徒暴動,是為一向一揆——此時,已經是戰國時代了,而一向宗本願寺,也終於蛻變成為徒自口誦佛號的割據諸侯。
一向一揆的總後台是攝津石山的本願寺,就本願寺本身來說,它逐漸發展成為一方割據勢力,有兵有糧,寺廟也造得很碉堡一般,除了頭子都是和尚,偶爾唱唱佛號外,與別的戰國大名沒多大區別。本願寺也經常煽動與自己不和的戰國大名領內眾信徒發起一揆,不過只有真正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這種一揆才具備最可怕的聲勢和破壞力。
第二年(1471年)五月,斯波義廉的重臣朝倉孝景歸降東軍,被授予越前守護之職——這給西軍造成了異常沉重的打擊。連年戰亂,守護大名們勢窮力竭,財政狀況也都瀕臨破產邊緣,於是被迫於文明四年(1472年)元月開始和談。次年(1473年)三月,山名宗全舊傷發作,撒手人寰,五月細川勝元病歿——兩個老對頭同年歸西,也算是巧中之巧了。
【●戰國時代的起止】
伊勢盛時,後來冒稱北條氏(一說其子氏綱開始冒充),出家入道后,法號早雲庵宗瑞。他就是小田原北條氏(也稱后北條氏)的始祖北條早雲,新的關東霸主——瑞夢竟然應驗了。
〔一向宗的創立〕
所謂「勘合貿易」,是指中日間一種獨特的貿易形式。當年因為倭寇滋擾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地區,日本朝廷和幕府都無力禁止,明太祖朱元璋就斷絕了與日本的貿易來往。從奈良時代開始,和中國的貿易就是一本萬利的大買賣,掌握這條財源的勢力有可能勃然而興——比如以福原為基地大規模開展對南宋貿易的平清盛——因此足利義滿當政后,千方百計地派遣使者到中國來,甚至不惜俯首稱臣,也要恢復兩國間的貿易往來,並將此貿易往來牢牢緊抓在幕府手中。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亂,其無秩序無理念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昔日繁華京都,立變修羅殺場,不但町人、百姓遭殃,連皇室、公卿,甚至幕府也難逃此劫。近畿、中國、四國,還有九州北部,幾乎所有守護、守護代、地方豪族全都加入了廝殺。同時,甲斐武田信昌、豐后·筑後大友親繁、薩摩·大隅·日向島津忠國等十數家守護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但趁此機會充實軍備、擴張領地,也逐漸從舊的守護大名,轉變為新時代的戰國大名。而越后長尾氏、信濃村上氏、肥前有馬氏等守護代或地方豪強,更是從此開始了他們下剋上的陰謀歷程。戰國時代的格局,就這樣逐步形成了……
當年十二月,足利義政正式把征夷大將軍的寶座傳給兒子義尚。第二年是文明六年(1474年),四月,兩軍新的統帥山名政豐和細川政元正式講和,因為幕府將軍還捏在東軍手裡,所以算是山名政豐向東軍投降。又三年,到文明九年(1477年),西軍全部退出畿內歸國,「應仁之亂」才算暫時打上一個句號。
日本古代佛教,曾經存在過一個非常獨特的宗派,主張只須專心念佛,便可靠他力往生。這個宗派因為教義簡單、修行便捷,很快就傳播到日本各地,甚至滲透入偏遠的鄉村,聚集起數量驚人的虔誠信徒。在亂世中,信仰很容易爆發出主持者都難以控制的巨大力量,於是這個宗派終於獲得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武裝力,在十五、六世紀的戰國時代,成為實際上的一鎮諸侯——從前那些豢養僧兵,也號稱擁有武裝力量的南都北嶺,和這個宗派相比,不過是侏儒之比巨人罷了。這個宗派,就是日本凈土宗的主要分支——一向宗。
政元死後,細川澄元在家臣三好氏的輔佐下,攻滅弒父的澄之,正式繼任細川家督。然而不到一年以後,受排擠的細川高國在大內義興的幫助下攻入畿內,驅逐足利義澄,復立足利義稙——曾用名義材、義尹等。澄元麾兵與戰,大敗而走阿波,最後老死於彼方。
一向宗最盛行的地區是畿內和北陸地區。文明三年(1471年),本願寺法主蓮如上人親往北陸傳教,使得這一地區的信徒數量大增,農民、僧侶和國人在宗教的旗號下結合起來,反抗守護大名的統治。雖然蓮如號召信徒要遵守本分,不得抗繳年貢,不得輕蔑神佛,但他所埋下的火種躥出熊熊火焰,他自己卻是撲滅不了的。
天正十年(1582年),爆發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在進京途中夜宿本能寺,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襲擊,被迫自殺。僅僅數月後,信長的重臣羽柴秀吉就在山崎合戰中用武力消滅明智光秀,在清州會議中用政治手段擊敗競爭者柴田勝家,攫取了信長遺留下來的大部分領地。其後羽柴秀吉就任關白,受天皇賜姓豐臣,逐步統一了整個日本。因為豐臣秀吉長時間滯留京都南部的伏見地方,處理政事,此處密植桃樹,故其統治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明應七年(1498年)九月,義材將軍更名為足利義尹,又去依勢力更為龐大的越前守護朝倉貞景(孝景之孫)。次年(1499年)十一月,義尹將軍在上洛途中被六角高賴戰敗,逃去西國依附大內義興(政弘之子)。就這麼跑來跑去,一直挨到細川政元的被殺。永正五年(1508年)四月,細川高國(政元養子)上洛,趕跑了幕府將軍義澄(足利義高改名),當年六月,大內義興進入洛中,擁義尹將軍複位。
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擊敗六角、三好、松永等畿內戰國大名,控制了京都及其周邊地區,他以足利義昭為傀儡,發動了頻繁而有效的兼并戰爭。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足利義昭,徹底滅亡有名無實的室町幕府。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三分天下有其一,將統治中心遷到琵琶湖南岸的安土城——因此他統治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最終得以組成貿易船團的,主要有以下幾大勢力:京都天龍寺和相國寺、細川氏、大內氏。其實他們身後,還各有實際主持事務的豪商巨賈,細川氏靠的是堺的商家,而大內氏則依靠北九州博多的貿易商會。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來到北九州的名護屋坐鎮指揮,派十六萬大軍入侵朝鮮,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掀起了所謂的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史上稱為「壬辰倭亂」。這次對外侵略當然可恥地以失敗告終了,而豐臣政權的內部矛盾也隨之極大爆發出來。慶長三年(1598年)八月,豐臣秀吉憂憤而歿,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關東大名德川家康趁機挑動豐臣家中文治、武斷兩派之爭,並於慶長五年(1600年)七月兩分天下的「關原合戰」中打敗文治派,收服武斷派,掌握了全日本的實權。
本書,也將用最大的篇幅、最詳細的描寫,來介紹整個戰國時代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野蠻時代殘餘的騎馬武士一騎挑模式徹底沒落,步兵集群戰術被廣泛運用;其次,火藥武器從「南蠻」(指乘船從南方航來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新興勢力)傳入,火銃、大炮很快就被日本人吸收,並大規模大範圍運用到實戰中去。正因為如此,日本戰國時代群雄並立,才會對後代歷史愛好者造成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大內政弘時代,大內氏的勢力極大膨脹,除原有周防、長門兩國守護職外,還得到了北九州筑前和豐前兩國的統治權,並將勢力伸入石見、安藝和四國北部。大內氏素來就與細川氏不睦,兩家為了搶奪「勘合貿易」的主導權而長年明爭暗鬥,所以山名宗全一看洛中形勢不妙,立刻修書遣使向大內氏求援,於是大內當主政弘即刻點集兵馬,上洛加入西軍陣營。
法然上人活動的年代,大致等同於源平合戰時代,他的教義在畿內廣為傳播,因此一度被讒遭貶,被流放到四國的土佐去。然而上人並不以此為辱,他反而利用這個機會,使得凈土宗的教義更向偏遠地區傳播。法然上人圓寂于建歷二年(1212年)正月,享年八十二歲——正當鎌倉幕府三代將軍源實朝在位。
為了獨佔勘合貿易的巨大利潤,堺和博多、細川和大內,都展開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競爭與較量。於是大內政弘為了打倒細川氏,獨霸勘合貿易,遂在「應仁之亂」中響應山名宗全的號召,點集數萬大軍,並要求四國的河野通春出動戰船五百余艘協助運兵,浩浩蕩蕩殺奔京都而來。
據傳,盛時曾與重臣六人夜宿三島神社,議論歷史與現實。盛時說:「昔年源平二氏共立朝廷;保元、平治之亂,源氏衰弱,平氏掌權;治承、養和年間,源氏重新抬頭;源氏三代而亡,平的北條氏代之治理天下;北條氏傳了九代而滅,源的足利氏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武家政權是天命由源平二氏輪流執掌的。而鎌倉的持氏殿下去世后,關東實權掌握在上杉氏手中,上杉出於藤原氏,他們有什麼資格成為武家領袖?!」
法然上人以後,凈土宗逐漸分化為很多支派,最終將其發揚光大的是親鸞上人。親鸞上人出自藤原氏,幼名松若麻呂,自小出家,后拜在法然上人門下。他開創了凈土真宗(俗稱一向宗或門徒宗),大量排除清規戒律,甚至宣揚只要懷有對佛的虔心,不必出家即可修行。親鸞上人圓寂于弘長二年(1262年)十一月,享年九十歲——正當鎌倉幕府六代執權北條長時在位。
北條早雲出身不詳,傳說本名為伊勢新九郎盛時(或名長氏、盛定),乃是備中豪族伊勢氏的後裔(傳統說法則為毫無根基的獄卒出身),後來成為駿河國守護今川義忠的門客,靠著將其妹嫁與義忠為正室(即北川殿,傳統說法則為側室)而逐漸升格為重臣,並領富士郡的知行官。義忠死後,其子今川氏親與同族小鹿賴滿爭位,盛時因為幫助氏親(他的親外甥)擊敗賴滿取得了家督之位,而被封為駿河興國寺的城主。
僅以狹義的戰國時代來論,其實也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應仁之亂」直到延德三年(1491年)北條早雲進入關東,舊的守護大名紛紛衰弱,曾經兩分天下的細川、山名家族分崩離析,並且勢力極大收縮,新的戰國大名們紛紛崛起。第二個時期,是從延德三年(1491年)到永祿三年(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戰國大名們惡戰不休,逐一吞併周邊弱小勢力,在很多地區都形成了一兩個家族獨大的局面——比如甲信的武田信玄、北陸的上杉謙信、關東的北條氏康、中國地區的毛利元就,等等。
朝廷實權被武士所奪非止一日,但從來沒有這樣凄慘過,甚至被迫要向卑賤的商人伸手要錢,這是第一重下剋上。第二重下剋上是指幕府權威喪盡。將軍足利義尚(后改名義熙)于延德元年(1489年)三月死於討伐近江守護六角高賴的陣中,足利義視之子義材繼任為幕府將軍。明應二年(1493年)二月,義材將軍採納了畠山政長的建議,領兵討伐畠山義就之子基家,然而他才離開京都,立刻後院起火——幕府管領細川勝元發動「明應政變」,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義遐為幕府將軍,改名足利義高。閏四月,細川軍擊敗並且俘虜了義材將軍,畠山政長自殺。六月,義材將軍在被流放的路上轉逃往越中,依附當地豪強神保長誠。
當年十二月,山城國南部三十六名國人代表一揆勢力向幕府提出訴求,此後這三十六人即共同管理山城國南部,並且驅逐幕府派駐的守護。這一狀況一直延續了整整八年,才被幕府和守護大名們鎮壓下去。
廣義的戰國時代,是指從應仁元年(1467年)開始的「應仁之亂」為其發端,到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幕府消滅豐臣氏,制定武家諸法度,即所謂的「元和偃武」最終結束。此外,還有一種狹義的劃分法,即從應仁之亂到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這一百年的動亂才稱為「戰國時代」。此後就是織田信長統治的「安土時代」和豐臣秀吉統治的「桃山時代」。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得到征夷大將軍的名號,開設幕府,標志著桃山時代的終結。
一向一揆是由佛教凈土宗的分支凈土真宗(即一向宗、門徒宗)所領導的暴動。一向宗因為簡化修行法門,提倡口念佛號即得往生,因此在室町中後期廣為傳播,信眾深入鄉村和偏遠地區,人數極為驚人。這些有了虔誠信仰,並且往往也有牢固組織的一向宗信徒們一旦鬧起事來,規模和聲勢都與別種一揆不同,事實上,雖然沒有爆發全國性的一向一揆,卻很有我國漢朝末年到處都是張角信徒、黃巾戰士的架式。
整個戰國時代,類似的一揆此起彼伏。一揆分很多種名目,前面提到過,以農民為主體的暴動,稱為土一揆,此外,以國人為主體的暴動稱為國人一揆,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則還有一向一揆。
盛時宣稱自己出於平氏,企圖代上杉氏統治關東。當夜,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廣瞀的平原上有兩株巨大的杉樹,一隻小老鼠在啃杉樹的樹根,啃著啃著,竟然膨脹起來,化作一條斑斕猛虎。盛時認為夢中那兩株杉樹,就是指的關東山內、扇谷兩上杉氏,而小老鼠,就是生於壬子年屬鼠的自己——這是上天預示,他要代上杉氏而興,成為關東新的統治者。
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促成統一的趨勢,因此戰國大名們對內加強一元化管理,對外頻繁發動兼并戰爭。在兼并戰爭中,一元化管理薄弱,舊經濟體系殘餘較多的武士集團紛紛敗下陣來,最後的勝利者,必然屬於迎合歷史發展趨勢而敢於大刀闊斧改革舊制度的新的戰國大名。
其後德川家康開設江戶幕府,並最終滅亡豐臣氏,重新統一日本。這就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基本流程。
【●大內政弘的上洛】
政務之暇,政元開始考慮遊方全國,尋找修練的捷徑。因為他不近女色,所以沒有子嗣,於是過繼了三個養子——澄元、澄之和高國。三個養子為了奪取細川家督的繼承權,不斷明爭暗鬥,細川氏從此分裂。永正四年(1507年)六月,細川政元在入浴的時候,被細川澄之派系的香西元長刺死,享年四十二歲。
足利義持時代,因為輿論一致反對義滿向明朝稱臣的行為,使得義持與明斷交,勘合貿易曾經一度中斷,到了足利義教當將軍的時候方才恢復。但這種貿易是打著朝貢的旗號附帶進行的,明朝自詡天朝上國,對於遠來的進貢船隊從來待遇優厚,高價收取其貨物,額外還有賞賜,所以一次勘合貿易,所得利潤不下五倍。日本各國守護、名山大寺、豪商巨賈,全都削尖了腦袋想往貿易船上鑽。
西軍得到強援,立刻發動全面反攻,九月間佔據了內里,並在從九月十八日開始的東岩倉合戰中殺敗細川、赤松的別動隊,阻止了敵人的反撲。到了十月份,京都對外的七條主要通路,除丹波路以外,另外六條全都被西軍所控制,東軍被壓縮在京都東北角上,駐兵相國寺、細川勝元邸和花之御所,負隅頑抗。
【●家臣和素浪人的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