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十三章、川中島龍虎相鬥

十三章、川中島龍虎相鬥

〔關於騎和騎馬軍團〕
翻過頭來說說川中島初次合戰的前一年,也即天文二十一年(1551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后北條氏所迫,離開居城平井逃往越后。因為山內上杉家本是長尾氏世代主家,因此受到了隆重的歡迎和款待。上杉憲政提出,希望長尾景虎出兵關東,攻滅后北條氏,恢復關東的秩序,並且承諾事成以後即以上杉家名、關東管領之職,以及世傳的御旗、文書相贈,他自己只求上野一國養老足矣。
不過細考整個戰役的過程,頗有很多不可思議之處,比如說,武田軍為何將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奇襲別動隊,而置本陣于懸危?還有一種說法,即根本就沒有「啄木鳥戰術」一說,是武田信玄親率八千兵馬進攻駐紮在善光寺坪附近保障退路的三千上杉軍,上杉謙信看破了武田軍的動向,遂率主力夜下妻女山,在八幡原趕上信玄並與之交戰。等到武田主力聞訊前來增援,上杉謙信恐怕難敵數量龐大的生力敵軍,這才轉身退走。
諏訪以後就是伊那、小縣等信濃諸郡——信濃國名義上的守護,乃是居住在府中林城的小笠原長時,不過小笠原所領不過數郡而已,信濃北部當時最龐大的勢力,乃是以葛尾城主村上義清為首的,村上、屋代、島津、高梨、栗田等七家豪族。武田晴信發兵進攻村上義清,一開始連連得勝,隨即卻于上田原一役遭到慘敗,板垣信方、甘利虎泰等大將全都身首異處。
竟敢當陣斬殺關東管領,長尾為景的膽子實在是不小,這也是戰國亂世下剋上的一個典型範例。然而長尾為景卻並沒有因此得以安居春日山城,傀儡守護上杉定實送密書給上條上杉定憲、古志長尾房景、琵琶島城主宇佐美房忠等人,要他們合兵討伐長尾為景。在揚北眾中條、新發田等家族的協助下,長尾為景最終獲勝,將上杉定實送往荒川館幽禁起來。永正十一年(1514年),守護方軍隊徹底敗滅,宇佐美房忠自殺,長尾房景等人表示願意臣從於長尾為景。
當日黃昏,上杉謙信在妻女山上遙望海津城,只見炊煙裊裊,卻全無往日歡樂景象,立刻判斷出武田軍夜間將有所行動。他先發制人,搶先率全部兵力一萬六千人潛下妻女山,夜渡千曲川,于黎明時分來到了八幡原。
從十四世紀中期開始,越后國的守護職就由上杉氏世襲,然而實權逐漸被守護代長尾氏所篡奪。桓武平氏控制關東的時候,有所謂的鎌倉黨也即坂東八平氏等同族豪強存在,越后長尾氏即八平氏之一長尾氏的分支。南北朝時代,足利尊氏派關東執事山內上杉憲顯進攻南朝勢力佔優的北陸地區,長尾景忠作為上杉憲顯的執事從行,與新田義貞方的風間氏對戰。此後上杉憲顯就任越后守護職,長尾景忠被授予守護代的重任。
武田晴信調兵來迎,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接受部將春日虎綱「避戰」建議,堅守不動。兩軍對峙竟長達二百余日,最終由於駿河守護今川義元的從中調解,各自罷兵而去——這是第二次川中島合戰。
【●龍虎軍略】
在日本古史料記載中,經常可以看到數千騎、上萬騎的說法,比如上杉謙信夜下妻女山,就有所謂的「飛越千曲八千騎」的記載。然而事實上,這八千之數指的乃是步騎混編的軍隊,並不是真的有八千騎兵。
但是作為武田軍主力的四大名臣,則都是信玄從下級侍從里親自選拔並培養起來的,他們包括:仁智勇俱全的「鬼美濃」馬場美濃守信房(原名教來石民部少輔景政)、深諳信玄兵法之要的「避戰將軍」高坂彈正忠昌信(原名春日虎綱,有關昌信繼承高坂家一事,日本史學界很多人仍持否定態度)、代替其兄虎昌和信玄長子太郎義信統領無敵騎兵軍團「赤備」的山縣昌景(原名飯富三郎兵衛),還有在武田信繁死後成為信玄副將的內藤昌豐。
第二日,即八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統帶兩萬大軍進駐了海津城。諸將紛紛請令,包圍妻女山,困死越后軍。但是,信玄一眼就看透了謙信之所想,謙信又不是馬謖,故意陷入死地,能沒有后著嗎?他帶兵繞過妻女山,翻上了更東邊的茶臼山,與海津呈夾擊妻女山之勢,給越后軍以巨大的壓力,逼迫謙信下山。
源平合戰的時候,武田信義、安田義定兄弟跟隨源賴朝參加了富士川合戰,受封駿河、遠江兩國,信義之子五郎信光被轉封甲斐國,后加安藝國。南北朝時代,武田氏作為源氏同族跟隨足利尊氏南征北戰,成為室町幕府的重要支柱,同族先後擔任多國守護職,最主要的就是甲斐、安藝和若狹,家系也因此三分,主枝是在甲斐(一說在安藝)——咱們在本章就單說甲斐武田氏。
弘治三年(1557年),爆發了第三次川中島合戰,又是稍一接觸、長期對峙、各自撤兵,已經成為模式,乏善可陳。但是這種戰法,大合武田晴信的脾胃,卻把長尾景虎憋個半死,他在戰後稍加修整,便西去擊破與武田氏相互策應的越中諸豪族聯軍,斬斷晴信的一條臂膀。
然而,上杉謙信通過畢生的努力,衝破了這張巨網:向南,阻扼武田氏于川中島地區;向東南,數次擊敗關東霸者后北條氏;向北,圍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種、神保良春、鈴木國重等,統一了越中國。直到武田信玄、北條氏康先後去世,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毗沙門天神使者之劍了……
無論是政治影響力,還是軍事實力,長尾景虎都佔有絕對的優勢。為了避免再起戰禍,守護上杉定實出面調停,于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讓長尾景虎進駐春日山城,繼承守護代和長尾家督之職,長尾晴景則體面地退往府內,和守護大人一起隱居去了。
天文十九年(1550年)七月,武田晴信重整旗鼓,再攻信濃,首先攻克小笠原長時的林城,迫其北逃,隨即趁著村上、高梨兩家爭鬥之機,主力直逼村上義清的重要支城——小縣郡的戶石城。戶石城又稱砥石城,本屬海野氏統轄,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氏相助武田信虎與小笠原、村上作戰,戰敗被逐,此城遂被村上義清所吞併。
謙信分派好撤兵事宜,單人匹馬闖入武田本陣,所向披靡,直到信玄面前。當時,信玄正端坐陣后,手持軍配(軍扇)指揮戰事,眼見謙信催馬揮刀而來,急忙用軍配格擋。第一刀,被軍配格住;第二刀,正中肩頭,幸好不是重傷;第三刀,武田氏護衛蜂擁趕來,扶走了信玄,擋住謙信。三刀砍罷,謙信仰天大笑,駁馬離開了戰場。
此後的永祿七年(1564年),又發生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川中島合戰,依舊是不勝不負的局面。三年後(1567年),武田信玄統率甲相聯軍進攻上野,包圍箕輪城。箕輪守將是舊管領上杉憲政的重臣長野業正之子業盛,業盛勇猛可比乃父,智謀卻差得太遠,最終箕輪失陷,長野一族滅亡,上杉謙信失去了半個上野國。
信玄畢生為了家族的存續而戰,在甲斐的經濟沒有達到滿意的程度、在釜無川治水工程沒有完成前,即使沒有謙信掣肘,他也未必會有攻上京都,奪取天下之心。謙信則號稱是為了正義而戰:平定越后,是恢復北陸的秩序;川中島合戰,是應村上等豪族所請;關東攻略,是管領上杉憲政的哀求;發兵越中,是為祖父報仇;其後吞併能登、進入越前,則是響應將軍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詔令。
長尾晴景走投無路,只好把被老爹幽禁起來的守護上杉定實又扛了出來,利用定實的名義與上杉定憲、長尾房長達成妥協,還娶了長尾房長之女為妻。就這樣,長尾晴景緩過一口氣來,反攻春日山,趕走昭田常陸介——不過這個時候,所謂的守護代長尾家,實際掌控地域收縮到原來的一半還不到。
就這樣,以春日山長尾為景為領袖,以府中、上田、古志的長尾三家為核心,以揚北眾為輔翼的新的戰國大名誕生了。然而長尾為景的統治仍然並不穩固,領國一元化政策只是行至半途,享祿三年(1530年),上條上杉定憲掀起「上條之亂」,長尾為景率古志長尾景信等將前往征伐,上杉定憲開城投降。然而,隨即因為和長尾為景關係親密的幕府管領細川高國兵敗自殺,使得他的威望一落千丈,天文二年(1533年),上杉定憲再次舉兵,長尾房長、宇佐美定滿(房忠之子)等越后豪族紛紛倒戈,長尾為景節節敗退。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兩個人在個人性格和生活作風方面迥然相異。信玄好色,而且據說還喜歡男風;謙信似乎是天生對男女情愛甚為反感,終生未娶,繼承人從養子之中挑選。信玄無堅定的信仰,雖然他信奉佛教凈土真宗,但總給人感覺是為了防止連襟本願寺顯如(一向宗本願寺派總本山石山本願寺的住持)來給他搗亂;謙信則篤信佛教真言宗,被看作是戰神毗沙門天的化身,因此一向一揆總是在越后如火如荼地展開著。
對於這場大戰的勝負,後世學者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武田軍損失大於上杉軍,上杉勝;有的認為,上杉軍最早被迫撤退,脫離戰場,武田勝;還有的和稀泥,說午前上杉勝,午後武田勝——是為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也是最慘烈的一場大戰。
到了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晴信進攻北信濃,一直殺至川中島地區,村上、高梨等北信濃七家豪族派使者向越后求救,提出以北信濃高井、水內等四郡,以及村上義清所保有的小塊越后領地作為酬謝。長尾景虎遂派猛將柿崎和泉守景家統率本部進入信濃,與武田軍對戰——是為第一次川中島合戰。
總之,站在戰國大名的角度來看,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都沒有明確的上洛目標,他們一直紮根本鄉本土,逐漸擴展勢力,他們之間的碰撞只是雙雄勢力接壤后的必然結果。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上洛的時機也都不算好,在勢力發展到頂峰的時候雙雙逝去,或許正是他們最好的結局。這兩個人,從根本上來看,也許倒是同一種類也說不定。
因此兩軍相遇,信玄總是躲避,要尋找最好的戰機予敵以重創,而謙信則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滿身破綻,引誘對方主力前來決戰。川中島的五次會戰,往往都會產生這樣一種局面,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門而入,守的找不到機會反攻,曠日持久,終於各有損傷,罷戰歸去。
且說永祿四年(1561年),就在上杉謙信關東攻略的同時,武田氏在川中島地區修築了一座可容納上萬兵馬的大城——海津城,以春日虎綱為守將。如果海津城能夠在川中島站穩,對上杉氏將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謙信從關東歸來后沒歇幾個月就又火速進軍,希圖一舉將海津城攻克。
總體而論,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擴大,步兵集群的運用是第一位的,騎馬武士的作用大為下降,而真正意義上的騎兵部隊,則幾乎根本就不存在。
信昌死後,嫡子武田信繩和其弟油川信惠為了爭奪家督之位而爆發戰爭,甲斐國人眾一分為二,史稱「油川氏之亂」。明應七年(1498年),兩家和睦,信惠承認信繩的一門總領地位。永正四年(1507年),信繩去世,紛亂再起,油川信惠立刻發兵進攻信繩之子、繼承人武田信直。
從日本本州中部的關東山地一直往北,經過丘陵、盆地密布的長野縣,翻過挺拔的越後山脈,即可到達廣闊的越后平野。這一地區,日本古代史上主要為甲斐、諏訪(南信濃)、信濃和越后四國的領域,統稱甲信越地區。
信濃和越后,都是富饒的大米產地,雖然有越後山脈相隔,但自古以來的聯繫就非常緊密。源平爭戰的時候,源義仲就是在信州木曾谷起兵,然後直搗北陸的越后,進而西取京都的。而甲斐土地貧瘠,河川長年泛濫,所以室町幕府把它作為關東的附屬品,統歸關東將軍管轄,也許只是將其作為軍事門戶使用,而並不期望其生產能力。
到了天文五年(1536年)四月,宇佐美、柿崎等軍和長尾為景在三分一原展開決戰,長尾為景雖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卻已感心力交瘁。於是他把家督之位傳給長子長尾晴景,自己出家隱居,也希望藉此舉動可以消除部分越后豪族對自己仇恨。當年十二月,長尾為景去世。
然而,這回輪到謙信以靜制動了,整天飲酒練兵,「我自巋然不動」,就是不下山。信玄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裝作失去了耐心,原路返回海津城,卻於途中設下埋伏,引誘上杉軍前來阻擊。謙信雖然渴望主力決戰,但是沒有勝算的決戰是沒興趣的,信玄的「移營之計」依舊沒能騙過他,就象劉備騙不過陸遜一樣。
越后國雖屬北陸,但守護卻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的同門,而實際掌權的守護代也出自山內上杉門下,因此數度關東變亂,比如「應永之亂」、「永享之亂」,長尾家督都曾率領越后兵出征,越后和關東,可謂是密不可分的。
激戰至午前,武田軍接近全面崩潰的邊緣,馬場信房等人終於趕到了戰場,上杉軍腹背受敵,只好停止進攻,向善光寺坪方向撤退。傳說上杉謙信就是在此時演出了著名的單騎闖陣的活劇。
柿崎景家初戰取勝,但很快就中了武田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與村上義清等豪族一起凄凄惶惶逃回越后。長尾景虎並未懲罰柿崎景家,而是抓緊時間對武田氏兵法謀略展開廣泛、深刻的研究。兩年後,即弘治元年(1555年),景虎親自統領大軍,發動了對川中島地區的攻略。
佔據阿賀野川以北的北越后國人眾,俗稱「揚北眾」,其中有力者如本庄、色部等人以弔祭上杉房能為名,起兵攻擊長尾為景,卻被為景逐一擊破。於此同時,上杉房能的兄長、關東管領山內上杉顯定與其養子憲房率八千關東軍殺入越后,降伏了坂戶城主上田長尾房長,並以坂戶城為基地,對長尾為景發起猛攻。永正六年(1509年)八月,長尾為景戰敗退往越中,其後又逃往佐渡。
然而當率兵來到川中島的時候,上杉謙信卻發現尚無大軍進駐海津,於是不去圍城,重施故伎,東上死地妻女山紮寨,引誘武田軍前來圍山,好進行主力決戰。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元月,小笠原長時逃出信濃,去往北面的越后,依附新任越后守護代長尾景虎,到了八月份,連村上義清也站不住腳了,村上、高梨等家族陸續北逃,向長尾景虎求救——川中島長達十一年的血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鬼小島彌太郎,本名小島貞興,據說他從小跟隨謙信左右為侍從,力大無比,徒手打死過野熊,因此人送外號「鬼小島」。而宇佐美定行,據說就是琵琶島城主宇佐美定滿,與謙信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永祿七年(1564年),宇佐美定滿邀請長尾政景遊覽野尻湖,二人在湖上對刺而死,時人揣測,定滿大概是怕謙信無後,一旦撒手西去,長尾同族、素有威望的政景將會乘亂奪取越后,因此才設計除之。然而事實上,恐怕是因為定滿不滿謙信收政景的兒子景勝為養子,從而和政景起了矛盾,這才私鬥而死吧。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在信濃川中島地區的對戰,就是日本戰史上有名的川中島合戰,長達十一年,先後發生五次大規模戰役,但始終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面。仔細剖析兩個人的個人性格和雙方實力的對比、戰略的運用,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均勢產生的根源了。
因此,長尾·上杉氏家臣團是很鬆散的,很多家族仍具備相當的獨立實力和分離傾向,如長尾房景、柿崎景家、北條高廣等名將,無不僅僅攝伏于謙信的威名,而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忠誠心。真正對謙信死心塌地,堅貞不二的,恐怕只有傳說中的鬼小島彌太郎和宇佐美定行兩人而已吧。
應永二十三年(1416年),關東地區爆發上杉禪秀之亂,甲斐守護武田信滿因為和禪秀是甥舅關係,於是也被捲入,並在戰爭中丟掉了性命。室町幕府任命信滿孫信元為新任守護,卻遭到甲斐國人們的一致抵抗,最後武田信元在同族的信濃守護小笠原政康的幫助下,才勉強在國內站穩了腳跟。
【●長尾為景的奮戰】
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戰爭,是戰國時期戰略戰術運用的極至,也是舊時代戰爭的最後終結。信玄最早將南蠻傳來的鐵砲大規模運用到實戰中去,併發明了攻城戰中的鐵砲密集射擊戰術;謙信也非常注重火器的使用,在春日山城建立了自己的鐵砲作坊。要說雙雄不接受新生事物,完全是胡說八道,但他們的戰術思想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卻是不爭的事實。
【●血戰川中島】
這是戰國大名領國化趨勢中的一個反覆,因為連年爭戰,兵役要家臣們負擔,軍費要家臣們分攤,卻因收穫甚微而無法給予家臣們重賞,這使得家臣化轉變沒能徹底完成的甲斐國人眾逐漸厭倦了武田信虎的統治。他們起初靠進諫來請求信虎改弦更張,信虎對此的反應卻是流放、誅殺,純粹以武力壓制。於是國人眾們只能策劃政變,妄圖逼迫信虎隱居,而擁立其嫡子武田晴信繼任為新的甲斐守護。這股反信虎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甲斐武田氏同族、信虎的重臣同時也是晴信師傅的板垣信方(或寫作信形)和甘利虎泰。
武田信虎並非未能洞悉奸謀,他與女婿今川義元秘密聯絡,計劃在前往甲駿邊境圍獵的時候,放逐晴信到駿河,而改立次子信繁為家督繼承人。然而計劃泄露,板垣、甘利等人將計就計,于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搶先把武田信虎流放去了駿河,武田晴信在他們的支持下登上了家督寶座——從此,猛將信虎就在遠離家鄉的駿府和京都,度過了他漫長而凄苦的餘生。
上杉謙信的兵法,後世稱之為越后流,分為澤崎景實的「要門」和宇佐美良賢的「神德」兩個支派。而武田信玄的兵法,後來被「兵家之鳳」小幡景憲所整理和繼承,史稱「甲州流」。
天文十九年(1550年),上杉定實去世,沒有繼嗣,越后守護一職就此空缺,同年,一直希圖利用守護的旗號與長尾景虎對戰的上田長尾政景、宇佐美定滿等人前往春日山,表示臣服。至此,長尾景虎完全統一越后國,成為越后實際上的一國之主,並且成為新的實力強大的戰國大名。
在這新的戰亂中,一個人脫穎而出,那就是長尾為景的幼子喜平二景虎。據說長尾景虎從小就被送去林泉寺出家,得到名僧天室光育的教導,學問非常優秀,他十四歲的時候,被兄長晴景命令還俗,任其為櫪尾城主——櫪尾是中越后的名城,也是守備春日山城的重要門戶。長尾景虎憑藉其出色的野戰能力,迅速平定周邊叛亂,壓制反抗國人,幾乎統一了整個中越后。
長尾氏有很多分支,比如古志長尾氏、棲吉長尾氏、上田長尾氏,等等。長尾景忠的侄子高景就任守護代的時候,勢力開始膨脹,他迎接關東執事山內上杉憲方的次男房方為越后守護,居住在府內,自己則在缽之峰建城,實際管理國中事務——缽之峰城,也就是後來長尾氏的世代居城春日山城。康應元年(1389年),勇將長尾高景在進攻北方佐渡島的時候戰死。
長尾景虎的聲望日隆,使得長尾晴景心生不安,於是著力壓制兄弟的功勛。就這樣,守護代長尾家一分為二,越后也隨之一分為二,正因守護繼嗣問題和晴景嚴重對立的中條藤資趁機擁立長尾景虎為新的守護代,本庄實乃、大熊朝秀、直江實綱、山吉行盛、古志長尾景信等也都群起響應。
由於性格使然,兩人的軍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靜,他把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搬上軍旗,自率山隊,穩坐陣后指揮。他認為:「對於勝利,取五分為上,七分為中,十分為下。五分可以激勵鬥志,七分則生惰性,十分則驕傲忘形。」謙信則為動,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突擊信號,凡戰陣必衝鋒在前,很少後退。他曾引用《吳子》的話說:「捨生去戰則生,怕死去戰則死。」
武田家族的這種格局,從信玄的曾祖信昌時代就已經打下基礎了,武田氏的一元化統治是逐步地穩固地完成的,並最終以信玄的《甲州法度之次第》而確定下來。相比之下,越后國卻很象是一個以上杉氏本城春日山為中心的豪族聯合體,上杉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一力摧垮了即將成為戰國大名的越後上杉家,然而奮戰畢生也無法徹底壓服越后國內大小林立的國人眾們,謙信繼位還不久,立刻就遭遇到來自南方的武田氏的強大壓力,他根本沒有時間去進行更為有效的統合。
對於諏訪,武田晴信繼續其父信虎的戰略,他鼓動諏訪的同族高遠賴繼等人叛亂,並聯兵向諏訪賴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天文十一年(1542年)七月,諏訪賴重在桑原城之戰中敗北,被送至甲府軟禁起來,不久后自殺。晴信隨即娶賴重之女(按輩分是晴信的甥女)志保姬為侍妾,穩定了諏訪的人心,然後消滅高遠賴繼、笠原清繁等割據勢力,完全吞併了諏訪郡。
武田氏徹底完成了守護大名向戰國大名的轉化,起碼在甲斐國內,一元統治非常穩固。武田氏的家臣團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信虎留下來的譜代(世代家臣)老將,譬如前面提過的板垣、甘利,以及原(虎胤、昌俊)、諸角(虎定)、飯富(虎昌),等等,還有信玄兩個智勇雙全的弟弟——武田信繁和武田信廉;二是源氏同族的穴山(梅雪齋信君)、秋山(信友)、小山田(信有),等等,均已徹底家臣化;三是外鄉的降將或者客卿,如來自信濃的真田一族、保科一族,來自諏訪的木曾一族(木曾氏和諏訪、小笠原、村上,並稱為信濃四大豪族)、阿部勝寶、長坂長閑齋、跡部大炊助,等等。
武田信虎以貧瘠的甲斐一國,南抗駿河今川,東戰相模北條,西攻諏訪、信濃,四面皆敵而保持數十年不敗,確實是一員悍將。然而,這樣的戰爭是沒有盡頭的,獨斷如信虎也終於不得不開始思考新的戰略了。
武田氏受此重挫,本來很可能一蹶不振的,然而北信濃七家豪族間矛盾重重,使得村上義清無力深入追擊,徹底擊潰武田軍主力,使其再不敢踏入北信濃一步。而武田信玄則總結失敗的教訓,在不久以後就誘使戶石城主動開城投降——因此事而聲名鵲起的,乃是武田氏家臣真田幸隆。
上杉政虎官至從四位下近衛少將,擔任關東管領,其後又得將軍足利義輝下賜一字,更名輝虎,出家入道后法名謙信,習慣上稱為上杉謙信。武田晴信則最高做到從四位下大膳大夫,出家入道后法名信玄,號德榮軒,習慣上稱為武田信玄。
對應信玄的策略,三年後(1570),上杉謙信擊滅椎名康胤,又三年(1573年)完全吞併了越中。
【●武田晴信的抬頭】
上杉憲政一直在春日山城吃了九年的客飯,直到永祿三年(1560年),長尾景虎才終於得到機會,開始關東攻略。他聯絡關東各地豪族,圍攻后北條氏的主城小田原,但遲遲不能攻克。次年(1561年)閏三月,長尾景虎在鎌倉鶴岡八幡宮正式繼承關東管領之位,改苗字為上杉,並且拜領上杉憲政的「政」字,更名上杉政虎。當年夏末,上杉政虎回歸春日山,隨即修書請庄內的大寶寺義增和會津的蘆名盛氏協助出兵,秋八月十九日又來到了川中島……
武田信虎最初的戰略目標是諏訪——諏訪是信濃東南部一個郡,八世紀初曾一度從信濃國內單分出來,稱為諏方國。此郡因為寺社林立,所以也被稱為「神國」,由世襲的諏訪大社大祝及其同族管理,而從甲斐進入諏訪有三條通路,其中以走信濃佐久郡的佐久口最為近便。
【●甲斐的武田氏】
此後武田信直或拉攏或降伏了穴山、小山田、大井等有力國人眾,強化統治模式,使大批國人眾轉化為武田氏的家臣,也即使武田氏從守護大名成功轉化為戰國大名。永正十六年(1519年),武田信直將主城從石和館轉移到甲府(即甲斐國的國府,一國國府亦稱府中)的躑躅崎館(躑躅崎意為「杜鵑花」),並於不久后改名為武田信虎——人稱「甲斐之虎」。
享德三年(1454年),關東戰亂又起,山內上杉氏的家宰長尾景仲在上野起兵,攻擊關東將軍足利成氏,受此牽連,長尾家督邦景(高景之子)被守護上杉房定勒令切腹自裁,邦景之子實景逃到信濃,上杉房定任命長尾分家的賴景接任守護代一職。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守護、守護代之間其樂融融,互為奧援。
從長尾為景艱難奮鬥的一生可以看出,越后的國人勢力非常強大,很難在短期內將其聚攏起來,形成真正的領國一元化體制——長尾為景做不到這點,他的兒子晴景就更做不到。傳說中長尾晴景是個膽怯無能之輩,好女色也好男色,他甫一繼位,家老(總攬具體事務的重臣)昭田常陸介就發動兵變,晴景凄凄惶惶逃出主城春日山。
其次,所謂騎馬軍團,與近現代的騎兵部隊並不是一個概念,那仍然是步騎混編的軍隊,只不過其中騎馬武士的數量較多,威力較強,故而得享此名而已。當時國人眾大多被收編為戰國大名的家臣,但仍享有領地,必須自己出錢組織武裝跟隨大名上陣。當有戰事發生時,大名會給各家臣派發「兵役帳」,規定出兵數目,很多時候連兵種都詳細點明,戰國大名的部隊就是這樣組成的,根本不存在大量騎兵單獨成軍,集合訓練的可能。
恰在此時,軍師山本勘介獻上了「啄木鳥戰法」——這位山本勘介(或寫作勘助)晴幸入道道鬼,據說本是駿河人,五短身材,獨眼、瘸腿,相貌醜陋,因此不被家主今川義元重用,遂流浪四方,來到了甲斐,經板垣信方的推薦出仕信玄。不過山本勘介此人只出現在《甲陽軍鑒》一書中,雖然後來發現了姓名接近的其它一些記載,但其身份地位似乎並沒有那樣重要。
天文六年(1537年),武田信虎將長女嫁與駿河守護今川義元,一方面保證了南線的安全,一方面利用今川氏牽制相模后北條氏,從此他就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西線和北線,希圖攫取信濃國富饒的大米產地。
當然,具體到了戰場上,因應形勢的需要,各將麾下的騎兵有可能單獨挑選出來統一執行某種任務。比如越后騎兵所以威震天下,就因為上杉謙信善於將騎兵統合起來,集結成數十支騎兵小隊,互相配合以衝擊和削弱敵軍。
傳統認為,信玄是個陰謀家,而謙信則是義士,然而仔細考究兩人的人生歷程,卻很難將這種評價冠諸于上。首先,亂世用謀本是常理,信玄不但擅長戰略戰術兩道,也非常重視內政發展,其實可稱為「名君」。而謙信隱藏在「義」的旗號後面的,也很可能是另外一副面孔:奪取越后守護代之位,或許是為了爭奪權勢;阻攔武田氏吞併信濃,或許是為了保障越后不受侵略;關東攻略,或許是垂涎關東管領的名號;吞併能登、進入越前,或許是為了奪取天下。
且說平安晚期,源氏一門總領為前面提到過源義家,義家有弟是為新羅三郎義光,義光有子為刑部三郎義清,因為尊卑分脈的原則(非一門總領的兄弟分家出去,另立苗字),被分封在常陸國那珂郡的武田鄉,遂以武田為苗字。後來義清、清光父子因為與常陸本地在鄉武士的矛盾而被轉移到甲斐國的市河庄居住,從此就在那裡落地生根了,並成為甲斐國內諸源氏後裔的領袖。
這是天文十七年(1548年)二月間的事情,武田軍先勝后敗,正在前線檢視斬獲首級的板垣信方和甘利虎泰突然遭遇數倍於己的村上軍的襲擊,當場丟了性命。前鋒受挫,晴信不予救援,勒兵緩緩退卻——這可以說是為了保存實力,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然而也可以看作是晴信故意要剷除坂垣、甘利這兩個礙手礙腳的老傢伙,真相為何,就沒有人知道了。
且說所謂「啄木鳥戰法」,不管是山本勘助提出的,是馬場信房提出的,還是信玄本人設定的,它都立刻被圈定下來。此戰法即將兩萬大軍分為二路,一路一萬三千,以馬場、春日、飯富、真田四將統帶,從背後趁大霧夜襲妻女山,認為謙信見不到信玄本陣,必然避戰下山,而信玄便可將本陣八千人埋伏在必經之路的八幡原上,前後夾擊上杉軍。
天文九年(1540年)五月,武田信虎率軍殺入佐久郡,佔據了佐久口,打開了前往諏訪的通路。他隨即就把第三個女兒嫁給諏訪大社大祝賴重為繼室,用和平的陰謀手段,開始從內部瓦解諏訪各勢力間的關係。然而,正當他的戰略卓有成效地進行著的時候,他本人,卻不得不被迫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長尾賴景傳子重景,重景傳子能景,長尾能景在永正三年(1506年)出征越后,討伐一向一揆,結果在般若野中伏戰死。這個時候,越後上杉氏通過檢地等措施,正一步步地朝向戰國大名的格局邁進,長尾能景對此態度極為順從,但繼其擔任守護代的兒子長尾為景卻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阻止上杉氏的領國一元化政策。永正四年(1507年),長尾為景追放守護上杉房能,改立房能的養子上杉定實,房能于逃亡途中自殺——是為下剋上的「永正之亂」。
就在這種背景下,陸奧「天文之亂」爆發了,起源正與越後有關,並且因此使越后國改朝換代,邁向了新的輝煌。
真田彈正忠幸隆出身海野氏,乃是小縣郡真田莊松尾城的國人真田棟綱之子。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一族戰敗后,棟綱父子丟棄了領地,流亡至上野國,後來信隆輾轉來到甲斐,投在武田晴信麾下。信隆智勇雙全,尤其對佐久、小縣等地的天候地理、風土民情都非常熟悉,於是晴信就以恢復真田舊領為條件,派他潛入戶石城,煽動海野舊臣反抗村上義清的統治,轉而歸降武田氏。戶石城的易主,給北信濃豪族們造成了異常沉重的打擊。
守護代跡部氏大有下剋上的意味,如果不是出了一個武田五郎信昌,大概守護大名武田氏也無法逃避衰亡的命運吧。武田信昌乃是武田信重的孫子,他在擔任一門總領和守護的時候,恰逢跡部氏家督明海去世,於是在寬正六年(1465年)聯合不滿守護代統治的國人們,討滅跡部氏,重新掌握了甲斐國的實權。
重新整合兵馬以後,長尾為景于翌年(1510年)渡海回歸越后,在蒲原津登陸,經過寺泊、椎屋等戰役,將上杉顯定趕出越后府中。坂戶城主長尾房長一看情勢不妙,轉過頭來歸降長尾為景,切斷了上杉顯定退往關東的後路。當年六月,兩軍在長森原展開激戰,關東管領上杉顯定被殺,長尾為景重新控制了越后一國。
當時油川信惠拉攏了甲斐國內勢力最強的國人眾小山田氏,兵馬強盛,而武田信直繼承家督的時候還沒成年,毫無威望,勢單力薄,所能調動的部隊不足千人,似乎完全無力與信惠抗爭,只有乖乖交出一門總領的份兒。然而這位武田信直卻是不甘屈居人下的狠角色,永正五年(1508年),年僅十五歲的信直趁著暴雨奇襲油川信惠的居城勝山,油川信惠、岩手繩美兄弟或戰死,或自殺,困擾武田氏三代的油川之亂就此合上終幕。
【●「越后之龍」上杉謙信】
【●上杉、武田家臣團的對比】
戶石城城防堅固,號稱「難攻不落」,武田軍圍攻將近兩月卻毫無進展,遂於十月初被迫解圍退去。然而就在撤退的時候,村上義清看準機會,突然率兵從后追擊,武田軍全面崩潰,名將橫田高松、一族的武藤信堯等紛紛戰死,此戰即被稱為「戶石之崩」。
時逢大霧,上杉軍以兩倍兵力洶湧殺來,武田信玄倉促應戰,急忙排布魚鱗之陣,堅固防守,等待奇襲別動隊前來。而上杉謙信則布置車懸之陣(車輪戰術),向信玄本陣展開不停息的輪番進攻。這一仗慘烈異常,武田方因為少主太郎義信中了謙信誘敵之計,不守反攻,破壞了陣勢的完整性,幾乎一敗不可收拾。這是武田氏最大的兩次危機之一(第二次為長篠之戰),名將死傷無數,如軍師山本勘助、副將一門眾武田典廄信繁、老臣諸角豐后守虎定、初鹿野源五郎等,全都戰死沙場。
武田信玄的謀略共有兩手,一手在外,一手在內,他在越后國內部給上杉謙信製造的麻煩,比外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雙方領國化的程度和家臣團的組成談起。
日本古代戰馬很少,這也就是相當長時間內只有上位武士才能騎馬,下級武士和雜兵都只能徒步的原因之一。越后、甲斐,都號稱是著名的戰馬產地,因此上杉和武田的騎馬軍團聞名天下,然而據資料記載,當時越后的騎兵不過一千三百而已,甲、信的數量應該大致與此相等。
據說武田信玄麾下有著名的騎馬軍團「赤備」,由飯富虎昌和信玄長子義信統帶,虎昌和義信謀反被殺后,這支部隊交給了虎昌的兄弟飯富三郎兵衛(山縣昌景)。然而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傳說而已,首先當時很多將領的部隊為了便於查認和指揮,更為了震懾敵膽,統一鎧甲顏色,比如后北條家就有所謂的「五色備」,織田信長麾下也有「赤母衣眾」和「黑母衣眾」,飯富兄弟所部統一把甲胄漆成紅色,並非獨特之舉。
武田信元死後,其叔父信重繼為一門總領和甲斐守護,守護代跡部氏利用甚囂塵上的反守護國人勢力驅逐了信重的重臣、其弟武田信長而把持國中實權——武田信長被迫逃往上總國,是為上總武田氏的始祖。
而就越后國來說,在是否迎立伊達時宗丸為守護繼承人的問題上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因為時宗丸的母親乃是揚北眾中條藤資的妹妹,中條藤資一力攛掇,揚北眾其餘勢力怕中條家因此會逐步坐大,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一致表示反對。長尾晴景站在反對一方,越后國內戰亂又起。
武田晴信在位時期,甲斐武田氏戰國大名領國化的進程並未因坂垣、甘利等國人眾的坐大而停滯不前,天文十六年(1547年)六月,晴信完成了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的制定,嚴格規定封建秩序和義務,他大力提拔一批中小國人出身的武士作為自己親隨,此後多數成長為著名的大將,如春日彈正、教來石民部等等。對比其父信虎來說,晴信更注重內政的建設,嗣位之初,就開始大規模興建釜無川的治水工程——釜無川長年泛濫,可謂是甲斐貧弱之源。
拉回來再說兩人所處的情勢,如果對比雙方的實力和環境,謙信的處境比之信玄,可就太過於艱難了。首先,信玄繼位時已與南方的駿河今川氏結為同盟,其後又聯合相模后北條氏,並最終於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促成甲駿相三國同盟,徹底保障了自己的側翼。不僅如此,他還十余年辛苦布置,給上杉謙信張開了一張龐大的包圍網:謙信南有武田氏,東南是因為關東攻略而勢同水火的后北條氏,西面是也與武田信玄有盟約的越中諸豪強,北方還有佐渡的本間氏和水匪,只有東面若即若離的蘆名、大寶寺等諸侯,有時還能夠幫上一點忙。
在這種情況下,武田信玄不斷煽動越后豪族掀起反旗,包括柿崎景家、北條高廣等將,幾乎每個人都有被武田信玄收買,兩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反叛記錄。於是包括家臣反叛、水匪猖獗和一向一揆在內的種種內亂,搞得上杉謙信應接不暇。在戰陣上,即便對抗信玄也往往洞察先機的他,在詭謀的攻勢下總是焦頭爛額。他甚至數度心灰意冷,前往高野山出家,想要撂挑子。然而越后諸將雖然當他在的時候各懷鬼胎,謙信一走心又虛了,既怕被武田一口吞併,又怕在越后國本身的內鬥中丟了性命,於是苦苦哀求,深刻反省,把謙信又勸了回來——有學者認為,出家入道,就其結果來看,是謙信的一種政治手段,此話不無道理。
越后守護上杉定實沒有子嗣,於是決定從陸奧國迎接外曾孫時宗丸到越后,作為養子和繼承人。時宗丸乃是陸奧守護伊達稙宗的兒子,伊達稙宗生子無數,慣於通過送子出繼來控制別國,不過越后乃是大國,時宗丸即便當上越后守護,也終究無法使伊達家的勢力深入北陸地區,說不定反而會成為爭奪稙宗繼承人伊達晴宗一門總領權的強大對手——晴宗本人正是這樣想的,他不但堅決反對父親的決定,還在勸說無效后掀起反旗,這就是席捲整個陸奧地區的大動亂——「天文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