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伍):遍地皆皇帝〔後漢〕》目錄

一一三 再見綠林

一一三 再見綠林

酒、鹽、鐵等之國家統制,也由於措施過嚴,壓迫了人民的生活。
攻打西南之句町國時,被動員的二十萬軍隊中,十之六七不是餓死就是死於疫病。
綠林山遂成為搖撼新王朝的根據地。
山下的世界正在極端混亂的狀態之中。
綠林軍來到雲杜迎擊官軍。雲杜接近現在的湖北仙桃市西北。
綠林健兒下山後,立即涉身於大亂之天下。
王莽將全國土地稱為「王田」,將之歸為朝廷所有,此外,稱官奴以外的民間奴隸為「私屬」,與王田一樣,嚴禁買賣。觸犯這項規定者,重則處以死刑,輕者則處以流刑。
王興亦有同一時代的同名人物。王莽即位時,過去為他擔任門房工作的王興,和一個名叫王盛的賣燒餅漢突然成為「公」。其理由是,預言書中有「王興、王盛將守新王朝」之語,因而廣向天下徵求名叫王興、王盛的人。結果,出現的同名人各達十餘名之多,經由算命師相命,最後選擇了這兩個人。
為外征而擴大動員時,將有可能會造反的大批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帶到邊疆,使之在該地陣亡或餓死——這是最高妙的一石二鳥的方法。
過去漢授予匈奴單于之印綬叫做「璽」,現在改為「章」,這是非常明顯的降格。匈奴要求照舊給予「璽」,卻為王莽所拒絕。匈奴在盛怒之下攻打邊境之地,殺害官吏及住民,並大行掠奪。
王匡如此呼籲。他原是地方俠客,是個富於俠氣、辯才無礙且很有膽量的人。
聽到報告的王匡,在綠林夥伴面前呵呵大笑道。
這批新市兵在北上途中,於湖北隨縣附近,吸收平林人陳牧所率領的平林軍,陣容因而更為龐大。
雲杜會戰的結果,王莽派出的二萬官兵被數千綠林軍打得四處潰散。荊州牧丟下數千陣亡人員,向北方落荒而逃。
前面說過,這次的饑荒「多少含有人為的成分」,王莽推動的「周制」過程繁雜,稅制使得人民「所得不足給貢稅」,因此人們的勤勞意願大為降低。
王匡語畢,環視了一下眾人。
「五十多個人?好,那我們就派一兩百個人去吧!這樣,還會打不過他們嗎?」
漢高祖劉邦於秦滅亡後,自項羽處拜領漢中之地而為漢王。漢王原本祇是地方領主,於統一全國後,仍然以「漢」為國名。
在失政情形如此嚴重的情況之下,社會若不陷於混亂才是怪事一樁。
回歸古代的倒行措施,在經濟政策這最為現實的層面失敗,是理所當然之事。
王匡帶著笑聲出陣。
如前所述,當時的人以起單名為原則,因此,同姓同名的情形極為普遍。綠林軍首領之一的王鳳,與王莽之伯父王鳳是同名不同人。而以王匡為名的人物,光是出現於史書的就有好幾個是屬於同一時代,所以,若不仔細分別就會產生混淆。
但他們發現官軍原來一點也不值得害怕。
這座山原本祇是王匡這批數百造反分子的藏匿之處,地方根本不敷五萬以上的人生活,勉強以為據點,一定會產生問題。
天鳳四年,荊州這個橫跨今日湖北省及河南省的地區,曾經發生大饑荒。其實,這好像不是純粹的天災,多少含有人為的成分。徬徨於飢餓邊緣的人們成為流民後,挖遍草原的土,以樹根、草根充飢,眾人互搶糧食——當時展現了這地獄般的景象。
為了區別同姓同名的事情,古人習慣說出自己的籍貫。綠林軍王匡是荊州新市縣人。綠林軍後來分為下江軍及新市軍二支,而王匡率領的是新市軍。因此,下面姑且以新市王匡稱之。
「我們即將有一大收穫,這不是值得慶幸嗎?其實,官兵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原本就和我們一樣是庶民,和我們算是一夥的哩!哈!哈!哈!」
以將「高」改為「下」而樂,不是如同兒戲嗎?
政府發行新貨幣,並且禁止使用漢之五銖錢,而這項措施使人民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混亂。
王常和成丹率領的一批人向西方走,由於沿江(長江)而下,便以「下江兵」自稱。
被王莽以「土匪」稱呼的這批綠林之徒,實際上大部分都是溫和農民。他們起而造反,完全是貧窮所逼。這批造反分子中的大部分,光聽到「官兵」這個名詞,就會渾身發抖。
而事實卻是,土地與人身之兼併無處不在進行當中,王莽所發佈的一切「禁令」,未有充分之準備或對策,僅以沿襲周制為理由,一想到就隨便發佈命令,這樣的措置當然引起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而為了作調整,就非將業已訂定的法律修改不可。
這不是適合人們生活的場所,衛生條件極差。疫病一旦發生,便會迅速傳染。何況又是惡性疫病。
始建國二年(公元一〇年),王莽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他召集三十萬壯丁,兵分十二路攻打匈奴。後來,攻打的對象不祇匈奴而已,對西域以及西南,也屢次派遣遠征軍。
這真的是「朝令夕改」。
以地方領主時代的領國名為全國政權之名的作風,後來被沿襲下來。以魏封侯的曹家、以隋封侯的楊家及以唐封侯的李家等,全都用領國名作為王朝之名。
「可是,有錢人家都僱有看守。就以河邊趙家為例,他們僱有五十多個莊稼漢專責看守哪!」
例如:大司農改為「羲和」,後來又再度改為「納言」。此外,太常之職改為「秩宗」,大鴻臚和少府則分別改為「典樂」和「共王」。這些都是周代職官之名。
綠林發生大疫,是大破荊州牧政府軍第二年之事。五萬人中,一半死於疫病。
對於高句麗,則因其於攻打東胡之際未派援兵前來,乃將其名改為「下句麗」。
王匡召集鬧飢餓的一批人,以綠林山為據點,開始襲擊附近的富豪及官庫。
饑民們以絕望的口氣問道。
王匡、王鳳、馬武等人率領的一批人則向北方走。他們以新市出身者居多,於是以「新市兵」自稱。
「我們也不希望像畜生般地互相殘殺啊!可是,除此以外還有啥辦法呢!」
王莽之失政,使已經有此傾向的農民暴亂規模擴大了。
王莽以復古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謂的「復古」就是回到有聖代之稱的周代。為此,他採取連官名也改為周代體制的形式主義。
王匡遂決定下山。
「什麼……!?有兩萬官兵要攻打前來……!?那太好啦!他們一定帶有許多兵糧和輜重,我們不是可以搶來享用嗎!?」
王莽因此將匈奴單于之名稱改為「降奴服于」。之所以避免直接使用「降服」字眼,為的是怕激怒匈奴。
「我們哪兒來這麼多人?」
費興之後的荊州牧(史書未載其名)受王莽之命,決定率領士兵二萬前往討伐「綠林之賊」。
不祇職名,連宮殿名也有所更改:長樂宮改為常樂宮,未央宮改為壽成宮。首都長安也更改為常安。
到太皇太后面前要求傳國之璽的王舜次子也叫王匡。這個人為太師將軍,是王莽屬下的將領。後來,綠林軍王匡率軍攻打洛陽時,據守洛陽的王莽這一邊的大將是王匡,人們常把兩人混淆不清。結果,綠林出身的王匡攻陷洛陽,生擒屬於王莽的王匡,並且將之處斬。
一些重臣據實報告這等情形,並且提出「應降低賦稅為宜」之意見。對此,王莽卻以專挑神聖周制的毛病為由,而勃然大怒。荊州牧費興是個剛直人物,在提出此一建言後,當場被王莽撤職。
「方法不是沒有。你們看!我們由於沒有東西吃而即將餓死,而有錢人家穀倉裡的米袋卻堆得滿滿的!與其搶一碗飯,不如搶一座穀倉!這樣,不但不必互相殘殺,而且可以吃得飽飽的哩!」
綠林山的人口很快就超過五萬。
綠林軍揭竿而起是天鳳四年(公元一七年)前後之事。起先由王匡這批綠林山附近的不滿分子聚集而成,人數僅僅數百。但「綠林起造反軍」之消息傳出去後,不僅該地,連許多遠處的人都趕來參加。這個團體的幹部中有南陽馬武、潁川王常、成丹等人。由於他們分別帶來自己的黨羽,因此,數個月後,已膨脹成七八千大軍。
由於王朝已變更,所以悉數收回漢王朝過去授予各地之王、諸侯以及百官的印綬,改授新王朝核發之信物。此際,王莽又搬出周之古制,基於「往昔之『華』與『夷』截然不同」的觀念,打出了如下新方針:
軍糧、武器、輜重等物資,悉數歸綠林軍擄獲。這次戰役的最大收穫並不是這些戰利品,而是「官軍不足為懼」的自信。
王莽一個私生子也叫王匡。在正室生的兒子全都死後,王莽將他於新都侯時代與侍妾生的王興以及王匡等人召了過來。他始終未曾公開這件事情,大概因為此事有礙於他的「聖人」名號,所以不敢讓世人知道他與侍妾生子之事吧?
「有飯吃,還怕召集不到人手嗎?……對,我有一個名叫王鳳的朋友,我可以叫他來合力行事。這個傢伙很管用的。」
「一個人必須殺死九個人才能吃到一碗飯,這不是阿修羅地獄嗎!?而且,今天搶到飯吃的人,明天可能被人殺害!我們不如想想不必互相殘殺也能生存的方法,如何?」
「什麼!?有兩萬官兵要攻打前來……!?那太好啦!他們一定帶有許多兵糧和輜重,我們不是可以搶來享用嗎?」王匡在綠林夥伴面前呵呵大笑道。
王匡之所以呵呵大笑,是為了去除他們的「官兵恐懼症」。
為掩飾失政,使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國外,這是古今中外為政者慣常採用的策略。
各地頻頻發生農民暴動。
反王莽派人士聚集於這座綠林山。這批人的首領是王匡以及王鳳等人。
這樣的「起用人才」,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利用神威的王莽,好像走火入魔,所作所為越來越異想天開。這樣的人還能夠妥善治理天下嗎?
連官軍都能打敗的綠林勇士,面對疫病卻沒轍了。
私錢鑄造和王田及私屬買賣一樣橫行天下,使得王莽不得不予以承認。
王莽面對造反軍對策祇是仿聖人口吻的那一套「姑予赦免」,壓根兒談不上根本性解決之道。也好像沒有瞭解到逼使人們起而造反的真正原因。
湖北省當陽縣是於後漢末期有名的赤壁之戰前,劉備被曹操打敗的地方。該地附近的一座山叫做綠林山。
問題果然產生——是疫病。
實際上,農民暴動在漢之政治開始紊亂的成帝時代就有。祇是,那些暴亂都屬局部性紛爭,規模並不很大。
「這樣下去,我們定會全數滅亡。於今之計,最好立刻下山,並且把團體一分為二。這在尋覓糧食上較為方便。」
綠林山再也不是流寇巢穴,而是割據一方的勢力本營。由於在雲杜戰役獲勝,這批綠林軍的人數乃大大增加。其間發生的掠奪婦女事件,證明一些綠林之徒有意在這個據地建立家庭。
王匡捲起破爛衣袖道。
過去綠林軍以打遊擊的情形居多,絕少有以野戰方式迎戰大軍的經驗。
以匈奴為「王」乃違反古制之舉,因而將之降格為「侯」。